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ss_9780307817235_epub_c24_r1.htm 23 KB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495051525354555657585960616263646566676869
  1. <html xmlns="http://www.w3.org/1999/xhtml" xmlns:ops="http://www.idpf.org/2007/ops" xmlns:xsi="http://www.w3.org/2001/XMLSchema-instance">
  2. <head>
  3. <title>《彼得大帝:生平与时代》</title>
  4. <link href="Mass_9780307817235_epub_css_r1.css" rel="stylesheet" type="text/css"/>
  5. <link href="page-template.xpgt" rel="stylesheet" type="application/vnd.adobe-page-template+xml"/>
  6. <meta content="application/xhtml+xml; charset=utf-8" http-equiv="Content-Type"/>
  7. <meta content="urn:uuid:5c312a24-269c-4162-9197-9dc21c8443b7" name="Adept.expected.resource"/>
  8. </head>
  9. <body><h1 class="chapter" id="c24"><a id="page312"/>24<br/><br/>查理十二世</h1>
  10. <p class="nonindent">1682年6月17日,金发碧眼的瑞典国王查理十二世诞生,此时他伟大的敌手——俄国彼得大帝出生尚不足十年。其父查理十一世是位严厉的宗教信徒,五岁便继承王位;母亲乌尔丽卡·埃莉诺拉王后原是丹麦公主,以温柔品性赢得了交战中的丹麦与瑞典两国人民的爱戴。婚后七年九个月间,王室共诞下七名子女,最终仅存查理王子与两位姐妹——年长一岁的海德薇格·索菲亚和年幼六岁的乌尔丽卡·埃莉诺拉,四位幼弟皆未活过两岁。</p>
  11. <p class="indent">尽管体弱多病,少年查理却热衷粗犷的男性活动。四岁时,斯德哥尔摩民众已惯见这小骑士随父王检阅军队。六岁脱离女性照料,迁入专属寝宫由男性导师侍奉。七岁射杀狐狸,八岁单日猎获三鹿,十岁首斩恶狼,十一岁搏杀棕熊。同年,三十六岁的母后逝世,带走了他生命中最后一丝女性温情。举国哀恸:国王昏厥需放血救治,查理王子高烧卧床;不久又染天花,痊愈后反较病前更健壮,脸上深疤被他骄傲视作男子气概的勋章。十四岁时,这位精瘦结实的少年已是顶尖骑手、卓越猎人与军事艺术的狂热研习者。</p>
  12. <p class="indent">丧妻后,查理十一世尽可能陪伴唤起亡妻记忆的子女。王子全盘承袭父亲的信条与做派:言辞简练冷峻,偶露的同情与机智才使其免于彻底晦涩。荣誉与誓言神圣不可侵犯成为他两大信条:君主须将公正与荣耀置于万物之上;既出之言,必守不移。</p>
  13. <p class="indent">查尔斯的导师们发现他天资聪颖、悟性极高。他对瑞典语兴趣寥寥,口语和书写始终不够流利。作为北欧各国宫廷通用语的德语,他掌握起来得心应手,运用如同母语。拉丁语造诣尤为精湛,不仅能流畅交谈,更以聆听大学拉丁语讲座为乐。虽经系统学习法语,但即便在与路易十四缔结秘密同盟的执政时期,他仍抗拒使用这门语言;不过阅读毫无障碍,且对法国戏剧推崇备至。在欧陆征战的十五年间,他反复品读高乃依、莫里哀与拉辛的作品。旅行梦想令他心驰神往,常沉醉于探险家的图文记载。幼时便常幻想能有兄弟代掌瑞典王权,好让自己周游世界。他对历史传记——尤其是军事征服者亚历山大大帝、尤利乌斯·凯撒及瑞典古斯塔夫二世·阿道夫的生平——有着近乎痴迷的执着,后来更随身携带亚历山大传记征战四方,不时将马其顿帝国的武功与自己的战果相比较。宗教方面,查尔斯展现出真诚的求知欲,青少年时期每日清晨必与主教研读《圣经》章节长达一小时。数学及其在弹道学与防御工事中的应用,如同吸引彼得大帝那般令他着迷。尽管导师们惊叹其领悟力,却对他那近乎偏执的意志力忧心忡忡——一旦认定某事,便再难动摇。</p>
  14. <p class="indent">查尔斯的教育在十四岁时被迫中断。1697年4月5日,查理十一世因胃癌逝世,终年四十二岁。按传统,瑞典王子需年满十八方可亲政加冕,故临终国王指定了以王太后海德薇格·埃莉诺拉为首的摄政议会。父亲去世后,查尔斯列席摄政会议,其睿智提问——更重要的是静默倾听元老辩论的姿态——初时赢得满堂喝彩。当王宫失火焚毁(其父灵柩尚停柩其中)之际,相较于祖母的惊慌失措,少年冷静指挥抢救遗体的表现更令举国震惊,尽管整座建筑终成焦土。</p>
  15. <p class="indent">不出半年,摄政议会便显颓势。政见分歧导致议而不决,而聪慧过人且权力欲旺盛的查尔斯岂甘大权旁落?摄政们因先王遗嘱中"待新君成年将追责摄政决策"的条款日渐惶恐,事无巨细皆需探询少年君主意见。趋炎附势者环绕之下,摄政权威急剧衰落,瑞典政府几近瘫痪。1697年11月,议会最终决定宣布时年十五岁的查尔斯成年,加冕为瑞典国王。</p>
  16. <p class="indent">加冕仪式令举国哗然。查尔斯坚持要彰显其不受议会制约的绝对君权,断然拒绝沿用由他人戴冠的传统形式,宣称:"既为世袭而非选举之君,加冕礼实属多余。"瑞典政界——无论自由派或保守派——乃至其祖母皆瞠目结舌。虽承受巨大压力,他仅在形式上让步:同意由大主教行祝圣礼以符合《圣经》"君主乃上帝受膏者"的训谕,但坚持全程称为"祝圣"而非"加冕"。十五岁的查尔斯最终头戴王冠骑马赴教堂,完成了这场惊世骇俗的仪式。</p>
  17. <p class="indent">仪式中处处可见不祥之兆。新王为悼念先王,下令全体出席者(包括他自己)皆着黑衣,唯有加冕紫袍成为全场唯一亮色。宾客抵达教堂时,暴风雪将黑衣人群衬得如墨点洒雪原。国王戴冠上马时不慎滑倒,王冠坠落,幸得侍从凌空接住。大主教主持仪式时失手掉落圣油角杯。查理拒绝宣誓传统君主誓词,更在加冕高潮时自行将王冠戴于头顶。</p>
  18. <p class="indent">这位新君的特立独行很快再度显现。贵族们原指望查理能放宽严苛的"削藩令",却惊恐发现年轻君主决意延续父王政策。枢密院众臣对国王的刚愎自用连连摇头——他一旦决断便永不回头。御前会议上,他往往听片刻便起身打断议事,宣称已做决断,勒令群臣退下。瑞典政要们这才悔不当初,不该仓促推动幼主亲政。如今整个北欧最强政权<a id="page315"/>竟掌控在这个固执任性的少年手中。察觉众臣敌意后,查理开始削弱枢密院权力。元老重臣常在候见厅苦等数小时,而国王往往草草听几句便逐客,重大国策事后才知分晓。</p>
  19. <p class="indent">查理的学业戛然而止,所有时间都被国事占据。但这个精力旺盛的少年痴迷极限运动,渴望通过肉体考验磨砺意志。为逃避责任与老臣们的责难目光,他开始长时间纵马奔驰。他选择即刻可验的挑战来消耗精力——比如策爱驹跃越高墙,或与友人赛马至远处孤树。隆冬拂晓,他只带侍童卫官各一,骑马穿梭于首都外湖群森林。有次骏马在深雪中压住他,待随从寻获时已几近冻僵。另次冰湖骑行,突遇十五英尺未冻水面,这位不通水性的君王竟驱马破冰,紧抱马背泅渡。</p>
  20. <p class="indent">所有运动都必须让他体验死亡威胁——愈危险愈刺激。为证勇力,他策马直攀峭壁致人马仰翻(马伤而王无恙);驾雪橇险坡速降,有时还串联多橇组成长列。三季狩猎时,他先弃火器持矛剑搏熊,继而连钢铁兵刃也嫌胜之不武,改用结实木叉。其猎熊法乃激怒困熊人立,旋即突刺熊喉将其掀翻,由随从速缚网中。</p>
  21. <p class="indent">更危险的是查尔斯钟爱的军事游戏。就像彼得在普列奥布拉任斯科耶做的那样,查尔斯将朋友和幕僚分成两队,配备木棍和看似无害的硬纸板手榴弹——但这些"无害"爆炸物仍会造成剧痛。当国王率队冲锋雪垒时,一枚这样的爆炸物撕碎了他的衣服,还炸伤了好几位同伴。</p>
  22. <p class="indent">在这些军事游戏中,国王最亲密的伙伴兼最强对手是阿尔维德·霍恩,这位年轻上尉统领着精锐的皇家骑兵卫队"德拉班特"。这支卫队实质上是军官预备团,其成员最终都将成为瑞典陆军军官——事实上每名骑兵在入伍时就被授予未来中尉军衔,并领取相应军饷。查尔斯与霍恩并肩投入德拉班特高强度且常伴暴力的训练课程。经常可见两支骑兵队(查尔斯与霍恩各领一队)卸下马鞍,手持粗榛木棍对冲互搏。所有人都必须全力出击,即便国王也不例外。某次混战中,查尔斯与霍恩交手时情绪失控,违规击中对手面部——这一击恰好落在霍恩脸颊肿胀的疖子上。上尉当场坠马昏迷,高烧卧床。满怀愧疚的查尔斯每日都去探望。</p>
  23. <p class="indent">有时模拟战会在海上展开。停泊在斯德哥尔摩港的皇家游艇与其他船只架起消防泵和水管充当火炮,模拟海战场景。某次演习中,霍恩脱去外衣从游艇跃入划艇,奋力向国王的船只冲去。查尔斯指挥的水炮很快灌满霍恩的小艇使其下沉。霍恩从容游向皇家船只另一侧。查尔斯俯身船舷喊道:"游泳很难吗?""不难,"霍恩回应,"只要你不害怕。"受此激将,查尔斯当即跳海——却忘了自己根本不会游泳。当他在水中挣扎下沉时,霍恩抓住他的衣领将其拖上岸。</p>
  24. <p class="indent">在长辈眼中,这些行为简直玩命,但查尔斯实则在进行战争预演。他刻意锤炼自己的耐受力:半夜从温暖的床铺起身,赤膊睡在冰冷地板上;寒冬里连续三夜和衣睡在结冰马厩的干草堆中。他为任何软弱迹象感到羞耻,认为自身白皙细腻的皮肤缺乏阳刚之气,特意在烈日下暴晒加深肤色。传统假发在他发动对丹麦首战时就遭弃用,从此再未佩戴。</p>
  25. <p class="indent">他的姐姐海德薇格·索菲亚是他儿时最亲密的伙伴,但查尔斯从未接触过其他女孩,逐渐厌恶女性社交圈。这位<a id="page317"/>冷峻傲慢又暴戾的君主,除了尊贵地位外,其性格中毫无吸引异性的温存特质——却因其北欧强权统治者的身份,成为各国君主与外交大臣竞相联姻的目标。早年间曾有六位公主被引荐给他,但均无下文,很长时期内连提及婚事都会令他烦躁。唯一认真考虑过的丹麦索菲亚公主比他年长五岁,随着北方大战爆发、丹麦成为敌国,这段姻缘也就此搁浅。</p>
  26. <p class="indent">1698年,另一桩临近的婚事为他带来了新玩伴——表兄霍尔斯泰因-戈托普公爵腓特烈四世前来迎娶海德薇格·索菲亚。这位年长六岁的公爵比查尔斯更加狂放不羁,从四月到八月间,他煽动查尔斯做出系列疯狂行径,史称"戈托普狂潮"。两位表兄弟率领公爵带来的年轻随从们,不断进行危险荒唐的恶作剧:策马狂奔直至马匹口吐白沫倒地;在议会大厦长廊追逐野兔;用手枪击碎宫殿窗玻璃,将桌椅抛掷庭院;宴会上向大臣脸上投掷樱桃核,打翻仆人手中餐盘;光天化日持剑纵马街头,扯落路人帽子和假发;深夜呼啸过市时,惊醒的市民常看见衣襟飞扬的国王策马追逐公爵的身影。有次国王甚至带着霍尔斯泰因同伴骑马冲进祖母——太后玩牌的室内,吓得老妇人当场昏厥。</p>
  27. <p class="indent">许多传闻显然经过刻意夸大,旨在抹黑不受欢迎的公爵及其婚事。诸如两人为比试剑术斩首绵羊、宫殿血流成河的骇人描述缺乏确凿证据,但流言愈演愈烈:据说宫阶上鲜血如溪流淌,动物首级被随意抛掷窗外。</p>
  28. <p class="indent">无论细节真假,这两个无人敢约束的倔强青年的恣意妄为,已激起斯德哥尔摩民众的强烈愤慨。人们将矛头指向公爵,认为他企图通过伤害国王——甚至致其死亡——来通过查尔斯的姐姐谋取王位。随着事态发展,怨声日渐高涨。某个周日,三位牧师<a id="page318"/>不约而同布道引述《圣经》:"<a id="c24-nts2a"/>邦国啊,你的王若是孩童,你就有祸了。"如父亲般虔诚的查尔斯深受触动。1698年8月公爵完婚后,国王逐渐收敛心性,重理朝政:每日早起祷告,开始对建筑与戏剧产生兴趣。</p>
  29. <p class="indent">唯一一次破例发生在1699年夏。当腓特烈公爵归来时,一场狂饮作乐中,被俘的熊被迫灌下大量西班牙葡萄酒,最终踉跄到窗前,跌入下方庭院摔死。人们发现查理衣衫不整、言语含糊地出现在现场。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后,他深感羞愧,向祖母立誓永不再沾酒精。此后余生,这位北方新教徒以惊人热忱恪守承诺——除了两场著名战役中因负伤或极度口渴破例,他再未碰过烈酒。整个欧洲都知道,这位国王只喝淡啤酒。</p>
  30. <p class="extract">十八岁的查理正在密林深处猎熊时,突获奥古斯特军队未宣战便入侵瑞典利沃尼亚的消息。他平静微笑,转向法国大使轻声道:"<a id="c24-nts3a"/>我们会让奥古斯特王沿原路返回。"猎熊行动继续。但回到斯德哥尔摩后,查理在议会上宣告:"<a id="c24-nts4a"/>我决意永不发动不义之战,但也誓不战胜敌人绝不终结正义之战。"这个承诺将贯穿他的一生,超越常规政治逻辑,甚至近乎偏执。数周后,听闻丹麦腓特烈进军荷尔斯泰因-戈托普公爵领土参战的消息,查理说道:"<a id="c24-nts5a"/>有趣的是,我的两位表亲腓特烈与奥古斯特都想与我开战。那就来吧。但奥古斯特王背弃了誓言,我们的事业因此正义,上帝必佑。我打算先解决一个敌人,再与另一个谈判。"此时他尚不知晓,第三个敌人——俄国的彼得——正磨刀霍霍。</p>
  31. <p class="indent">没有敌人敢轻视瑞典的军力,其武勋实在显赫。但在他们眼中,这个国家的软肋正在顶端——所有军政大权都系于十八岁的年轻国王。尽管拥有顾问、大臣、导师与将帅,这位绝对君主的行为却如情报所示,在顽固粗鲁与狂热鲁莽间摇摆。要领导国家抵抗三大强敌的合围,<a id="page319"/>这种特质似乎难堪大任。</p>
  32. <p class="indent">可惜敌人无从知晓查理的真实秉性。这个憧憬凯撒与亚历山大的少年无畏挑战,反而甘之如饴。他不仅准备应战,更预备进行惨烈、持久、远征式的战争;不求速战速决的小合约,只要彻底解决方案。其父临终告诫"除非被<a id="c24-nts6a"/>揪着头发拖入战争",否则应保持瑞典和平。这场突袭的"不义之战"彻底激发了查理严苛的北方道德观。他不像其他君主那样首鼠两端、妥协周旋、靠权谋消耗对手、今日开战明日共舞。既然奥古斯特不义在先,纵使耗时百年,他也誓要将其赶下王座。盟军的进犯犹如释放了雷霆——骄傲、急躁、任性、渴求挑战、珍视瑞典荣耀、渴望在至高博弈中检验勇气的查理,不仅决心应战,更带着嗜战的欢欣。</p>
  33. <p class="extract">当查理十二说出"<a id="c24-nts7a"/>我打算先彻底解决一个敌人,再与其他对手周旋"时,他已然概括了自己的军事战略精髓。此后无论瑞典帝国其他疆域发生何种变故,这位国王都将全部注意力与兵力集中于单一敌手。待其彻底溃败后,才会调转兵锋应对其他威胁。瑞典的首要打击目标选定为距离最近的丹麦,而对横渡波罗的海入侵利沃尼亚的萨克森军队则置之不理——当地里加驻军将独自坚守这片领土,寄望于能支撑到瑞典野战军驰援。若事不可为,便暂时放弃以待他日雪耻。但任何因素都不得妨碍大军集结对抗查理选定的敌人。</p>
  34. <p class="indent">在征讨丹麦的战役中,查理幸运地获得了威廉三世麾下两个新教海上强权——英格兰与荷兰——的支持。毕生致力于构建反法大同盟的威廉,决不容许北欧小规模战争分散其对抗路易十四的精力。无论路易十四何时伸手攫取西班牙王位(及其背后整个西班牙王国与海外帝国的权势财富),威廉都需要欧洲保持统一抗敌态势;因此必须遏止或迅速扑灭欧洲任何区域的新战火,以防其蔓延至德意志地区破坏大同盟体系。基于此,英荷两国需要维持北欧和平现状并为此提供担保。当丹麦国王弗雷德里克<a id="page320"/>陈兵日德兰半岛南部的荷尔施泰因-戈托普领地时,实质已破坏现状;鉴于丹麦率先挑衅,两个海上强权遂决定联袂瑞典速战速决,以恢复原有格局。一支英荷联合舰队随即驶向波罗的海助战。</p>
  35. <p class="indent">这支盟军舰队成为查理战略布局的关键要素。瑞典海军虽拥有三十八艘战列舰与十二艘护卫舰——在俄罗斯既无舰队又缺出海口、勃兰登堡与波兰海上力量几可忽略的波罗的海堪称雄师——但无论规模或实战经验都逊于丹麦-挪威联合海军。后者不仅惯于在波罗的海活动,更常出没北海与大西洋,并轻蔑地称瑞典水手为"<a id="c24-nts8a"/>沾了盐水的庄稼汉"。查理本人对海洋的反应某种程度上佐证了这种嘲讽:尽管曾在斯德哥尔摩港举行过模拟海战,汹涌波涛仍会令他晕船,在他眼中战舰不过是运送陆军横渡波罗的海的工具。面对实力更强的丹麦舰队可能实施的拦截,他断不会冒险让部队走水路。唯有待驰援的英荷舰队增强己方海军实力后,他方有底气与丹麦舰队正面对决。</p>
  36. <p class="indent">整个三四月间,瑞典全境为备战而高效运转。主要海军基地卡尔斯克鲁纳的舰队完成出海整备:舰船倾斜检修、船底刮铲修补重涂沥青、桅杆安装索具调试;火炮经滚轮运载就位。新征召的五千水手使舰队员额增至一万六千人。斯德哥尔摩港内所有瑞典及外国商船均被征用为运兵船。陆军训练如火如荼,根据瑞典特有的征兵体系,各城镇负责提供指定规模部队的兵员装备,步兵与骑兵团持续扩编。军队规模最终达七万七千人,并配发法英荷陆军在欧洲大陆成功运用的新型滑膛枪与刺刀。</p>
  37. <p class="indent">四月中旬,查理已做好离开斯德哥尔摩的准备。1700年4月13日深夜,他向祖母与两位姐姐告别。这本就是伤感时刻,若在场者知晓未来命运,哀伤更会倍增——这位十八岁的国王将永远失去其中两位至亲。尽管查理还将活十八年,但他再也没能见到祖母、长姐,以及他的首都斯德哥尔摩。</p>
  38. <p class="indent">与女眷们告别的国王已从少年蜕变为青年。他身高五英尺九英寸(按当时标准算高个子),宽肩窄腰,身姿挺拔如松却异常柔韧:纵马飞驰时能俯身拾起地上手套。他面容开阔,鼻梁高挺,嘴唇饱满,肤色粉润(军旅生涯很快会让其变得黝黑粗糙)。那双深蓝色眼睛炯炯有神,短发从两侧梳起形成冠状发冠,夏日阳光会将栗发漂染成深金色。随着岁月流逝,他的头发逐渐变成夹杂银丝的灰白色,开始后缩的髮际线露出饱满的穹顶状前额。</p>
  39. <p class="indent">辞别亲人后,国王急赴南方,沿途视察军事据点。6月16日,他在卡尔斯克鲁纳登上瑞典海军上将瓦赫特迈斯特的旗舰"卡尔王号"。此时英荷联合舰队二十五艘战列舰已抵达瑞典西部港口哥德堡外海,当查理从卡尔斯克鲁纳启航时,盟军舰队正南下卡特加特海峡。两支舰队相向而行,但横亘其间的是由三英里宽主航道、浅滩与防御炮台构成的森严屏障。更棘手的是,四十艘丹麦战舰扼守着主航道波罗的海入口,誓要阻止敌军会师。</p>
  40. <p class="indent">破局者正是查理。他立于旗舰甲板,命令瓦赫特迈斯特率舰队取道靠近瑞典海岸的凶险浅水支航道。上将虽顾虑舰船安全而犹豫不决,但查理力排众议担起责任。于是蓝黄旗帜的巨舰逐一缓驶过狭窄水道,三艘吃水最深的巨舰被迫滞留。此举令英荷舰队与瑞典舰队瞬间合流,形成六十艘战舰对丹麦四十艘的压倒性优势。丹麦海军上将不敢撄其锋芒,瑞典计划的下一阶段得以展开——查理与将领们计划跨海峡登陆丹麦西兰岛(首都哥本哈根所在地)。当时丹麦主力军正随腓特烈国王远征霍尔斯泰因-戈托普公爵,瑞典人企图闪电进逼哥本哈根,以围城之态迫使腓特烈国王就范。这个由陆军元帅卡尔·古斯塔夫·雷恩舍尔德制定的计划获得国王全力支持,虽遭英荷海军将领质疑,但最终仍获通过。</p>
  41. <p class="indent">7月23日,4000人的突击部队乘运输船在狂风暴雨中启航。尽管兵力不及西兰岛5000名丹麦守军,但瑞典人凭借机动优势掌握了登陆点选择权。在佯攻迷惑守军后,<a id="page322"/>瑞典登陆部队乘小艇上岸时,遭遇的抵抗仅来自800名士兵。在战列舰重炮掩护下,瑞典军队迅速建立滩头阵地。查理十二世亲自乘小艇登陆,最后几码涉水而行。令他懊恼的是,当他抵达时敌军早已撤退。</p>
  42. <p class="indent">瑞典军队迅速增兵。随后十日内,包括骑兵和炮兵在内的万名瑞典士兵横渡海峡。寡不敌众的丹麦军队退守哥本哈根城内,查理率军围城构筑防线并开始炮击。丹麦国王从南方匆忙赶回时,面对的是舰队数量劣势无法参战、首都遭围困、主力军团远在南方的绝望局面。腓特烈四世自知败局已定,迅速求和。1700年8月18日签署的《特拉文达尔和约》中,他归还了占领的荷尔施泰因-戈托普领土并退出反瑞典战争。查理对此满意——他本无意吞并丹麦领土,现在可以全力对付奥古斯特二世了。英荷两国也如愿以偿——德意志边境与哈布斯堡帝国周边的战火就此熄灭,原有秩序得以恢复。</p>
  43. <p class="indent">查理的首场战役以迅捷、成功且近乎零伤亡告终。两周内,两项大胆决策——率领舰队强渡次要海峡,以及在腓特烈国王后方登陆西兰岛——既恢复了盟友荷尔施泰因-戈托普公爵的权益,又迫使一个敌国退出战争。这场短暂辉煌的战役不能全归功于瑞典军力,英荷联合舰队的威慑力才是奇袭西兰岛的关键。</p>
  44. <p class="indent">随着丹麦退出战争,查理明白腓特烈虽可能伺机再战,但短期内不会反扑。至少突袭西兰岛赢得了宝贵喘息期。此刻,查理已准备扑向第二个敌人。丹麦战役结束时,他原以为下一个对手将是波兰的奥古斯特,但局势演变出人意料——瑞典的第二次重击,最终落在了俄罗斯的彼得大帝身上。</p></body>
  4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