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495051525354555657585960616263646566676869707172737475767778798081828384858687888990919293949596979899100101102103104105106107108109110111112113114115116117118119120121122123124125126127128129130131132133 |
- <html xmlns="http://www.w3.org/1999/xhtml" xmlns:ops="http://www.idpf.org/2007/ops" xmlns:xsi="http://www.w3.org/2001/XMLSchema-instance">
- <head>
- <title>《彼得大帝:生平与时代》</title>
- <link href="Mass_9780307817235_epub_css_r1.css" rel="stylesheet" type="text/css"/>
- <link href="page-template.xpgt" rel="stylesheet" type="application/vnd.adobe-page-template+xml"/>
- <meta content="application/xhtml+xml; charset=utf-8" http-equiv="Content-Type"/>
- <meta content="urn:uuid:5c312a24-269c-4162-9197-9dc21c8443b7" name="Adept.expected.resource"/>
- </head>
- <body><h1 class="chapter" id="c28"><a id="page367"/>28<br/><br/>缅希科夫与叶卡捷琳娜</h1>
- <p class="nonindent">战争初期,有两个人逐渐成为彼得生命中最亲密的伙伴——亚历山大·缅希科夫与玛尔塔·斯卡夫龙斯卡娅。他们的发迹轨迹惊人相似:都出身微寒;她在结识彼得前就与他相识;他们共同崛起,他从马童成长为权势滔天的亲王,她从孤苦农女加冕为女皇,成为彼得的继承者与俄罗斯君主。这对被沙皇巨擘塑造的男女都比他长寿,却未能久享尊荣。彼得逝世后,叶卡捷琳娜女皇很快随他而去,而那个攀上权力巅峰的野心马童,也如流星般坠回尘埃。</p>
- <p class="extract">伟大的缅希科夫亲王,帝国最显赫的封疆大吏,彼得"赫岑金德"(心爱之子),除叶卡捷琳娜外最受沙皇宠爱的人,唯一能完全"代表沙皇发声"的臣子!这位晋升为陆军元帅、首席参议员、"尊贵的殿下"、俄罗斯亲王兼神圣罗马帝国亲王的大人物!最著名的缅希科夫肖像中,他天庭饱满,蓝绿色眼眸透着机敏,鼻梁高挺,蓄着细如铅笔的褐色八字胡。他的微笑如同蒙娜丽莎般神秘莫测:初看亲切开朗,细品却透着疏离冷淡。当视线停留在唇眼之间,那笑容与整张面孔便显露出精于算计的阴鸷。他全身装扮正如普希金所称的"近乎君主的西化权贵"——头戴路易十四时代权贵式的白色卷曲假发,镀金滚边的白袍覆盖着胸甲,金色流苏垂坠,颈间系红绸领巾,胸前斜挎圣安德烈勋章蓝色绶带。白袍上还别着波兰白鹰勋章等数枚星章。凝视这幅<a id="page368"/>画像,人们能清晰感知到这是个绝顶聪明、权势熏天且睚眦必报的狠角色。</p>
- <p class="indent">亚历山大·丹尼洛维奇·缅希科夫的名字与事业同彼得大帝的一生密不可分,然而这位著名副手的出身却笼罩在传说迷雾中。有说法称其父是立陶宛农民,将儿子送到莫斯科面点师处当学徒,少年阿列克萨什卡便沿街叫卖小蛋糕和馅饼。某日,这个机灵小子清脆的叫卖声吸引了勒福尔的注意,他驻足交谈后被其魅力折服,当即收为贴身侍从。此后,尽管缅希科夫几乎不会写字,但其机智与大胆对答如此耀眼,很快引起了彼得注意。沙皇同样对这个与自己年龄相仿、聪慧开朗的少年产生兴趣,说服勒福尔割爱后,将阿列克萨什卡收为私人侍从。正是从这个地位卑微却贴近独裁者的位置出发,缅希科夫凭借非凡魅力与多项实用才能,将自己塑造成十八世纪欧洲最富有权势的人物之一。他那放肆的胆量始终未减:既驱使他大肆侵吞受托管理的国库资金,又帮助他在震怒的君主面前化险为夷。据传彼得曾威胁要将这位权倾朝野的亲王发配回莫斯科街头卖馅饼。当晚,缅希科夫就系着围裙、肩挎馅饼托盘出现在沙皇面前,高声吆喝"<a id="c28-nts1a"/>热乎馅饼!新鲜出炉的皮罗日基!"彼得难以置信地摇头大笑,再次宽恕了这位犯错的爱将。</p>
- <p class="indent">关于亚历山大·缅什科夫身世的另一种说法虽稍显平淡,却更接近事实。几乎可以确定,其父是沙皇阿列克谢麾下一名士兵,后晋升为普列奥布拉任斯科耶军营的文书下士。这个家族很可能源自立陶宛——神圣罗马帝国册封缅什科夫为亲王时宣称,新亲王出身于立陶宛古老贵族世家。"古老"与"贵族"的修饰或许是为了让保守的哈布斯堡皇帝更容易授予头衔,但有证据表明缅什科夫的亲属确实是明斯克周边(当时属立陶宛)的地主。</p>
- <p class="indent">无论出身如何,缅什科夫生于1673年11月,比彼得本人小一岁半,童年时在普列奥布拉任斯科耶皇家庄园当马童。他自幼深谙亲近彼得的价值,是最早加入彼得少年游戏兵团的孩子之一。到1693年,他已作为彼得最钟爱的炮手被列入普列奥布拉任斯基近卫团名册。在亚速城垣下,他以军士身份立于沙皇身侧;当彼得组建赴西欧的<a id="page369"/>大型使团时,他又成为首批自愿入选者。此时他已被任命为"坚奇克"——专门侍奉沙皇的年轻勤务官,职责是昼夜陪侍君主,轮值时睡在隔壁房间,沙皇出巡时则卧于御床脚边。在阿姆斯特丹和德特福德的造船厂里,缅什科夫始终伴随彼得左右。他的造船技艺几乎与沙皇比肩,是除彼得外唯一展现此等天赋的俄国人。跟随彼得游历西欧作坊与实验室期间,他学会了粗浅的荷兰语和德语,并习得上流社会的表面礼仪。这个适应力强、学东西快的年轻人始终保持着纯粹的俄国特质,几乎就是彼得想要塑造的新式俄国人典范——至少有一个臣子真正理解沙皇的新思想,愿意打破俄国旧俗,不仅天资聪颖,更热切渴望出力相助。</p>
- <p class="indent">从欧洲归来后,缅什科夫加入了彼得"快乐帮"的狂欢。六英尺高的魁梧身材、敏捷身手和对彼得喜爱运动的擅长,使他在普列奥布拉任斯科耶崭露头角,人们用昵称"阿廖沙卡"或父名"丹尼洛维奇"称呼他。他出现在"戈登将军府上演唱圣诞颂歌的大型唱诗班"中,并积极参与了射击军的处决行动。彼得赐予他宅邸,1699年2月2日,在沙皇见证下,这座宅邸按照"酒神仪式"举行了祝圣典礼。</p>
- <p class="indent">这位年轻人的迅速崛起难免招致暗嘲。鲍里斯·库拉金亲王讥讽:"论出身,<a id="c28-nts2a"/>缅什科夫比波兰人还低贱。"科尔布轻蔑地写道:"<a id="c28-nts3a"/>那个靠沙皇恩宠在宫廷显赫的亚历山大",并报道这位年轻宠臣已开始向商人和需要打通政府关节者出售影响力。1706年英国公使惠特沃斯报告:"据可靠消息,缅什科夫<a id="c28-nts4a"/>既不会读也不会写"——这个指控只有部分属实。缅什科夫学过识字,但总是通过秘书代笔,自己签名时笔迹吃力而颤抖。</p>
- <p class="indent">尽管饱受非议,缅什科夫却步步高升。他的机敏、乐观、对彼得心思近乎预知般的洞察力,以及默默承受沙皇怒火甚至拳脚的隐忍,造就了他的不可替代。当彼得从欧洲归来,指控谢因将军买卖军职并在宴会上拔剑相向时,是列福尔特格挡利刃救了谢因一命,但最终制服并安抚暴怒沙皇的却是缅什科夫。不久后,在丹麦大使之子的洗礼宴会上,彼得发现缅什科夫竟在舞池佩剑。震怒于这种在外宾面前失仪的行为,沙皇挥拳击中其面部,鲜血顿时从缅什科夫鼻腔喷涌而出。次年春天在沃罗涅日,当缅什科夫俯身耳语时,又遭彼得暴怒掌掴,这一击力道之猛竟将他打翻在地。面对这些羞辱,缅什科夫不仅逆来顺受,还能始终保持豁达。久而久之,他对彼得情绪变化的精准把握,以及无论恩宠或拳脚都全盘接受的姿态,使他成为沙皇身边无可取代的存在。他不再只是仆从,更成为了挚友。</p>
- <p class="indent">1700年战争爆发时,缅什科夫仍掌管彼得私邸事务——同年沙皇给他的信函显示其专司御用衣橱管理。但随着战事开启,他立即投身军旅,展现出与各项才能相匹配的杰出指挥天赋。纳尔瓦战役前夕,他随彼得及时撤离险境。1701年英格利亚战役中,作为沙皇副官的他表现抢眼。攻占诺特堡(今施吕瑟尔堡)后,他被任命为要塞总督。随后他参与涅瓦河下游攻势,夺取尼恩尚茨,并在河口伏击俘获瑞典舰队。1703年圣彼得堡建城时,他负责督建彼得保罗要塞六大棱堡之一,该堡垒后以其命名。同年他出任卡累利阿、英格利亚及爱沙尼亚总督。为取悦沙皇,驻维也纳使臣戈利岑甚至促成匈牙利授予他伯爵头衔。1705年,约瑟夫皇帝册封他为神圣罗马帝国亲王。两年后因波兰卡利什大捷,彼得又赐予他伊若拉亲王爵位及大片领地。意味深长的是,这位新晋亲王获封仅两周便急查封地教区人口及税收,并下令所有教堂祈祷时必须将其名与沙皇并列。</p>
- <p class="indent">比头衔财富更重要的——因后者皆系于此——是彼得的友谊。1699年列福尔特去世后,沙皇再无知心人能倾诉宏图伟业与琐碎烦恼。缅什科夫填补了这个空缺,战争初期数年里,彼得对他的友谊逐渐深化为深厚情感。这位"阿列克萨什卡"追随沙皇南征北战,既能纵酒狂欢,又可运筹帷幄;既是情场密友,又是骑兵统帅与内阁大臣——每种角色都游刃有余。随着关系日益亲密,彼得的称呼也从1703年的"吾心""吾小心肝",变为1704年的"至爱同袍""至爱挚友",最终定格为"吾弟"。沙皇书信总以"诸事皆安。唯祈上帝令吾等重逢欢庆。汝自知之"作结。</p>
- <p class="indent">随着权势膨胀,荣誉赏赐纷至沓来,政敌也与日俱增。在反对者眼中,他谄媚逢迎、野心勃勃,掌权后更显专横。他手段严酷且睚眦必报,而贪婪成性几乎数次令他万劫不复。出身寒微的他抓住每个敛财机会,年岁愈长愈变本加厉。彼得多次试图遏制老友的贪腐行径——无论是利用职权中饱私囊还是直接侵吞国库。缅什科夫屡遭审判、削权、罚款甚至沙皇怒鞭,但三十载情谊终令雷霆暂息,他总能官复原职。</p>
- <p class="indent">事实上,缅什科夫远不止是个机灵贪婪的谄媚者。虽然他是攀附彼得才得以平步青云,但作为彼得不可或缺的挚友,他几乎成为了沙皇的另一个自我——他总能精准预判沙皇对各种局势的反应,以至于他发布的命令常被视同彼得亲谕。"他行事从不过问我的意见,"彼得曾如此评价他,"而我却事事都要征求他的建议。"无论功过如何,正是缅什科夫辅佐彼得缔造了新生的俄罗斯。</p>
- <p class="extract">玛尔塔·斯卡夫龙斯卡娅的出身比缅什科夫更为扑朔迷离。关于这位十九岁少女在1703年邂逅沙皇前的人生,现存只有零星的推测。最可信的说法是:她与另外三个孩子同属立陶宛农民(可能信奉天主教)萨穆埃尔·斯卡夫龙斯基之后。这家人从立陶宛迁居至瑞典治下的利沃尼亚省,1684年玛尔塔出生在多尔帕特附近的林根村。尚在襁褓时,父亲便死于瘟疫,母亲不久亦撒手人寰。这群孤苦无依的孩子<a id="page372"/>被迫离散,玛尔塔被马林堡路德宗牧师恩斯特·格鲁克收留。虽非正式仆役,她仍需操持家务:洗衣缝补、烘焙面包、照料其他孩童。显然未被视作家庭正式成员——在这个书香门第里,无人教导她识字,以致离开格鲁克家时她仍是个文盲。</p>
- <p class="indent">及笄之年的玛尔塔出落得健美动人,那双温润的深色眼眸与丰腴体态引人注目。传闻格鲁克夫人渐生忧虑,唯恐这朵盛放的鲜花会撩动家中渐长的儿子们,甚或影响牧师本人。于是玛尔塔被劝说接受了驻防当地瑞典龙骑兵的求婚,据某些记载,1702年夏她确曾与对方缔结婚约,甚至有过为期八天的短暂婚姻。但随着俄军势如破竹的进攻,这支军团被迫紧急撤离马林堡,玛尔塔自此再未见过她的未婚夫/丈夫。</p>
- <p class="indent">瑞典军队撤防后,多尔帕特地区落入舍列梅捷夫统帅的俄军之手。格鲁克牧师全家与当地居民一同被俘。这位见多识广的元帅善待路德宗牧师,并接受其赴莫斯科担任沙皇译员的请求。但那位明艳的孤女玛尔塔并未同往,反而在舍列梅捷夫府邸当了半年女仆(有绘声绘色的传闻称:人们看见少女仅裹着士兵斗篷遮掩胴体,被带入元帅大营)。虽不排除她成为元帅情妇的可能性——毕竟对于这个目不识丁的十七岁少女与儒雅的中年元帅而言,这种关系并非难以想象——但没有任何确凿证据表明两人确有私情。后来即便贵为彼得之妻,她既未对舍列梅捷夫怀恨在心,也未曾特别优待。简言之,除却地理上的接近,他们之间并无亲密关系的佐证,更可能的情况是:这位未来女皇当年仅是舍列梅捷夫府中的普通侍女罢了。</p>
- <p class="indent">玛尔塔与下一位保护者缅什科夫的关系更为亲密且复杂。这位正得宠的权臣在拜访谢列梅捷夫时发现了她。此时的她出落得愈发标致,昔日因劳作而泛红的双手在新环境中变得白皙细腻。她已皈依东正教并获俄语名叶卡捷琳娜(即凯瑟琳)。关于缅什科夫如何说服谢列梅捷夫转让这位立陶宛少女——有人说是直接买下——已无从考证。1703年秋,他将她带往莫斯科。</p>
- <p class="indent"><a id="page373"/>时年十八岁的少女与三十二岁的宠臣可能存在肌肤之亲。无论虚实,此时缔结的纽带已牢不可破,延续终生。二人后来成为沙皇之下最有权势的帝国双璧,却因同样卑微的出身完全依附彼得。除沙皇庇护外,这对君臣各自唯一的倚仗便是对方的支持与同盟。</p>
- <p class="indent">事实上,并无确证表明叶卡捷琳娜曾是缅什科夫的情妇,某些间接证据甚至暗示相反结论。这些年里,缅什科夫正痴恋着一位"波雅尔闺秀"——这类贵族少女专职陪伴皇室女眷。1694年彼得母亲去世后,其活泼的妹妹娜塔莉娅带着这群闺秀移居普列奥布拉任斯科耶的男子世界,其中包括西伯利亚官员之女阿尔谢尼耶娃姐妹达里娅与芭芭拉。作为沙皇挚友,缅什科夫常出入娜塔莉娅的宫廷圈,很快与美丽的达里娅相恋。他通过秘书定期寄送情书与珠宝,对方则回赠睡袍、床品与衬衫。1703年缅什科夫从英格里亚凯旋时,阿尔谢尼耶娃姐妹已入住其姐妹掌管的宅邸——叶卡捷琳娜后来也被安置于此。尽管可能存在追求贵族小姐时与立陶宛女仆逢场作戏的情况,但他深爱后来成为其妻的达里娅。</p>
- <p class="indent">1703年秋彼得初见叶卡捷琳娜时,她在缅什科夫宅邸的地位虽今人难考,当时必然明确。这个十九岁少女不仅能面见三十一岁的沙皇并交谈,更赢得其青睐。此时彼得与安娜·蒙斯十二年的情缘正走向终结。<a class="hlink" href="#c28-ftn34" id="c28-ftn34a"><sup class="frac">*</sup></a>眼前这位健硕迷人的青春少女虽非标准美人,但天鹅绒般的黑眸、浓密金发(后为衬托晒黑肌肤染成深色<a id="page374"/>)与丰盈胸脯已吸引过元帅与未来亲王的目光,沙皇的洞察力同样敏锐。</p>
- <p class="indent">无论她此前如何安排,从那时起,叶卡捷琳娜便成为了彼得的情人。为方便起见,她继续住在缅什科夫位于莫斯科的宅邸中——此时这座宅邸已住满了女性。起初只有缅什科夫的两个妹妹玛丽亚和安娜打理家务,但1703年12月安娜与贵族阿列克谢·戈洛温(外交部长费多尔·戈洛温的弟弟)联姻,极大提升了缅什科夫家族的地位。如今宅邸里还住着阿尔谢尼耶夫家的两姐妹瓦尔瓦拉和达里娅、她们的姑妈阿尼西娅·托尔斯塔娅,以及叶卡捷琳娜。</p>
- <p class="indent">1703年10月,彼得来到莫斯科与这个特殊的缅什科夫"家庭"共度了五周时光;离开后又在12月重返,一直住到次年3月。很快达里娅和叶卡捷琳娜便结伴同行,前往军队驻地附近的城镇与缅什科夫和彼得会合。数年间,这四人关系亲密无间,任何一位男性离开其他三人都会郁郁寡欢。彼得与缅什科夫常被迫分离——作为日益杰出的骑兵指挥官,缅什科夫长期征战在立陶宛或波兰前线。两位女性因礼制约束始终结伴同行,无法同时陪伴两个男人;因此不是彼得就是缅什科夫,总有人要提笔给其他三人写满纸惆怅的信笺。1704年冬,叶卡捷琳娜诞下长子彼得,1705年3月彼得致信叶卡捷琳娜与达里娅:"<a id="c28-nts7a"/>我在此鲜有欢颜。两位母亲啊!莫要冷落我的小彼得鲁什卡。给他裁制新衣,随你们心意出行,但务必让他饮食无忧。代我向亚历山大·丹尼洛维奇阁下致意。你们竟吝于告知近况,实在令我痛心。"1705年10月次子保罗出生,1706年12月又得女取名叶卡捷琳娜。</p>
- <p class="indent">待到1706年春天,独在军中的缅什科夫给达里娅捎去仅能搜罗到的五颗柠檬作为礼物,嘱她与沙皇分享。彼得致谢时不忘召他速赴基辅:"圣母升天节前务必抵达,以完成我们既定的要务。"沙皇强硬催促的正是缅什科夫与达里娅的婚事,此事已悬在他心头多时。早前从圣彼得堡去信时他就推过一把:"如你所知,<a id="c28-nts9a"/>我们虽身处乐园,但有件事始终萦绕于心——你当明白我将信任托付于神意而非人力。"缅什科夫屡次承诺,婚期却一再推迟。</p>
- <p class="indent"><a id="page375"/>彼得执意促成这桩婚事,实欲规范两对伴侣的生活状态。如此方能平息关于四人(包括两位未婚女性)在俄罗斯肆意同行的流言。当然这并非彻底解决之道——唯有迎娶已为他生育子女的叶卡捷琳娜才能终结非议,但在原配尤多西娅在世时他始终犹豫。不过缅什科夫的婚姻至少是第一步——达里娅将成为体面的已婚妇人,叶卡捷琳娜与之同行便名正言顺。最终在1706年8月,缅什科夫低头应允,达里娅成为与他共担风雨的贤内助,悉心照料他的起居,尽可能随他征战四方。</p>
- <p class="indent">缅什科夫完婚后,彼得也开始考虑自己的终身大事。这段婚姻看似弊大于利——在传统俄罗斯人眼中,沙皇迎娶一个目不识丁的外国农妇简直是疯癫之举。正值国家危难之际,当彼得强令臣民为国牺牲时,如此惊世骇俗之举难道不会引发动荡?但最终,这些强有力的反对意见都被彼得对这位非凡女子的渴求所压倒。十五个月后的1707年11月,彼得效仿缅什科夫举行了婚礼。仪式在圣彼得堡秘密进行,全然不见亲王婚礼的盛大排场。尽管叶卡捷琳娜先后为他诞下三、四、五个子嗣,彼得仍长期向臣民甚至部分大臣和皇室成员隐瞒婚讯。</p>
- <p class="indent">叶卡捷琳娜安于现状(在她惊人的晋升之路上从未主动谋求更高地位),但随着子嗣接连降生与感情日益深厚,彼得却愈发为她忧心。1711年3月,在携叶卡捷琳娜出征普鲁特河对抗土耳其前,沙皇召集了妹妹娜塔莉娅、弟媳普拉斯科维娅及两位侄女。他将叶卡捷琳娜引见给众人,宣布这是自己的妻子,应被尊为俄罗斯皇后。彼得表示将尽快公开补办婚礼,但若自己遭遇不测,她们必须承认叶卡捷琳娜的合法遗孀身份。</p>
- <p class="indent">1712年2月,彼得兑现承诺,以鼓乐齐鸣、外交使团观礼、豪华宴席与焰火表演的盛大仪式再度迎娶叶卡捷琳娜。此前,皇太子阿列克谢作为教父,已公开见证继母受洗皈依东正教。自此,这位被正式宣告的皇后便以"叶卡捷琳娜·阿列克谢耶芙娜"之名载入史册。</p>
- <p class="indent">这位新皇后具备彼得在其他女性身上从未发现的品质:热情开朗、慈悲仁厚、慷慨大度、适应力强、从容自若、体魄强健且精力充沛。在所有追随者中,唯有她与缅什科夫能勉强跟上沙皇惊人的活力与执念。叶卡捷琳娜有着洞穿谄媚与欺诈的质朴智慧,其谈吐如彼得般朴实直率。私下里,唯有她能以顽皮幽默待他如长不大的男孩;公开场合却懂得审慎退居幕后。她以聪慧与共情理解着彼得的重担与性情,以其天生好性情包容着他所有的阴郁乖张。帕特里克·戈登的女婿亚历山大·戈登解释道:"沙皇钟爱她的主要原因,在于她那无与伦比的好脾气——从不见她愠怒失态,对所有人亲切有礼,且始终不忘本分。"</p>
- <p class="indent">没有人比叶卡捷琳娜更能应对彼得的癫痫发作。当沙皇出现发病征兆时,侍从们总会飞奔去请她。她会立即赶来,稳稳地扶他躺下,将他的头枕在自己膝上,轻柔抚弄他的发丝与太阳穴,直到抽搐平息、他沉沉睡去。在他安睡时,她会数小时静坐不动,当他翻身躁动时便温柔地拍抚。彼得醒来时总觉神清气爽。但他对她的依赖远不止于护理——她以聪慧的心灵不仅能抚慰他、陪伴他、爱恋他,更能参与他的精神世界,与他探讨严肃议题,讨论他的观点与规划,鼓舞他的希望与抱负。她的存在不仅带来慰藉,她的交谈更能振奋他,使他重获平衡。</p>
- <p class="indent">彼得从未因女性特有的神秘魅力而对她们产生浓厚兴趣。他不像路易十四那样在宫廷生活中与风情万种、妙语连珠的贵妇们周旋,也因忙于战争与政务而无暇效仿萨克森-波兰的奥古斯特进行肉体征服的史诗级猎艳。与叶卡捷琳娜成婚后,彼得虽偶有情妇,但她们几乎不曾占据他的思绪。他一生仅深爱过四位女性:母亲、妹妹娜塔莉娅、安娜·蒙斯与叶卡捷琳娜。其中,母亲与叶卡捷琳娜地位最高,而她部分是通过成为他的第二个母亲实现这一点的。她给予彼得无条件的、如同母亲般恒久的爱——即使当这个"孩子"行为可怖时也始终如一。正因如此,他完全信任她。就像纳雷什金娜或(程度稍轻的)无条件爱他的列福尔特那样,她甚至能在彼得暴怒失控时接近并安抚他。在她怀中,他得以安眠。早期书信中,她常被他称为<a id="page377"/>"Moder"或"Moeder"(母亲),后来则变成"卡捷琳努什卡"。就这样,叶卡捷琳娜逐渐占据了彼得生命与心灵的更多空间。即便他偶尔与年轻美人有染,深知自己不可替代的叶卡捷琳娜也只是报以平静的微笑。</p>
- <p class="indent">他们的情谊与爱情,以及叶卡捷琳娜的坚韧,通过十二个孩子(六子六女)的降生得到印证。其中十名早夭。翻阅这些重复使用的名字与日期令人心碎——彼得与叶卡捷琳娜多次复用"小彼得""小保罗""小娜塔莉娅"等名字,期盼新生命能比长眠的同名者更幸运。<a class="hlink" href="#c28-ftn35" id="c28-ftn35a"><sup class="frac">*</sup></a>存活至成年的只有1708年出生的安娜(后成为荷尔斯泰因公爵夫人,彼得三世之母)与1709年出生的伊丽莎白(1740-1762年在位的女皇)。尽管婴儿夭折在那个时代司空见惯,但对这位频繁经历怀孕、分娩、短暂希望继而葬礼的母亲而言,悲痛丝毫未减。</p>
- <p class="indent">叶卡捷琳娜彻底颠覆了深闺公主的形象。她兼具农妇般的强健体魄与追随丈夫的强烈意愿,跟随彼得踏遍俄罗斯,出访波兰、德国、哥本哈根与阿姆斯特丹。她曾两次随军出征——先是对土耳其的普鲁特河战役,后是对波斯人的里海沿岸行动——毫无怨言地忍受行军艰辛与战火喧嚣。连续两三日骑马跋涉,在炮火轰鸣中席地睡帐篷,甚至目睹子弹击中随从,都未能让她动摇。</p>
- <p class="indent">她既不故作矜持也不矫揉造作,而是彼得即使在醉酒狂欢时也渴望留在身边的伴侣。叶卡捷琳娜总是和善地迁就丈夫,不过只要不激怒对方,她便会施加影响让狂欢适度收敛。某次酗酒纵乐的场合中,叶卡捷琳娜敲响了彼得与几名醉醺醺的亲信紧闭的房门。"该回家了,"她说。房门应声而开,这位顺从的沙皇便随她返家。</p>
- <p class="indent">但叶卡捷琳娜并非全无女性情趣的粗犷之人。她精研舞蹈技艺,能以精准优雅的舞步完成最复杂的动作,并将这份天赋传给了女儿伊丽莎白。这位皇后钟情华服与盛大排场——她可以是随彼得风餐露宿的军人妻子,但战事结束后便<a id="page378"/>热衷于佩戴珠宝、身着华服居于宫殿。彼得本人崇尚简朴,住所愈狭小、天花板愈低矮,他反而愈觉舒适。但为取悦皇后,他先后在圣彼得堡、彼得霍夫宫及雷瓦尔为她修建宫殿园林。在叶卡捷琳娜的宫廷里,彼得常穿的简单织锦镶边亚麻外衣显得格格不入。她的朝臣们身着金银线刺绣的丝绸、天鹅绒与锦缎华服,袖口装饰着精美蕾丝褶边,纽扣则缀满钻石珍珠。三十岁被正式加冕为沙皇皇后的大部分肖像中,这位君主都展现着丰腴体态:乌黑秀发衬着雪白胸脯,杏仁状的黑眼睛上横着浓密眉毛,嘴唇形状优美令人倾倒。画中的她通常头戴珍珠红宝石冠冕,身着蕾丝滚边锦缎长裙,华贵的貂尾披风随意滑落右肩,佩戴着彼得为她特设的圣叶卡捷琳娜勋章红色绶带。</p>
- <p class="indent">尽管钟爱奢华,叶卡捷琳娜从未掩饰自己卑微的出身。即便贵为沙皇皇后,面对外国王室时她始终保持着谦逊姿态。1717年某位德国外交官对其仪态的描述可谓入木三分:</p>
- <div class="block">
- <p class="bl_nonindent"><a id="c28-nts11a"/>女皇正值盛年,却看不出曾拥有美貌的痕迹。她身材高大健壮,肤色极深,若非脂粉遮掩本会更显黝黑。她的举止毫无令人不悦之处,但凡记得她出身的人都会认为其仪态堪称得体......她怀有强烈的向善之心......公允地说,这位公主虽不具备女性全部的魅力,却拥有其全部的温柔......在柏林访问期间,她对王后表现出极大敬意,让人明白自己非凡的际遇并未使她忘记两位公主之间的身份差异。</p>
- </div>
- <p class="indent">彼得与叶卡捷琳娜感情最生动的写照,以及这份感情随岁月加深的轨迹,都体现在他们的书信中。每当分离,彼得每隔三四日便致信倾诉孤寂,挂念她的健康并报平安,忧她所忧、喜她所喜。唯一的抱怨是她回信不如自己期盼的频繁迅速。叶卡捷琳娜需通过秘书口述回信,故不及他文思流畅,但字里行间洋溢着欢欣的爱意、对他健康的关切及子女近况。她从不抱怨,也绝不就政事或人事进言。双方书信皆语气温厚、饱含牵挂与柔情,<a id="page379"/>夹杂着亲昵的俏皮玩笑,戏谑调侃彼此风流韵事之余也不忘互诉衷肠。("<a id="c28-nts12a"/>若您在此,"叶卡捷琳娜致信丈夫道,"很快又会多个小施申卡[他们某幼子的昵称]了。"几乎每封信都附有小包裹——彼得会收到水果、咸鱼、新衬衫或睡袍,而她则得到钟爱的牡蛎。</p>
- <p class="indent">彼得于卢布林,1709年8月31日</p>
- <div class="block">
- <p class="bl_indent"><a id="c28-nts13a"/>母亲:自与你分别后,我无从得知最关切之事,尤其是你何时能抵达维尔纳。没有你的日子令我烦闷,想必你也如此。奥古斯特国王已至...波兰人正为伊瓦什卡·赫梅利尼茨基(实指饮酒作乐)之事不断集会。</p>
- </div>
- <p class="indent">——<a id="c28-nts15a"/>华沙,1709年9月24日</p>
- (说明:1. 保留原文HTML结构及id锚点;2. "Ivashka Khmelnitsky"采用音译加括号注释的译法;3. 将"bored"译为"烦闷"更符合书信语境;4. 调整时间格式符合中文书写规范)
- <div class="block">
- <p class="bl_indent">...感谢你的包裹。我给你寄了些新鲜柠檬。你开玩笑说[和其他女人]寻欢作乐的事;我们可没有,<a id="c28-nts16a"/>毕竟我们都老了,也不是那种人。<a id="c28-nts17a"/>代我向达莉娅姑妈问好。她的新郎官[缅什科夫]前天和伊万什卡[即喝醉了]会面,在船上重重摔了一跤,现在瘫着动弹不得;记得委婉地告诉姑妈,免得她崩溃...</p>
- </div>
- <p class="indent">——1709年10月16日于马林韦尔德</p>
- <div class="block">
- <p class="bl_indent">……代我向姑妈问好。我已将她爱上一位僧侣的事告知了她的未婚夫,为此他十分伤心,甚至悲痛得想自己也做出些荒唐事来。</p>
- </div>
- <p class="indent">——1711年9月19日于卡尔斯巴德</p>
- <div class="block">
- <p class="bl_indent"><a id="c28-nts18a"/>感谢上帝,我们一切安好,只是肚子被水撑得鼓胀——我们像马儿般不停饮水,实在别无他事可做......你在信中说因治疗之故不必急于见我。显然你已寻得比我更好之人。烦请告知详情:是咱们同胞,还是托伦城人士?我猜是托伦人吧,你莫不是要为两年前那件事报复我?你们这些夏娃的女儿们,总是这般对待我们这些老家伙。</p>
- </div>
- <p class="indent"><a id="page380"/>——1712年8月8日于格赖夫斯瓦尔德</p>
- <div class="block">
- <p class="bl_indent"><a id="c28-nts19a"/>听闻你感到百无聊赖,我亦非毫无倦意,但公务缠身使我无暇烦闷,想必你也能理解。短期内我恐难抽身前往你处,若马匹已备妥,就带着那三个奉命开赴安克拉姆的营队启程吧。不过看在上帝份上,务必注意行军时与营队保持百码之内的距离——哈夫湾敌舰云集,且常有大批敌军潜入林间,而你们又必须穿越那片森林。</p>
- </div>
- <p class="indent">——<a id="c28-nts20a"/>柏林,1712年10月2日</p>
- <div class="block">
- <p class="bl_indent">昨日抵达此地后,我便去觐见了国王。昨晨他亲临我处,而昨夜我又前往拜见王后。现随信附上我能觅得的所有牡蛎——因闻汉堡突发瘟疫,严禁从该地携带任何物品,故未能获取更多。</p>
- </div>
- <p class="indent">——1712年10月6日于莱比锡</p>
- <div class="block">
- <p class="bl_indent"><a id="c28-nts21a"/>此刻我已启程前往卡尔斯巴德,希望明日抵达。您的衣物等物品已购置妥当,但牡蛎未能购得。谨此将您托付于上帝庇佑。</p>
- </div>
- <p class="indent">1716年,彼得收到她寄来的一副眼镜后回信写道:</p>
- <div class="block">
- <p class="bl_indent"><a id="c28-nts22a"/>我心中的挚友卡捷琳娜,你近来可好?感谢你馈赠的礼物。我也从这方寄些回礼给你。说来两边的礼物倒是相得益彰——你赠我颐养天年的资财,我送你装点韶华的珍品。</p>
- </div>
- <p class="indent">——<a id="c28-nts23a"/>皮尔蒙特,1716年6月5日</p>
- <div class="block">
- <p class="bl_indent">收到你附赠礼物的来信,我认为你具有先知般的直觉——只寄来一瓶酒,因为医生限制我每日只能饮用一杯,这份馈赠对我而言已绰绰有余。你在信中否认我年迈的事实,这般说辞显然是为了掩饰你初次赠送老花镜的用意,以免旁人察觉。但明眼人都看得出,年轻人可不需要借助镜片视物。我们很快就能相见。这里的温泉疗效甚佳,只是日子过得愈发烦闷了。</p>
- </div>
- <p class="indent">——1716年11月23日于阿尔托纳</p>
- <div class="block">
- <p class="bl_indent"><a id="c28-nts24a"/>彼得鲁什卡已经长出第四颗牙了;愿上帝保佑他每颗牙都长得这么好,让我们能看着他健康成长,这样就能弥补我们之前为他哥哥们所经历的悲伤......</p>
- </div>
- <p class="indent">两年后,叶卡捷琳娜在写给彼得的信中又提到了这个儿子。</p>
- <p class="extract1">——1718年7月24日</p>
- <div class="block">
- <p class="bl_indent"><a id="c28-nts25a"/>感谢上帝,我和孩子们都身体康健。虽然回彼得堡的路上,彼得鲁什卡因最后几颗乳牙长得有些虚弱,但如今托上帝的福已完全康复,还长出了三颗臼齿。求您保护我别受彼得鲁什卡折腾,父亲大人,这孩子可没少为您的缘故跟我闹别扭——每当我告诉他"爸爸出门了",他就闷闷不乐;可只要我说"爸爸在这儿呢",他立马欢天喜地起来。</p>
- </div>
- <p class="indent">——<a id="c28-nts26a"/>雷瓦尔,1718年8月1日</p>
- <div class="block">
- <p class="bl_indent">朋友,感谢你寄来的无花果,已安然收到。我在此地剃了发,现将剃下的发丝寄予你,虽知它们终难送达你手。</p>
- </div>
- <p class="indent">1723年7月,距离彼得去世仅剩十八个月时,他在雷瓦尔再次提笔写信。他在那里为自己建造了一栋白色灰泥小宅,并为叶卡捷琳娜修建了一座华丽的粉色宫殿。</p>
- <div class="block">
- <p class="bl_indent"><a id="c28-nts27a"/>两年前才栽种的花园已茂密得难以置信,你曾见过的那些大树,有些枝桠已横跨步道舒展生长......栗树全都长出漂亮的树冠。宅邸外墙正在粉刷,但内部已完工,简而言之,我们几乎找不到比这更精致的住所了。随信附上在我们抵达前就已成熟的草莓和樱桃。这里与圣彼得堡纬度相同,作物却早熟得多,实在令我惊讶。</p>
- </div>
- <p class="indent">阅读这些信件令人倍感宽慰。彼得一生中鲜有像他与叶卡捷琳娜关系这般纯净幸福的时光。透过<a id="page382"/>这些信笺,我们欣慰地得知:这个童年浸透恐怖、公共生活充满斗争、家庭生活遭遇皇太子阿列克谢骇人悲剧的男人,至少曾拥有过欢愉时刻。在叶卡捷琳娜身上,彼得找到了暴风雨中的避风港。</p>
- <div class="footnote">
- <p class="footnote" id="c28-ftn33"><a class="hlink" href="#c28-ftn33a">*</a> 还有其他隐情吗?惠特沃思曾写道"<a id="c28-nts6a"/>有人认为他们的亲密更似爱情而非友谊,常有争执又不断和好。"但事实上,没有任何证据表明彼得与缅什科夫存在同性恋关系。</p>
- <p class="footnote" id="c28-ftn34"><a class="hlink" href="#c28-ftn34a">*</a> 安娜察觉彼得日渐疏远,便故意与普鲁士特使凯泽林调情以重燃其兴趣。未料特使反应过度竟求婚示爱。彼得勃然大怒,不仅将安娜逐出庄园并收回钻石镶嵌的肖像画,还将她与母亲姐妹软禁。后虽宽恕并允婚,安娜终以大使夫人(后成遗孀)身份在德侨区生活至1715年离世。</p>
- <p class="footnote" id="c28-ftn35"><a class="hlink" href="#c28-ftn35a">*</a> 这是一份令人忧伤的名单:彼得(生于1704年,卒于1707年);保罗(生于1705年,卒于1707年);叶卡捷琳娜(生于1707年,卒于1708年);安娜(生于1708年,卒于1728年);伊丽莎白(生于1709年,卒于1762年);娜塔莉娅(生于1713年,卒于1715年);玛格丽塔(生于1714年,卒于1715年);彼得(生于1715年,卒于1719年);保罗(生于并卒于1717年);娜塔莉娅(生于1718年,卒于1725年);彼得(生于并卒于1723年);保罗(生于并卒于1724年)。</p>
- </div></body>
- </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