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ss_9780307817235_epub_c14_r1.htm 24 KB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49505152535455565758596061626364656667686970717273747576
  1. <html xmlns="http://www.w3.org/1999/xhtml" xmlns:ops="http://www.idpf.org/2007/ops" xmlns:xsi="http://www.w3.org/2001/XMLSchema-instance">
  2. <head>
  3. <title>《彼得大帝:生平与时代》</title>
  4. <link href="Mass_9780307817235_epub_css_r1.css" rel="stylesheet" type="text/css"/>
  5. <link href="page-template.xpgt" rel="stylesheet" type="application/vnd.adobe-page-template+xml"/>
  6. <meta content="application/xhtml+xml; charset=utf-8" http-equiv="Content-Type"/>
  7. <meta content="urn:uuid:5c312a24-269c-4162-9197-9dc21c8443b7" name="Adept.expected.resource"/>
  8. </head>
  9. <body><h1 class="chapter" id="c14"><a id="page178"/>14<br/><br/>荷兰岁月</h1>
  10. <p class="nonindent">十七世纪下半叶,荷兰——这个指代尼德兰北部七省联合体的称谓——正处在世界权力与声望的巅峰。两百万勤劳的荷兰人密集地生活在这片狭小土地上,使荷兰成为当时欧洲最富裕、城市化程度最高且最具国际化的国家。这个蕞尔小邦的繁荣自然引来邻国的惊羡,而这份羡慕往往化作贪婪。每逢此时,荷兰人便会展现出他们特有的民族品格来捍卫自己。他们英勇顽强、足智多谋,无论是抗击西班牙人、英格兰人还是法兰西人,他们的作战方式既务实又充满悲壮崇高的英雄气概。为守护独立与民主,两百万人口竟维持着十二万陆军与世界第二的海军规模。</p>
  11. <p class="indent">荷兰的繁荣如同其自由,皆源自 ingenuity 与勤勉。当时多数欧洲国家的人民都被束缚在土地上,从事着勉强果腹兼为城镇提供微薄余粮的简单劳作。而在荷兰,一位农夫通过提高亩产量、从奶牛挤出更多奶脂、从肉猪获取更多产出,竟能养活两名非农同胞。由此,该国过半人口得以解放,投身于商贸、工业与航运的蓬勃事业。</p>
  12. <p class="indent">商业与航运铸就了荷兰的巨额财富。十七世纪的荷兰人是天生的贸易者与航海家。坐落于莱茵河双河口的阿姆斯特丹与鹿特丹这对姊妹港,既是欧洲运河网与重要河流的交汇处,更是通往世界各大洋的门户。几乎所有进出欧洲的货物、沿岸贸易与越洋商品都要经荷兰中转。英格兰的锡、西班牙的羊毛、瑞典的铁、法兰西的葡萄酒、俄罗斯的<a id="page179"/>毛皮、印度的香料与茶叶、挪威的木材以及爱尔兰的羊毛,这些货物涌入荷兰进行分级、精加工、纺织、混合、分拣,继而通过水路网络重新发往各地。</p>
  13. <p class="indent">为运输这些货物,荷兰人几乎垄断了全球航运。四千艘荷兰商船——比世界其他地区商船总数还要多——航行在世界各大洋。1602年成立的荷兰东印度公司与新成立的西印度公司,在全球每个主要港口都设有办事处。兼具探险家魄力与商人精明的荷兰水手们不断寻找新市场与新港口。随着船只往返不息,货物与利润不断累积,这个商人共和国变得愈发富裕。阿姆斯特丹城发展出各类新服务以保障贸易:创立保险制度分摊风险;银行与证券交易所开创了信贷交易模式,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发行公债为大型商业项目融资;印刷商印制合同、提单及各类文书,用以规范、宣传和确认每日成千上万的商业交易。财富孕育信心,信心催生信贷,信贷创造更多财富,荷兰的势力与声望随之远播。这个新教国家成为繁荣商业国的典范,堪称商业天堂,来自欧洲各地(尤其是英格兰与苏格兰)的年轻人纷纷前来学习荷兰的商业与金融技术。</p>
  14. <p class="indent">1697年夏末,一位名叫彼得·米哈伊洛夫的俄国青年正怀着热切心情穿越德国,奔向这座闪耀着商业、海权、文化与世界帝国光芒的圣地。</p>
  15. <p class="extract">在佩列斯拉夫尔、阿尔汉格尔斯克和沃罗涅日与荷兰造船师及船长们交谈时,彼得屡次听闻赞丹之名。这座位于艾湾北岸、距阿姆斯特丹十英里的荷兰小镇,以建造全荷兰最精良的船只著称。镇内及周边五十家私人造船厂每年可建造多达350艘船,赞丹工匠的建造速度与技艺闻名遐迩——从铺设龙骨到新船下水,全程不超过五周。多年来,彼得渴望前往赞丹学习造船的愿望日益坚定。此刻穿越德国之际,他向同伴们宣布要在赞丹停留整个秋冬学习造船。行至荷兰边境附近的埃默里奇莱茵河段时,他急不可耐地租船顺流直下,甚至过阿姆斯特丹而不入,将大部分使团成员抛在身后。</p>
  16. <p class="indent"><a id="page180"/>8月18日周日清晨,彼得与六名同伴乘船沿运河驶近赞丹时,沙皇突然发现舢板上坐着个正在钓鳗鱼的熟悉身影——曾在莫斯科共事的荷兰铁匠格里特·基斯特。彼得高声问候让基斯特猛然惊醒,抬眼望见俄国沙皇乘船而过,惊得几乎跌入水中。彼得靠岸跳船,激动地拥抱基斯特并要求他保密行踪。得知铁匠住处就在附近,沙皇当即决定借宿其家。基斯特以房屋简陋狭小为由再三推辞,建议改住自家屋后寡妇的住宅。用七荷兰盾说服寡妇搬去与父亲同住后,彼得几小时内便欢天喜地入住这栋两室木屋:两扇小窗、一个瓷砖火炉,外加挂着布帘的密闭睡橱狭窄得无法伸直身体。两名同伴同住,其余四人则就近安置。</p>
  17. <p class="indent">由于正值周日,造船厂都关门了,但彼得兴奋难耐,根本无法安静地坐着无所事事。他走上街头,夏日的周日下午,街上满是散步的人群。当人们得知有一艘载着奇装异服外国人的怪船靠岸时,纷纷开始注意他。他恼火地试图躲进水獭酒馆,但那里的人也盯着他看。这才只是个开始。</p>
  18. <p class="indent">周一清晨,彼得匆匆赶到堤岸上一家商店买了木匠工具,随后以"彼得·米哈伊洛夫"的化名在莱恩斯特·罗格的私人造船厂登记成为一名普通工人。他愉快地投入工作,用斧头修整木材,还不断向工头询问所见每样物件的名称。下班后,他开始拜访那些仍在俄罗斯的荷兰造船匠的妻子和父母,兴奋地告诉他们自己与她们的丈夫儿子并肩工作,并愉快地宣称:"我也是个木匠。"他专程探望了一位在俄罗斯去世的荷兰木匠的遗孀——此前他曾赠予她五百荷兰盾。寡妇告诉沙皇,自己经常祈祷能有机会当面感谢这份厚礼。深受感动的彼得留下来与她共进晚餐。</p>
  19. <p class="indent">周二这天,渴望出航的彼得用最地道的荷兰式讨价还价买了艘小划艇。最终以四十荷兰盾成交后,他和卖家走进酒馆分享了一壶啤酒。</p>
  20. <p class="indent">尽管彼得希望保密身份,但秘密很快不胫而走。周一早上他让随从们<a id="page181"/>换下俄式长袍,穿上荷兰工人的红夹克和白帆布裤,但这些俄罗斯人怎么看都不像荷兰人。彼得本人的高大身材更让他无法隐藏,到周二时赞丹镇人人都知道城里来了"大人物"。当天下午发生的事件证实了传言:彼得边走边从帽子里拿李子吃,遇到一群男孩时好心分给他们。结果李子不够分,男孩们开始尾随他。当他试图驱赶时,孩子们用石头和泥块砸他。彼得躲进三天鹅酒馆求救,市长亲自赶来,他不得不亮明身份和来意。市长立即颁布禁令,严禁赞丹居民骚扰或侮辱"希望隐姓埋名的尊贵人士"。</p>
  21. <p class="indent">很快,那位"最显赫的人物"就被精准辨认出来。一位在俄国工作的赞丹造船匠写信告知父亲:大型使团即将到访荷兰,沙皇很可能隐姓埋名随行。他特别提醒父亲,彼得的身高优势、不时抽动的头部与左臂,以及右脸颊的小痣都是识别特征。周三这天,老人刚在庞普理发店高声朗读完这封信,一个完全符合描述的高大男子就推门而入。如同所有理发师那样,庞普将传播本地八卦视为天职,立即宣布陌生人中最高者正是莫斯科沙皇。为验证消息,人们急忙找到基斯特——这位曾旅居俄国认识沙皇的商人,正是陌生人的房东。尽管基斯特起初坚称客人身份普通,但当妻子喊道:"格里特,我实在受不了了,别再撒谎了",他只得默认。</p>
  22. <p class="indent">即便身份暴露,彼得仍试图维持伪装。他婉拒了与赞丹商界领袖共进晚餐的邀请,也推辞了市长用特色赞丹鱼宴招待的盛情。对这两次邀约,沙皇都以"重要人物尚未抵达"为由搪塞。当某位富商提议为他们和"主人"更换带果园的大宅时,随行人员坚称自己只是仆人,现有住所已很舒适。</p>
  23. <p class="indent">沙皇现身赞丹的消息如野火般席卷荷兰。许多人不以为然,为此押下重注。两位曾在阿尔汉格尔斯克见过彼得的商人火速赶来。周四清晨亲眼确认后,他们激动得面色发白:"千真万确就是沙皇!可他为何这般打扮出现在此?"另一位旧识惊叹于沙皇穿着工装的模样,彼得只淡然回应:"如你所见",便不再多言。</p>
  24. <p class="indent">周四这天,彼得花450弗罗林购置帆船,亲手安装了新桅杆和船首斜桅。周五破晓时分,他已掌舵航行在艾湖上。午后再次出航时,却发现无数小船从赞丹涌来围观。为躲避追踪,他急转靠岸,却陷入另一群好奇者的包围——人们推搡着打量他,仿佛观赏动物园的珍兽。盛怒之下,彼得扇了某个围观者耳光,人群反而起哄:"太棒了!马尔斯,你刚被册封骑士啦!"眼见水陆围观者越聚越多,沙皇只得躲进酒馆,直到夜幕降临才返回赞丹。</p>
  25. <p class="indent">次日周六,彼得本打算观摩新造大船借助滚轴和绞盘翻越堤坝的精妙机械操作。为保护他,现场专门用围栏隔出安全区域。然而到了周六早晨,沙皇即将现身的消息甚至引来了阿姆斯特丹远道而来的人群,汹涌人潮直接冲垮了围栏。彼得望见周围房屋的窗户乃至屋顶都挤满观众,即便市长亲自劝说也坚拒前往,用荷兰语反复说道:"人太多了,实在太多了。"</p>
  26. <p class="indent">周日,阿姆斯特丹的观光客乘船蜂拥而至。赞丹桥守卫虽增派一倍仍被轻易冲散,彼得终日不敢踏出房门。困在室内的沙皇怒火中烧,向窘迫的市议会求助却无济于事。最终他决定连夜逃离赞丹,当侍从将船只移至屋后时,彼得不得不肘膝并用才挤过人群登船。尽管晨起便肆虐的狂风已升级为暴风雨,他仍执意启航。刚解缆绳就有桅索断裂,船只险些倾覆,但彼得不顾水手劝阻,三小时后终抵阿姆斯特丹——迎接他的仍是摩肩接踵的围观群众,暴怒的沙皇再次挥拳相向,最后才艰难抵达大使团预订的旅店。</p>
  27. <p class="indent"><a id="page183"/>这场梦寐以求的赞丹之行就此落幕。露天船厂工作与自由活动的计划全盘落空,原定数月的停留压缩成短短一周。后来虽派缅希科夫等人重返学习桅杆制作工艺,彼得本人也只短暂造访过两次。荷兰造船术的修习之地,最终从赞丹转移到了阿姆斯特丹。</p>
  28. <p class="extract">当时的阿姆斯特丹既是欧洲第一大港,也是全球最富庶的城市。这座从水中升起的都市坐落于阿姆斯特尔河与艾河注入须德海的交汇处,工匠们将木桩打入沼泽奠定地基,五道同心圆运河如涟漪般环抱全城。蛛网般的支流将运河分割,500座拱桥连接起70个漂浮的岛屿。最外层运河内侧筑有城墙,实用至上的荷兰人更在圆形防御塔楼上加建风车,旋转的叶片驱动水泵持续排干洼地积水。站在城垛远眺,广袤平原上星罗棋布的风车永不停歇地与海洋争夺着陆地。</p>
  29. <p class="indent">这座城市的建筑彰显着它的富庶。从港口望去,阿姆斯特丹呈现出一片红砖教堂塔楼的壮丽全景,这些建筑对称而实用,采用独特的荷兰圆顶风格设计。市政官员们对他们的市政厅无比自豪,这座建筑坐落在13,659根木桩上,被视为世界第八大奇迹(如今该建筑已成为皇家宫殿)。整座城市遍布酿酒厂、糖厂、烟草仓库、咖啡香料储藏室、面包房、屠宰场和铁匠铺,每座建筑都以独特的造型或浓烈气味,共同构成了这幅丰富多元的城市画卷。但最能体现阿姆斯特丹财富的,还是运河沿岸富商们建造的庄严宅邸。这些红砖豪宅退离运河而建,街道两旁榆树与菩提成荫,至今仍是阿姆斯特丹最靓丽的风景线。这些建筑极为狭窄(因为房产税按房屋宽度征收),却拔地而起四五层高,顶端装饰着优雅的尖形山墙。山墙处通常向外伸出一根横梁,作为滑轮组的锚定点,用以将笨重家具从街道吊运至高层窗户——狭窄的楼梯根本无法承担此任。透过这些高窗,主人可以俯瞰街道、绿树、典雅的铁制路灯,以及运河上波光粼粼的阴影。</p>
  30. <p class="indent">水与船只无处不在。游客转过每个街角都能瞥见桅杆与船帆,码头边桅杆林立如森林。运河沿岸的行人需要跨过绳索、系船铁环、木材、木桶、锚链甚至火炮,整座城市宛如半开放的造船厂。港口本身挤满了各式船只——清晨在须德海捕鱼后正午归来的小型斜桁渔船;东印度公司三桅商船和配备七八十门火炮的战列舰,全都展现着典型的荷兰设计:圆润上翘的船首、宽大船身与浅平底部,活像装着桅帆的巨型木鞋;还有优雅的皇家游艇,带着标志性的荷兰球茎状船首,以及配备铅条玻璃窗的华丽尾舱。港口东端的奥斯坦堡地区,坐落着荷兰东印度公司的造船厂,巨大的码头与船台上,东印度商船浑圆的船体正逐层成型:从龙骨到肋骨,从木板到甲板。附近,远航归来的老船正在进行检修——先卸下索具与桅杆,再将船体拖入浅滩侧翻,犹如搁浅的鲸鱼般任由木匠、装配工等工匠清理船底厚重的海洋生物附着物,更换腐烂木板,并将新鲜焦油灌入接缝防水。</p>
  31. <p class="indent">彼得正是来到这座造船厂度过了四个月时光——这是阿姆斯特丹这座大乐园中专属于水手的极乐天地。</p>
  32. <p class="extract">彼得重返阿姆斯特丹虽是因赞丹人群所迫,但即便没有这个原因,他也会回来迎接刚刚抵达的俄国大使团。使团在边境附近的克莱沃受到了王室规格的接待,获赠四艘大型游艇与众多马车。阿姆斯特丹市政官员们深知此次外交访问对未来俄荷贸易的潜在意义,决定以超规格礼遇相迎。</p>
  33. <p class="indent">接待活动包括市政厅、海军部与码头的正式参访,歌剧芭蕾的专场演出,以及以阿姆斯特尔河筏台烟火秀收尾的盛大晚宴。期间彼得得以与阿姆斯特丹市长尼古拉斯·维特森这位非凡人物深谈。这位博学多才、家资丰厚的官员不仅因政绩与品格备受尊敬,还是探险家、艺术赞助人及业余科学家。他对船舶尤为痴迷,带彼得参观了他收藏的船模、航海仪器与造船工具。维特森长期痴迷俄罗斯文化,除本职外还兼任莫斯科公国在阿姆斯特丹的非官方使节。</p>
  34. <p class="indent">彼得驻留阿姆斯特丹期间,沙皇与市长每日晤谈。当彼得提及赞丹与阿姆斯特丹民众围观影响造船学习时,维特森当即提议:若留在阿姆斯特丹,可前往严禁外人进入的东印度公司封闭船坞工作。作为公司董事的维特森着手安排。次日东印度公司董事会决议邀请"匿名莅临之显贵"进驻船厂,并特批缆绳匠师住宅供其起居工作。公司还将按沙皇意愿铺设100或130英尺新护卫舰龙骨,使其团队能从零开始全程参与荷兰造船工艺。</p>
  35. <p class="indent">当晚阿姆斯特丹市政府为使团举办的国宴上,维特森告知日间决议。彼得激动难抑,虽酷爱烟火表演,却几乎无法安坐至宴席终了。末发升空烟花刚炸响,沙皇便跃起宣布要星夜赶回赞丹取工具以便次日开工。俄荷双方劝阻未果,晚11时他乘游艇离去。翌日清晨即直抵奥斯坦堡区东印度船厂,携缅希科夫等十名俄籍"志愿者"入驻,余众则按彼得命令分散学习帆索制造、桅杆车削、滑轮组应用等航海技艺。伊梅列季亚的亚历山大王子被派往海牙研习炮兵。彼得本人则注册为造船大师格里特·克拉斯·普尔麾下木匠。</p>
  36. <p class="indent">前三周用于筹备木材等建材。荷兰人为让沙皇明晰流程,在铺设龙骨前就集齐所有构件。随后船只如巨型模型套件般快速组装。这艘百英尺长的护卫舰被命名为《圣徒彼得与保罗号》,彼得全程狂热参与建造。</p>
  37. <p class="indent">每天黎明时分,彼得都会扛着斧头和其他工具像普通工匠那样来到造船厂。他坚持与工人们同吃同住,严禁任何人用尊称称呼他。午后闲暇时,他喜欢坐在圆木上和水手、造船工聊天——前提是对方必须称他"木匠彼得"或"彼得师傅"。若是有人胆敢称呼"陛下"或"殿下",他要么充耳不闻,要么直接转身离去。有次两位英国贵族专程来看"莫斯科大公当劳工"的奇景,工头为指出哪位是沙皇,故意喊道:"木匠彼得,快来帮工友搭把手!"彼得二话不说走过去,用肩膀扛起众人正费力抬动的木材,稳稳地将其安装到位。</p>
  38. <p class="indent">彼得对分配给他的住所十分满意。他和几名工友像普通劳动者那样同住。起初沙皇的餐食由使团下榻旅馆的厨师准备,但他嫌麻烦,坚持要完全自给自足。他没有固定用餐时间,饿了就随时开伙。后来人们只好给他送来柴火和食材任其自理。从此这位沙皇就像普通木匠那样自己生火做饭。</p>
  39. <p class="indent">但即便身着工装异国劳作,彼得和随行人员从未忘记他真实的身份与威权。莫斯科的摄政大臣们不敢擅作主张,每趟邮车都送来厚厚一叠请示函。远在千里之外船厂的彼得,反而比以往更热切关注朝政,连曾经最厌烦的琐碎政务也要亲自过问:射击军可有异动?亚速两座要塞进展如何?塔甘罗格港的防御工事呢?波兰局势怎样?当谢因传来亚速城外击退土耳其人的捷报时,彼得当即宴请阿姆斯特丹的富商巨贾,随后又举办音乐会、舞会和烟火表演庆贺。听闻萨伏依的欧根亲王在森塔取得对土军决定性胜利后,他不仅设宴庆祝,还特意将捷报送往莫斯科。尽管彼得向维尼乌斯坦承"有时因疲倦,有时因外出,有时因醉酒(赫梅利尼茨基)",但他仍坚持每周五批阅来自莫斯科的信件。</p>
  40. <p class="indent">有次彼得对两名随行贵族的处置却碰了钉子。听闻这两人批评他"有失体统",暴怒的沙皇立即下令给他们戴上镣铐准备处决。维特森急忙劝阻,提醒这是在荷兰,未经当地法庭审判不得行刑。虽经反复劝说,彼得仍坚持严惩,最终勉强妥协将两人流放至荷兰最遥远的海外殖民地:一个发配巴达维亚,一个遣送苏里南。</p>
  41. <p class="indent">在造船厂外,彼得的求知欲永无止境。他渴望亲眼见证一切:走访工厂、锯木厂、纺织厂、造纸厂、手工作坊、博物馆、植物园和实验室。每到一处都追问:"这有什么用途?如何运作?"听着讲解时频频点头:"甚好。甚好。"他结识了建筑师、雕塑家,以及消防泵发明家范德海登——他极力劝说后者前往俄国效力。他拜访建筑师西蒙·施诺沃特,参观雅各布·德维尔德博物馆,在舍内贝克指导下学习素描与版画技艺。他亲手雕刻了一块铜版画,画面中高举十字架、脚踏伊斯兰新月旗的挺拔青年,眉眼间尽是他自己的影子。在代尔夫特,他求教于"荷兰沃邦"——工程师科恩男爵,学习防御工事学。他深入荷兰民众家中做客,尤其青睐从事对俄贸易的商人。当结识特辛家族后,他对印刷术产生浓厚兴趣,随即授予其中一位兄弟俄语书籍印刷权及在俄发行权。</p>
  42. <p class="indent">彼得多次造访解剖学泰斗弗雷德里克·鲁伊施教授的讲堂与解剖室。这位教授以化学注射保存人体器官乃至完整遗体的技术享誉欧洲,其辉煌实验室被誉为荷兰奇迹之一。某日,彼得面对一具保存完好的婴孩遗体伫立良久——那栩栩如生的微笑让他情不自禁俯身亲吻冰冷的前额。对外科手术的痴迷使他流连忘返,经鲁伊施宴请时仍不忘咨询如何为俄军舰队遴选外科医生。解剖学的奥妙令他自诩为合格外科医师,毕竟全俄国又有几人得过鲁伊施亲授?</p>
  43. <p class="indent">此后岁月里,彼得始终随身携带两个匣子:一个装满测绘工具用于审验工程图纸,另一个塞满手术器械。他下令但凡附近医院开展有趣手术必须通知他,届时必亲临现场助阵,逐渐掌握了解剖、放血、拔牙等小手术技艺。仆人们生病都竭力隐瞒,唯恐沙皇提着器械箱突然现身病榻——并坚持亲自诊治。</p>
  44. <p class="indent">在莱顿,彼得拜访了掌管著名植物园的布尔哈夫博士。这位兼授解剖学的名医询问沙皇何时来访,得到的答复是"明晨六点"。在解剖剧场,当彼得正着迷研究肌肉暴露的尸体时,听闻随行的俄国同伴发出嫌恶的嘀咕。震怒之下,他命令这些胆怯者上前咬下尸体肌肉——这个骇人指令让在场的荷兰人目瞪口呆。</p>
  45. <p class="indent">在代尔夫特,他拜访了显微镜发明者、著名博物学家安东尼·范·列文虎克。彼得与他交谈两个多小时,透过那台让列文虎克发现精子存在并研究鱼类血液循环的神奇仪器观察微观世界。</p>
  46. <p class="indent">阿姆斯特丹的闲暇时光里,彼得徒步穿行城市,看市民匆匆而过,马车在桥上辘辘作响,数千艘船只在运河上来回穿梭。每逢集市日,这位沙皇便前往露天黄油市场,那里各类商品堆积如山,有的露天摆放,有的陈列在拱廊下。他站在买奶酪的妇人或挑选画作的商人身旁仔细观察。街头艺人的表演尤其令他着迷——某日看到著名小丑站在木桶上杂耍时,他竟上前劝说对方随自己回俄国,却被婉拒:"我在阿姆斯特丹太成功了。"市场上,游方牙医用汤匙或剑尖等非常规工具拔牙的景象吸引了他,彼得甚至学了几手,后来拿仆人做实验。他还学会了缝补衣物,并向鞋匠讨教如何自制拖鞋。冬季阴云密布时,他看着身穿皮草羊毛的女子与披长斗篷围围巾的男子踩着弧形冰刀飞驰而过。最温暖的去处莫过于酒馆,与荷俄伙伴们畅饮的时光总是最欢畅。</p>
  47. <p class="indent">荷兰的惊人繁荣令彼得不断自问:为何坐拥无尽草原森林的俄国人仅能糊口,而码头林立、桅杆如林的阿姆斯特丹,积累的可转化财富竟超过整个俄罗斯?他明白贸易经济与船舶是关键,决心为俄国争取这些要素。另一原因是宗教宽容——当狭隘教义阻碍国际贸易时,新教荷兰却奉行全欧最开放的宗教政策。1606年英国加尔文派迫害下的异议分子逃来荷兰,十年后由此启航普利茅斯湾;路易十四废除南特敕令时,法国胡格诺教徒也蜂拥而至。整个十七世纪,荷兰既是欧洲商贸中心,也是思想艺术枢纽。彼得对这种宗教宽容氛围深感兴趣,走访多家新教教堂向牧师请教。</p>
  48. <p class="indent">唯有一点璀璨的荷兰文化未能吸引他:伦勃朗、维米尔、哈尔斯等大师开创的绘画新风。尽管带回不少画作,但彼得收集的多是船舶与海洋题材,而非后来叶卡捷琳娜大帝珍藏的荷兰学派杰作。</p></body>
  4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