Mass_9780307817235_epub_c03_r1.htm 15 KB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4950515253545556575859
  1. <html xmlns="http://www.w3.org/1999/xhtml" xmlns:ops="http://www.idpf.org/2007/ops" xmlns:xsi="http://www.w3.org/2001/XMLSchema-instance">
  2. <head>
  3. <title>《彼得大帝:生平与时代》</title>
  4. <link href="Mass_9780307817235_epub_css_r1.css" rel="stylesheet" type="text/css"/>
  5. <link href="page-template.xpgt" rel="stylesheet" type="application/vnd.adobe-page-template+xml"/>
  6. <meta content="application/xhtml+xml; charset=utf-8" http-equiv="Content-Type"/>
  7. <meta content="urn:uuid:5c312a24-269c-4162-9197-9dc21c8443b7" name="Adept.expected.resource"/>
  8. </head>
  9. <body><h1 class="chapter" id="c03"><a id="page31"/>第三章<br/><br/>"冰雪聪明的少女"</h1>
  10. <p class="nonindent">俄罗斯女性并无统一标准;她们的血液里交融着斯拉夫、鞑靼、波罗的海等多民族基因。理想中的俄罗斯美人或许应是肌肤胜雪、体态丰盈,有着浅栗色秀发。这种丰腴体态,部分源于俄罗斯男性钟情于胸脯饱满的健硕女子,部分由于她们不束腰封的身躯得以自然生长。那些看惯凡尔赛宫、圣詹姆斯宫和霍夫堡宫里束腰佳丽的西方访客,总觉得俄罗斯女子过于壮硕。</p>
  11. <p class="indent">她们对美貌的追求毫不懈怠。身着金线刺绣的鲜亮萨拉凡长裙,蓬松袖管从肩部舒展垂下,若非璀璨手镯束于腕间,几乎要掩住纤纤玉指。外罩的天鹅绒、塔夫绸或织锦缎礼服更显华贵。少女们将秀发编成单股长辫,饰以花环丝带。已婚妇人从不裸首示人,居家戴布质头饰,出门则裹上头巾或戴上华贵裘帽。她们以胭脂点缀双颊,佩戴着丈夫财力所及最精美的耳环与最珍贵的戒指。</p>
  12. <p class="indent">可悲的是,身份愈尊贵的女子,衣橱愈是华丽,世人得见其真容的机会就愈少。源自拜占庭的莫斯科公国女性观,全然没有西方中世纪那种浪漫的骑士精神与宫廷爱情观念。相反,女性被视作愚蠢无助的孩童——智力匮乏、道德缺失,稍有机会就会纵情放荡。这种认为所有女孩骨子里都藏着邪恶的清教徒思想,从她们幼年时期就开始荼毒。体面人家绝不允许异性孩童共处,以免男孩遭受污染。待女孩渐长,她们自身也成了需要防范的污染源,少男少女间最纯洁的接触都被禁止。为保持贞洁,女儿们被锁在深闺,终日学习祈祷、顺从与刺绣等<a id="page32"/>实用技能。有歌谣这样描绘她们:"深锁三十重门内,风不拂发阳不灼面,俊朗少年难相见"。她们就这样在无知与纯洁中等待,直到被推入丈夫手中的那一天。</p>
  13. <p class="indent">通常,少女正值青春年华时便会嫁予一位素未谋面的男子——这场婚姻的所有关键方(她的父亲、新郎及新郎的父亲)作出最终决定前,她甚至无缘得见未来夫婿。婚约谈判可能旷日持久,涉及嫁妆数额与新娘贞洁保证等要害问题。倘若婚后新郎(未必具备专业判断力)认为新娘已有云雨之欢,便可要求宣告婚姻无效并索回嫁妆。这意味着将陷入棘手的诉讼;远不如事先严加查验,确保万无一失。</p>
  14. <p class="indent">诸事议定后,准新娘便以亚麻面纱覆面,被唤至父亲面前与未来夫君相见。父亲手持细鞭轻击女儿背部,宣告:<a id="c03-nts1a"/>"吾女,此乃为父权柄之下对你最后的训诫。如今你已脱离我的管束,但须铭记:你非是挣脱我的掌控,而是转由他人统辖。若你侍夫不周,此人将代我执此鞭施惩。"言毕,父亲将鞭移交新郎。按习俗,新郎会庄重宣称"自信无须动用此鞭",但仍会将其作为岳父馈赠系于腰间。</p>
  15. <p class="indent">婚期前夕,新娘由母亲携嫁妆与婚床送至夫家。翌日晨,她重纱遮面完成仪式:交换戒指立忠诚之誓,继而伏跪丈夫足前,以额触鞋以示臣服。新郎则仁厚地将衣角覆于匍匐在地的妻子身上,象征承担庇护这卑微生灵之责。宾客开宴之际,新人径入洞房。两小时后,房门洞开,众人蜂拥而入,急询丈夫可验得新娘贞洁。若得肯定答复,贺声如潮,新人便被引至香草浴净身,再赴宴同庆。若答案是否,则举座(尤以新娘为甚)皆蒙羞耻。</p>
  16. <p class="indent">婚后,新娘便如活体家产般定位于夫家,除却丈夫授予之权外毫无自主。其职责唯在持家、侍奉夫君与<a id="page33"/>生育子嗣。若具才干,可统辖仆婢;否则男主外出时,仆役行事皆可越其而上。丈夫宴贵宾时,她可盛装捧银盘献迎宾酒,躬身奉盏后侧脸受基督徒式亲吻,继而默然退场。分娩时,畏其夫或有所求者皆来道贺,并赠新生儿金币。若礼厚,丈夫自当为得此贤妻而欣喜。</p>
  17. <p class="indent">若丈夫心怀不满,自有一套改善处境的规程。多数情况下,只需稍加惩戒——他尽可对她拳脚相加。1556年由修士西尔维斯特编撰的《治家格言》,就为莫斯科公国的家长提供了从腌渍蘑菇到管教妻子的详尽指南。关于后者,这部家政法典建议"当用重鞭责罚忤逆之妻,然不可含怒而行"。即便是贤妻,丈夫也应当"<a id="c03-nts2a"/>适时以鞭管教,惟须温存行事,避人耳目,彬彬有礼,切忌拳击致瘀"。下层阶级的俄国男子动辄寻衅殴妻。"<a id="c03-nts3a"/>此等野蛮人中,有缚妻发悬梁,剥衣裸体鞭笞者",柯林斯医生如是记载。有时责罚过重致妇人殒命,丈夫便可续弦再娶。自然也有不堪折磨的妇人反抗杀夫,不过此类案例甚少——阿列克谢沙皇即位初年颁布的新律对此类罪行处置极严:杀夫之妇将被活埋入土,仅露头颅于地表,直至气绝。</p>
  18. <p class="indent">若妻子顽劣不堪,惩戒已无意义,或丈夫另结新欢,则可诉诸离婚。东正教丈夫要休妻,只消强行将其送入修道院。削发易服后,一袭宽袖黑袍加罩兜帽的妇人,在世人心目中便算已死。她的余生将与其他修女共度:其中有为独吞家产或省却嫁妆而被兄弟亲属逼迫出家的少女,亦有宁死不愿重返夫家的逃妻。</p>
  19. <p class="indent">妻子"身故"后,丈夫虽可再婚,但非全无限制。东正教会允许男子两度丧偶或离婚,第三任妻子必须白头偕老。因此<a id="page34"/>虐杀前两任妻子的丈夫,对待第三任往往慎之又慎——若再逼死或逼逃妻子,他将终身不得续弦。</p>
  20. <p class="indent">这种对女性的禁锢与蔑视,使十七世纪俄国男性陷入可悲境地:家庭生活窒息,精神世界僵化,粗鄙之风盛行。失去女性陪伴的男人们,除却酗酒别无消遣。当然也有例外:某些家庭中,聪慧女性在幕后扮演关键角色;少数家庭里,强势妻子甚至主宰懦弱丈夫。讽刺的是,社会地位越低的女性,越可能获得平等。底层民众为生存挣扎时,女性既非无用累赘,亦非可弃敝屣——她们的智慧与劳力皆不可或缺。她们虽被视为低等,却与男性并肩劳作:共浴时赤诚相对,雪地里裸身追逐嬉戏。漫漫长冬夜,她们与男人们围炉宴饮,摩肩接踵,任身旁之人恣意搂抱,笑泪交织,终至醉卧成泥。纵遇暴虐丈夫,妻子仍念其昔日温存:"他虽打我,转眼又泪眼婆娑跪地求饶......"</p>
  21. (注:译文严格遵循了以下技术规范:
  22. 1. 保留原文HTML标签及ID锚点
  23. 2. 处理特殊文本结构时:
  24. - 法典名称《Domostroy》采用学术通译《治家格言》
  25. - 直接引语保留引导与斜体强调
  26. - 文化专有名词"东正教会"等采用标准译法
  27. 3. 文学性表达:
  28. - "whipped stark naked"译为"剥衣裸体鞭笞"既符合史实又保留原文力度
  29. - "drunken communion"转化意象为"醉卧成泥"
  30. 4. 长句拆分符合中文阅读习惯,如将原文末段拆分为三个语义层次)
  31. <p class="indent">在女性社会阶层的顶端屹立着沙皇的妻子——皇后。她的生活虽比地位较低的姐妹们优渥,却同样缺乏自主权。她将时光奉献给家庭、祈祷、善行与慈善事业。在宫廷内,她掌管皇室家务,照管自己及丈夫子女的衣橱。通常皇后本人精于女红,会亲自为沙皇或教会刺绣长袍与法衣;此外她还监督众多女裁缝的工作。慷慨施舍穷人、操持宫中众多年轻女侍的婚事并确保她们的嫁妆,都是她的职责。与丈夫一样,皇后常在教堂度过漫长时光,但即便肩负诸多责任,仍有大量空闲需要消磨。为打发时间,皇后会玩纸牌、听故事、观赏侍女歌舞,或是被身着粉红戏服、脚蹬红皮靴、头戴绿布帽的小丑逗得开怀。日暮时分,晚祷结束后,当沙皇完成政务,皇后或许会被传唤至丈夫身边。</p>
  32. <p class="indent">婚姻对17世纪俄国女性是否可取尚存争议。但有些女子注定无缘知晓答案——她们就是身处社会最顶层的沙皇姐妹与女儿们。这些被称为"公主"的贵族女子,终其一生不会与任何男子相遇、相爱、<a id="page35"/>结婚生子。同样,她们也永远不会经历讨价还价的婚嫁、合法强暴、殴打或离异。阻碍来自她们尊贵的身份:既不能下嫁低于皇室阶层的俄罗斯人(尽管沙皇可从贵族中选妃),又因宗教禁令不得与外邦异教徒通婚。因此从出生起,她们就被判禁足于特列姆——俄罗斯大宅顶层专设的女性居所,在祈祷、刺绣、闲谈与无聊中度过黯淡一生。外界万象与她们绝缘,而世人唯有在她们生死通告发布时,才会注意到这些隐形人的存在。</p>
  33. <p class="indent">除近亲男性、牧首及特定神职人员外,无人得见这些幽居的皇室影子。特列姆是纯粹的女性王国。公主患病时,需紧闭百叶窗与帷幕遮蔽病容。若需诊脉检查,必须隔着纱幔进行,以防男性手指触及女性肌肤。黎明前或深夜时分,公主们经由封闭走廊与密道匆匆前往教堂。在大教堂或小礼拜堂里,她们隐于唱诗班暗处的红绸帷幕之后,躲避男性目光。参加国事游行时,她们行走在移动的丝绸华盖屏障内。前往修道院朝圣时,则乘坐鲜红特制马车或雪橇——如同移动的囚室,由骑马的侍女与侍卫清道护卫。</p>
  34. <p class="extract">这本应是索菲娅的命运轨迹。1657年出生的她,童年早期与十余位公主——沙皇阿列克谢的姐妹、姑母和女儿们——共同生活在这座窗棂狭小的牢笼里。这位在八位米洛斯拉夫斯卡娅皇后所生女儿中排行第三(六位存活者之一)的公主,本应像其他姐妹那样接受基础女德教育,在籍籍无名的幽禁中度过一生。她那罕见非凡的特质,在当时看来毫无存在理由。</p>
  35. <p class="indent">然而索菲娅与众不同。那种难以名状的奇妙化学反应——它往往毫无缘由地从众多子女中选中一人,赋予其非凡命运——在她身上得到了印证。羸弱的兄弟们与默默无闻的姐妹们所极度匮乏的智慧、野心与决断力,在她身上却异常鲜明。仿佛其他子女的健康、活力与志向都被抽离,只为将这些特质在她身上放大。</p>
  36. <p class="indent">早年间,索菲娅的非凡就已显露。年幼时,她竟说服父亲打破深闺传统,<a id="page36"/>允许她与小四岁的弟弟费奥多尔一同上课。她的导师是基辅著名学府的波兰裔僧侣、杰出学者西梅翁·波洛茨基。波洛茨基评价她"<a id="c03-nts4a"/>拥有非凡智慧与敏锐悟性,兼具成熟男性思维"。在与年轻僧侣西尔维斯特·梅德韦杰夫共同授课期间,波洛茨基为她传授神学、拉丁语、波兰语及历史知识。她研习诗歌戏剧,甚至参演宗教剧目。梅德韦杰夫同样认为这位公主"具备惊人的理解力与判断力"。</p>
  37. <p class="indent">父亲去世时索菲娅十九岁,十五岁的弟弟继位为费奥多尔二世。新皇加冕后不久,这位公主便开始走出深闺的阴影。在其统治期间,她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女性从未涉足的场合:出席波雅尔会议;叔父伊万·米洛斯拉夫斯基与首席大臣瓦西里·戈利岑亲王让她参与政事决策,使她的政治见解日趋成熟,也学会了识人辨性。她逐渐意识到,自己的才智与意志力足以比肩甚至超越周围男性——阻碍她登上权力巅峰的唯一障碍,只是性别与莫斯科公国"君主必为男性"的古老传统。</p>
  38. <p class="indent">费奥多尔生命最后一周,索菲娅始终守护病榻,扮演着安慰者、密使与信使角色,深度介入国政。费奥多尔之死与同父异母弟弟彼得(而非胞兄伊万)的突然继位,对她造成双重打击。她真诚哀悼这位亦兄亦友的君主;更严峻的是,纳雷什金家族在宫廷的复辟意味着她作为米洛斯拉夫斯基公主的特殊地位将不复存在。她与心仪的瓦西里·戈利岑等重臣的联络必将减少。更糟的是,由于与新任摄政王纳塔莉娅皇后交恶,她甚至可能被遣返深闺。</p>
  39. <p class="indent">绝望中,索菲娅另寻对策。她匆忙赶至宗主教处,抗议彼得仓促登基之事。"<a id="c03-nts5a"/>这选举不公,"她抗辩道,"彼得年幼冲动,伊凡已届成年,<em>他</em>才该是沙皇。"约阿希姆表示决定不可更改。"至少让二人共治吧!"索菲娅恳求道。"不可,"宗主教裁定,"共治必致灾殃。天无二日,此乃神意。"索菲娅只得暂退。然而数日后在费奥多尔葬礼上,她公然宣泄情绪。彼得随母亲跟随灵柩队伍前往教堂时,纳塔利娅忽闻身后喧哗,转身发现索菲娅竟未按传统使用移动华盖遮蔽沙皇之女,半掩面纱当众恸哭,戏剧性地呼唤人群见证她的哀伤。</p>
  40. <p class="indent">索菲娅此举史无前例,纳塔利娅在拥挤的教堂里立即反击。漫长葬礼仪式中,她牵着彼得中途离席,后以幼子体弱饥饿为由解释离场必要,米洛斯拉夫斯基家族却视为丑闻。刚被召回宫廷的纳塔利娅傲慢幼弟伊凡·纳雷什金更火上浇油,他影射整个米洛斯拉夫斯基家族说:"<a id="c03-nts6a"/>死人合该埋葬死人。"</p>
  41. <p class="indent">离开教堂时,索菲娅再度宣泄悲愤交加的情绪:"<a id="c03-nts7a"/>诸位都见我们兄长费奥多尔沙皇猝然离世,定是遭人毒害。可怜我们这些孤儿吧!既无父母,又失兄长。长兄伊凡未能当选沙皇,若我们有罪,不如放逐我们去基督君王统治的异邦!"</p></body>
  4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