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495051525354555657585960616263646566676869707172737475767778798081828384858687888990919293949596 |
- <html xmlns="http://www.w3.org/1999/xhtml" xmlns:ops="http://www.idpf.org/2007/ops" xmlns:xsi="http://www.w3.org/2001/XMLSchema-instance">
- <head>
- <title>《彼得大帝:生平与时代》</title>
- <link href="Mass_9780307817235_epub_css_r1.css" rel="stylesheet" type="text/css"/>
- <link href="page-template.xpgt" rel="stylesheet" type="application/vnd.adobe-page-template+xml"/>
- <meta content="application/xhtml+xml; charset=utf-8" http-equiv="Content-Type"/>
- <meta content="urn:uuid:5c312a24-269c-4162-9197-9dc21c8443b7" name="Adept.expected.resource"/>
- </head>
- <body><h1 class="chapter" id="c25"><a id="page323"/>25<br/><br/>纳尔瓦战役</h1>
- <p class="nonindent">沙皇对瑞典宣战的公开目标,是夺取波罗的海沿岸的英格里亚与卡累利阿地区。英格里亚是沿芬兰湾南岸延伸的狭长地带,从涅瓦河口至纳尔瓦城约七十五英里;卡累利阿则是芬兰湾与拉多加湖之间广袤的森林湖泊地带,西至维堡边境。这两片在动荡时期被割让的领土,将为彼得打开通往波罗的海的通道。</p>
- <p class="indent">位于英格里亚边境的爱沙尼亚沿海要塞纳尔瓦城,本不在彼得最初的作战计划中——根据帕特库尔与奥古斯特的协议,该地应划归波兰。但彼得认为攻占此城是确保英格里亚安全的最佳方案。研究地图后,他发现纳尔瓦距俄国东南边境仅二十英里,对远征军而言堪称近在咫尺。</p>
- <p class="indent">这个决定令帕特库尔和奥古斯特特使兰根男爵深感不安。他们不愿看到爱沙尼亚的瑞典势力被俄国取代,即便后者目前是盟军。正如兰根向帕特库尔汇报:"<a id="c25-nts1a"/>我们联合丹麦大使竭力劝阻,但沙皇固执己见。鉴于事态敏感,我们只能满足于俄国与瑞典决裂的事实,期待纳尔瓦终将归入我方。"帕特库尔担忧彼得得手后会沿波罗的海长驱直入,吞并整个利沃尼亚而奥古斯特无力阻止。但沙皇决心已定,无人能改。</p>
- <p class="indent">1700年9月中旬,诺夫哥罗德总督特鲁别茨科伊亲王接到进军纳尔瓦的命令,率领一支8000人的先头部队包围了该城。主力部队的指挥权交给了费多尔·戈洛温,他曾担任大使、外交大臣和海军上将,<a id="page324"/>现在又成为陆军元帅。在戈洛温的领导下,军队分为三个师,分别由阿夫特蒙·戈洛温、亚当·韦德和尼基塔·列普宁指挥。全军总兵力超过63000人,但部队分布极为分散。当特鲁别茨科伊的部队缓慢向纳尔瓦推进时,列普宁的师仍在千里之外的伏尔加河集结。到10月4日,35000名俄军已在城前修筑战壕,彼得本人也亲临督战。他只等炮弹和火药运抵,便可开始炮击。</p>
- <p class="indent">纳尔瓦城由丹麦人建于13世纪,在汉萨同盟时期曾是一个繁荣的海港,即使在彼得时代,它也承担着来自普斯科夫和诺夫哥罗德的大量俄罗斯贸易。它像许多其他波罗的海德国城镇一样,有着山墙砖房和路德教堂的细长尖顶,耸立在绿树成荫的街道上。该城位于纳罗瓦河西岸,坐落在一个由河流大转弯形成的陆岬上,实际上三面环水。由于靠近俄罗斯边境,防御极为坚固。一道带有棱堡的高大石墙环绕着城市。跨过一座石桥,便是矮壮坚固的伊万哥罗德城堡,由俄罗斯人于1492年建造,当时这条河就是边界。那时,伊万哥罗德意在威慑纳尔瓦城,但现在城镇和城堡已形成一个完整的防御体系。守军包括1300名步兵、200名骑兵和400名武装平民。</p>
- <p class="indent">在萨克森工程师路德维希·冯·哈拉特中将的指导下——他是奥古斯特借给彼得的——俄军在纳尔瓦西侧面对陆地城墙的地方建立了围攻线。在那里,他们横跨救援部队接近城镇的唯一道路,在双重城墙之间挖壕据守,既切断了城镇与西面的联系,又保护了自己的围攻线免受后方攻击。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城墙发展成四英里长、九英尺高的土方工事,前面还有一条六英尺深的壕沟。</p>
- <p class="indent">围攻进展比彼得希望的要慢。尽管纳尔瓦距离俄罗斯边境只有20英里,但距离最近的俄罗斯城市诺夫哥罗德和普斯科夫却有一百多英里。秋雨使原本就稀疏的道路变得泥泞不堪,运输车辆陷入泥沼,动弹不得。炮具太少,车辆散架,马匹倒毙。戈洛温竭尽全力加快士兵的行军速度,征用当地的马匹和车辆,但直到10月底,他的大部分部队才就位。</p>
- <p class="indent">俄军的炮火轰击始于11月4日。与此同时,舍列梅捷夫率领五千骑兵向西侦察,随时汇报瑞典援军的动向。持续两周的炮击对纳尔瓦城墙和塔楼收效甚微——由于炮架制作粗劣或运输途中损坏,许多火炮发射三四次后便彻底散架。俄军对伊万哥罗德发动的两次步兵进攻也轻易被击退。至11月17日,弹药储备仅能维持数日轰击,火炮只得停火等待补给。此时彼得营地接连收到两条噩耗:奥古斯特国王已解除里加之围转入冬营;而查理十二世亲率瑞典军队在纳尔瓦西南150英里的波罗的海沿岸佩尔诺夫登陆。</p>
- <p class="extract">《特拉文达尔和约》甫一签订,瑞典军队便火速撤出西兰岛。荷英舰队返航后,瑞典军官们不愿将部队孤悬丹麦岛屿——尽管丹麦人已缔结和约,但谁又能保证他们不会对孤悬海峡对岸的小股瑞典远征军起歹念?加之国王急于在冬季前展开第二轮战役,至8月24日,最后一批瑞典士兵已登船撤回瑞典南部。8月末至9月初的日子里,查理拒绝听取任何和谈建议,全心筹划对奥古斯特的反击地点。当众人以为大军将驰援里维利亚解里加之围时,边境却传来俄军在英格里亚集结的消息——沙皇彼得的开战意图已昭然若揭。果然9月底前,查理便收到沙皇的宣战书及俄军越境进逼瑞典纳尔瓦要塞的军报。</p>
- <p class="indent">瑞典最终决定驰援里维利亚。奥古斯特与彼得两大强敌正在该地区进犯,里加与纳尔瓦两座重要要塞危在旦夕。此后国王排除一切干扰,全力抢在波罗的海风暴封航前出征。某位军官在瑞典大本营的信函中写道:"<a id="c25-nts2a"/>陛下决意进军里维利亚。他拒绝接见法勃兰登堡使节,唯恐其带来和谈提议。他不惜一切代价要与奥古斯特国王决战,任何可能阻碍此事的情况都令他恼怒。"</p>
- <p class="indent">10月1日,查理不顾波罗的海秋汛预警,毅然从卡尔斯克鲁纳启航。尽管舰船超载,首航仅能运送五千士兵。启程第三日,舰队在波罗的海中部遭遇预言中的风暴<a id="page326"/>,舰船四散漂流:部分在库尔兰海岸下锚避风,另有数艘倾覆沉没。波涛中战马纷纷折蹄,国王本人亦饱受晕船之苦。</p>
- <p class="indent">10月6日,伤痕累累的瑞典舰队残部驶入里加湾顶端的佩尔瑙港。市长与市议会成员在码头迎接国王,当查理踏着鹅卵石街道走向临时住所时,仪仗队士兵向空中鸣枪致敬。风暴造成的损伤刚修复完毕,舰队便立即启程返回瑞典,准备运送四千名增援士兵、更多马匹以及剩余火炮。在佩尔瑙,查理获悉波兰国王奥古斯特已解除对里加的围困,停止军事行动并撤入冬季营地。早在七月中旬,这位波兰国王就亲率一万七千萨克森军队加入围城,但特拉文达尔和约的突然签订使其好战的丹麦盟友倒戈,这令他震惊又沮丧。如今得知瑞典大军即将进逼利沃尼亚,奥古斯特谨慎地选择撤退以观望局势。这个消息让查理深感失望——他渴望与奥古斯特交战,更迫切想与任何敌人一决高下。眼下仍存一线战机:仅150英里外,沙皇彼得正率领俄军围攻纳尔瓦要塞。查理迅速作出决断:既然萨克森人避战,那就痛击俄国人。他将挥师直取沙皇,解纳尔瓦之围。</p>
- <p class="indent">查理首先集结所有可用兵力。凭借现有部队、瑞典即将运抵的援军,加上奥古斯特撤围后腾出的部分里加守军,他预计十一月底前能集结七千步兵与八千骑兵。在韦森贝格进行的五周高强度操练期间,瑞典骑兵巡逻队与舍列梅捷夫的骑兵在通往纳尔瓦的道路上频繁交火。</p>
- <p class="indent">并非所有瑞典将领都赞同冬季远征俄军的计划。许多军官认为此举风险极大:俄军兵力四倍于己(有传言称八倍);瑞典军需以劣势兵力进攻坚固防线;通往纳尔瓦的七日行军将穿越焦土荒原,危险沼泽小径蜿蜒穿过三道俄军必守的险要隘口;军中疫病蔓延导致减员;寒冬将至却无越冬营地。对此查理仅回应道:既为征战而来,岂能避敌而退。若瑞典撤军致纳尔瓦陷落,俄军将席卷英格里亚、爱沙尼亚与利沃尼亚,整个波罗的海东部省份都将沦丧。国王的昂扬斗志感染了部分军官,也提振了全军士气。所有人都明白,这场战役的成败全系于十八岁的年轻君主一身。"<a id="c25-nts3a"/>若陛下成功,"伦斯基尔德在出征前断言,"史上无人曾跨越如此艰险而取胜。"</p>
- <p class="indent">11月13日拂晓,远征军未等预定从雷瓦尔赶来的一千名骑兵抵达便开拔了。跟随蓝黄旗帜前进的纵队囊括了所有能行军的士兵,共计10,537人。正如预料,行军条件极其恶劣。秋雨将道路化作泥潭,士兵们不得不在粘稠如糖浆的泥泞中行军和露宿。满目疮痍的乡野遍布被俄国骑兵点燃的农舍废墟。马匹没有草料,士兵只能靠随身干粮充饥。整个行军过程中,十一月冰冷的雨幕将士兵们淋得透湿。当夜幕降临气温骤降时,雨滴化作纷飞的雪霰,大地开始封冻。国王与士兵们一起露宿旷野,任雨雪打在脸上。</p>
- <p class="indent">尽管天气恶劣,瑞典军队却惊喜地发现行军几乎未遇抵抗。沿途三个关隘中的两个竟无人防守便顺利占领。第四天,瑞典先遣骑兵的前锋部队进入纳尔瓦以西十八英里的皮海约吉隘口——道路沿溪流穿过被陡峭山丘环绕的深谷。谢列梅捷夫率领的五千俄国骑兵在对岸严阵以待,但跨溪桥梁竟未被破坏。</p>
- <p class="indent">随先锋部队行动的查理接到谢列梅捷夫驻军的消息后,立即调来八门骑炮兵炮。随后国王亲率一支龙骑兵分队和近卫军营部分兵力——总计不超过四百人——向山谷发起冲锋。被疾驰龙骑兵队列遮蔽的瑞典骑炮兵突然出现在最前线,近距离向对岸集结的俄国骑兵群开火。俄军被突如其来的炮火轰鸣吓得魂飞魄散,因未配备火炮还击,只得调转马头溃逃,隘口就此失守。后来才得知俄军撤退是奉彼得之令避免与瑞典主力交战的战术转移,但在疲惫的瑞典士兵眼中,这支小部队的冲锋引发俄军溃败无疑是一场胜仗,为全军提供了亟需的<a id="page328"/>鼓舞。这个若遇顽强抵抗本可能让瑞典军队付出惨重代价的关隘,竟未损一兵一卒便告攻克。通往纳尔瓦的道路已畅通无阻。</p>
- <p class="indent">当夜,浑身湿透沾满泥浆的瑞典军在皮海约吉隘口东侧扎营。泥潭太深致使许多士兵不得不站着过夜。次日下午(19日),饥寒交迫的大军抵达距纳尔瓦约七英里的拉格纳村,那里只剩烧毁的庄园废墟。因不确定要塞是否仍在坚守,查理下令发射预先约定的四声炮响信号。很快,被围要塞传来四声沉闷的遥远回应。纳尔瓦仍在瑞典人手中。</p>
- <p class="extract">谢列梅捷夫奉命率领骑兵西进,仅负责监视而非阻截瑞典军队动向。当瑞典军开始东进时,他遵照指令实施焦土战术,一路撤退至皮海约吉隘口。这位俄军指挥官认为,若能在此构筑防御工事,既可轻松阻击敌军,又能封锁瑞典人通往纳尔瓦的路线。但彼得大帝因不熟悉当地地形,否决了谢列梅捷夫的提案。沙皇认为隘口距主力大营过远,且不愿分散兵力。最终俄军决定在纳尔瓦营地临陆一侧构筑防御工事,以抵御查理十二世逼近的部队,同时加紧围城作战。这种战术与十年后马尔伯勒公爵的经典战法如出一辙——先以重兵合围城池,再在外围建立环形防线阻截援军,逐步绞杀包围圈内的城镇或要塞。</p>
- <p class="indent">11月17日,谢列梅捷夫率骑兵回营报告瑞典军已占领皮海约吉隘口并尾随而至。彼得立即召开军事会议,加发弹药并加倍警戒,但随后两夜平安无事。事实上俄军并未预料瑞典军会在查理抵达后立即突袭,而是预判对方将逐步集结兵力,经过侦察、小规模交火和战术调动后,才会在未来某个时刻展开会战。</p>
- <p class="indent">11月18日凌晨三点,沙皇召见波兰国王奥古斯特派来的军事观察员——西属尼德兰贵族克罗伊公爵,委任其担任临时统帅。彼得与名义上的俄军总司令费多尔·戈洛温即刻启程前往诺夫哥罗德,旨在加速增援调度并与奥古斯特国王商讨后续战略。<a id="page329"/>彼得需要奥古斯特解释其撤离里加的行动——这个决定已引发沙皇的失望与猜疑,这正是他带戈洛温同行的原因:这位身兼外交大臣的统帅将协助处理外交质询。</p>
- <p class="indent">有人认为彼得在纳尔瓦战役前夜离军是怯懦之举。结合他早年夜遁特洛伊茨基修道院的往事,后世常描绘这位沙皇在查理大军压境时惊恐逃窜,留下不幸的克罗伊承担败责的形象。这种指控有失公允——无论是整体评价还是具体事件。彼得在战场与战舰甲板上多次出生入死,"怯懦"罪名实难成立。真相很简单:这位肩负全俄重任的统治者,只是前往他认为最能发挥作用的地方。习惯俄军谨慎作战节奏的沙皇,以为瑞典人也会采取同样保守的策略。没人能料到长途跋涉的军队会立即进攻四倍于己、且受六英尺宽壕沟与九英尺高土墙保护的敌军,更无人完全了解查理十二世鲁莽冲动的性格。</p>
- <p class="indent">这项决策中的不幸人物是杜·克鲁瓦。作为神圣罗马帝国的公爵、男爵、侯爵兼亲王,查理·欧仁·杜·克鲁瓦曾在帝国军队服役十五年参与对土耳其作战,却因在大维齐尔率领奥斯曼大军压境时撤退而被迫辞职。1698年他在阿姆斯特丹向彼得毛遂自荐未果,后受雇于奥古斯特。正是奥古斯特派他游说沙皇调拨两万兵力协助围攻里加,而非进军英格利亚。沙皇虽坚持原计划,但仍带着杜·克鲁瓦随行观察献策。</p>
- <p class="indent">突如其来的指挥权委任令杜·克鲁瓦措手不及。若彼得早两周决断或许正确,但此刻为时已晚。杜·克鲁瓦申辩自己不通俄语且不熟悉俄军军官,恐难有效发号施令。更令他忧虑的是俄军部署——围城战线过长导致兵力分散,若瑞典军集中突破某段防线,其他防区援军恐难及时驰援。</p>
- <p class="indent">经沙皇极力劝说,杜·克鲁瓦最终受命全权指挥。书面指令<a id="page330"/>要求暂避决战以待军火补给,同时维持围困阻截查理军队入城。朗根男爵在致奥古斯特的信中讥讽道:"但愿杜·克鲁瓦公爵大权在握后能扭转战局,毕竟他的白兰地已耗尽。失去精神支柱的他,定会为接近指挥官酒窖而加倍猛攻。"俄军大营无人预见到即将降临的厄运。</p>
- <p class="extract">20日拂晓,瑞典军团在拉格纳集结完毕,冒着冷雨向纳尔瓦进发。上午十时,俄军哨兵发现其先头部队。身着红制服、骑着灰马的杜·克鲁瓦正在晨间巡查,零星枪声使他警觉瑞典人的逼近。他策马上前,恰见敌军如雨幕中的幽灵从赫尔曼斯贝格山脊的森林鱼贯而出。这位统帅并不惊慌:在他看来,攻打设防工事本就需要缓慢复杂的程序。但望远镜中瑞典军规模之小令他生疑,担心这只是大军前锋。若非俄军军官们强烈拒绝离开防线,他本欲派一万五千人主动出击打乱敌阵。最终他下令各团将战旗插上土垒,全军持械待命。</p>
- <p class="indent">此时查理与雷恩舍尔德正站在赫尔曼斯贝里山顶,用望远镜反复扫视俄军阵线。战场在他们脚下延展,两侧以蜿蜒环绕城镇的纳尔瓦河岸为界,河对岸矗立着伊万哥罗德要塞。前景处是俄军围城战线,位于俄军北翼后方的跨河桥梁,显然是俄军唯一的补给通道——或者说,也是他们万一败退时的退路。防御工事看起来颇为壮观:壕沟后方耸立着布满尖木桩的土垒,即所谓的"拒马"。沿着土垒分布着独立堡垒,每座堡垒都架设着火炮。营垒内的俄军规模显然远超瑞典军队,但从俄军营内可观察到的动向来看,显然他们并未准备发动进攻。</p>
- <p class="indent">查理与雷恩舍尔德面临的处境相当棘手,多数指挥官或许会认为已陷入绝境。通常而言,一支疲惫不堪的小型部队不会贸然攻击兵力四倍于己的坚固防线,但瑞典军队毫无退路的处境迫使他们必须进攻。面对如此规模的敌军,按兵不动是死路一条,撤退同样不可行,唯有进攻才是出路。此外,查理与雷恩舍尔德也发现了杜克罗伊曾向彼得指出的同一弱点:俄军战线绵延四英里,兵力分散。若集中兵力突击某段防线,在其他防区援军赶到前就可能突破成功。查理相信,纪律严明的瑞典军团一旦攻入俄军营垒,必能引发他预期的混乱局面<a id="page332"/>。于是他命令雷恩舍尔德发动进攻,这位将军迅速制定了作战计划。</p>
- <p class="center" id="m04"><img alt="" src="images/Mass_9780307817235_epub_004_r1.jpg"/></p>
- <p class="indent">瑞典步兵将作为主攻力量密集出击。部队分为两个纵队,向战线中段附近的土垒发起突击。突破防线后,两纵队将分头行动:一队向北,一队向南,从内部瓦解俄军战线,将两翼俄军逼向河岸。瑞典骑兵则留守土垒外围控制战场,在步兵推进时掩护侧翼,并阻截任何可能出击或逃窜的俄军。雷恩舍尔德指挥北翼(左路)步兵,奥托·韦林克伯爵指挥右路。查理本人将率领一支独立小分队在最左翼行动,由马格努斯·斯滕博克上校与阿尔维德·霍恩陪同。火炮刚完成架设,瑞典炮兵立即对俄军战线中部展开轰击,与此同时步兵在中央集结,骑兵中队向两翼展开。就这样,一万名瑞典士兵以沉着有序的姿态,向四万严阵以待的俄军发起了进攻。</p>
- <p class="indent">杜·克鲁瓦站在俄军壁垒上,望着瑞典军队的动向愈发不安。按照战争惯例,他本以为瑞典人会开始挖掘壕沟、构筑自己的防御营地。但当他看到部分瑞典士兵正扛着柴捆准备跨越俄军土垒前的壕沟时,这位彼得麾下的指挥官才逐渐意识到——尽管难以置信——瑞典军队竟要发动强攻。</p>
- <p class="indent">从清晨到午后,瑞典人始终从容备战。下午两点准备就绪时,雨势已停,气温骤降,乌云密布的天空正酝酿着新的风暴。随着信号火箭升空,全军进发的瞬间,暴风雪从后方呼啸而至,横飞的雪片直扑俄军阵地。部分瑞典军官犹豫是否该推迟进攻,查理却高喊:"不!<a id="c25-nts4a"/>风雪在我们背后,却正对着敌人的脸。"</p>
- <p class="indent">国王的判断分毫不差。俄军在迷眼的飞雪中仓促开火,多数子弹射入白茫茫的虚空。瑞典军队如鬼魅般从雪幕中突现,在距土垒三十步处骤然止步,火枪齐射的轰鸣让胸墙上的俄军<a id="c25-nts5a"/>"如割草般倒下"。瑞典士兵将柴捆投入壕沟,踏着这些临时浮桥蜂拥而过。他们挥舞刀剑与刺刀翻越土垒,短短十五分钟内,激烈的白刃战便在防御工事内展开。"<a id="c25-nts6a"/>我们持剑冲锋<a id="page333"/>长驱直入,斩杀所有来犯之敌,那真是场可怕的屠杀。"一位瑞典军官事后写道。</p>
- <p class="indent">俄军起初顽强抵抗——<a id="c25-nts7a"/>"他们火力凶猛,让我们折损不少好汉"——但防线缺口已被撕开,瑞典生力军源源涌入。完全按计划行事的两支瑞典分队分头沿着土垒内侧向相反方向夹击。南翼纵队压迫俄军左翼,首先击溃了特鲁别茨科伊统领的火枪兵团,这场溃败可悲地印证了彼得对传统火枪兵对抗现代军队的负面评价。在战线更远处,瑞典军遭遇戈洛文兵团——尽管失去指挥官,该部仍进行了激烈抵抗。但当缺乏实战经验的俄军团接团崩溃时,余部终于陷入混乱开始撤退。本该从侧翼包抄瑞典步兵的舍列梅捷夫骑兵,此时却因贵族骑兵与哥萨克组成的部队未战先怯,见到瑞典军队逼近便调转马头,数千人马在渡河逃窜时葬身急流。</p>
- <p class="indent">在北线俄军右翼,战况如出一辙。当瑞典人从防御工事后方发起突袭时,俄军起初还英勇抵抗。但随着军官接连阵亡,恐慌情绪迅速蔓延,士兵们哭喊着"德国人出卖了我们"四散奔逃。瑞典军队向北持续推进,接连攻破多座堡垒,溃逃的俄军很快形成了规模庞大的逃兵潮。无数人涌向河岸,惊恐万状的步兵、炮兵和车夫在唯一的桥梁上挤作一团。突然,不堪重负的桥梁轰然断裂,数十名士兵随之坠入湍急的河流。</p>
- <p class="indent">唯有布图尔林将军麾下的六个营——包括普列奥布拉任斯基近卫团和谢苗诺夫斯基近卫团——在坍塌的坎珀霍尔姆桥北端死守阵地。他们迅速用数百辆火炮车和辎重车构筑起临时防御工事,以密集的步枪和火炮火力击退从四面八方涌来的瑞典军队。</p>
- <p class="indent">除了这支孤军,俄军南北两翼的部队都已溃不成军。成百上千的俄军翻越工事逃窜,却遭到瑞典骑兵的追击砍杀。指挥俄军的外籍军官们束手无策。"他们像畜群般乱窜,"萨克森籍将领哈拉特评价道,"各团建制完全混乱,连二十人的队列都凑不齐。"当俄军士兵开始公然抗命时,指挥官们彻底绝望。克罗伊公爵目睹此景,听着部下越来越危险的叫嚷,最终宣布:"魔鬼也指挥不了这样的军队",随即与哈拉特、朗根一同向瑞典将领斯坦博克投降——在他们看来,瑞典人的战俘营比指挥这群惊弓之鸟更安全。斯坦博克礼遇了这些降将,将他们引荐给国王。</p>
- <p class="indent">战端既开,查理十二世便纵情享受着战斗的乐趣。整个下午,他都在工事外策马奔驰,刻意将自己暴露在枪林弹雨中。有次他试图绕过伤兵堆时,连人带马跌入壕沟。虽然被部下救起,却不得不遗落佩剑和一只马靴。换乘的战马很快又被击毙,一颗流弹甚至嵌进了他的领结。当瑞典骑兵见状让出战马时,这位国王笑着翻身上鞍:"看来敌人想让我多练习骑术。"</p>
- <p class="indent">夜幕降临之际,浑身泥泞、仍缺一只靴子的国王出现在防御工事内。他发现尽管杜·克鲁瓦与多数外籍军官已投降,俄军多个兵团也已溃散,但胜利仍未稳固。尽管俄军伤亡惨重,战场上仍有25,000名武装俄军,而瑞典军仅剩8,000余人。俄国本土将领多尔戈鲁基亲王、伊梅列季亚的亚历山大亲王、阿夫捷蒙·戈洛温与伊凡·布图尔林,未如杜·克鲁瓦、哈拉特和朗根那般轻易放弃。他们撤退至营地北端的辎重车垒防线,在这座临时堡垒周围,当日最激烈的战斗仍在持续。与此同时,俄军左翼的魏德将军师团基本未参战,仍保持完整建制。倘若魏德部队突然向北进攻,车垒内的兵团同时向南涌出夹击,查理单薄的军阵将腹背受敌。</p>
- <p class="indent">夺取车垒因此成为查理当务之急。他调来火炮瞄准轰击,却最终未需开火:俄军斗志终被瓦解。认定抵抗无望的俄军将领遣使求和。查理暗自欣喜。渐浓的夜色中,已完全包围车垒的瑞典士兵难以分辨敌我,流弹误伤频发。俄军的投降终止了混乱,近八点时国王下令停火。但这次投降并非无条件。俄军起初坚持要携带全副武装体面撤离,最终达成协议:士兵可保留火枪与轻武器,军官则作为战俘。查理还收缴了所有军旗与火炮。</p>
- <p class="center" id="m05"><img alt="" src="images/Mass_9780307817235_epub_005_r1.jpg"/></p>
- <p class="indent">即便如此,面对大批俄军俘虏,瑞典人仍处境危险。步兵兵团大多精疲力竭,部分士兵在俄军营帐中发现酒类物资,空腹痛饮后很快醉倒。查理更担忧黎明时分俄军会清点出征服并看守他们的瑞典军实际人数。必须尽快遣散战败俄军,使其迅速撤离战场。查理命令俄军俘虏立即着手修复坍塌的坎珀霍尔姆大桥。</p>
- <p class="indent">更远处的原俄军防线还潜伏着未被击溃的魏德师团这一潜在威胁。一位瑞典军官写道:"<a id="c25-nts12a"/>若魏德当时有胆量进攻,他定能击败我们——我军已疲惫不堪,连日粒米未进、未曾合眼,加之士兵们畅饮了从莫斯科人帐篷里搜出的白兰地,仅存的少数军官根本无法维持秩序。"但魏德的威胁很快消弭:尽管其部队未遭重创,他本人却已负伤。得知北翼投降后,这位将领再无孤军奋战的勇气。拂晓时分,眼见自己陷入瑞典骑兵的重围,魏德最终选择了投降。整个上午,战场上零星的俄军部队陆续向瑞典人缴械。</p>
- <p class="indent">黎明时分,修复的桥梁上开始行进着战败的俄军。查理十二世伫立桥畔,注视着摘帽示敬的敌军长列将战旗弃置在他脚下,而后向东蹒跚返回俄罗斯。瑞典军队清点伤亡时,发现共有31名军官和646名士兵阵亡,1205人负伤。而俄军的损失——即便是他们自己——也只能估算:至少有八千人伤亡,伤员们几乎不可能在此时已天寒地冻的乡野间返回家园。包括克罗伊公爵在内的十名俄国将军、十名上校及三十三名其他高级军官被俘,同行的还有沙皇御医卡尔博纳里,以及已故宠臣列福尔特的外甥彼得·列福尔特。这些俘虏被送往雷瓦尔过冬,待春季波罗的海解冻后转送至瑞典羁押,其中多数人将在异国度过漫长岁月。<a class="hlink" href="#c25-ftn30" id="c25-ftn30a"><sup class="frac">*</sup></a></p>
- <p class="indent"><a id="page337"/>瑞典军队的主要战利品是俄军火炮:145门加农炮、32门迫击炮、4门榴弹炮、1万发炮弹及397桶火药。彼得大帝苦心经营的这支军队,就这样被剥夺了他们君主最钟爱的武器。望着溃败的俄军远去,审视着俘虏与战利品,马格努斯·斯滕博克不禁感叹:"<a id="c25-nts14a"/>此乃神迹使然,若说人力有何贡献,那便是陛下坚如磐石的意志与雷恩斯科尔德将军老练的部署。"</p>
- <p class="extract">纳尔瓦战役的消息震撼了整个欧洲。这场辉煌胜利的细节与对瑞典年轻君主的盛赞如涟漪般向西扩散。彼得受辱令某些势力倍感快意,沙皇战前"临阵脱逃"更成为笑谈——查理命人铸造的纪念章上,赫然刻着彼得面容的逃窜者形象引发无数讥讽。曾对俄罗斯表示过兴趣的莱布尼茨,此刻公开声援瑞典,甚至祝愿这位"年轻的国王能统治莫斯科乃至<a id="c25-nts15a"/>远至阿穆尔河的疆域"。</p>
- <p class="indent">尽管伦斯基尔德"成熟的部署"和老练的指挥对胜利结局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但若无国王"坚定不可动摇的决战决心",纳尔瓦战役也不可能获胜。查理十二世本人显然完全接受了民众对他作为无敌战士的评价。当他和阿克塞尔·斯帕尔骑马巡视战场时,这位年轻的国王兴奋得像个少年般喋喋不休,洋溢着胜利的狂喜——甚至带着几分醉意。"但和俄国人打仗毫无乐趣可言,"他不屑地说,"他们不像其他军队那样坚守阵地,而是立刻逃跑。如果河流没有结冰,我们恐怕连一个敌人都杀不了。最可笑的是俄国人挤上桥梁时,桥面突然坍塌的场景。简直就像《圣经》里法老军队淹没在红海中的情形。到处都能看见人头、马头和四肢从水里伸出来,我们的士兵像打野鸭似的朝他们射击。"</p>
- <p class="indent">从那一刻起,战争成为查理生命中的至高追求。就此意义而言,纳尔瓦既是这位国王的首次大捷,也是通向覆灭的第一步。这场轻而易举的胜利让查理更加确信自己战无不胜。突袭西兰岛的成功加上纳尔瓦大捷,共同铸就了查理十二世的传奇——他本人也深信不疑——认为自己能用少量兵力击溃庞大军队。纳尔瓦战役还使查理对彼得和俄罗斯产生了危险的轻视。击溃彼得军队的轻松程度让他认定俄国士兵毫无价值,可以随时置之不理。多年后,在乌克兰夏日的滚滚尘埃中,这位瑞典国王将为当年纳尔瓦雪原上的狂喜付出惨痛代价。</p>
- <div class="footnote">
- <p class="footnote" id="c25-ftn30"><a class="hlink" href="#c25-ftn30a">*</a> 克罗伊公爵的遭遇更为离奇。战败后获准留在雷瓦尔的他,曾写信向沙皇索要生活费。彼得当即寄去六千卢布。1702年春天公爵去世时,这位前雇主还表示哀悼。"我为这位可敬的老人真诚感到惋惜,"彼得闻讯时说,"他确实是位能干且经验丰富的军事统帅。若我能提前两周委任他指挥,纳尔瓦就不会惨败。"<br/> (注:此处保留原文注释格式)公爵去世时再度负债。彼得获悉后有意偿还,却始终未付诸行动。雷瓦尔的债权人遂援引古老律法,规定负债而亡者不得下葬。遗体被安置在教堂地窖,因干燥环境未腐朽而成了木乃伊。最终遗体被取出置于玻璃柜中展出近两百年,革命前几年沙皇政府认为有碍观瞻,才将公爵正式安葬。</p>
- </div>
- </div></body>
- </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