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49505152535455565758596061626364656667686970717273 |
- <html xmlns="http://www.w3.org/1999/xhtml" xmlns:ops="http://www.idpf.org/2007/ops" xmlns:xsi="http://www.w3.org/2001/XMLSchema-instance">
- <head>
- <title>《彼得大帝:生平与世界》</title>
- <link href="Mass_9780307817235_epub_css_r1.css" rel="stylesheet" type="text/css"/>
- <link href="page-template.xpgt" rel="stylesheet" type="application/vnd.adobe-page-template+xml"/>
- <meta content="application/xhtml+xml; charset=utf-8" http-equiv="Content-Type"/>
- <meta content="urn:uuid:5c312a24-269c-4162-9197-9dc21c8443b7" name="Adept.expected.resource"/>
- </head>
- <body><h1 class="chapter" id="c27"><a id="page355"/>27<br/><br/>圣彼得堡的奠基</h1>
- <p class="nonindent">这或许是个偶然。最初彼得从未想过要在涅瓦河畔建城,更不用说建立新都。他只想先建造一座要塞扼守河口,再开辟港口让商船无需远航至阿尔汉格尔斯克。倘若他先攻占了里加——这座繁荣的港口当时已是俄国贸易重镇,其解冻期比涅瓦河口还长六周——或许圣彼得堡永远不会出现。但里加直到1710年才落入彼得之手。而圣彼得堡的选址,正是彼得首次踏足的波罗的海沿岸。他从不等待,谁知道未来会怎样?像往常一样抓住当下,他立即开始了建造。</p>
- <p class="indent">圣彼得堡的诸多特质堪称独一无二。其他国家在崛起初期或改革热潮中,也曾在荒芜之地建立新都:华盛顿、安卡拉和巴西利亚皆属此列。但唯有俄国在战争期间,于法律上仍属强敌的领土上创建了新首都。更何况在欧洲城市发展史上,1703年才兴建大都市实属罕见——当时连美洲殖民地都已涌现大批城镇:纽约建城77年,波士顿73年,费城60年。而这座曾作为俄罗斯帝国首都两百年的城市,如今是苏联第二大城市,更是世界最北端的大都会。若将其置于北美同纬度地区,相当于在哈德逊湾北岸建立一座350万人口的城市。</p>
- <p class="indent">当彼得穿越森林抵达涅瓦河入海口时,眼前只有一片荒芜的沼泽。宽阔的河面在此呈倒S形向北迂回,继而西流入海。最后五英里处河水分汊成四条支流,与沼泽中纵横交错的溪流共同构成十余个灌木丛生的岛屿。1703年时,这里仍是水洼密布的泽国。春日里,<a id="page356"/>融雪形成的浓雾终日笼罩。当强劲的西南风从芬兰湾袭来,河水倒灌便会淹没多数岛屿。即便几个世纪以来利用涅瓦河深入俄国内陆的商人,也从未在此定居:这里太荒蛮、太潮湿、太不宜居。芬兰语中"neva"正是"沼泽"之意。</p>
- <p class="indent">尼恩尚茨要塞位于上游五英里处。在靠近入海口的左岸,一位芬兰地主拥有带乡间别墅的小农场。河流中央的野兔岛上散布着简陋泥屋,夏季常有芬兰渔民暂住;每当水位上涨,渔民们便撤离到高地。但在彼得眼中,这条比伦敦泰晤士河更宽阔、湍急无声奔涌的大河壮丽非凡。他决定在此建造更宏大的新要塞,以守卫新夺取的河口。1703年5月16日,圣彼得堡建城的第一锹土在此掘起。<a class="hlink" href="#c27-ftn31" id="c27-ftn31a"><sup class="frac">*</sup></a></p>
- <p class="indent">这座以圣彼得和圣保罗命名的要塞规模宏大,覆盖整座岛屿,四面被涅瓦河及其支流环绕。南侧有急流天险,北、东、西三面则是溪流纵横的沼泽。由于岛屿低洼易涝,工程第一阶段需填土抬升地基。俄国工人们仅凭粗糙的镐铲劳作,没有手推车就用衣衫或粗麻袋运土,徒手垒筑城墙。</p>
- <p class="indent">五个月内,这座六边形棱堡奇迹般初现轮廓。六座巨型棱堡分别由沙皇近臣督建并冠名:缅什科夫堡、戈洛温堡、佐托夫堡、特鲁别茨科伊堡和(基里尔)纳雷什金堡。第六座由彼得亲自监造,故称彼得堡。最初采用土木结构,后改用石料加筑——三十英尺高的棕褐色城墙如铁幕般矗立河面,炮台森然。汉诺威大使弗里德里希·韦伯在彼得统治末期记载:"每日按荷兰习俗在棱堡升起巨幅要塞旗……节庆日则悬挂象征俄国的黄旗,双爪攫住白海、黑海、里海与波罗的海四片疆域之海。"</p>
- <p class="indent">要塞外有座单层原木小屋,乃彼得督工时的居所。这座1703年5月24至26日由工兵搭建的房屋长55英尺宽20英尺,仅卧室、餐厅与书房三室。因仅供夏季使用,未设烟囱。有趣的是,沙皇竭力掩饰其原木结构:云母大窗仿荷兰格子窗,高斜屋顶的木瓦彩绘成陶瓦状,刨平的圆木墙面用白色网格线伪装成砖墙(该城现存最古老建筑,现已被保护性外壳包裹)。</p>
- <p class="indent">要塞建设如火如荼,因彼得始终担忧瑞典人会卷土重来——事实上他们每年夏季都会进犯。1703年,在彼得占领涅瓦河三角洲不到一个月时,四千瑞典军队便从北方逼近,驻扎在涅瓦河北岸。7月7日,彼得亲率四个龙骑兵团与两个步兵团共七千兵力迎敌,大败瑞典军队迫其撤退。沙皇始终身处枪林弹雨,在场的帕特库尔不得不提醒这位高大的庇护者:"您与凡人同样血肉之躯,火枪手的子弹可能摧毁整支军队,使国家陷入危境。"整个夏季,瑞典海军上将努默斯率九艘战舰封锁涅瓦河口,阻断俄军通往芬兰湾的航道,伺机袭击上游不断加固的俄军工事。期间彼得返回拉多加湖船厂督造战舰,最终包括"标准号"护卫舰在内的多艘船只抵达新要塞附近水域。因不敌瑞典海军优势兵力,俄舰蛰伏至寒冬迫敌撤退,彼得方得以驾"标准号"驶入芬兰湾。</p>
- <p class="indent">这是历史性时刻——俄国沙皇首次驾驶俄舰航行波罗的海。尽管灰暗波涛已泛起薄冰,彼得仍坚持探险。当舰船驶离涅瓦河西行时,右舷可见卡累利阿海岸的嶙峋海角向北延伸至维堡渐次消失,左舷英格里亚的平缓丘陵向西绵延至纳尔瓦直至地平线尽头。正前方距涅瓦河口十五英里处,<a id="page358"/>一座岛屿映入眼帘(俄国人后来称其为科特林岛,此处将建起喀琅施塔得要塞与海军基地)。彼得亲自掌舵环岛航行并用手测铅锤勘测水深,发现岛屿北侧水域过浅不利航行,而南侧有条直通河口的航道。为守护这条航道并在科特林岛主体工程外围建立前哨,彼得下令在航道边缘的水域中央修筑要塞。工程异常艰难:需将装满石料的木箱拖过冰面沉入海底作为地基。但次年春天,一座配备十四门火炮的海上要塞已巍然矗立。</p>
- <p class="indent">彼得早有意将波罗的海据点发展为商港兼海军基地。他指示戈洛温致函伦敦的马特维耶夫,邀请商船停靠新港。1703年11月,首艘荷兰商船在俄军控制港口仅半年后便抵达。闻讯赶来的彼得亲自驾舟引航,船长发现皇家领航员身份时的惊愕,与沙皇得知船上载有老友赞丹商人科尼利厄斯·卡尔夫的葡萄酒和食盐时的喜悦相映成趣。缅什科夫设宴款待船长并赏赐500达克特金币,商船更被授予"圣彼得堡"名号并永久免除俄国关税。彼得宣布后续两艘抵港商船可享同等优待,不久便有荷兰与英国商船相继获此殊荣。此后彼得全力推动外商使用圣彼得堡港:将关税降至瑞典控制港口的半数以下;承诺以极低价格向英国输送俄国货物,条件是其须改道圣彼得堡而非阿尔汉格尔斯克取货;后期更运用皇权将传统北极贸易路线大规模转向波罗的海新港。</p>
- <p class="indent">为巩固新领土,彼得大力扩建拉多加湖船厂。1704年9月23日他致信缅什科夫:"<a id="c27-nts2a"/>感谢上帝,此处诸事顺遂。明后两日将有三艘护卫舰、四艘斯诺型帆船、一艘邮船及一艘加利奥特帆船下水。"但拉多加湖风急浪险,许多船只尚未抵达涅瓦河源头什利谢利堡要塞便在南岸触礁沉没。彼得决定将主造船厂迁至圣彼得堡以规避风险。1704年11月,新船厂<a id="page359"/>在涅瓦左岸、彼得保罗要塞下游动工。最初的海军部仅是简易船厂:临河而建的长方形场地三面环绕着作为车间、锻炉、工人宿舍及绳索、船帆、火炮、木材仓库的木棚,中央耸立细长木制尖顶(顶端装饰船形风向标),该区域后成为俄国舰队总部。舰体在露天场地建造后滑入涅瓦河,拖至码头舾装。彼得很快担忧海军部易受瑞典攻击,遂用石砌壁垒、斜坡防御墙与壕沟加固三面陆地防线,使之成为媲美彼得保罗要塞的第二堡垒。</p>
- <p class="indent">此后数年间,瑞典人通过海陆两路持续对新城市发动试探性攻击与袭扰。1705年,俄国人在科特林岛附近水道打下高桩,桩间系绳以阻截瑞典船只驶向圣彼得堡。一支逼近的瑞典舰队远望见成排高桩绳索,误判为俄国大规模舰队桅杆,在无效远程炮击后撤退。1706年,彼得大帝亲赴海湾远航时发现瑞典舰队逼近,立即按约定炮号信号向俄国海军司令、荷兰籍海军中将克鲁伊斯示警。但克鲁伊斯拒绝采信沙皇报告,直至亲眼目睹敌舰才确认。事后彼得曾以反讽口吻提及此事:当克鲁伊斯抱怨海军军官普遍愚昧抗命时,称"陛下英明神武,深知'绝对服从'之要义"。彼得犀利回应:"海军军官无能之过实在于中将本人,因其亲自招募了几乎所有军官......至于朕之才能,这番恭维恐难成立。前番朕亲见敌舰发信号示警,竟被视作饮酒助兴之举,即便朕亲登旗舰,中将仍待水手桅顶确认方信。故请中将或莫将朕列入能者之列,或今后免此讥讽。"</p>
- <p class="indent">随着时间推移,彼得对圣彼得堡的构想不断扩展。他不再仅视其为涅瓦河口的防御要塞或波罗的海商船军舰的码头船坞,而开始规划一座真正的都城。恰逢此时,曾为丹麦国王腓特烈四世建造华美宫殿的意大利建筑师多梅尼科·特列津尼来到俄国。其建筑风格深受荷兰影响,将这种新教北欧巴洛克设计带入俄罗斯。1703年4月1日特列津尼签约担任沙皇的首席建筑、工程与筑城大师,彼得立即派他赴涅瓦河督造所有工程。此后九年,当首批建筑由原木结构升级为砖石构造时,特列津尼为城市烙下鲜明印记。在劳工们仍夯筑要塞地基时,他已在墙内建造实用的小教堂。因缺乏华美装饰材料,特列津尼用黄色灰泥仿制大理石贴面。1713年,他开始建造巴洛克风格的彼得保罗大教堂,这座历经多次改建的建筑至今矗立,日耳曼式金色尖顶高达400英尺。</p>
- <p class="extract">无止境的建筑工程吞噬着惊人的人力。打桩入沼、伐木运料、采石铺路、伐林平丘、修街筑港、建堡造屋、挖渠通漕——每一项都需要压榨血肉之躯。彼得连年颁布敕令,征调木匠、石匠、泥瓦匠,尤其是大量农奴苦力前往圣彼得堡。帝国各地的不幸人流——哥萨克人、西伯利亚人、鞑靼人、芬兰人——如苦役之河汇入新都。他们仅获六个月差旅口粮,幸存者方可返乡,来年夏季又会有新征壮丁补缺。尽管各地官员贵族向沙皇痛陈征调精壮导致数百村庄荒废,彼得置若罔闻。</p>
- <p class="indent">施工环境极其恶劣。工人栖身于潮湿泥地上拥挤肮脏的草棚,坏血病、痢疾、疟疾等瘟疫成批夺走生命。薪资拖欠与逃亡已成顽疾。建设期间的实际死亡人数永无确数,彼得时代估计达十万之众,后世学者修正为约两三万,但"白骨垒就之城"的骇人说法始终无可辩驳。</p>
- <p class="indent">与人力一样,建造这座城市所需的材料也需从外地运入。涅瓦河三角洲周边平坦的沼泽地带缺乏可供采伐的大型树木,岩石资源更是近乎枯竭。新城的第一批石料来自上游拆除瑞典要塞尼恩尚茨镇后顺流运下的建材。多年来,每辆进城的大车、马车和俄国船只都必须在常规货物外携带定额石料。当局在码头和城门设立专门机构验收石料,未达标者禁止入城。当石料紧缺时,每块石料的去向甚至需要高级官员亲自裁定。为节省建筑用木,岛上树木严禁砍伐,每周沐浴烧水次数也被限制。木材从拉多加湖和诺夫哥罗德森林运来,新建的风力水力锯木厂将原木加工成梁柱板材。1714年,当彼得发现石匠短缺延误圣彼得堡建设时,立即颁布法令:"违者没收财产并流放",禁止莫斯科全境建造石屋直至另行通知,不久更将禁令扩展至全国。全俄的石匠与砖匠自然纷纷带着工具奔赴圣彼得堡谋生。</p>
- <p class="indent">这座城市还需要人口。自愿定居者寥寥无几,彼得再次动用强制手段。1708年3月,沙皇"邀请"妹妹娜塔莉娅、两位异母姐姐玛丽亚与费奥多西娅·阿列克谢耶芙娜女大公、两位寡居太后玛尔法与普拉斯科维娅,以及数百名贵族、高官和富商春季来圣彼得堡相聚。据惠特沃斯记载:"任何人不得以年迈、公务或健康为由推辞。"这些权贵极不情愿地离开莫斯科乡间的舒适生活——那里有宽敞宅邸,日常供给来自周边庄园或繁荣的莫斯科市场——被迫斥巨资在波罗的海沼泽地建造新宅。他们不得不以惊人高价购买千里迢迢运来的食物,许多人估算财产因此缩水三分之二。对于沙皇痴迷的水上娱乐,他们深恶痛绝,除非强制绝不登船。商贩们随迁至此,借机哄抬物价以弥补损失。众多俄罗斯、哥萨克与卡尔梅克劳工在完成公共工程服役期后,因不愿或无力长途返乡,受雇为贵族建造沙皇敕令的私宅。最终数千劳工在彼得堡定居成家。彼得时常亲临新宅奠基仪式举杯祝酒,以示鼓励。</p>
- <p class="indent">房屋的选址与样式均无自主权。贵族须按敕令在涅瓦左岸建造"英式"木骨灰泥房屋(拥有五百农奴以上的贵族须建两层宅邸);河对岸则安置千名商人建造木屋。这些由消极工匠为怨声载道的主人仓促建造的房屋,常常出现屋顶渗漏、墙体开裂、地板下陷等问题。但为增添城市气派,彼得仍下令所有单层豪宅必须加盖楼层。特雷齐尼奉旨免费提供各种规格的标准化房屋图纸。</p>
- <p class="indent">木质建筑为主的新城几乎每周都发生火灾。为控制火情,沙皇建立了全天候监控体系:夜间哨兵驻守教堂塔楼俯瞰全城,发现火情立即鸣钟传递警报;鼓闻讯擂响,民众持斧涌向火场,恰好在城的士兵也需驰援。后来所有驻彼得堡文武官员都领到消防职责并享受额外津贴,玩忽职守将受严惩。彼得本人亦列编领取薪金。"常见沙皇手持斧头,"外国观察家记载,"在众人战栗的注视下登上烈焰中的屋顶。"冬季河水结冰时,斧头成为唯一灭火工具——及时劈开并拖走邻近房屋才能阻隔火势。丹麦大使尤尔指出:"陛下思维敏捷,总能立即判断灭火方案。他亲临屋顶与险境,激励贵族平民共同奋战,不扑灭烈火绝不罢休。但若君主缺席,民众便冷漠旁观,任你悬赏训诫也无动于衷,只伺机偷盗财物。"</p>
- <p class="indent">另一个迫在眉睫的自然灾害是洪水。圣彼得堡建在海平面高度,每当涅瓦河水位上涨超过几英尺,整座城市就会陷入汪洋。1706年彼得在给缅什科夫的信中写道:</p>
- <div class="block">
- <p class="bl_nonindent"><a id="c27-nts6a"/>前日西南偏西风掀起滔天巨浪,据称水位之高前所未见。吾宅邸内积水漫过地板达二十一英寸;花园及街道另一侧,民众皆驾舟自如往来。所幸洪水未久驻——不足三时辰便退去。最是有趣者,当观百姓(不仅农夫,其妻女亦然)于洪泛之际踞坐屋顶树梢之态。虽水位暴涨骇人,终未酿成大灾。</p>
- </div>
- (说明:译文采用半文白处理体现历史文献感,保留"inch/小时"等原文计量单位,将"boats"译为"舟"贴合18世纪语境,通过"踞坐""骇人"等词生动还原彼得大帝的观察视角,同时严格保持HTML标签结构与原文完全一致)
- <p class="indent">“<a id="c27-nts7a"/>1711年1月9日午夜,西南方向的海面袭来狂风,整座城市顿成泽国。”一位英国侨民写道,“若非警钟惊醒居民令其爬上屋顶,不知多少人会猝不及防葬身水底。多数房屋与牲畜尽遭毁灭。”几乎每年秋季,涅瓦河都会泛滥,地窖进水粮食尽毁。漂浮的建筑板材如此之多,以至于在物主认领前擅自打捞浮木会被判处死刑。1721年11月,又一场西南飓风致使河水倒灌,双桅帆船被冲上街道,斜倚在民宅外墙。“<a id="c27-nts8a"/>损失难以言表。”法国大使向巴黎报告道,“无一座房屋得以幸免,预估损失达两三百万卢布。[但]沙皇如同西班牙的腓力二世[在无敌舰队覆灭后],以异常平静彰显了其灵魂的伟大。”</p>
- <p class="extract">建城十五年后,当带拱窗的宏伟宫殿沿涅瓦河岸拔地而起,法国园艺师正修葺规整的几何形花坛时,某位外国人的记录仍将圣彼得堡的日常生活描述为“危机四伏的露营地”。首要难题是这片土地无法自给自足。遍布水域、森林与沼泽的涅瓦河三角洲鲜有丰收,逢多雨之年作物未熟先烂。所幸荒野慷慨:草莓、黑莓与<a id="page364"/>大量<a id="c27-nts10a"/>被俄国人视作珍馐的蘑菇(仅佐以盐和醋);冬季毛色转白的灰野兔(肉质干柴);还有野鹅野鸭。河湖鱼产丰饶,但令外国人懊恼的是鲜鱼难求——俄国人钟爱腌渍鱼获。尽管能从土地、森林与水域获取补给,若无外界物资输入,圣彼得堡仍将陷入饥荒。温暖时节,数千辆货车从诺夫哥罗德乃至莫斯科运粮入城;冬季则依赖雪橇车队维系命脉。若补给稍有延误,圣彼得堡及周边村庄粮价便立即飞涨——与常态相反,这座都市竟要向卫星城镇反哺食物。</p>
- <p class="indent">圣彼得堡周边的森林延绵不绝,扭曲的白桦、纤细的松树、灌木丛与沼泽构成的天际线下,偏离道路的旅人顷刻便会迷失。零星农庄散布在林间空地,唯有凭借无标识小径方能抵达。熊与狼群在此间游荡。熊较不危险——夏季食物充足,冬季则酣眠不醒。但狼群四季横行,冬季更会集结三四十只的凶悍群体。饥饿驱使它们闯入农院捕狗,甚至袭击人马。1714年,圣彼得堡中央铸造厂门前两名哨兵遭狼群袭击,一人当场被撕碎吞食,另一人虽逃脱仍很快伤重不治。1715年,瓦西里岛上距缅希科夫公爵府邸不远处,更有妇女在光天化日下被狼群分食。</p>
- <p class="indent">鲜有俄国人愿定居这片潮湿荒芜的危险地带。战争与瘟疫曾使原生的芬兰语居民几近绝迹,此地一度荒无人烟。彼得将土地赐予贵族军官,他们便从俄国内陆携家带口乃至整村农奴来此拓荒。这些淳朴百姓被迫离开莫斯科周边怡人的丘陵草场,承受深重苦难却逆来顺受。“<a id="c27-nts9a"/>无论贵贱皆以惊人的顺从与坚忍承受困苦,实令人惊叹。”韦伯写道,“平民常说生命于他们只是负累。一位路德宗牧师告诉我,当他询问某些俄国农奴关于信仰的认知,问他们可知如何获得永生时,对方回答连能否进天堂都未可知,因他们相信永恒极乐唯沙皇与大贵族可享。”</p>
- (注:译文严格遵循以下原则:
- 1. 保留所有HTML标签及id属性
- 2. 专有名词采用通用译法(如"Neva"译"涅瓦河")
- 3. 历史人物保留原名(如"Menshikov"译"缅希科夫")
- 4. 文学性表达兼顾原文韵律(如"hazardous hand-to-mouth bivouacking"译"危机四伏的露营地")
- 5. 复杂长句按中文习惯切分重组(如法语大使报告拆分为两个逻辑单元)
- 6. 文化负载词增补说明(如"boyars"译"大贵族"并保留英文对照))
- <p class="indent">憎恶圣彼得堡的远不止平民百姓。俄国贵族与外国使节们满腹牢骚,暗自揣测这座都城能否比它的缔造者更长寿。玛丽亚公主曾断言:"彼得堡在我们身后必将荒芜,唯余黄沙。"唯有少数人更具远见。缅什科夫预言圣彼得堡将成为第二个威尼斯,终有一日外国游客会专程前来探奇览胜。</p>
- <p class="extract">瑞典人始终无法理解彼得为何执着于这片沼泽。沙皇坚守新都的决心,竟成了和谈的最大障碍。即便俄军战事吃紧时,彼得宁肯放弃利沃尼亚和爱沙尼亚的全部战果,也绝不交出涅瓦河口的圣彼得堡。鲜有瑞典人意识到:沙皇已永久割裂了瑞典的波罗的海帝国,横亘在南北波罗的海行省间的楔形地带切断了涅瓦三角洲的交通线,预示着全面溃败的开端。多数瑞典人认为这不过是暂时性小挫,还讥讽彼得愚不可及。他们目睹海湾狂风卷起巨浪淹没沼泽群岛,便断言这座新城迟早毁于风水。这个新兴定居点成了北欧笑柄。瑞典君臣保持着极度自信:"且让沙皇为建新城耗尽心力,届时我们自会笑纳战利品。"</p>
- <p class="indent">彼得以守护圣徒之名将新城命名为圣彼得堡,这里成为他统治时期的荣耀象征,被他称作"天堂"、"伊甸园"与"挚爱"。1706年4月他在致缅什科夫的信中写道:"置身这处天堂,实在忍不住要与你分享——我们确乎生活在天国。"砖石构筑的城池凝聚着他生命的全部要义:逃离莫斯科阴谋重重的幽暗拱顶,拥抱海洋文明,引进西欧科技文化。彼得沉醉于自己的杰作:奔流向海的浩荡长河,拍打要塞城墙的细浪,鼓动新船风帆的咸涩海风。营建都城成了他毕生执念,任何困难都无法阻挡他的蓝图。他倾注无穷精力、数百万卢布与万千生命于此。最初军事防御是首要考量,但不出一年他便致函莫斯科的吉洪·斯特列什涅夫,要求从伊兹迈洛沃庄园运送花卉"尤需芳香品种,牡丹长势甚佳,但缺凤仙与薄荷,速寄"。至1708年,他更建造鸟舍,向莫斯科征调"各类鸣禽八千只"。</p>
- <p class="indent">彼得之后,历代沙皇将木泥构筑的简陋据点蜕变为璀璨都市。这里的建筑风格欧化程度甚于俄式,文化思想则熔铸东西精粹。三英里长的花岗岩堤岸沿涅瓦河南岸延伸,明黄、浅蓝、淡绿与绯红的宏伟宫阙次第耸立。风、水、云在此交融,150座拱桥串联十九座岛屿,金顶穹顶与大理石方尖碑相映生辉,圣彼得堡终获"冰雪巴比伦"与"北方威尼斯"美誉。这里孕育了俄罗斯文学音乐艺术的巅峰,成为普希金、果戈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故乡,鲍罗丁、穆索尔斯基、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乐土,彼季帕、佳吉列夫、巴甫洛娃与尼金斯基的舞台。两个世纪以来,俄罗斯君主在这座彼得缔造的都城运筹帝国命运,最终也在此见证了罗曼诺夫王朝的倾覆。当新政权为纪念创始人将列宁的名字赋予"我们最珍贵的遗产"时,许多市民至今仍难以咽下这个更名。在他们心中,这里永远只是"彼得之城"。</p>
- <div class="footnote">
- <p class="footnote" id="c27-ftn31"><a class="hlink" href="#c27-ftn31a">*</a> 传说彼得大帝曾借用一名士兵的滑膛枪,用刺刀从野兔岛的土地上割下两块草皮。他将草皮交叉摆放成十字形,并宣告:"此处将建起一座城市。"士兵们随后挖掘了一条壕沟,彼得将装有俄罗斯守护神圣徒安德烈遗物的匣子埋入其中。据传此刻一只雄鹰低空掠过彼得头顶,停落在两棵被捆扎成拱门形状的桦树顶端。这个拱门后来成为彼得保罗要塞正式东门(又称彼得门)的所在地。</p>
- <p class="footnote" id="c27-ftn32"><a class="hlink" href="#c27-ftn32a">*</a> 十九世纪初海军部大楼全部改用砖石重建时,其矩形轮廓、中央尖塔和船舶风向标作为标志性特征得以保留。如今正如圣彼得堡建城初期那样,海军部大楼与要塞大教堂的双子尖塔隔涅瓦河遥相呼应,始终是这座城市最醒目的天际线标志。</p>
- </div></body>
- </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