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495051525354555657585960616263646566676869707172737475767778798081828384858687888990919293949596979899100101102103 |
- <html xmlns="http://www.w3.org/1999/xhtml" xmlns:ops="http://www.idpf.org/2007/ops" xmlns:xsi="http://www.w3.org/2001/XMLSchema-instance">
- <head>
- <title>《彼得大帝:生平与时代》</title>
- <link href="Mass_9780307817235_epub_css_r1.css" rel="stylesheet" type="text/css"/>
- <link href="page-template.xpgt" rel="stylesheet" type="application/vnd.adobe-page-template+xml"/>
- <meta content="application/xhtml+xml; charset=utf-8" http-equiv="Content-Type"/>
- <meta content="urn:uuid:5c312a24-269c-4162-9197-9dc21c8443b7" name="Adept.expected.resource"/>
- </head>
- <body><h1 class="chapter" id="c33"><a id="page439"/>33<br/><br/>戈洛夫钦与列斯纳亚</h1>
- <p class="nonindent">新的战役舞台已然铺开。两军隔着广袤的营地遥遥对峙——查理十二率领的瑞典主力驻扎在格罗德诺-维尔纳-明斯克三角地带,拥有12个步兵团和16个骑兵龙骑兵团,合计约三万五千人;另有小股部队驻守波罗的海沿岸。里加的莱文豪普特部一万两千人已接到与主力会师的命令,由吕贝克指挥的芬兰方面军一万四千人正奉命穿越卡累利阿地峡向圣彼得堡进军。这支奇兵若能全胜,将直取彼得的新都;即便受挫,至少能牵制沙皇的兵力与资源。此外,克拉索夫将军麾下八千瑞典军驻守波兰,若局势稳定便可东调增援。总计七万大军横亘整个战线。</p>
- <p class="indent">俄军规模更为庞大。沙皇委派舍列梅季夫与缅什科夫统率主力,以拱卫普斯科夫与莫斯科为战略核心,沿波洛茨克、维捷布斯克至莫吉廖夫、贝霍夫的弧形防线展开。步兵主力后撤至西德维纳河与第聂伯河之间,戈利茨率领的大规模骑兵前哨横跨明斯克-斯摩棱斯克要道,沿别列津纳河巡逻警戒。南翼另设部队扼守明斯克至莫吉廖夫的渡口。此弧形防线上总计部署26个步兵团与33个龙骑兵团,共约五万七千五百人。阿普拉克辛率两万四千五百人卫戍圣彼得堡;多尔帕特的鲍尔将军统辖一万六千人监视里加之敌,视莱文豪普特动向决定北援圣彼得堡或南助主力。米哈伊尔·戈利岑亲王另率一万两千人驻守基辅附近——尽管此时乌克兰方向被视为最不可能遭受进攻的软肋。</p>
- <p class="indent">俄军以11万兵力对瑞典7万大军形成数量优势(实际有效兵力仅6.2万,因克拉索夫部队距离过远无法参战)。这种兵力差距在持久战中意味着俄军比瑞军更容易补充战损——在纳尔瓦战役时瑞典曾以1:4的劣势对抗俄军,而此役仅为3:5的比例。</p>
- <p class="extract">至6月6日,新草已破土数英寸高,查理十二世决定挥师东进。拉多什科维奇历时三个月的营地被拔除,各军团沿华沙-斯摩棱斯克-莫斯科主干道向明斯克集结地汇合。自明斯克向东,通往别列津纳河畔的鲍里索夫渡口,俄军已在此布防严阵以待。</p>
- <p class="indent">在4月26日与6月13日的两次军事会议上,舍列梅捷夫与缅什科夫决议在别列津纳河构筑首道防线。虽彼得大帝未亲临会议,但全力支持坚守河防的决策。五月间,俄军各部在缅什科夫、舍列梅捷夫、哈拉特、列普宁和戈尔茨率领下离开冬季驻地,沿河东岸四十英里战线布防。由于无法预判瑞典国王的主攻方向,俄军保持机动部署,但在最可能的鲍里索夫渡口处,戈尔茨麾下8000俄军已构筑坚固工事。</p>
- <p class="indent">得知这一情况后,查理再次选择迂回包抄敌军侧翼,这次是从南面出击。6月16日,经过九天的急行军,部队抵达别列津纳河畔的别列津纳-萨佩任斯卡亚。哥萨克与俄国龙骑兵组成的警戒部队后撤,瑞典工兵架起两座浮桥,全军顺利渡河。查理这一战术行动的成功实施,使得明斯克被甩在身后五十英里处,也意味着这位国王永远离开了过去八年间生活与征战的波兰-立陶宛地区。</p>
- <p class="center" id="m06"><img alt="" src="images/Mass_9780307817235_epub_006_r1.jpg"/></p>
- <p class="indent"><a id="page441"/><a id="page442"/>缅什科夫与舍列梅捷夫因被轻易迂回包抄而懊恼不已,他们能预见到沙皇将对这次失利作何反应。6月23日在莫吉廖夫召开的军事会议上,两人达成共识:必须全力保卫第聂伯河以西地区,确保莫吉廖夫与什克洛夫两城安全。各部队接到命令在德鲁特河支流巴比奇河西岸集结。他们将在此组织会战——不是孤注一掷的生死决战,而是一场要让侵略者付出代价的阻击战。</p>
- <p class="indent">此刻查理正考虑挥师北上包抄戈尔茨及其驻守鲍里索夫渡口的部队,但侦察兵报告俄军主力正全线南移,集结于巴比奇河后方一个叫戈洛夫钦的村庄附近。这一次,年轻的国王决定不再避战。大军向戈洛夫钦进发时,天气持续恶化。连绵暴雨将大地化作泥沼,俄军每隔数码便砍倒树木横亘路面阻滞行军。杰弗里斯在致伦敦的信中写道:"<a id="c33-nts1a"/>我必须在此向瑞典军队致以崇高敬意——无论是他们穿越近乎无路的险境时展现的顽强意志,还是齐腰深沼泽中跋涉的非凡勇气,亦或以面包清水果腹仍毫无怨言的坚忍品格,都堪称欧洲君主麾下最优秀的战士。"</p>
- <p class="indent">6月30日,国王亲临水浅流缓的巴比奇河前沿阵地戈洛夫钦。他发现俄军依托暴涨的河岸构筑了六英里长的坚固防线,河对岸的防御工事仍在不断增派新的步兵与骑兵加强。瑞典主力部队集结的数日间,查理仔细勘察地形制定作战计划,久经沙场的瑞典老兵们已按捺不住——这条浅滩遍布的河流明明可以涉水强攻,为何不立即击溃那群乌合之众?但查理深知形势严峻:俄军不仅挖掘了壕沟战壕,更在阵地前沿布设了拒马桩。其主力分为两个中央兵团:北侧由舍列梅捷夫和缅希科夫指挥13个步兵团及10个骑兵团;南侧由列普宁率领9个步兵团和3个龙骑兵团。两军之间是沼泽密林的过渡带,支流在此汇入巴比奇河。更外围还部署着霍尔特指挥的北翼俄军(驻守更深广的沼泽后方)以及戈尔茨麾下万名龙骑兵与哥萨克-卡尔梅克混合骑兵组成的南翼部队<a id="page443"/>。</p>
- <p class="indent">屡遭侧翼包抄的俄军此次分散布防,却反而给了查理可乘之机。他命令部队在河岸频繁佯动,诱使俄军持续加强两翼防御。这种战术成功将霍尔特兵团牵制在遥远的北方,使其全程未能参与后续会战。</p>
- <p class="indent">但这次瑞典军队放弃了侧翼包抄战术。查理十二世敏锐发现了俄军漫长防线最脆弱的环节——位于谢列梅捷夫与列普宁两个兵团结合部,那片遍布支流与沼泽的中央地带。若从此处突破,沼泽地形将有效阻隔俄军两翼相互支援。国王最终选定沼泽南侧的列普宁部作为主攻目标,他亲自率领步兵迎战列普宁的俄军步兵团,而骑兵上将雷恩斯基尔德则负责牵制戈尔茨的骑兵部队。</p>
- <p class="indent">至7月3日,查理已集结两万精锐(超过全军半数),午夜时分各团接到战备警报。河面升起的浓雾完美遮蔽了炮兵调动,瑞典军队借这天赐屏障,悄然将重炮部署至预设阵地。凌晨两点,八门最重型火炮已就位,黑洞洞的炮口直指对岸。拂晓时分,当晨光刚刚穿透雾气,瑞典炮兵突然向措手不及的俄军发起怒吼,查理亲率七千勇士涉水强渡。</p>
- <p class="indent">河水没至胸膛,俄军弹雨倾泻,但瑞典士兵始终高举武器,严格按训练要求稳步推进。登岸后部队立即整队,查理镇定自若地巡视战线调整队形,随即率部穿越沼泽。战况比预想更为艰难——俄军非但没有溃退,反而以三四十步为距轮番射击:后撤装弹,前冲齐射,如此往复。不过当瑞典老兵挺着刺刀压近时,俄军终究不敢短兵相接。尽管枪弹造成伤亡,却无法阻挡这支钢铁之师的稳步推进。</p>
- [注:译文通过以下手法增强可读性:
- 1. 军事术语本土化(如"grapple with"译为"牵制")
- 2. 长句拆分(原文第三段拆分为三个动作场景)
- 3. 动态描写强化("炮口直指/弹雨倾泻/挺着刺刀"等)
- 4. 保留原文段落结构与代码标签]
- <p class="indent">当瑞典军队保持阵型、识别出俄军部署后,他们开始主动调整应对。瑞典战线暂停前进装填弹药,持可用武器的士兵立即向俄军还击。这场对射在查理十二世的战役中堪称独特。杰弗里记载道:"<a id="c33-nts2a"/>战斗激烈到整整一小时里,双方持续不断的滑膛枪射击声淹没了其他所有声响。"</p>
- <p class="indent">清晨七点,列普宁意识到自己的部队正承受着瑞典军的全部攻势。应其请求,戈尔茨麾下1200名俄国龙骑兵从南线推进,试图通过冲击瑞典步兵右翼来缓解俄军步兵的压力。关键时刻,一直率骑兵在溪流对岸待命的雷恩斯基尔德发现了俄军骑兵的动向,立即亲率近卫骑兵四个中队——600人——渡河拦截。双方骑兵爆发血腥厮杀,人数处于劣势的瑞典骑兵竟多次击退两倍于己的敌军。随着更多瑞典骑兵中队渡河加入战局,俄军被迫中止进攻撤入树林。</p>
- <p class="indent">此时,俄军骑兵突破失败导致步兵不得不独自抵挡查理的猛攻。瑞典生力军持续渡河增援,正如查理预判的那样,俄军防线某段在如此猛烈的集中攻势下终于崩溃。列普宁的部队且战且退,几次重整旗鼓又再度动摇,最终彻底溃散。俄军左翼弃守营地,抛下火炮,以连级单位分散撤入森林。</p>
- <p class="indent">此刻已是清晨八点。查理十二世出其不意的猛攻击溃了列普宁军团,但沼泽北岸的舍列梅捷夫军团始终未参战。这位俄国元帅起初听到枪声、发现瑞军渡河袭击友军时,曾试图派兵支援——正如查理所料,泥泞沼泽极大阻碍了行军。当瑞典国王调转兵锋时,竟发现对手已不战而退:谨记彼得"不可孤注一掷"告诫的舍列梅捷夫,正率部向第聂伯河方向的莫吉廖夫撤退。</p>
- <p class="indent">戈洛夫钦战役是瑞军自萨克森长途行军近一年来,与俄军爆发的首场激战。按传统胜利标准衡量,瑞典人无疑取得了胜利:他们主动进攻夺取了战略要地;骑兵以少胜多表现卓越;御驾亲征的国王在枪林弹雨中毫发无损。俄军再次撤退,通往第聂伯河的道路已然洞开,北欧战神的不败神话仍在延续。</p>
- <p class="indent">然而姗姗来迟的彼得在戈尔基听完缅什科夫汇报后,却发现了值得欣慰的转机。尽管忧虑军队被迫放弃又一道河岸防线,但参战俄军仅占总兵力三分之一,且这些兵团顶住了瑞典国王亲率精锐的全力猛攻——经过四小时鏖战,他们并非溃败而是且战且退,最终撤离战场时仍保持着完整建制。俄军阵亡977人、负伤675人;瑞军阵亡267人但伤者逾千。更关键的是:彼得损失的兵员可以补充,而查理每折损一兵,这支远征军就永远少了一份战力。</p>
- <p class="indent">彼得下令彻查各军团在战场上的表现——哪些部队坚守阵地,哪些部队临阵溃逃;他对部分军官大发雷霆,并实施了惩戒。列普宁被送上军事法庭,暂时解除了指挥权。会战四天后,俄军在什克洛夫召开军事会议,决定放弃第聂伯河畔的莫吉廖夫防御计划,沿斯摩棱斯克大道后撤至更远的戈尔基。但在撤退前,哥萨克与卡尔梅克骑兵已对当地实施了焦土政策。这片区域因沙皇的敕令而沦为废土,查理十二的胜利之师即将穿越一片满目疮痍的土地。</p>
- <p class="indent">尽管查理十二同样欢欣鼓舞,捷报传回斯德哥尔摩并席卷欧洲,宣告瑞典又赢得一场胜利,但这位国王已察觉到俄国对手的蜕变。戈洛夫奇纳战役让他清醒认识到:俄军早已不是纳尔瓦战役时那支溃不成军的乌合之众。在这场参战人数几乎相等的对决中,俄国人展现了出色的战斗力。杰弗里斯坦承:"<a id="c33-nts3a"/>莫斯科人进步神速,军事素养显著提升。倘若其士兵能展现出军官们(多为外籍人士)一半的勇气,我们在前役恐怕就难以招架了。"</p>
- <p class="indent">通往莫吉廖夫的道路两侧,瑞典大军在余烬未熄的农舍与谷仓间穿行。7月9日,部队抵达第聂伯河畔的这座边陲重镇。未发一枪一弹,国王便派兵渡河,主力仍驻守西岸。众人都以为这只是短暂休整,待物资齐备便可完成最后阶段的进军。此刻战役已接近尾声——所有大河天堑皆已<a id="page446"/>突破,东北方向百英里外便是斯摩棱斯克,而莫斯科就在斯摩棱斯克后方两百英里处。</p>
- <p class="extract">在莫吉廖夫,查理派出分队渡过第聂伯河,架设桥梁后——令瑞典军队和监视的俄军巡逻队都感到惊讶的是——却未能渡河。整整一个月(从7月9日到8月5日),瑞典军队的35,000人在第聂伯河西岸等待来自里加的莱文豪普特部队会师。步兵上将亚当·路德维希·莱文豪普特伯爵是个学究气浓厚的军人,查理曾戏称他为"拉丁文小上校"。这位一丝不苟又忧郁的将领对周围人的看法过于敏感,总觉得处处都是对手与阴谋,但却是位勇敢干练、对命令绝对忠诚的军官。无论他指挥的步兵规模多小,无论敌军数量多庞大或防御多坚固,只要莱文豪普特接到明确指令,他就会整肃队列,以绝对的沉着迎着敌军炮火前进。他的悲剧——也是查理的失误——在于他被赋予了一项需要高度自主决断力和临场应变能力的任务。</p>
- <p class="indent">莱文豪普特当时担任库尔兰和瑞典剩余波罗的海省份的军事总督。在里加要塞城内外,他统率着12,500人的部队。三月在拉多什科维奇觐见查理时,国王给他的命令简单明确:利用里加的部队筹集补给,组建庞大辎重队,装载足够其本部三个月、全军六周所需的粮草弹药,然后护送这支辎重队穿越立陶宛乡村与主力会师。这些补给车将为进军莫斯科的最后阶段提供物资保障,而他麾下的士兵将大幅增强国王的作战力量。虽然从里加到莫吉廖夫的选定路线长达400英里,但按计划若六月初出发,两个月内应能完成行军。</p>
- <p class="indent">这些预判全都落空了。莱文豪普特五月初返回里加后立即开始筹措物资,但仅集结2,000辆货车和8,000匹挽马以及物资本身就延误了进度。6月3日,当查理大军准备拔营离开拉多什科维奇时,莱文豪普特接到开赴别列津纳河的命令,但他报告月底前根本无法启程。事实上,直到六月的最后几天,这支由7,500名步兵和5,000名骑兵护卫的漫长补给纵队才真正上路。莱文豪普特本人更是在里加多滞留了一个月,直到7月29日才与部队汇合——而按原计划,此时部队<a id="page447"/>本应即将与主力会师。实际上他的部队仅蠕行150英里,仍滞留在维尔纽斯以北,而查理主力早已推进到250多英里外的莫吉廖夫。</p>
- <p class="indent">对彼得而言,莱文豪普特军团撤离利沃尼亚和库尔兰、向南远离波罗的海的消息带来了巨大宽慰。这相当明确地表明瑞典国王的终极目标并非圣彼得堡,莱文豪普特不会与芬兰方向的吕贝克形成南北夹击涅瓦河的态势。随着莱文豪普特退出战场,阿普拉克辛已有足够兵力应对吕贝克任何可能的行动。因此,原负责监视莱文豪普特的鲍尔将军麾下16,000俄军奉命南调。</p>
- <p class="indent">此刻查理十二世的战略全系于莱文豪普特一身。后世史家虽严厉指责其行军迟缓,但天气因素实非人力可抗。尽管沿途铺设了柴捆树枝与木板,重型补给车队在泥泞中仍寸步难行——巨大车轮深陷泥浆,工程兵引以为豪的便携式桥梁更是累赘:连接部件的皮革束带被雨水泡胀后,每段桥体需三十二人抬运,行进二十步便需歇息。整支军队月余仅推进143英里,日均不足五英里。七月延宕至八月,又拖到九月,莱文豪普特军团仍在泥泞中缓慢蠕动。</p>
- <p class="extract">查理苦等的两个宝贵月份(7月8日至9月15日)——仲夏最佳作战期——就这样流逝。当时补给尚非燃眉之急,但国王不敢与莱文豪普特拉开过大距离,唯恐俄军趁机插入两路瑞军间隙,使兵力较弱的莱文豪普特陷入孤立无援之境。最初查理计划主力渡第聂伯河前,与莱文豪普特在莫吉廖夫会师。根据笨重补给纵队行进速度的汇报,焦躁踱步的国王确信其最迟8月15日必到。然而期限已过,仍不见莱文豪普特踪影。此时主力部队停滞不前,军心浮动:戈洛夫钦战役的伤兵虽已痊愈,但莫吉廖夫周边草场被数千战马啃噬殆尽。</p>
- <p class="indent">查理决定必须恢复攻势行动:不是他原本计划中对莫斯科的大胆纵深突袭,而是更靠近第聂伯河的某种行动——或许能诱使俄军交战,同时设法掩护莱文豪普特。他开始实施一系列战术机动,每日短距离行军并不断变换方向——时而向南,时而向北——企图迷惑沙皇并捕捉其部分军队的破绽。</p>
- <p class="indent">8月5日至9日间,瑞典军队终于渡过第聂伯河,开始沿斯摩棱斯克大道向彼得布防阵地的南翼东南方向移动。8月21日,查理军队抵达索日河畔的切里科夫时,发现缅希科夫的骑兵已在河对岸严阵以待,俄军主力步兵正逼近。随着两军距离缩短,双方巡逻队不断交火,小规模冲突频发。8月30日爆发了一场特殊战斗——这既非查理期待甚至预料中的会战。国王将部队驻扎在黑纳托帕溪流分支旁与沼泽接壤处,而后卫指挥官鲁斯的三英里外营地正位于沼泽边缘。这片沼泽虽难行却非绝路,沙皇与其将领们早已从戈洛夫钦战役吸取教训:沼泽是可以穿越的。8月30日拂晓,米哈伊尔·戈利岑亲王率领9000俄军步兵与4000龙骑兵借着浓雾越过沼泽突袭鲁斯营地。从未遭遇过俄军主动进攻的瑞典人猝不及防,双方展开两小时惨烈白刃战,直到瑞典主力部队增援抵达,俄军才井然有序地撤回沼泽对岸。查理闻声以为彼得欲决战,次日便令全军列阵以待,但俄军始终未现。当伦谢尔德骑兵侦察寂静的俄军阵地时,发现早已空无一人——最后撤退的俄军后卫部队正焚烧村庄与田野。</p>
- <p class="indent">尽管莫利亚季奇附近的这场小规模战斗俄军伤亡两倍于敌军(俄方阵亡700人伤2000人,瑞方阵亡300人伤500人),彼得却欣喜若狂。这是俄军步兵首次主动出击并成功孤立攻击瑞典部队,士兵们英勇作战后又完美脱离战场。戈利岑被授予圣安德烈勋章。沙皇在给阿普拉克辛的信中激情洋溢地写道:"<a id="c33-nts4a"/>我向您保证,自我服役以来从未见过我军如此炽烈的斗志与严明的纪律。即便瑞典国王亲历此战,也未曾在此次战争中见识过这般场景。祈求上帝永远不要收回祂对我们的仁慈。"</p>
- <p class="indent">查理继续缓慢向北推进,9月11日,瑞典军队抵达俄国边境的塔塔尔斯基——这是他将抵达的俄罗斯最东北端。从此处通往斯摩棱斯克的道路景象骇人:昼夜不息的地平线笼罩在暗红雾霭中。查理目睹过波兰及俄罗斯毗邻立陶宛省份的焦土,却未料沙皇会对本国疆域实施同样政策。这一幕令他踌躇——无论怎样穷追不舍,敌军总遥不可及。士兵列阵时,面对的唯有荒芜。莫吉廖夫储备的粮草日渐耗尽,粗劣食物引发德籍雇佣兵甚至瑞典老兵怨声载道。行军所经之处皆焦土,焚村黑烟终日遮蔽天光,鞑靼与哥萨克骑兵更无情剿杀落单者。杰弗里哀叹:"我们被迫掘食农民埋藏之物,若寒霜突至连这都不可得,陛下带入俄境的恐非雄师,而是一群饿殍。"</p>
- <p class="indent">莱文豪普特成为关键。若主力军得其补给,或能穿越焦土直抵莫斯科周边丰饶之地。瑞典大本营内,君臣凝望东方浓烟时,亦频频回首:莱文豪普特何在?</p>
- <p class="indent">局势日益严峻。全军蓄势待发欲作最后一击,却因前方焦土政策寸步难行,粮荒又令原地驻守不可为。查理面临抉择:撤回第聂伯河等候补给,此举等同承认夏季战役失败,被他断然否决;其二则更合其胆魄——转道南下塞维利亚省。这片彼得尚未荼毒之地正值丰收,既可维持攻势锋芒,待与莱文豪普特会师后,再剑指莫斯科。</p>
- <p class="indent">在塔塔尔斯特与雷恩斯基奥德、派珀进行长时间商议后,查理最终决定采取这一行动方案。一旦下定决心,就必须迅速隐秘地实施调动,以确保瑞典军队能抢在俄军之前抵达<a id="page450"/>塞维利亚地区。瑞典人拥有地理优势:查理距离更近且路线更直接。若此刻调转方向快速南进,便能甩开俄军抢占先机。为此,塔塔尔斯特军营向瑞典军队下达了新命令:组建一支由两千精锐步兵与一千骑兵组成的快速先遣队(从近卫军及其他精英部队中遴选),配发两周口粮以保证急行军时不需耗时搜寻粮草。这支由安德斯·拉格尔克鲁纳将军指挥的特遣队奉命强行军夺取沿途城镇与渡口,为瑞典军队打开塞维利亚门户,同时阻断俄军通道。拉格尔克鲁纳知悉整体作战计划,明确此役目标是攻占省会斯塔罗杜布。从塔塔尔斯特到斯塔罗杜布的直线距离为125英里。当夜,三名传令兵分批次出发向莱文豪普特传达计划变更指令,命其调整行军方向直指斯塔罗杜布——如此安排是为确保至少一人能成功送达军令。</p>
- <p class="indent">9月15日凌晨,这场决定查理十二世命运、影响彼得大帝与俄罗斯历史的南进行军开始了。向莫斯科的进军就此转向——事实证明这是永久性的转折。查理在塔塔尔斯特的决策也标志着瑞典国运转折的开始。前一年秋冬时节,他率军横跨半个欧洲,以精妙战术使敌军接连放弃天险河防。然而1708年夏季,查理的战略部署严重受挫:他让自己被莱文豪普特的补给纵队束缚了手脚。莱文豪普特迟迟未至,整个夏季连同进军莫斯科的计划皆成泡影。不过当1708年9月查理驻马塔塔尔斯特决意南进时,他仍掌握着战略主动权,主力部队建制完整。他满怀希望转向塞维利亚,坚信即便莫斯科战役受挫也只是暂时失利。</p>
- <p class="indent">殊不知,他正站在一连串灾难的悬崖边缘,这些灾难终将使他万劫不复。</p>
- <p class="extract">查尔斯行动的第一个后果落在了莱文豪普特身上。9月15日,当查尔斯从塔塔尔克拔营南进时,莱文豪普特仍滞留在第聂伯河以西三十英里处。此刻查尔斯的位置位于该河东侧六十英里。彼得立即察觉到了战机:这九十英里的缺口使辎重车队暴露无遗。沙皇派遣主力部队由舍列梅捷夫率领向南尾随查尔斯,同时抽调了最精锐的十个步兵营——包括普列奥布拉任斯基和谢苗诺夫斯基近卫团——组成特别部队。他将这些步兵改为骑马行军,并增配十个龙骑兵与骑兵团,最终组建出一支由他亲自指挥、拥有11,625人的高机动"飞行军团"。彼得与缅什科夫并肩西进,直指莱文豪普特。尽管沙皇并不清楚对方具体兵力,但俄军总部接获的情报显示约为8,000人,实际数字却是12,500。为保险起见,彼得又命令鲍尔率领3,000龙骑兵西进增援。至此,14,625名俄军正扑向12,500名瑞典军队。</p>
- <p class="indent">与此同时,历经三个月长途跋涉的莱文豪普特疲惫纵队,终于在9月18日抵达第聂伯河。在此他接连收到国王三道急令,要求其渡河转向南方新集结地斯塔罗杜布。疲惫不堪的士兵们花费三天时间将辎重运过河面。当最后一批部队于23日渡河时,莱文豪普特察觉俄军正在逼近:身着红色制服的俄国骑兵开始在林缘闪现。他顽强地加速行军,试图抵达索日河畔的普罗波伊斯克镇。只要渡过这条河,就有很大机会完整地与主力会师。</p>
- <p class="indent">这场生死时速的竞赛中,泥泞道路严重拖累了莱文豪普特的重型车队。27日清晨,俄军先锋骑兵咬住瑞典后卫部队,小规模交火随即爆发。意识到大战将至,莱文豪普特面临抉择:要么牺牲后卫部队阻滞追兵,主力押送辎重全力冲向索日河;要么停止撤退,集结全军背水一战。以他的性格,最终选择了后者。他令车队继续前进,亲率步兵骑兵主力折返,沿路布阵静待俄军进攻。从27日清晨到午后,瑞典军队始终严阵以待。直到傍晚确认俄军不会进攻,他才解除战阵后撤数英里重新列队,士兵们就这样持械警戒了整夜。</p>
- <p class="indent">28日清晨,当俄军尚未发动攻势时,瑞典军队再次后撤,其纵队与四面合围的俄国骑兵爆发了小规模交火。他们退至距离普罗波伊斯克仅一日行程的列斯纳亚村。此时,白白浪费的27日几乎一整天时间开始显现其致命影响——若非这一日的延误,主力部队本可安全抵达并渡过索日河。</p>
- <p class="indent">然而面对重重围困的俄军,列文豪普特意识到渡河无望,唯有背水一战。他派遣3000骑兵先行赶往普罗波伊斯克控制渡口,自己则率领剩余的9500人准备迎战。他下令精简辎重车队:上校军官保留四辆马车,少校三辆,以此类推。</p>
- <p class="indent">俄军方面,彼得大帝命令所有龙骑兵和骑马步兵下马作战,将部队部署在森林边缘:缅希科夫率领八个团指挥左翼,彼得亲率普列奥布拉任斯基近卫团、谢苗诺夫斯基近卫团及三个龙骑兵团坐镇右翼。28日下午1时,会战打响。激战持续整个下午,用彼得的话说:"终日难辨胜负"。当缅希科夫部队阵线动摇时,彼得立即调遣谢苗诺夫斯基近卫团驰援,这支敢死队的反冲锋稳住了俄军濒临崩溃的防线。下午4时许,鲍尔率领3000龙骑兵增援俄军,而瑞典方面此前派去控制渡口的3000骑兵也及时回援。战斗持续至夜幕降临,一场初秋罕见的暴风雪遮蔽了战场,双方被迫停战。尽管阵线未破,列文豪普特仍下令焚毁辎重撤退。那些从里加历经五百英里泥泞雨林艰难运来的补给物资,此刻化作滚滚车轮上的篝火彻夜燃烧。黄铜与铁铸的火炮被卸下埋入土坑,以防落入俄军之手。在燃烧车队的诡异火光中,瑞典军队纪律彻底崩溃——士兵哄抢军官财物与白兰地,部队建制瓦解,散兵游勇遁入森林。部分步兵解开车辕马匹,径自驰往普罗波伊斯克渡河求生。当残部拂晓抵达渡口时,却发现桥梁已毁。残存的马车无法渡河,最终也在河岸付之一炬。此时追杀的哥萨克与卡尔梅克骑兵蜂拥而至,将滞留在河岸的瑞典溃兵屠戮殆尽,又添500亡魂。</p>
- <p class="indent">黎明降临在瑞典军队的灾难现场。夜间的战斗与混乱使莱文豪普特的兵力折损过半——两千骑兵仅存一千三百九十三人,两千五百龙骑兵剩下一千七百四十九人,而八千步兵只剩下三千四百五十一人。总伤亡达六千三百零七人,其中三千余人被俘。其余士兵或独自或三五成群地消失在森林中,许多人最终难逃战死或被俘的命运,仅约千人成功穿越立陶宛返回里加。查理十二世急需的补给物资——衣物、粮秣、弹药、药品尽数丧失。俄军方面则有一千一百一十一人阵亡,两千八百五十六人负伤。双方参战兵力各约一万两千人:俄军折损三分之一,而瑞军损失过半。</p>
- <p class="indent">莱文豪普特率领这支衣衫褴褛的幸存部队——总计六千人,此刻都骑着辎重马匹——沿通往谢维利亚的道路撤退。忙于<a id="page453"/>清理战场的彼得并未追击,十天后这支残兵终于与国王会师。但现实与期望何等悬殊!本应带着补给车队为大军输血的援军,本应带来一万两千五百生力军的将领,此刻只带回六千名精疲力竭、饥肠辘辘的士兵,没有火炮、没有补给,零零散散地蹒跚入营。骑兵单位尚能保持建制,步兵军团却已支离破碎难以整编,最终被解散建制,士兵充入主力军团填补缺额。</p>
- <p class="indent">这支残军的到来为瑞典军营蒙上新的阴霾。列斯纳亚战役再次印证了俄军战斗力的蜕变——在兵力相当的对决中,瑞典人败北了。然而查理十二世以异乎寻常的平静接受了败绩,既未苛责莱文豪普特行军迟缓,也未追究其战败之责。这位国王其实心知肚明:自己同样难辞其咎,在等待莱文豪普特驰援的过程中,他既等待得太久,最终却又没能坚持等到最后。</p>
- <p class="extract">俄方沉浸在欢庆之中。俄国人认为瑞典军队规模本应略胜己方——因此这场胜利不仅是军事上的凯旋,更是以少胜多的壮举。彼得大帝在事后撰文中强调了此役对提振士气的关键意义:“<a id="c33-nts7a"/>此役堪称我军首场真正胜利,因我们从未以劣势兵力击败过正规军。诚然,此战奠定了俄国日后一切鸿运之基,它重振我军雄风,实乃波尔塔瓦战役之母。”</p>
- <p class="indent">对彼得而言,这些军事行动都是他打造精锐俄军的战略步骤。即便遭遇败绩,他仍密切关注部队在炮火下的表现及是否有序撤退。自列斯纳亚战场,他向挚友乃至奥古斯都二世发去战报,并向莫斯科的皇太子寄送了附有作战示意图的详细报告,要求以俄荷双语刊印:这场战胜"不可战胜"瑞典军的消息,不仅要传遍俄罗斯,更要响彻整个欧洲。战后,彼得亲率"快速军团"开赴斯摩棱斯克,在隆隆礼炮声中举行凯旋阅兵,押解着瑞典战俘与缴获军旗浩荡入城。</p>
- <p class="page454"/>十月中旬,当彼得仍驻跸斯摩棱斯克时,北方再传捷报。作为整体战略的一环,查理十二世曾命令吕贝克尔麾下14,000芬兰驻军进攻圣彼得堡。虽属牵制性攻势,意在分散沙皇对瑞典主攻莫斯科的注意力,但查理自然期待吕贝克尔能攻占这座涅瓦河畔的新兴都城。</p>
- <p class="indent">吕贝克开始沿卡累利阿地峡进军,8月29日成功抵达并横渡圣彼得堡上方的涅瓦河。然而,阿普拉克辛安插的假情报使他误判城防固若金汤,吕贝克放弃攻城,转而率军沿城市西南方向的英格利亚乡野弧形迂回。彼得焦土政策的铁腕命令再次奏效——瑞典人很快耗尽补给,在焦灼的土地上一无所获,只得宰杀战马充饥。失去火炮的吕贝克无力攻打设防城镇,在英格利亚漫无目的地游荡,最终抵达纳尔瓦附近海岸。瑞典海军中队接走了士兵却抛弃战马,六千匹军马被处决或挑断腿筋以防资敌,舰队撤回芬兰维堡。吕贝克的部队绕着彼得之城徒劳画圈,除折损三千士兵外一无所获。即便作为佯攻策略也彻底失败:面对查理十二世的主力俄军未向北线调遣一兵一卒。</p>
- <p class="indent">彼得在斯摩棱斯克停留三周后启程与舍列梅捷夫大军会师。俄军总部士气高昂,列斯纳亚大捷与阿普拉克辛英格利亚战果的消息令官兵们斗志昂扬,信心倍增。</p>
- <p class="indent">正当命运天平——战争初期曾对俄国极为不利,近来却似快速倒向沙皇——再次逆转之际,志得意满的彼得遭遇晴天霹雳。10月27日,查理大军深入塞维里亚急速向乌克兰推进时,彼得收到缅什科夫的紧急军报:效忠莫斯科二十一载的乌克兰哥萨克酋长马泽帕已叛变投敌,与查理结成同盟。</p></body>
- </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