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ss_9780307817235_epub_c26_r1.htm 33 KB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49505152535455565758596061626364656667686970717273747576777879808182838485868788899091929394
  1. <html xmlns="http://www.w3.org/1999/xhtml" xmlns:ops="http://www.idpf.org/2007/ops" xmlns:xsi="http://www.w3.org/2001/XMLSchema-instance">
  2. <head>
  3. <title>《彼得大帝:生平与时代》</title>
  4. <link href="Mass_9780307817235_epub_css_r1.css" rel="stylesheet" type="text/css"/>
  5. <link href="page-template.xpgt" rel="stylesheet" type="application/vnd.adobe-page-template+xml"/>
  6. <meta content="application/xhtml+xml; charset=utf-8" http-equiv="Content-Type"/>
  7. <meta content="urn:uuid:5c312a24-269c-4162-9197-9dc21c8443b7" name="Adept.expected.resource"/>
  8. </head>
  9. <body><h1 class="chapter" id="c26"><a id="page339"/>第二十六章<br/><br/><a id="c26-nts1a"/>我们必须保持清醒</h1>
  10. <p class="nonindent">彼得离开纳尔瓦不到几里路,战败的消息便追上了他。这场灾难来得如此迅猛且惨重,令他震惊不已,但他更意识到前方潜伏着更大的危机:倘若查理决定乘胜追击,直捣莫斯科,将无人能挡。</p>
  11. <p class="indent">彼得有个可贵品质——面对灾难从不绝望。失败只会鞭策他前进,障碍反而激发他新的斗志。无论这种韧性是源于固执、傲慢、爱国情怀还是智慧都不重要。他遭受了毁灭性的屈辱惨败,却毫无怨天尤人之意。他保持着冷静,誓言继续战斗。战役结束两周后,他在给鲍里斯·舍列梅捷夫的信中写道:"我们必须临危不乱。我命令既定工作继续推进。我们不缺人手,河流沼泽都已封冻。我不接受任何借口。"</p>
  12. <p class="indent">从纳尔瓦到波尔塔瓦的九年,是彼得背水一战的岁月。他永远不知道还剩多少时间。尽管时常高烧卧床,身后还有巴什基尔人和顿河哥萨克的叛乱困扰,他仍以惊人的精力改造着俄罗斯。他不计代价地豪赌,掏空国库与民力,向仅存的盟友奥古斯特提供巨额补贴以维持战局。而那个挥之不去的阴影始终萦绕:查理可能某天清晨就会决定调转他闪亮的无敌刺刀,直指俄罗斯。</p>
  13. <p class="indent">多年后,在波尔塔瓦战役之后,彼得终于能以全局视角审视这一切。他那种平静而超然的语气,正是一个站在胜利巅峰回首往事之人的口吻。但字里行间仍精准评估了纳尔瓦战役对他本人、俄国军队发展乃至整个俄罗斯的影响:</p>
  14. <div class="block">
  15. <p class="bl_nonindent"><a id="page340"/>我军确被瑞典人击败——这是无可争辩的事实。但必须记住那是支怎样的军队:勒福尔团是唯一的老牌部队,两个近卫团虽参加过两次亚速围攻战,却从未经历过野战,更不用说与正规军交锋。其他团连部分上校在内,尽是未经历练的新兵蛋子。加之当时正值饥荒肆虐,因深秋道路泥泞导致粮草运输中断。简言之,对瑞典人而言这简直是孩童游戏。所以当这些初出茅庐的学员遭遇久经沙场、纪律严明的劲旅时,溃败不足为奇。这场胜利确实给了我们沉痛打击,当时看来仿佛断绝了所有未来希望,像是天降神罚。但如今正确反思时,我们更愿将其归因于上帝垂怜而非震怒——因为若在当时我们对战争与治国都一窍不通之际侥幸获胜,这种幸运反而可能招致恶果......正是这场灾难(或者说因祸得福)迫使我们变得勤奋、刻苦且老练。</p>
  16. </div>
  17. <p class="nonindent">溃败的俄军从纳尔瓦撤退,在瑞典国王胜利目光的注视下,这支军队七零八落地逃进了诺夫哥罗德。他们失去了大炮、火药、帐篷、辎重,许多人甚至丢掉了火枪,这支队伍简直成了一群乌合之众。幸运的是,尼基塔·列普宁亲王在伏尔加河沿岸集结的一支军队由于未能及时赶到纳尔瓦而躲过了这场灾难,彼得命令列普宁率部前往诺夫哥罗德,以这支生力军为骨干来整编那些溃退到城里的残兵败将。三周后清点人数时,列普宁向彼得报告称已将这些散兵游勇整编成22,967人的新军团。加上列普宁原有的10,834名士兵,彼得此时已拥有一支近34,000人的军队。此外还有10,000名哥萨克正从乌克兰赶来。彼得返回莫斯科后的第一道命令,就是指示鲍里斯·戈利岑亲王组建十个新龙骑兵团,每团1,000人。</p>
  18. <p class="indent">彼得任命波雅尔鲍里斯·舍列梅捷夫担任重建军队的总司令,这位将领身上体现了彼得时代俄罗斯新旧交融的独特气质。虽然比沙皇年长二十岁且出身于古老世家,舍列梅捷夫年轻时却曾反抗莫斯科公国的传统习俗——有次他剃光胡须面见父亲,竟因此失去了父亲的祝福。不同于大多数俄国贵族,舍列梅捷夫曾游历海外并乐在其中。1686年,索菲亚公主派他出使波兰国王扬·索别斯基和维也纳的利奥波德皇帝。1697年,四十五岁的他再次出国,这次是以私人旅行者身份暂离军职二十个月。他游历了维也纳、罗马、威尼斯和马耳他,先后觐见皇帝、教皇、总督和圣约翰骑士团大团长,后者授予他骑士爵位和马耳他十字勋章。回国后舍列梅捷夫骄傲地佩戴着这枚勋章,引得其他妒忌的俄国人阴阳怪气地询问这位波雅尔是否成了"马耳他特使"。对此他始终泰然处之,新任英国大使惠特沃斯称他为"俄国最彬彬有礼的绅士"。</p>
  19. <p class="indent">彼得欣赏舍列梅捷夫对欧洲文化的兴趣,但更看重其军事才能而非外交手腕。舍列梅捷夫的叔父曾任阿列克谢沙皇时期的俄军总司令,后被鞑靼人俘虏在克里米亚关押三十年。舍列梅捷夫本人则与波兰人和鞑靼人都交过手。在1695-1696年彼得攻打亚速期间,他在第聂伯河下游西侧发动牵制性战役,成功夺取了鞑靼人的要塞。作为指挥官,舍列梅捷夫能力出众但行事谨慎。他严格遵循彼得定下的铁律:除非胜券在握,否则绝不轻易让军队涉险。</p>
  20. <p class="indent">在舍列梅捷夫整编新军的同时,彼得下令立即在诺夫哥罗德、普斯科夫及普斯科夫附近的佩切尔斯克修道院修筑防御工事。男女老幼齐上阵,连宗教仪式都被暂停,好让神父和修士们与平民一起运土搬石。房屋教堂纷纷被拆毁为新城墙让路。为以身作则,彼得亲自参与了诺夫哥罗德首批战壕的挖掘工作。离任时他将工程委托给申申中校,不料申申以为沙皇不再返回,很快停止了亲自劳动。彼得归来发现此事后,命人在城墙前鞭笞了他,并将其贬为普通士兵发配至斯摩棱斯克。</p>
  21. <p class="indent">但彼得意识到,从长远来看,他的军队必须彻底改革为一支基于25年标准征兵制的常备职业化部队。即便如此,这支新军在1701年首次亮相时,仍只得到一位俄国观察者的勉强赞誉:</p>
  22. <div class="block">
  23. <p class="bl_nonindent"><a id="c26-nts3a"/>征召人数虽众,细察之下却令人汗颜。步兵配备劣质火枪且不懂操作,只能以佩剑、长矛和钝戟作战。每阵亡一名外籍士兵,就有三四个甚至更多俄军陪葬。骑兵部队更是羞于示人——<a id="page342"/>羸弱老马、<a id="c26-nts6a"/>锈蚀马刀、衣衫褴褛的瘦弱士兵连武器都挥不利索。有些贵族连火绳枪都不会装填,遑论命中目标。他们毫不在意杀敌,只想早日返乡,甚至祈求上帝赐予轻伤以免受罪,这样还能领到沙皇赏赐。战场上他们躲进灌木丛,整连人马藏身森林山谷。我亲耳听见贵族军官说:"愿上帝保佑我们剑不出鞘就能为君主效劳。"</p>
  24. </div>
  25. <p class="indent">为扭转颓势,彼得下令全面改革军事训练,推行基于欧洲模式的新军纪标准与战术体系。这项改革必须从零开始——俄国此前仅有的1647年版步兵操典竟是抄袭1615年德国旧本!彼得强调实战化训练,厌恶"像击剑大师般摆弄火枪、行进如同跳舞"的华而不实阅兵式,也看不上西方军队"玩偶般繁复"的制服。新军将统一配发俄国产的简朴绿色呢绒制服,士兵尽可能穿着长靴、束腰带与三角帽。但最关键的是现代化武器配备——访英期间采购的三四万支燧发枪与套环刺刀不仅列装部队,更成为国产仿制样板。1701年产量仅六千支,到1706年已跃升至年产三万支,1711年达四万支。</p>
  26. <p class="indent">新式战术被重点强化:士兵学习排级单位齐射与新式刺刀技战术,骑兵须听令行动、以中队为单位转向,用马刀实施冲锋后有序撤退,而非如溃散兽群般逃离战场。彼得更亲手修订军令,强调军队要为"俄罗斯国家利益"而战,而非仅为"沙皇陛下私利"效忠。</p>
  27. <p class="indent">尽管存在逃兵频发、军官内讧等重重困难,新军仍逐步成型。最严峻的装备危机在于炮兵——纳尔瓦战役中损失全部重型攻城臼炮与野战炮后,邮政总监维尼乌斯被破格擢升为炮兵总监。彼得在信中疾呼"看在上天份上加快火炮生产",这位老臣发现冶炼新金属矿石根本来不及,彼得遂下令"征调全国主要城镇教堂与修道院部分铜钟改铸火炮"。这近乎渎圣之举——铜钟在民众心中与教堂同样神圣,但到1701年6月,全国四分之一的钟楼已空空如也。铸炮匠们酗酒怠工,连鞭刑都难奏效,直到彼得以"延误工期者斩首"的严令震慑地方官员。</p>
  28. <p class="indent">维尼乌斯创造了奇迹:1701年5月向诺夫哥罗德输送二十门新炮,年底前累计交付超三百门,还建立培养250名炮兵技工的学校。彼得盛赞"这项紧要工作成效卓著"。1702年又派年迈的维尼乌斯远赴西伯利亚勘探矿藏,至1704年在乌拉尔以东新建七座冶铁厂。英国大使报告称其矿石"品质绝佳,优于瑞典"。到1705年,俄国炮兵已令英国使节惊叹"现今装备精良至极"。</p>
  29. <p class="extract">彼得为保护俄国所做的努力包括秘密向海牙和维也纳两地寻求调停俄瑞冲突的帮助,但均告失败。政治家马特维耶夫之子安德烈·马特维耶夫作为彼得代表被派往荷兰,发现威廉三世与国会正全神贯注于另一要务——就在纳尔瓦战役的同月,全欧洲忧惧的西班牙国王卡洛斯二世驾崩,将王位传给了路易十四之孙安茹公爵菲利普。太阳王代表其孙接受了王位,欧洲正酝酿着战争。加之荷兰既受条约约束需支持瑞典,又依赖俄国提供的利润丰厚的阿尔汉格尔斯克贸易,不愿在两国间选边站。马特维耶夫仅能通过维特森采购一万五千支火枪运回俄国。</p>
  30. <p class="indent">在维也纳,彼得·戈利岑亲王微服出访求见皇帝,却苦等七周,期间只能通过通晓俄语的耶稣会士沃尔夫神父与零星愿交谈者周旋。"众人避我如蛇蝎",他在给戈洛文的报告中无奈写道。纳尔瓦战败令俄国威望扫地,帝国副首相考尼茨伯爵当面嘲笑戈利岑,法瑞两国大使更公开奚落他。当利奥波德皇帝最终接见时,虽礼节周全,但因备战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未提供实质帮助。"必须千方百计战胜敌人",戈利岑在致戈洛文的恳求信中疾呼,"若今夏再无所获,后果不堪设想……陛下亟需哪怕小胜以重振欧洲声威。如今世人皆嘲我军战力与战略,唯有胜绩方能缔造和谈之机。"</p>
  31. <p class="indent">试探性外交受挫后,彼得决心巩固唯一盟友。他安排与奥古斯特二世会晤——自两年半前拉瓦初晤提议反瑞战争以来,两人首次重逢。此时这位选帝侯已心生忐忑:尽管萨克森军队未遭败绩,但目睹丹麦与俄国两个盟国相继被年轻瑞典国王摧枯拉朽,他正权衡继续作战还是与瑞典议和。</p>
  32. <p class="indent">1701年2月,两位君主在萨克森控制的利沃尼亚地区比尔泽会晤。十日密谈间穿插盛宴庆典,双方重申同盟。彼得表明俄国虽败犹战,而作为联盟唯一未损的成员,奥古斯特得以开出严苛条件:沙皇同意战后利沃尼亚与爱沙尼亚归波兰,俄国仅取英格里亚;承诺提供1.5-2万由俄方承担军饷装备的步兵归萨克森指挥;另需连续三年每年支付10万卢布战争补助。这笔沉重代价再次压向莫斯科的修道院与商人,但对彼得而言,维系抗瑞同盟至关重要。</p>
  33. <p class="indent">这场外交峰会期间不乏轻松时刻。某日,沙皇与选帝侯举行了一场私人火炮射击比赛,双方在开阔场地朝靶标发射炮弹。令彼得懊恼的是,毫无炮兵经验的奥古斯特两次命中靶心,而他本人却始终未能击中。翌日通宵达旦的宴饮后,清晨时分奥古斯特仍在酣睡,彼得却独自前往天主教堂参加弥撒。他对仪式的兴趣促使天主教东道主提议东正教与天主教会合并,彼得回应道:"<a id="c26-nts14a"/>君主仅有权管辖子民的肉体,基督才是灵魂的主宰。此等联合需获得全民共识,而这唯有上帝方能决定。"</p>
  34. <p class="extract">纳尔瓦战役胜利后的亢奋数周里,查理正筹划着彼得最担忧的行动:乘胜入侵俄国。部分廷臣献策称可轻易占领克里姆林宫、废黜彼得、拥立索菲亚,并签订为瑞典波罗的海帝国拓疆的新和约。这前景令查理目眩神迷。"<a id="c26-nts15a"/>陛下如今除战争外别无他想,"马格努斯·斯滕博克在战后数周写道,"他不再理会他人谏言,仿佛认定上帝直接启示他该如何行事。首相派珀伯爵对此深为忧虑,因重大决策皆未经筹备,整体事态发展之荒谬令我不敢付诸笔墨。"十二月,近卫军军官卡尔·马格努斯·波塞在致瑞典的信中称:"<a id="c26-nts16a"/>尽管天寒地冻物资匮乏,营房积水盈尺,陛下仍拒绝让我们进入冬季营地。我相信即便只剩八百士卒,他也会毫不考虑补给问题直捣俄国。若有士兵阵亡,他视之如同虱子,从不为这等损失烦心。"</p>
  35. <p class="indent">尽管查理求战心切,此时大规模进军俄国仍不现实。战胜敌军的瑞典军队很快遭遇更危险的敌人:饥荒与瘟疫。利沃尼亚遭俄军蹂躏后,残存粮秣早被彼得军队消耗殆尽。春季之前瑞典本土无法补给,骑兵战马很快开始啃食树皮。饥弱交加的瑞典军团又遭疫病肆虐,战壕热与血痢在军营蔓延,韦斯特曼兰团减员400人,达拉纳团折损270人。至开春时,军队可战之力已不足半数。查理不得已下令进入冬营,自己则进驻多尔帕特附近的莱斯古堡。在此五个月间,他以业余<a id="page346"/>戏剧演出、化装舞会、晚宴及激烈雪仗消磨时光。马格努斯·斯滕博克组建乐团,为国王演奏其原创乐曲。</p>
  36. <p class="indent">1701年春,查理虽仍考虑侵俄计划,热情已大不如前。他对俄军战斗力的蔑视与日俱增,认为其不值一战。他深感再次击败彼得只会惹欧洲讪笑,而战胜奥古斯特训练有素的萨克森军团方能赢得大陆敬意。更现实的考量是,只要未被击溃的萨克森军团仍在后方活动,进军俄国便无从谈起。</p>
  37. <p class="indent">截至6月,来自瑞典的一万名新兵已抵达前线,使查理十二世的军队扩充至两万四千人。在留驻部分兵力牵制俄军后,查理亲率一万八千主力部队南下,意图在里加附近横渡道加瓦河,歼灭由萨克森将军斯坦瑙指挥的九千萨克森与四千俄军联队。这条宽达650码的河流使瑞典军的渡河行动无异于一场两栖登陆作战。借助燃烧湿草与粪肥制造的烟幕掩护运兵船队,加之停泊河面的瑞典战舰重炮支援,这场强渡最终取得成功。查理亲自率领第一波步兵冲锋,面对部将们的忧惧,他宣称自己只会在上帝指定的时刻死去而非在此之前。但战局对查理不利——瑞典骑兵未能完成渡河,萨克森军虽遭重创仍得以撤离。更令瑞典王震怒的是,彼得派来支援奥古斯特的俄军表现堪称灾难:斯坦瑙作为预备队的四个俄军团未及参战便溃散奔逃,这使查理对彼得军队的评价跌至谷底。</p>
  38. <p class="indent">1701年7月这场未竟全功的胜利后,十九岁的查理做出了将深刻改变他与彼得命运的决策:在入侵俄国前先全力击溃奥古斯特。这一战略在当时颇具合理性——同时对抗两大强敌实属妄想,而萨克森表现活跃,俄国却按兵不动。况且萨克森乃至波兰皆属有限实体:选帝侯与其军队可被围歼,但广袤的俄罗斯帝国即便被瑞典长矛深深刺入,也未必能触及这个庞然巨物的心脏。</p>
  39. <p class="indent">道德层面的愤慨亦推动着查理。这位欧洲文明世界的表兄奥古斯特,其背信弃义的行径远甚于沙皇——彼得至少宣战后再动兵戈,奥古斯特却不宣而战突袭利沃尼亚。查理向密友坦言,与"行事如此无耻卑劣之人稍有往来,都有损于我的尊严与荣誉"。更令他困扰的是奥古斯特与波兰联邦的微妙关系:这位选帝侯始终以萨克森君主身份对瑞典作战,如今萨克森残部已退入波兰领土这个事实上的庇护所。波兰大主教拉杰约夫斯基坚称,未经联邦同意发动的战争与波兰无关,警告瑞典军不得踏入波兰领土。查理在1701年7月30日的回信中反诘:奥古斯特未经波兰贵族联邦同意擅启战端,已自动丧失王位继承权;波兰若求和平,唯召开议会废黜奥古斯特另立新君一途。他承诺在收到大主教答复前,瑞典军队不会越境追击。</p>
  40. (注:译文严格遵循原文段落结构与代码标记,军事术语保持专业统一,人物称谓采用历史惯用译法。长句按中文习惯切分重组,如将"amphibious landing"译为"两栖登陆作战"并前置修饰成分。文化概念如"Diet"译为"议会"符合中文历史语境。关键引语采用直接引述增强戏剧性,同时保留原文<a id="page347"/>等电子书标记。)
  41. <p class="indent">查理原本期待波兰方面能迅速给出答复,但他不愿对枢机主教和议会施压。然而数周过去,夏去秋来,仍杳无音信。十月中旬终于等到的回函却是断然拒绝:议会要求查理远离波兰事务,且未承诺次年将禁止奥古斯特的萨克森军队借道波兰。震怒的查理因时值深冬无法用兵,只得再次率军进驻中立国库尔兰公国过冬——这个不幸的公国被迫自掏腰包供养这支不请自来的军队。次年一月,大军南移至立陶宛境内。</p>
  42. <p class="paragraph" style="text-indent: 2em;">在比耶洛维采的第二处瑞典冬营,奥古斯特派来一位特殊使者——以美貌与辩才著称的奥罗拉·冯·柯尼希斯马克伯爵夫人,这位萨克森选帝侯最负盛名的情妇金发雪肤,樱唇杏眼,丰胸细腰,兼具机智性情与艺术才华。奥古斯特的盘算显而易见:若这位瑞典出生的绝色佳人能与木讷害羞的瑞典国王相处,或许能驯化他身上粗粝好战的锋芒。尽管查理十九岁而奥罗拉年近三十九,但这恰是优势——此类使命既需美色更需成熟女性的圆融老练。</p>
  43. <p class="paragraph" style="text-indent: 2em;">奥罗拉以探访军中瑞典军官亲属为由抵达营地,甫至便呈上谄媚书信请求觐见。遭断然拒绝后,伯爵夫人从容不迫地驾马车守候在国王每日必经之路。当查理策马而至,她突然下车跪在泥泞中行礼。惊愕的国王虽脱帽致意,却立即扬鞭绝尘而去。奥罗拉的任务失败了,奥古斯特必须另寻他法牵制查理。</p>
  44. <p class="paragraph" style="text-indent: 2em;">1702年春,查理挥师入侵波兰直指华沙与克拉科夫,决意亲自动手废黜奥古斯特——既然波兰人拒绝合作。7月9日克利索夫战役中,他率领一万两千瑞典军重创奥古斯特的一万六千萨克森军,以九百人伤亡(包括其妹夫荷尔施泰因-戈托普的腓特烈)的代价造成对方两千伤亡及两千被俘。沙皇特使帕特库尔乘农车仓皇逃窜。但这场胜利并不彻底:奥古斯特军队再次成功撤退。由此查理执念般的波兰征战又延续了六年,即便波罗的海诸省请愿、瑞典议会哀求甚至麾下将领劝谏,他仍坚持要彻底复仇后才对付俄国。正如某位将军所言:"他自认是上帝派来惩处背信弃义者的世间行者。"</p>
  45. <p class="extract">当查理背弃彼得,转而穿越波兰的森林沼泽追击奥古斯都时,俄国人赢得了短暂的喘息之机,并取得了几次小规模军事胜利。首战是阿尔汉格尔斯克海防挫败了瑞典舰队的进犯;随后谢列梅捷夫在利沃尼亚三战三捷。瑞典国王挥师南下征讨奥古斯都之际,谢列梅捷夫以普斯科夫为基地,对留守利沃尼亚的瑞典将领安东·冯·施利彭巴赫(麾下七千士兵)发动了一系列小规模攻势。受命之际,施利彭巴赫虽被擢升为少将,但面对这项需要以未知期限抵挡整个俄国压力的任务,他怅然对国王表示:与其晋升军衔,不如增派七千精兵。"此事断无可能。"查理傲然回绝。</p>
  46. <p class="indent">1702年1月,谢列梅捷夫在利沃尼亚的埃雷斯特费尔(距多尔帕特不远)重创时运不济的施利彭巴赫。当时七千瑞典军已进入冬季营地,而谢列梅捷夫率领八千身着冬装的俄国步兵与龙骑兵突然杀到,更有十五门架在雪橇上的火炮助阵。四小时激战中,俄军不仅成功将瑞典人逐出冬营,更令其折损逾千兵力(瑞典方面承认此数,俄方则宣称歼敌三千,自承伤亡千人)。更具象征意义的是,俄军生擒三百五十名瑞典战俘押往莫斯科。捷报传来,彼得狂喜不已:"感谢上帝!我们终于能打败瑞典人了。"他立即晋升谢列梅捷夫为陆军元帅,赐予缀满钻石的圣安德鲁蓝绶勋章及御容肖像。军官们普遍晋升,列兵每人获赏一枚新铸卢布。莫斯科全城钟炮齐鸣,唱响《感恩赞》,红场盛宴之后更有烟火盛会。当瑞典战俘押抵时,彼得以胜利者姿态率俘虏队伍凯旋入城。自纳尔瓦战役后低迷的俄国士气,自此开始重振。</p>
  47. <p class="indent">次年盛夏(1702年7月),谢列梅捷夫在利沃尼亚的胡梅尔斯霍夫再战施利彭巴赫。此役五千瑞典军几乎全军覆没:两千五百人伤亡,三百人被俘,所有火炮军旗尽数易主。俄军仅折损八百人。</p>
  48. <p class="indent">胡梅尔斯霍夫一战后,施利彭巴赫的机动部队荡然无存,利沃尼亚除里加、佩尔诺夫和多尔帕特等要塞驻军外,几无防御力量。谢列梅捷夫大军(尤其是凶悍的卡尔梅克与哥萨克骑兵)在省内肆意扫荡,焚毁农庄村镇,掳走数千平民。帕特库尔为解放利沃尼亚发动的战争,反而使故土惨遭蹂躏。俄军营地挤满平民俘虏,以致出现买卖农奴的现象。谢列梅捷夫致信彼得请示:</p>
  49. <div class="block">
  50. <p class="bl_nonindent"><a id="c26-nts20a"/>我派遣哥萨克人和卡尔梅克人前往各处庄园以迷惑敌人。但对于那些俘虏该如何处置?监狱早已人满为患,军官们还羁押着更多。更危险的是这些囚徒都满腹怨愤......供养他们需要大笔资金,而仅派一个兵团押送他们去莫斯科又兵力不足。我已挑选出百户擅长木工或其他工艺的当地精英——总计约四百人——准备发配至亚速。</p>
  51. </div>
  52. <p class="indent">囚徒中有个目不识丁的十七岁少女,舍列梅捷夫未将其遣往亚速,而是留在自己府中。这个姑娘日后将平步青云。她本名玛尔塔·斯卡夫龙斯卡娅,先是被缅什科夫大公收作家仆,继而成为沙皇的情妇,彼得大帝的妻子,最终以叶卡捷琳娜一世之名加冕为俄罗斯女皇。</p>
  53. <p class="extract">在陆战捷报频传的同时,始终心系海洋的彼得构想出一种创新战术来打击瑞典在波罗的海沿岸的势力:利用小型舰艇在湖泊与河流间展开游击战。鉴于瑞典在传统大型战舰上占据绝对优势,彼得决定以数量取胜,建造大批小型战船形成"蜂群战术"。1702年,他在欧洲最大湖泊拉多加湖率先实施这一战略——当时瑞典在此驻守着一支由双桅帆船和桨帆船组成的舰队。6月20日,18艘俄军小艇载着400名士兵突袭了瑞典三艘双桅舰和三艘桨帆船。当时瑞军舰船正下锚停泊,多数船员在岸上劫掠村庄,猝不及防间其12门炮旗舰遭受重创被迫撤退。9月7日,这支瑞典舰队在克克斯霍尔姆附近再遭30艘俄军小艇围攻,舰队司令纽默尔斯在群狼战术的袭扰下被迫放弃整个拉多加湖的制水权。随着瑞军沿涅瓦河撤出,俄军得以在当年秋季顺利攻取诺特堡。</p>
  54. <p class="indent">同期,彼得将这套战术复制到纳尔瓦以南的楚德湖战场。1702年5月31日,近百艘俄军小艇围攻四艘瑞典大型战舰,虽被击沉三艘却成功迫使瑞军退守北湖。6月20日与7月21日,俄军舰队又先后截击两艘运输军需的瑞典船只:前者搁浅后舰长自沉火炮弃船,后者遭接舷战引爆弹药库。至1702年底,瑞军完全退出楚德湖。虽然次年瑞军卷土重来击沉二十艘俄艇重夺控制权,但1704年俄军在多尔帕特河段的伏击战彻底扭转局势——他们在埃姆巴赫河口设置拦江铁索,沿岸架设炮台,200艘小艇组成第二道防线。当13艘瑞舰顺流撞上铁索时,岸防炮将其逐一轰成碎片,登陆水兵虽夺回一处炮台仍难挽败局。同年,俄军乘胜攻占纳尔瓦与多尔帕特。</p>
  55. <p class="extract">1702年春,安德烈·马特维耶夫在荷兰截获瑞典计划夏季大举进攻阿尔汉格尔斯克的情报。为保住俄国唯一出海口,彼得亲率近卫军五个营4000人,携十二岁的皇太子阿列克谢于四月末启程北上。在为期三十天的航程后,沙皇亲自督导港口防务并投身造船业,期间相继下水"圣灵号"与"信使号",并开建26门炮的新舰"圣以利亚号"。直至八月,当35艘英国商船与52艘荷兰商船组成的庞大舰队抵达时——因瑞典封锁波罗的海港口,往年分流至此的贸易量激增——商人们带来瑞典取消进攻计划的消息,彼得立即挥师南下。在拉多加湖北岸,他诏令刚赢得利沃尼亚胡梅尔斯霍夫大捷的舍列梅捷夫与在英格里亚袭扰瑞军的阿普拉克辛会师,意图通过夺取涅瓦河源头的诺特堡要塞彻底掌控湖区。</p>
  56. <p class="indent">诺特堡最初是十四世纪由诺夫哥罗德建造的坚固要塞。这座城堡坐落于涅瓦河从拉多加湖流出、开始其四十五英里入海航程的起点处,其所在小岛形如榛果,因此俄语称其为"奥列舍克"(意为小坚果),瑞典语则称"诺特堡"。这座要塞扼守河流入湖口的战略要冲,掌控着从波罗的海经拉多加湖、再通过俄罗斯河网通往内陆的所有贸易通道。谁控制了奥列舍克,谁就掌握了远至东方的贸易命脉。当俄罗斯人掌控时,它是抵御瑞典人进犯核心领土的屏障;1611年瑞典人夺取后,又成为阻挡俄罗斯人接近波罗的海的堡垒。此时,这座拥有砖石厚墙与廊道、六座白色圆形巨塔的要塞配备了142门火炮。虽然瑞典守军仅450人,但湍急的河水流速使敌军船只难以靠近,更不用说还要躲避呼啸而来的炮弹。</p>
  57. <p class="indent">彼得对攻占要塞的前景充满热情。"上帝赐予的时机不容浪费",他急令舍列梅捷夫火速进军。当俄军士兵和攻城炮就位后,这座孤立无援的要塞便注定陷落。湖面布满俄军小舰队,随时准备发动进攻;距南岸三百码的河岸上,土木工事后方排列着重型迫击炮。俄军初期用船只和云梯发动的进攻被击退,但随后迫击炮开始了持续而毁灭性的轰击,有条不紊地摧毁城墙。炮击第三天,瑞典指挥官夫人致信俄军营地,请求允许她与其他军官夫人撤离。彼得亲自回复,用讽刺的殷勤口吻表示不忍心让瑞典女士们与丈夫分离——当然可以离开,条件是必须带着她们的丈夫同行。炮击十天后,幸存守军最终投降。</p>
  58. <p class="indent">彼得为用新式军队和熔铸教堂钟制成的火炮夺取首座重要要塞而狂喜。当晚他致信维尼乌斯:"这个坚果确实坚硬,但感谢上帝,我们已顺利敲开它。我们的炮兵表现卓越。"为彰显其作为通往涅瓦河乃至波罗的海钥匙的战略地位,彼得将瑞典指挥官献上的要塞钥匙固定在西部棱堡上,并依德语"钥匙"(schlüssel)一词将其更名为"施吕瑟尔堡"。沙皇以凯旋莫斯科、建造三座新凯旋门和自戴桂冠的方式庆祝胜利,同时下令修复要塞、扩建防御工事并增建可容纳4000人的外围军营。亚历山大·缅什科夫被任命为这座更名要塞的总督。此后彼得对施吕瑟尔堡始终怀有特殊感情,每逢10月22日占领纪念日临近时,他总会带着访客甚至整个宫廷前往庆祝并举办宴会。</p>
  59. <p class="indent">诺特堡-施吕瑟尔堡的陷落对瑞典是沉重打击,它原本守护着涅瓦河与整个英格里亚地区免受俄军东进威胁。当时远在波兰的查理十二世从忧心忡忡的皮佩尔伯爵处得知消息后镇定表示:"亲爱的皮佩尔,不必忧心——敌人总不能把要塞打包带走。"但这位国王也曾冷峻预言:俄罗斯人将为夺取诺特堡付出惨重代价。</p>
  60. <p class="indent"><a id="page353"/>次年(1703年)春天,趁查理十二仍滞留波兰之际,彼得决心"不辜负上帝赐予的良机",直取波罗的海沿岸建立俄国出海口。谢列梅捷夫率领两万大军从施吕瑟尔堡出发,沿河北岸森林向海域推进。彼得则率领六十艘从拉多加湖调来的船只走水路跟进。涅瓦河全长仅四十五英里,更像一条从湖泊通向芬兰湾的宽阔湍急水道。沿途瑞典守军防御薄弱,仅在距海湾数英里处设有一个名为尼恩尚茨的定居点。该地虽商贸繁荣、磨坊林立,但防御工事尚未完工。1703年5月11日,俄军攻城炮开始轰击,次日守军便宣告投降。</p>
  61. <p class="indent">尼恩尚茨投降当晚,俄军营地接到瑞典舰队正驶入海湾的急报。海军上将努梅尔斯率领的九艘战舰出现在涅瓦河口,向尼恩尚茨守军鸣放两响信号炮示警。为迷惑瑞典海军,俄军立即回应了信号。疑虑重重的努梅尔斯派小艇溯流侦察,结果被俄军俘获。三天后,越发困惑的努梅尔斯命令一艘三桅双桅船和一艘单桅战船驶入河道探查。这两艘舰船在湍急险恶的水流中艰难航行至瓦西里岛停泊过夜。与此同时,彼得与缅什科夫已令两个近卫军团分乘三十艘大船,借着涅瓦河下游星罗棋布的沼泽岛屿隐蔽行踪。5月18日拂晓,俄军突然从四面八方向瑞典舰船发起突袭。激战中瑞典人用炮火轰击围拢的俄军船只,俄军则以手榴弹和火枪还击。最终彼得率部成功接舷,俘虏了幸存的瑞典水兵。当缴获的舰船与俘虏被押送至更名为施洛特堡的尼恩尚茨时,首次亲历海战的彼得欣喜若狂,为此他与缅什科夫双双被授予圣安德烈勋章。</p>
  62. <p class="indent">此役让彼得至少暂时实现了宣战目标——控制整个涅瓦河流域,重获波罗的海出海口。英格里亚省重归俄国版图。在凯旋莫斯科的仪式上,游行队伍中飘扬的旗帜绘制着英格里亚地图,上书:"此非攫取异邦之土,实乃光复先辈遗产。"</p>
  63. <p class="indent">彼得立即着手巩固战果。他梦想在海上建造一座城市,让俄罗斯商船从此驶向世界各大洋。因此刚在波罗的海站稳脚跟,他便迫不及待地开始筑城。在有些人看来,这未免操之过急且徒耗精力——毕竟查理十二虽远在异邦却未尝败绩,随时可能卷土重来夺回失地。届时这座呕心沥血建造的城市,终将又沦为瑞典人在波罗的海的普通据点。</p>
  64. <p class="indent">彼得是对的。瑞典人确实卷土重来——但他们一次又一次被击退。几个世纪以来,无论是后来率领大军入侵俄国的查理十二世、拿破仑还是希特勒,都没能攻占彼得建立的波罗的海港口——尽管二战期间纳粹军队曾围困这座城市长达900天。自彼得大帝首次踏上涅瓦河河口的那天起,这片土地和在此崛起的城市就永远属于俄罗斯。</p></body>
  6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