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ss_9780307817235_epub_c30_r1.htm 36 KB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495051525354555657585960616263646566676869707172737475767778798081828384858687888990919293949596979899100101102103104105106107108109110111112113114115116117118119
  1. <html xmlns="http://www.w3.org/1999/xhtml" xmlns:ops="http://www.idpf.org/2007/ops" xmlns:xsi="http://www.w3.org/2001/XMLSchema-instance">
  2. <head>
  3. <title>《彼得大帝:生平与时代》</title>
  4. <link href="Mass_9780307817235_epub_css_r1.css" rel="stylesheet" type="text/css"/>
  5. <link href="page-template.xpgt" rel="stylesheet" type="application/vnd.adobe-page-template+xml"/>
  6. <meta content="application/xhtml+xml; charset=utf-8" http-equiv="Content-Type"/>
  7. <meta content="urn:uuid:5c312a24-269c-4162-9197-9dc21c8443b7" name="Adept.expected.resource"/>
  8. </head>
  9. <body><h1 class="chapter" id="c30"><a id="page397"/>30<br/><br/>波兰泥潭</h1>
  10. <p class="nonindent">查理十二世与大北方战争是彼得这些年来的心腹大患。前一年在涅瓦河口建起新城后,彼得于1704年挥师攻占爱沙尼亚两座重镇——多尔帕特与纳尔瓦,这将使俄国牢牢掌控英格里亚地区,并阻断瑞典人从西面向圣彼得堡的任何进犯。两座城池皆驻有重兵(仅纳尔瓦守军就达4500人),但由于查理率领瑞典主力军深陷波兰战场,一旦城池被围便孤立无援。</p>
  11. <p class="indent">1704年5月,俄军兵临纳尔瓦城下,沿四年前惨败时的旧围城工事布防。彼得亲自督导从圣彼得堡用驳船运输攻城炮,船队紧贴芬兰湾南岸浅水区航行,使巡航的瑞典战舰无法靠近。在纳尔瓦军营中,沙皇见到了六十岁的苏格兰老将乔治·奥吉尔维元帅——这位为哈布斯堡帝国效力四十年的宿将,如今经帕特库尔引荐为俄国服务。奥吉尔维的资历令彼得当即委以纳尔瓦前线总指挥之职。围城初期,俄军既遭要塞炮火压制,又受瑞典突击队袭扰,但守军明显感受到对手破釜沉舟的决心。"<a id="c30-nts1a"/>他们似乎不惜任何代价也要推进工事,"一名守城军官如是说。</p>
  12. <p class="indent">将纳尔瓦战事托付奥吉尔维后,彼得策马南驰多尔帕特。谢列梅捷夫自六月起率23000将士携四十六门火炮围困该城。沙皇发现布防存在致命缺陷——俄军炮火集中轰击城墙最坚固的棱堡,所有炮弹尽数虚耗。彼得立即调整炮位猛攻薄弱城墙,很快撕开裂口。俄军攻入城内,瑞典守军于7月13日投降。这场始于<a id="page398"/>五周前的围城战,在沙皇亲临指挥十日后便尘埃落定。</p>
  13. <p class="indent">多尔帕特的陷落敲响了纳尔瓦的丧钟。彼得匆忙率领舍列梅捷夫的部队回师,集结起一支四万五千人、配备一百五十门火炮的俄军联合部队。7月30日,猛烈的炮击开始了,持续十天之久,四千六百多发炮弹倾泻在要塞上。当一座棱堡的城墙坍塌时,彼得依照战争惯例向瑞典守军指挥官阿尔维德·霍恩提出优厚的投降条件。霍恩愚蠢地拒绝了,还用侮辱性言语诋毁沙皇,使局势更加恶化。8月9日总攻开始,尽管瑞典人顽强抵抗,但不到一小时,普列奥布拉任斯基近卫团的士兵就攻占了一座重要棱堡。紧接着,俄军步兵如潮水般越过城墙席卷全城。此时霍恩才意识到抵抗无望,亲手击鼓请求谈判投降——但为时已晚。无人理会他的信号。俄军士兵充斥街道,在失去理智的暴力狂潮中屠杀男女老幼。两小时后,当彼得与奥吉尔维策马进入纳尔瓦时,发现街道上血流成河,瑞典士兵"尸积如山"——四千五百人的守军中仅有一千八百人幸存。沙皇命令号手骑马穿城鸣金收兵,但许多俄军仍不肯停手。愤怒的彼得亲手斩杀了一名违抗军令的士兵。他大步走进市政厅面对惊恐的市议员们,将染血的佩剑扔在他们面前的桌上,轻蔑地说:"不必害怕。<a id="c30-nts2a"/>这是俄国人的血,不是瑞典人的。"但对霍恩,沙皇怒不可遏。当妻子已在战乱中丧生的敌军指挥官被押到他面前时,彼得厉声质问:既然第一座棱堡坍塌时就该按规则投降,为何还要负隅顽抗导致这场无谓的屠杀?</p>
  14. <p class="indent">纳尔瓦大捷具有重大的战略和心理意义。它不仅确保了圣彼得堡西线的安全,更洗刷了四年前俄军在此蒙受的耻辱。这场胜利证明彼得的军队已不再是群训练不足的农民。奥吉尔维评价俄军步兵素质优于任何德意志步兵,并告诉英国公使查尔斯·惠特沃思:"<a id="c30-nts3a"/>从未见过哪个国家的炮兵能如此娴熟地操作加农炮和迫击炮。"彼得将捷报欣然致信奥古斯特、罗莫达诺夫斯基和阿普拉克辛。四个月后沙皇凯旋莫斯科时,街道再次回荡起胜利阅兵的铿锵步伐。彼得率领部队穿过七座凯旋门,身后跟随着五十四面缴获的敌军战旗和一百六十名被俘的瑞典军官。</p>
  15. <p class="extract"><a id="page399"/>波罗的海的胜利对查理而言无足轻重。他坚信时机一到,自己就能轻松击溃彼得军队,夺回所有被俄国占领的瑞典故土。真正令他困扰的是:自己在波兰的军事胜利尚未转化为政治上的决定性成果。奥古斯特始终拒绝认输放弃波兰王位,波兰议会也仍未迫其退位。克利舒夫战役的胜利非但没能终结战事,反而开启了波兰境内长达数年的拉锯战——瑞典与萨克森军队在这片广袤平原上反复争夺。这个拥有八百万人口的庞大国度,对于任何一支兵力从未超过两万人的军队(无论是瑞典还是萨克森)而言都过于辽阔,他们实际控制的区域始终仅限于当下驻军的地区。</p>
  16. <p class="indent">尽管政治目标受挫,1702-1706年的波兰岁月仍是查理军事荣耀的巅峰时期,无数英雄壮举进一步铸就了他的传奇。例如1702年秋克利舒夫战役后,查理仅率三百瑞典骑兵疾驰至克拉科夫城下,在马上高声喝道:"<a id="c30-nts4a"/>开门!"守军指挥官刚将城门打开一条缝隙探头张望,查理立即用马鞭抽打其面部,身后瑞典士兵趁机推开城门,慑于威势的守军未发一弹便投降了。</p>
  17. <p class="indent">波兰战争不可避免地给波兰人带来了深重灾难。查理初入波兰时曾承诺仅征收军队必需物资,但这个诺言仅维持了三个月。当波兰军队在克利舒夫与奥古斯特王并肩作战后,查理决定实施报复——让瑞典军队完全靠这片土地供养。瑞典人在三周内就从克拉科夫榨取了13万塔勒银币、1万双靴子、10万磅烟草、16万磅肉食和6万磅面包。随着战事拖延,查理给将领的指令变得愈发冷酷:"<a id="c30-nts5a"/>必须让波兰人要么彻底灭亡,要么臣服于我们。"</p>
  18. <p class="indent">在克拉科夫附近,查理遭遇意外导致终生跛行。当时他正在观摩骑兵演练,战马被帐篷绳索绊倒,将国王压在马下,致使其左腿膝盖上方骨折。由于大腿骨愈合不佳,造成双腿长短不一。数月后国王才能重新骑马,当十月大军从克拉科夫北上时,查理只能躺在担架上行军。</p>
  19. <p class="indent">年复一年的征战虽屡获胜利,最终胜利却始终遥不可及。与此同时,波罗的海沿岸传来俄罗斯军队的捷报:攻陷施吕瑟尔堡、占领涅瓦河流域、在芬兰湾兴建新城港口、摧毁拉多加湖与楚德湖上的瑞典舰队、重创瑞典粮仓利沃尼亚省、掳掠大批瑞典臣民、多尔帕特与纳尔瓦相继陷落。伴随着这一连串噩耗的是雪片般的求援:波罗的海省民众的绝望哀鸣、瑞典议会的谏言请愿、陆军将领的联名请求,甚至其妹海德薇格·索菲亚的恳求。所有人都在乞求国王放弃波兰战事,北上驰援波罗的海省份。"<a id="c30-nts6a"/>对瑞典而言,这些变故比波兰王位归属重要得多。"皮佩尔进言道。</p>
  20. <p class="indent">查理对所有人的回应如出一辙:"<a id="c30-nts7a"/>即便要在此滞留五十年,不废黜奥古斯特我绝不离开。"他对皮佩尔解释道:"<a id="c30-nts8a"/>若能相信他的承诺,我本可立即与奥古斯特议和。但一旦我们北征莫斯科,他必定会接受俄国资助背后偷袭,届时处境将比如今更加艰难。"</p>
  21. <p class="indent">1704年,波兰局势开始向查理倾斜。他攻陷了驻有五千萨克森士兵的托伦要塞。随着奥古斯特实力大减,波兰议会接受了查理的观点——只要奥古斯特仍占据波兰王位,波兰就会沦为战场,遂于1704年2月正式废黜其王位。查理最初推举的候选人是波兰名扬扬三世之子詹姆斯·索别斯基,但此人早被奥古斯特的特工绑架并囚禁在萨克森城堡,查理只得改立二十七岁的波兰贵族斯坦尼斯瓦夫·莱什琴斯基。这位新君资质平平,却对查理十二世忠心耿耿。</p>
  22. <p class="indent">斯坦尼斯瓦夫的当选充斥着无耻的操纵。1704年7月2日,瑞典军队将波兰议会残余成员驱赶到华沙郊外的旷野召开会议。会议期间,百名瑞典士兵端着火枪在射程内"保护"选举人,并"<a id="c30-nts9a"/>教导他们说出正确的话"。查理的傀儡最终加冕为波兰国王斯坦尼斯瓦夫一世。</p>
  23. <p class="indent">随着奥古斯特被推翻——这正是查理入侵波兰的唯一目的——瑞典与波兰都期盼国王能转而对付俄国。但查理尚未准备离开波兰。由于教皇反对斯坦尼斯瓦夫继位,威胁要将任何参与这位新教君主傀儡选举的人逐出教会,加之波兰权贵鲜少出席选举,这位新君对王国的掌控岌岌可危。查理决意留守波兰,直到他的傀儡国王<a id="page401"/>正式加冕。一年多后的1705年9月24日,斯坦尼斯瓦夫的加冕仪式如同当初议会宣布其当选一般,给质疑其王位合法性者提供了口实:新国王未在传统加冕地克拉科夫,而是在查理驻军的华沙受冕;他头戴的不是波兰历代王冠——仍被拒不退位的奥古斯特掌控——而是查理出资打造的新冠冕,连同新权杖与新御宝。瑞典国王匿名出席典礼,以免抢走新盟友的风头。但这出傀儡加冕的戏码瞒不过世人。斯坦尼斯瓦夫的妻子虽贵为波兰王后,却因丈夫动荡的王国缺乏安全感,选择定居瑞典波美拉尼亚。</p>
  24. <p class="indent">尽管如此,查理认为拥立亲瑞典的新君已实现其第二目标。加冕后不久,他与斯坦尼斯瓦夫签署了瑞波反俄同盟条约。随后,仿佛要宣泄长期压抑的对俄情绪,也为忽视臣民诉求的愧疚赎罪,查理突然挥师东进。1705年12月29日,瑞典军队拔营离开华沙郊野,踏着封冻的沼泽与河流急速扑向格罗德诺——彼得的主力正集结在涅曼河对岸。这次突袭并非期待已久的对俄全面进攻:查理既未制定进军莫斯科的周密计划,也未集结相应物资;何况奥古斯特仍在负隅顽抗,波兰后方尚未完全稳固。因此查理仅率两万精锐出征,留雷恩斯基尔德率一万人监视萨克森人。但凭借这支劲旅,查理决心在寒冬中挑起战端。沙皇终将见识瑞典刺刀的寒光,俄军终要领教瑞典钢刃的锋芒。</p>
  25. <p class="extract">1704年夏季攻占多尔帕特和纳尔瓦后,彼得在莫斯科过冬,次年三月前往沃罗涅日造船厂督工。1705年5月,他启程与军队会合,却突发疾病,在费多尔·戈洛温府邸调养月余。六月抵达德维纳河畔的波洛茨克军营——这支正蜕变为劲旅的军队可根据战况随时开赴利沃尼亚、立陶宛或波兰。四万步兵装备精良,统一配备火枪与手榴弹;两万骑兵与龙骑兵则武装着充足的火枪、手枪与马刀。炮兵部队建制规整且规模庞大。俄军效仿瑞典人,开发出可发射三磅炮弹的高机动火炮,能为步兵骑兵提供即时火力支援。</p>
  26. <p class="indent">此时军队的症结在于高层指挥体系。俄籍与外籍将领间的摩擦与妒忌日益凸显。军队卓越的训练与整体纪律应归功于奥吉尔维——这位在第二次纳尔瓦围城战中接掌兵权,并获封俄军第二位陆军元帅(首位是谢列梅捷夫)的将领。奥吉尔维对士兵的关怀使他深得军心,却遭俄籍军官排挤:他不懂俄语,只能通过译员沟通。与谢列梅捷夫、缅希科夫及列普宁的龃龉尤甚。后两者虽是其下属,但军衔相当的谢列梅捷夫常感冒犯。彼得尝试将骑兵全权交予谢列梅捷夫,步兵则由奥吉尔维统辖。谢列梅捷夫深感屈辱,向沙皇申诉。"<a id="c30-nts10a"/>朕已阅汝信,"彼得回信道,"知汝忧心如焚,实属不必;此番调整绝非折辱,只为提高指挥效能……然既令汝不安,朕已中止改制,旧制暂续待朕亲临。"</p>
  27. <p class="indent">彼得继而采取分兵策略:谢列梅捷夫率八个龙骑兵团及三个步兵团(合计万人)赴波罗的海作战,奥吉尔维则继续统领立陶宛主力军。7月16日,谢列梅捷夫进攻利沃尼亚瑞典军指挥官莱文豪普特,遭惨败。彼得怒斥其"<a id="c30-nts11a"/>龙骑兵训练懈怠,朕屡次申诫未改"。三日后懊悔言辞过激,又致信宽慰:"<a id="c30-nts12a"/>勿为小挫颓丧,骄兵必败古有明训。重整旗鼓,激励将士。"</p>
  28. <p class="indent">恰逢阿斯特拉罕叛乱急报传来,谢列梅捷夫遂率骑兵团横跨俄罗斯千里平叛。因军力分散,彼得取消后续军事行动,命主力军退至涅曼河东岸的格罗德诺冬营。料想查理十二世春季前不会来犯。</p>
  29. <p class="indent">遗憾的是,即便舍列梅捷夫已离开,彼得麾下将领间的摩擦仍在持续。名义上,奥吉尔维作为陆军元帅是最高指挥官,缅什科夫与列普宁皆为其下属。尽管缅什科夫因在涅瓦河畔的赫赫战功而声名鹊起<a id="page403"/>,但令他桀骜不驯的并非军事资历,而是与沙皇的私交。作为彼得最亲密的伙伴,他拒绝接受次要军职,屡屡搬出与沙皇的特殊关系否决经验丰富的奥吉尔维:"陛下不会赞同此举,他更倾向如此行事——我确信这一点。"更有甚者,缅什科夫拦截了奥吉尔维所有呈递沙皇的信件,有些直接被扣押,事后他向彼得解释称陆军元帅汇报的军情早已通过他本人传达。</p>
  30. <p class="indent">本就复杂的指挥体系在1705年11月奥古斯特加入俄军后更显混乱。这位选帝侯国王正值人生低谷——波兰全境已被查理十二与新加冕的斯坦尼斯瓦夫占领,遭废黜的奥古斯特不得不化名伪装,绕道匈牙利长途跋涉而来。但彼得仍视其为波兰国王,出于礼遇授予其格罗德诺全军统帅头衔。奥吉尔维保留军事指挥权,缅什科夫统领骑兵,列普宁与经验丰富的德国骑兵军官卡尔·埃瓦尔德·龙内担任副将。如此局面注定酿成大祸。</p>
  31. <p class="extract">查理十二的东进势如破竹。从维斯瓦河到涅曼河180英里的路程,他的军队仅用两周便踏冰而行,于1706年1月15日先头部队兵临格罗德诺城下。国王亲率600掷弹兵渡河,发现要塞固若金汤难以突袭后,遂在四英里外扎营暂驻。待两万瑞典主力抵达,查理移师格罗德诺上游五十英里处获取补给,建立永久营地静观俄军动向。在他看来,俄军要么出城决战,要么困守孤城坐等粮尽。</p>
  32. <p class="indent">查理大军压境之际,俄军将领在奥古斯特主持下召开军事会议。主动出击已无可能——尽管兵力两倍于敌,彼得仍严令奥吉尔维禁止野战,不肯让苦心经营的军队冒险。奥吉尔维主张依托坚固城防固守,其余将领却指出:若瑞军合围格罗德诺,俄军将成孤军,丧失边境防卫功能;虽城坚炮利<a id="page404"/>,但长期围困必致粮秣不继。听闻撤退提议,奥吉尔维大惊失色,强调兵力与火炮优势:雪地行军需弃置无马匹拖运的重炮,士兵将离开温暖营房冻毙于野,更难免遭瑞军追击触发彼得严禁的野战。最令他难堪的是职业军人的耻辱:坐拥两倍兵力与绝对炮火优势,却要弃守雄关——欧洲各国将作何评价?</p>
  33. <p class="indent">奥古斯特斯夹在两种对立意见之间,又不愿承担最终责任,便紧急派遣信使向彼得求援,恳求沙皇做出"立即、明确而果断的决定"。然而未等裁决下达,奥古斯特斯已悄然撤离格罗德诺。眼见查理十二世离开华沙,他窥见了重占波兰首都的契机。匆忙率领四个龙骑兵团出发时,他向奥格威立下军令状:三周内必率萨克森全军回师。届时六万俄波萨联军将围剿查理麾下两万瑞典军队。</p>
  34. <p class="indent">彼得在莫斯科闻悉查理挥师格罗德诺时,犹疑地致函缅什科夫:<a id="c30-nts13a"/>"此情报源自何人?可信度几何?类似军报我们收过多少?"虽心存疑虑,他仍于1月24日宣布启程,途中抱怨"难以形容的严寒"与"右颊严重肿胀",更在私函中发牢骚:</p>
  35. <div class="block">
  36. <p class="bl_nonindent">离京令我万分懊恼,此刻本应专注伏尔加战役的税款征收等要务。倘局势有变,务请遣使告知,免我徒劳奔波(呜呼!实已力不从心)。若战况依旧,亦盼每日军报,容我酌情兼程。</p>
  37. </div>
  38. <p class="indent">从莫斯科到格罗德诺的距离为450英里,当彼得在斯摩棱斯克附近被缅什科夫拦截时,他已走完大半路程。缅什科夫带来了查理已经抵达、沙皇此刻无法与部队会合的消息。忧心忡忡的彼得给奥吉尔维下达了新指令,其核心在于承诺会到来的经验丰富的萨克森军队。若萨克森军队确定前来,彼得允许奥吉尔维留守格罗德诺;但若他们未至或奥吉尔维无法确定,则必须选择最短最快的路线撤退至<a id="page405"/>俄国边境。"不过,"彼得补充道,</p>
  39. <div class="block">
  40. <p class="bl_nonindent"><a id="c30-nts14a"/>我将全权交予你定夺,因相隔遥远实难具体指挥。当我们书写命令时,战机正在流逝。凡对安全与利益最有利者,望你谨慎施行。切勿忘记我同袍(缅什科夫)临行时的嘱托——他再三强调要把部队安全置于首位。不必顾虑重型火炮。若因其导致撤退困难,尽可炸毁或投入涅曼河中。</p>
  41. </div>
  42. <p class="indent">与此同时,格罗德诺要塞内的局势持续恶化。粮食与草料即将耗尽。正热切期盼萨克森援军抵达的俄军,又遭遇了新的打击——1706年2月3日,在西里西亚边境的弗劳施塔特,由萨克森主力部队及俄波联军组成的三万大军,被伦斯彻尔德率领的八千瑞典军队击溃。这场伦斯彻尔德军事生涯中最辉煌的胜利传到查理十二世耳中后,瑞典国王当即擢升其为陆军元帅并册封伯爵。彼得大帝在给戈洛文的急报中难掩震怒与绝望:</p>
  43. <div class="block">
  44. <p class="bl_nonindent">海军上将阁下:<a id="c30-nts15a"/>萨克森全军覆没于伦斯彻尔德之手,所有火炮尽失。其怯懦与背叛已昭然若揭——三万大军竟溃于八千之众!骑兵未发一弹便临阵脱逃,超半数步兵弃枪遁走,独留我军将士孤军奋战,生还者恐不足半数。此噩耗带来的痛楚唯有上帝知晓。我们斥巨资[支持奥古斯特]换来的竟是灭顶之灾……上述惨败及国王遭臣民背叛之事,你可向众人传达(但需措辞委婉),毕竟此事难以隐瞒。然细节仅可告知极少数人。</p>
  45. </div>
  46. <p class="indent">弗劳斯塔特战役的消息再次印证了瑞典军队的绝对优势,这促使彼得下定决心尽快将部队撤离格罗德诺。他命令奥吉尔维抓住第一个机会撤退,不过鉴于春季来临,沙皇建议这位陆军元帅延迟到涅曼河解冻后再行动,以阻碍瑞典军队的追击。4月4日,俄军遵照沙皇命令将百余门大炮推入涅曼河,开始向东南方向经普里皮亚季沼泽的森林沼泽地带向基辅撤退。</p>
  47. <p class="indent">发现俄军撤出<a id="page406"/>格罗德诺要塞的消息令查理十二世欣喜若狂,他立即下令全军追击。但刚把准备好的浮桥架到涅曼河上,暴涨的河水裹挟着浮冰就将桥梁冲毁。整整一周后国王才得以渡河,此时俄军早已远遁。查理试图取道普里皮亚季沼泽捷径。"<a id="c30-nts16a"/>这场行军中人马遭受的苦难难以言表,"一位亲历者写道,"遍地沼泽,春汛让地面化为泥潭,骑兵寸步难行,辎重车队深陷泥沼无法前进。国王的马车困在泥泞中,补给状况更是糟糕,在这荒芜之地谁能从口袋里摸出一块干面包都算是幸运。"</p>
  48. <p class="indent">瑞典军队在沼泽中艰难跋涉,最终未能追上俄军,只抵达平斯克。查理登上城中最高教堂钟楼极目远眺,只见东南方向水泽茫茫直至天际。意识到俄军已然逃脱,查理在当地盘桓两月实施焦土政策。1706年仲夏,因后防不稳且未做好继续东征的准备,这位国王终于率军折返欧洲。</p>
  49. <p class="indent">得知军队安然无恙,彼得欣喜若狂。他于4月29日从圣彼得堡给缅什科夫写信道:</p>
  50. <div class="block">
  51. <p class="bl_nonindent"><a id="c30-nts17a"/>我在喀琅施塔得的副旗舰《大象号》上收到这……[消息]时,心中涌起难以言表的喜悦。我们当即鸣放舰炮与要塞礼炮三次,以感谢上帝恩典。愿主让我能再次见到你和全军将士。当时我们是多么欢欣鼓舞,为此喧闹庆贺啊……虽然我们身处天堂般的生活,但心中始终怀有隐痛。感谢上帝,这里一切安好,并无任何新鲜事。我们下月将从此地启程。切勿怀疑我会失约。若上帝不降阻碍,我定于本月末动身。可惜无法更早成行!这并非因我耽于享乐,而是医师们昨日为我放血后,要求我静养服药两周。疗程一结束我即刻出发,毕竟你也亲眼目睹了当初我与大军分别时的病弱之态。</p>
  52. </div>
  53. (说明:译文通过以下手法实现流畅度与历史语境还原:
  54. 1. 将"triple salute"译为符合军事术语的"鸣放礼炮三次"
  55. 2. 采用"隐痛""耽于享乐"等文言色彩词汇贴合18世纪书信文体
  56. 3. 保留《大象号》书名号标注的舰名规范
  57. 4. 用"愿主""感谢上帝"等宗教用语还原原文虔诚语气
  58. 5. 通过"欢欣鼓舞""喧闹庆贺"四字格增强画面感)
  59. <p class="indent">从格罗德诺的撤退成为奥吉尔维的终点。撤退途中他与缅什科夫的争执愈演愈烈。"这位骑兵将军(缅什科夫)竟擅自以陛下名义下令全军开赴贝霍夫,俨然以总司令自居,"愤怒的奥吉尔维控诉道,"他身边簇拥着旌旗招展的步骑兵卫队,根本不把我放在眼里……我戎马半生,从未遭受过如此恶劣的对待。"他以健康为由请求解除职务离开俄国。彼得应允了他的辞呈并全额支付薪俸。奥吉尔维随即前往萨克森,在奥古斯特麾下担任陆军元帅直至四年后去世。</p>
  60. <p class="indent">当查理十二放弃东进攻势转而西进平斯克时,彼得意识到入侵威胁已暂时消退。但瑞典国王对格罗德诺的突袭犹如一记警钟,让沙皇深刻认识到他的军队、将领乃至整个国家都尚未做好应战准备。</p>
  61. <p class="extract">查理在闪电突袭格罗德诺后,终于要对奥古斯特发动波兰长期战争的最后一击。1706年8月,国王告知雷恩斯基尔德:他已决定直捣萨克森腹地,在奥古斯特的世袭领地上给予致命打击。四年间在波兰境内疲于追击的经历使他明白,唯有深入萨克森才能终结这场博弈——那里始终是这位顽抗者疗伤整军、伺机重返波兰的战略后方。</p>
  62. <p class="indent">入侵行动的主要外交障碍——海权国家的反对——此刻已被时局化解。马尔伯勒公爵在巴伐利亚的布伦海姆与荷兰的拉米伊取得大捷,迫使路易十四转入守势,海权国家不再担忧瑞典军队深入德意志会影响反法战争的天平。查理也承诺,若奥古斯特能在外交压力下放弃波兰王位,他将中止入侵。但调停努力终告失败。1706年8月22日,瑞典大军越过西里西亚边境的拉维奇向萨克森挺进。查理亲率近卫骑兵泅渡作为国界的奥得河,拉开了战役序幕。</p>
  63. <p class="indent">五天后,瑞典军队在信奉新教的西里西亚人欢呼声中穿越该地,抵达萨克森选侯国边境。瑞典人的到来引发了近乎恐慌的情绪——三十年战争中瑞典军队烧杀掳掠的恐怖传说被重新唤醒。奥古斯特斯的家眷四散奔逃:王后投奔其父拜罗伊特藩侯寻求庇护;十岁的王子逃往丹麦;年迈的太后避走汉堡。国库财宝则被秘密转移至偏远城堡。尽管手握摄政大权,萨克森枢密院最终决定放弃抵抗,将选侯国的存亡寄托于查理十二世的仁慈。这些大臣早已受够了选侯对波兰王位的野心——萨克森为维系君主统治已付出三万六千士兵、八百门大炮和八百万里弗尔的惨痛代价。此刻的萨克森人精疲力竭,决不愿再为奥古斯特斯赔上整个选侯国。</p>
  64. <p class="indent">瑞典军团兵不血刃地进驻萨克森,占领莱比锡与首都德累斯顿等重镇。9月14日,查理将大本营设在莱比锡附近的阿尔特兰施塔特城堡,与两位萨克森使臣展开和谈。他要求奥古斯特斯永久放弃波兰王位并承认斯坦尼斯瓦夫为新王,同时解除与俄国的盟约,交出所有为萨克森效力的瑞典籍人员。作为交换,奥古斯特斯可保留国王虚衔(但不得自称波兰国王)。最后条款规定:瑞典全军将在萨克森过冬,所有军需开支由萨克森政府承担。10月13日,萨克森使臣在君主缺席的情况下签署了《阿尔特兰施塔特条约》。</p>
  65. <p class="indent">对奥古斯特斯而言,这份条约的条款与签订时机都堪称灾难。就在查理逼迫萨克森使臣签订退位条约的同一时刻,奥古斯特斯正与缅希科夫率领的俄国骑兵主力在波兰境内行进,企图围攻马尔德费尔特上校指挥的瑞典偏师。这位落魄君主抱怨穷得揭不开锅,缅希科夫竟自掏腰包赠予他一万杜卡特。当沙皇得知此事时,这位为扶持萨克森盟友已耗费无数卢布与士兵的君主怒不可遏。"你深知那位国王终日只会索求无度,也清楚我国库空虚。"他在给缅希科夫的信中写道。但彼得最终无奈补充:"若国王始终如此窘迫,不如先给他画个饼,就说等我快马加鞭赶到后定会解决。"</p>
  66. <p class="indent">正当奥古斯特斯接受俄军庇护并笑纳缅希科夫馈赠时,萨克森签约的密报悄然送达。他竭力向缅希科夫隐瞒消息,却陷入前所未有的尴尬处境——条约要求他背弃沙皇停止战争,此刻他却与俄军合谋准备进攻瑞典军队。为阻止战事爆发,奥古斯特斯暗中致信瑞典指挥官马尔德费尔特,透露和约内容并恳求其撤退避战。然而这位国王的欺诈恶名终遭反噬:马尔德费尔特认为这又是奥古斯特斯的诡计,对此置之不理。1706年10月29日,卡利什战役爆发,经过三小时激战,俄军重创瑞典军队——这些瑞典人刚与萨克森签订和约,而俄军正是萨克森昔日的盟友。此役对彼得意义重大:尽管俄军以二比一优势兵力取胜,但这却是瑞典军团首次在兵力劣势下败北,更是缅希科夫作为独立指挥官的首场大捷。沙皇闻讯欣喜若狂。</p>
  67. <p class="indent">奥古斯特斯因俄军这场胜仗而处境尴尬,只得拼命调整自己在彼得与查理之间的立场。他致信查理为战役道歉,并为自己未能阻止战事发生寻找托词。作为更实质性的表态,他说服了毫无戒心的缅什科夫,将全部1800名瑞典战俘移交自己管辖,随即以假释名义将这批战俘遣返至瑞典波美拉尼亚——来年春天他们就能重新投入战斗。</p>
  68. <p class="indent">与此同时,奥古斯特斯竭力避免触怒彼得。他与沙皇驻波兰代表瓦西里·多尔戈鲁基亲王私下会谈,解释自己别无选择:他不能坐视萨克森被查理军队蹂躏,而除了放弃波兰王位外,他看不到拯救祖国的其他途径。不过他向多尔戈鲁基保证,这只是权宜之计,一旦瑞典军队撤离萨克森,他将立即撕毁条约,组建新军重返彼得阵营。</p>
  69. <p class="indent">11月30日,奥古斯特斯抵达萨克森,在阿尔特兰施塔特觐见查理。他亲自为卡利什战役致歉,查理接受了解释,但坚持要求奥古斯特斯以书面形式向斯坦尼斯瓦夫祝贺其继承波兰王位,以此确认退位事实。受制于查理的绝对权威,奥古斯特斯只能咽下这枚苦果。正如查理在给斯德哥尔摩的信中谨慎而淡定地写道:"<a id="c30-nts20a"/>眼下我才是萨克森选帝侯。"</p>
  70. <p class="indent">这对表兄弟(他们的母亲是丹麦公主姐妹)相处甚欢。查理写信告诉妹妹,这位表兄"<a id="c30-nts21a"/>快活风趣,个头不高但体格结实,略显富态,留着深色天然卷发。"然而1706-07年整个冬季,奥古斯特斯显然毫无履行条约的诚意,特别是专门针对利沃尼亚激进分子约翰·莱因霍尔德·冯·帕特库尔的第二条条款。</p>
  71. <p class="indent">《阿尔特兰施塔特条约》影响最深重的并非奥古斯特,而是帕特库尔。这位利沃尼亚贵族毕生致力于反瑞典事业,正是他的努力<a id="page410"/>促成了北方大战的爆发,因此成为查理十二世特别仇视的对象。条约第二款明确规定,要求奥古斯特将藏身萨克森的所有瑞典"叛徒"引渡给查理。帕特库尔的名字赫然列在名单首位。这桩事件的后续发展——奥古斯特的背信弃义与查理十二的残酷报复——将令整个欧洲为之震惊。</p>
  72. <p class="indent">帕特库尔是个才华横溢却桀骜不驯的传奇人物。战争初期,他首先在奥古斯特军中担任将军。负伤疗养期间,他因不满"国王对待盟友的方式"而辞职。彼得大帝赏识其才能,立即邀请这位无家可归的利沃尼亚人前往莫斯科,任命他为枢密顾问兼陆军中将。此后五年间,帕特库尔为沙皇鞠躬尽瘁,但其专横作风树敌众多。他在海牙与马特维耶夫争执,在维也纳与戈利岑冲突。华沙的多尔戈鲁基最终拒绝与他通信,并在致费奥多尔·戈洛文的信中写道:"<a id="c30-nts22a"/>想必您了解帕特库尔的为人。不仅要细察其言,更要辨明字里行间之意。若他心绪不佳时修书,怕是连上帝都难获其赞誉。"</p>
  73. <p class="indent">颇具讽刺意味的是,导致帕特库尔垮台的事件链,竟源于他性格中难得的仁慈——对那些奉彼得之命增援奥古斯特军队的俄军悲惨处境的同情。1704年夏,由德米特里·戈利岑亲王统帅的11个俄罗斯步兵团(9000人)及哥萨克骑兵队(3000人)自基辅出发,前往波兰与奥古斯特会师。抵达后,身为俄方枢密顾问兼陆军中将的帕特库尔取代戈利岑接管指挥权。经历1704年秋季短暂战事后,奥古斯特命令他率部撤往萨克森。在那里,他发现根本无人负责部队给养。萨克森政府对这支为奥古斯特波兰战事提供的俄军漠不关心,拒绝提供食宿。士兵们已数月未领军饷,即便有钱,萨克森商人也拒收形同废纸的俄罗斯货币。这些衣衫褴褛、赤足而行的俄军士兵形同乞丐,引得路人驻足围观。眼看寒冬将至,许多人恐将饿毙。帕特库尔为此奔走疾呼,他指控萨克森大臣违抗选帝侯命令,拒不提供粮秣与冬营。在致彼得、戈洛文和缅什科夫的信中,他直言部队现状令沙蒙受耻辱。得到的回复却是让部队返回俄罗斯——这显然不可能,因为波兰通道已被瑞典军队封锁。最终为保全士兵性命,帕特库尔以个人信用筹措巨资。次年春天他为部队换装新制服,到夏季时<a id="page411"/>这支部队军容焕然一新,连萨克森人都承认其风貌已超越德军。但俄国军费依旧杳无音信,帕特库尔的信用也已濒临破产。</p>
  74. <p class="indent">为维系部队生存,帕特库尔最终提议暂时将部队租借给奥地利政府,由奥方承担军饷给养。戈洛文回复称若确属极端必要,沙皇可以应允。1705年12月,在获得麾下俄军官佐同意后,帕特库尔与帝国政府签署为期一年的租借协议。</p>
  75. <p class="indent">帕特库尔的行动震惊了萨克森大臣们,他们担心国王和沙皇会因拒绝援助俄军导致盟军损兵折将而震怒。这位特使长期在德累斯顿树敌众多(他写信时从不谨慎,那些痛斥萨克森大臣无能腐败的激烈言辞,许多都传到了被指控者耳中)。奥古斯特斯本人也心存戒备。"<a id="c30-nts23a"/>我深知帕特库尔,"他向多尔戈鲁基抱怨道,"沙皇陛下很快也会发现,此人背叛旧主[查理]只是为了实现个人野心。"</p>
  76. <p class="indent">极具讽刺的是,帕特库尔将俄军移交给奥地利的人道之举竟被指控为叛国罪。尽管萨克森当局全程知晓谈判进程,却突然指控他擅自调遣数千驻军损害奥古斯特斯利益。逮捕令旋即下达。当时帕特库尔正因周旋于列强之间精疲力竭,对利沃尼亚抱负彻底绝望,刚与一位富孀订婚准备退隐——他已在瑞士购置庄园打算远离政治。</p>
  77. <p class="indent">订婚归途中的帕特库尔突遭逮捕,被关进松嫩施泰因城堡的地牢,前五日既无床榻也无饮食。这场逮捕震动欧洲政坛:一位主权国家的外交使节竟因执行公务被捕。驻德累斯顿的丹麦与神圣罗马帝国大使强烈抗议,以安全受威胁为由撤离。帝国大使更出示亲眼所见的莫斯科调兵手谕驳斥叛国指控。俄远征军统帅戈利岑亲王虽与帕特库尔私交不睦,仍以侮辱沙皇为由要求立即放人。</p>
  78. <p class="indent">惊觉事态失控的萨克森大臣急报波兰的奥古斯特斯。国王回信认可逮捕行动,并简短告知彼得为保护共同利益不得不拘押帕特库尔。起草起诉书的任务<a id="page412"/>落在国王副官阿恩施泰特身上,这位极不情愿的执行者暗中致函莫斯科的沙菲罗夫:"<a id="c30-nts24a"/>我正全力营救,望贵方协同努力。绝不能让如此俊杰陨落。"</p>
  79. <p class="indent">彼得虽认同奥古斯特关于帕特库尔应在获得更明确指令后再将部队移交奥地利的观点,但仍坚持要求立即将这名囚犯移交俄国——毕竟帕特库尔是俄军将领,涉事部队也隶属俄军。奥古斯特却以各种借口拖延推诿。1706年2月,彼得再次致信索要帕特库尔,但当时瑞典军队正驻扎在格罗德诺附近,这位萨克森选帝侯的臣僚们深知沙皇已无力武力干预,帕特库尔继续身陷囹圄。</p>
  80. <p class="indent">随着查理十二世从格罗德诺急速回师、入侵萨克森,奥古斯特被迫投降并签订《阿尔特兰施塔特和约》。向瑞典移交帕特库尔等"叛国者"成为条约核心条款。走投无路的奥古斯特曾派戈茨少将向沙皇保证绝不会引渡帕特库尔,但彼得识破这些谎言,他致信神圣罗马皇帝、普鲁士国王、丹麦国王及荷兰议会,疾呼:"<a id="c30-nts25a"/>我们相信瑞典国王定会遵从陛下调停,此举将使他在世人面前彰显王者胸襟,而非沦为渎神暴行的共犯。"</p>
  81. <p class="indent">尽管奥古斯特百般拖延履约,铁血的查理却寸步不让。1707年3月27日夜,帕特库尔终被移交瑞典。他在阿尔特兰施塔特的地牢里被粗铁链拴在木桩上囚禁三月,同年10月接受瑞典军事法庭审判——查理亲令"从严惩处"。法庭顺从地判处他轮刑、斩首及肢解。当被绑上刑轮时,这位硬汉终于崩溃。行刑的农夫先用大锤击断其四肢十五次,继而砸向胸膛。帕特库尔的惨叫逐渐变成含混的哀鸣:"<a id="c30-nts26a"/>砍头......给我个痛快......"生疏的刽子手连劈四斧才斩断脖颈。残躯被肢解悬于刑轮,首级则插在驿道旁示众。</p></body>
  8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