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495051525354555657585960616263646566676869 |
- <html xmlns="http://www.w3.org/1999/xhtml" xmlns:ops="http://www.idpf.org/2007/ops" xmlns:xsi="http://www.w3.org/2001/XMLSchema-instance">
- <head>
- <title>《彼得大帝:生平与时代》</title>
- <link href="Mass_9780307817235_epub_css_r1.css" rel="stylesheet" type="text/css"/>
- <link href="page-template.xpgt" rel="stylesheet" type="application/vnd.adobe-page-template+xml"/>
- <meta content="application/xhtml+xml; charset=utf-8" http-equiv="Content-Type"/>
- <meta content="urn:uuid:5c312a24-269c-4162-9197-9dc21c8443b7" name="Adept.expected.resource"/>
- </head>
- <body><h1 class="chapter" id="c36"><a id="page479"/>36<br/><br/>大军集结</h1>
- <p class="nonindent">四月初,乌克兰的寒冬终于临近尾声。积雪消融,泥泞渐干,起伏的草甸与河岸线上,野生的番红花、风信子和郁金香正破土绽放。在这春日气息中,查理十二世踌躇满志。他同时与克里米亚鞑靼人和奥斯曼苏丹展开谈判,更在等待瑞典生力军与波兰王军的增援。如此胜券在握,他断然回绝了俄国试探性的和谈提议——在列斯纳亚被俘的瑞典军官带来了彼得的口信,称沙皇"有意议和,但绝不可能放弃圣彼得堡"。查理对此未予回应。</p>
- <p class="indent">为等待鞑靼与土耳其方面的谈判结果,查理决定继续南移,向预计来自波兰及南方的援军靠拢。波尔塔瓦这座商业重镇虽规模不大,却扼守基辅东南200英里处的哈尔科夫要道。城镇坐落于沃尔斯克拉河(第聂伯河主要支流)畔两处高崖之上,俯瞰着广阔的沼泽地带。按欧洲标准,波尔塔瓦算不上坚固要塞:十英尺高的土垒加木栅栏的防御工事,本为抵御鞑靼与哥萨克匪帮而建,难以抗衡配备火炮和专业工兵的近代军队。若查理在去年秋季进军,此城本可轻取,但当时国王不愿在如此大的城镇设立冬营。如今俄军已强化防务,城墙上架设九十一门大炮,驻军增至4182名正规军及2600名武装市民,全部由果敢的奥·斯·克林上校统率。</p>
- <p class="indent">然而查理此时已决心攻占该城。围城的技术部署工作被交给了军需总监吉伦克罗克——这位精通坑道作业与围城战术的专家。"您是我们的小沃邦",国王如此评价吉伦克罗克,敦促他运用法国大师的所有精妙战术。尽管吉伦克罗克事先警告国王军队缺乏成功围城的关键要素:维持持续炮击的充足火力,但他仍开始了部署。他最终认为查理将不得不派遣步兵强攻城墙,并表示:"届时陛下的步兵将损失殆尽。所有人都会认为是我建议陛下进行这次围城。若行动失败,恳请陛下不要归罪于我。"查理爽快答道:"不,这不是你的责任。由我们自行承担。"</p>
- <p class="indent">首道堑壕挖掘完毕后,5月1日炮击正式开始。随着堑壕逐渐向城墙推进,部分瑞典军官——尤其是吉伦克罗克——认为本可采取更积极的行动。火炮整日持续轰击,将炽热炮弹倾泻进波尔塔瓦,但晚上十一点国王突然下令停火。吉伦克罗克抗辩称只要再炮击六小时就能迫使该城投降,但查理坚持己见,火炮就此沉寂。此后每日仅象征性发射五发炮弹,除了骚扰毫无意义。瑞典火药虽紧缺,但远未到如此窘迫地步。</p>
- <p class="indent">吉伦克罗克等人无法理解国王反常的举动,甚至质疑整个围城行动的意义。为何这位擅长野战的君主在俄罗斯战役中首次选择围城?又为何以如此漫不经心的方式推进?困惑不安的吉伦克罗克向雷恩斯基尔德求证。这位陆军元帅答道:"陛下不过想找些消遣等待波兰援军。"吉伦克罗克指出:"用这么多人命当消遣代价太高了。"雷恩斯基尔德宣称"既然陛下圣意已决,我们唯有遵从",随即策马结束了谈话。</p>
- <p class="indent">许多与吉伦克鲁克同样困惑的查理麾下军官认为,围城战不过是引诱彼得投入俄军主力的精心骗局。若这确是查理本意,那么俄军守城部队无疑成全了他——守军顽强抵抗着进攻,发动突袭破坏地道,将吉伦克鲁克不断逼近城墙的地雷阵悉数摧毁。如此激烈的防御连查理本人都惊叹道:"什么!<a id="c36-nts4a"/>我看这些俄国人简直疯了,居然真在打正规防御战。"</p>
- <p class="indent">围城战在乌克兰的酷暑中持续六周,查理始终亲临前线。为鼓舞士气,他将指挥部设在距要塞极近的房屋里,墙面布满弹孔。尽管俄军精准的火枪射击不断击毙监督工程的瑞典工兵军官,战壕仍逐渐逼近城墙。随着暑气愈盛,伤员伤口溃烂坏疽纷纷死去。瑞典征粮队反复扫荡周边区域,连一周前已被洗劫一空的农庄村落也不放过,最终仅剩马肉与黑果腹。火药因融雪降雨受潮变质,火炮发射声弱如击掌,火枪子弹射出二十码便坠地。弹药匮乏到需派小队在要塞外围战壕捡拾俄军弹头回收利用。</p>
- <p class="extract">此时沃尔斯克拉河东岸,俄军正在集结。彼得麾下最骁勇的将领缅什科夫坐镇克鲁托伊别列格村指挥部统率部队,而谢列梅捷夫的主力军正从东北方向逼近。缅什科夫奉命监视河对岸瑞典军队,并尽可能援助波尔塔瓦守军。后者实非易事——俄军所在的低平东岸与陡峭西岸之间,河道蜿蜒穿过大片沼泽,大军寸步难行,小股部队亦举步维艰。俄军曾多次尝试直接渡河增援,甚至用沙袋筑路未果。最终双方将信件装入空心炮弹,通过两岸互射实现缅什科夫与守城指挥官克林上校的联络。</p>
- (注:严格保留原文HTML标签及锚点标记,军事术语如"sorties突袭"、"sapper工兵"等采用专业译法,长句按中文习惯切分,保留"horseflesh马肉"等具象表达,战役地名按通用译名处理)
- <p class="indent">河岸战事持续胶着。俄瑞双方的骑兵分队沿河两岸巡逻,密切监视对岸动向,试图抓捕俘虏获取情报。五月底,谢列梅捷夫率领大批俄军步兵抵达克鲁托伊别列格营地,但尽管人数占优,俄军将领们仍举棋不定。他们从科林上校处得知:波尔塔瓦守军火药储备濒临耗尽,瑞典人即将完成城墙下的坑道作业,预计守军难以支撑到六月底之后。缅什科夫与谢列梅捷夫不愿城池陷落,却又不愿贸然发动总攻。在瑞典军严防死守下强渡沃尔斯克拉河的冒险计划,显然毫无吸引力。</p>
- <p class="indent">然而决战时刻迫近,缅什科夫急信催促正从亚速草原赶来的彼得。沙皇于5月31日回信表示将全速行军,但强调若战机稍纵即逝,军队可不必等他亲临立即开战。鉴于波尔塔瓦仍在坚守,俄军将领决定暂缓行动。</p>
- <p class="indent">6月4日彼得抵达前线,一改往日委任主帅而自居副手的惯例,直接执掌最高指挥权。他带来的八千新兵充实了备战部队。沙皇亲临令沿河各处激烈交火的士兵士气大振。6月15日,俄军突袭瑞典占领区内的旧森扎里,解救出去年冬季在韦普里克被俘的千余名俄军;效忠沙皇的哥萨克骑兵也突袭劫掠了部分瑞军辎重。</p>
- <p class="indent">决战阴云渐近。两国君主亲率大军咫尺对峙,皆意识到 climax 将至。困守狭长地带的查理十二世终须突围,彼得对此心知肚明。这位昔日不愿孤注一掷的沙皇,此刻正淬炼意志迎接终极考验。他的战略已见成效:敌军陷入孤立——戈利茨元帅的重兵横亘在查理撤往波兰的退路上,既能阻截援军又可断其归途;而沃尔斯克拉河畔的俄军规模已是瑞军两倍。6月7日会师后,彼得在致阿普拉克辛的信中展现出冷峻的乐观:<a id="c36-nts5a"/>"我们已与邻居们近在咫尺,蒙上帝庇佑,本月必将与他们做个了断。"</p>
- <p class="indent">彼得抵达后数日内,立即召集全体将领于营帐议事。波尔塔瓦陷落只是时间问题。若该城落入瑞典之手,将成为查理期盼而彼得恐惧的潜在援军集结地——这些部队可能加入瑞典国王阵营,甚至在此危急关头打通进军莫斯科的道路。如此重大的利害关系迫使彼得与将领们作出关键决策:为缓解波尔塔瓦守军压力并阻止城池陷落,必须投入俄军主力部队。最迟须在6月29日前展开一场极可能决定胜负的大战。彼得预计届时将集结全部兵力——不仅有斯科罗帕茨基的哥萨克骑兵,还有五千名卡尔梅克骑兵随其汗王阿玉奇前来。但只要部队仍滞留沃尔斯克拉河东岸就难以发挥作用,必须渡至西岸。一旦与瑞典军队隔岸对峙,彼得便能对围城瑞军发动侧翼攻击。即便不爆发全面会战,俄军的存在也将迫使瑞典人从波尔塔瓦前线抽调大量兵力,从而减轻守城压力。此外,占据瑞军侧翼阵地可使沙皇充分发挥俄军野战炮火优势——目前闲置在河对岸的火炮将能直接轰击瑞典军营。</p>
- <p class="indent">彼得接下来需确定渡河时机与地点。他摒弃了查理惯用的强行突破宽阔沼泽河流的战术,决定在波尔塔瓦南北两线实施佯攻以迷惑敌军,主力则从城北七英里处的彼得罗夫卡浅滩渡河——该处水位足以让骑兵涉渡。龙尼将军将率十个骑兵团与龙骑兵团率先渡河,哈拉特将军的十个步兵团随后跟进。待先头部队在渡口下游一英里处的谢苗诺夫卡建立桥头堡并构筑营地后,彼得将亲率主力渡河。6月14日夜,龙尼与哈拉特部队首次渡河尝试受挫,但沙皇决心不改。波尔塔瓦守将科林上校传来告急文书,彼得当即决定立即组织第二次强渡。</p>
- <p class="extract">瑞军对彼得罗夫卡渡口的动向洞若观火。6月15日至16日夜,瑞典全军严阵以待。伦斯谢尔德将军统率十个骑兵团与十六个步兵营负责截击渡河俄军,其战术是放任部分俄军渡河后,趁兵力尚占优势时发动突袭将俄军先头部队逼回河中。查理国王坐镇波尔塔瓦前线及城南河段,计划待确认俄军主力未在城南渡河后,立即北上与伦斯谢尔德会师。这本是稳操胜券的部署,然天不遂人愿——未及实施便遭变故。</p>
- <p class="indent">1709年6月17日是查理十二世二十七岁生日。在九年的戎马生涯中,这位国王在战场负伤方面可谓吉星高照。尽管他在纳尔瓦战役中被流弹擦伤,又在波兰摔断过腿,但从未受过重伤。此刻,在他军事生涯最紧要的关头,幸运女神突然离他而去。</p>
- <p class="indent">当天拂晓,国王策马来到波尔塔瓦以南的下姆利尼村,视察瑞典与哥萨克军队在<a id="page484"/>沃尔斯克拉河沿岸的布防。此举颇有深意:当俄军渡河时,预示在城北展开的战役将吸引瑞军主力北上。在批准这一调动前,查理必须确保南部河防足够坚固,能击退任何渡河企图。对岸作为彼得佯攻战术的一部分,俄军骑兵正竭力牵制瑞军注意力,其首次渡河尝试已被击退。</p>
- <p class="indent">清晨八时许,查理率近卫骑兵中队抵达,沿河岸策马检阅部队阵地。先前被击退的俄军残部仍盘踞在河心诸多岛屿之一,开始向对岸的瑞典军官小队开火。火枪射程有限,一名近卫骑兵中弹落马。查理全然不顾个人安危,继续沿河岸缓行视察。待巡视完毕调转马头准备返程时,他将后背暴露给了敌人——就在此刻,一颗俄国子弹击中了他的左脚。</p>
- <p class="indent">子弹击中了他的脚跟,穿透靴子,贯穿整个脚掌,击碎一根骨头后最终停在大脚趾附近。波兰贵族斯坦尼斯瓦夫·波尼亚托夫斯基伯爵——由斯坦尼斯瓦夫国王派往查理十二世身边的特使——当时正骑马伴随在国王身侧,注意到国王受伤,但查理命令他保持沉默。尽管伤口必然剧痛难忍,国王仍继续巡视,仿佛无事发生。直到上午十一点,中弹近三小时后,他才返回总部准备下马。此时周围官兵已注意到他面色惨白,鲜血正从左脚的破靴中滴落。查理试图下马,但这个动作引发剧烈疼痛,使他当场昏厥。</p>
- <p class="indent">此时伤脚已肿胀得必须割开靴子。军医检查时发现,那颗从脚部穿出的子弹正嵌在国王袜子里的大脚趾旁。数根骨头粉碎,伤口中残留着碎骨片。医生们对是否要进行深层清创犹豫不决,苏醒后的查理却态度坚决。"来!动手!快割!快割!"他边说边抓住自己的腿,将伤脚凑向手术刀。整个过程中他始终紧盯操作,倔强地压抑所有痛楚迹象。当军医面对肿胀发炎的敏感创口边缘不敢下刀时,查理甚至亲手拿起剪刀,冷静地剪除了必须切除的腐肉。</p>
- <p class="indent">查理负伤的消息如惊雷般传遍瑞典军营,对士兵们造成毁灭性打击——这支军队士气的基石,正是坚信他们的国王不仅战无不胜,而且刀枪不入。查理曾无数次冲杀于枪林弹雨中却<a id="page485"/>毫发无损,仿佛上帝为他张开了特殊护盾,正是这种信念让士兵们愿随他赴汤蹈火。查理立刻意识到这对士气的致命影响。当佩珀伯爵与将领们惊慌失措地策马赶来时,他平静地安抚众人,声称伤势轻微,很快就能痊愈并重返战场。</p>
- <p class="indent">然而伤口非但未能愈合,反而开始溃烂化脓。查尔斯持续高烧不退,炎症逐渐蔓延至膝盖。军医们认为可能需要截肢,但深知此举对查尔斯造成的心理冲击,始终不敢贸然行动。19日至21日这生死攸关的两天里,他的生命几近垂危;21日当天,军医甚至判定他可能两小时内就会咽气。在这高烧不退的日子里,国王命令老仆守在床边讲述童年童话——那些北方传说中的英雄王子战胜邪恶势力、迎娶美丽公主的古老传奇。</p>
- <p class="indent">国王病危的消息立刻影响了波尔塔瓦周边两军的战略部署。17日查尔斯负伤但尚未高烧昏迷时,曾将彼得罗夫卡战役的决策权交给雷恩斯科尔德。当时这位陆军元帅的部队已在北线严阵以待,静候河对岸集结的俄军骑兵与步兵。但听闻国王负伤,雷恩斯科尔德立即离开前线返回大本营,既要确认君主伤势的严重程度,更要请示是否需要对原定作战方案进行调整。当查尔斯授权他全权指挥时,雷恩斯科尔德与将领们商议后,决定放弃原定的北线进攻计划——毕竟国王负伤的消息已严重动摇军心。</p>
- <p class="indent">17日傍晚,彼得大帝获悉了对手负伤的消息。此前他对于渡河决策始终犹豫不决,本打算先派小股部队试探西岸反应。此刻听闻查尔斯受伤,立即下令全军出击。6月19日,龙尼骑兵与哈拉特步兵未遇抵抗便渡过沃尔斯克拉河,迅速在谢苗诺夫卡构筑防御工事。同日,俄军主力撤离克鲁托伊别列格营地,以近卫旅为先锋,其后依次是缅希科夫师团、炮兵辎重队与列普宁师团,向北方的彼得罗夫卡渡口进发。19日至21日——恰是查尔斯命悬一线的两天——河面上满是渡河的兵马队伍,火炮与辎重车在骑兵步兵簇拥下源源不断从东岸向西岸转移。当俄军完成渡河后,决战已不可避免。在如此狭窄的河滨地带对峙,任何一方都难以全身而退。事实上,在敌军重兵眼皮底下撤退无异于自杀。发现瑞典军毫无动作后,背水列阵的俄军继续加固工事,静候预料中的瑞典攻势。然而瑞典人始终按兵不动。</p>
- <p class="indent">22日,瑞典军队已重整旗鼓。查理虽仍病势沉重,但高烧已退,暂无生命危险。雷恩斯基尔德将部队在波尔塔瓦西北的原野上列阵,向俄军发出邀战信号——若彼得有意应战。为鼓舞士气,查理本人被安置在马匹驮载的担架上亲临前线。但正忙于修筑工事的彼得毫无出战意图,他通过调离瑞典军队的方式已达成首要目标:缓解城防压力。见俄军按兵不动,查理遂下令雷恩斯基尔德解散部队。就在国王于阵前担架上检阅军队时,期盼已久的波兰与克里米亚信使终于带来了援军消息。</p>
- <p class="indent">波兰方面传来斯坦尼斯瓦夫与克拉索夫拒绝驰援的噩耗。这出充斥着权谋、猜忌与摇摆的波兰老戏再度上演:斯坦尼斯瓦夫担忧摇摇欲坠的王座,不愿冒险东征致使新王国动荡;他与克拉索夫爆发争执后,后者竟率全军退守波美拉尼亚,声称要训练瑞典新兵再赴乌克兰会师。如此克拉索夫最快也要夏末才能抵达。克里米亚汗国使者德夫莱特·格莱则禀告:因苏丹严禁出兵助瑞抗俄,可汗仅能承诺保持友好关系。躺在担架上的查理终于明白,他在波尔塔瓦等待援军的战略已彻底破产,那个从南方联合进军莫斯科的宏伟构想终成泡影。</p>
- <p class="indent">国王将消息告知幕僚,众人皆面露阴郁。务实的皮佩尔力谏立即终止征俄计划,解波尔塔瓦之围撤回第聂伯河西岸,为未来保存实力。他同时主张加紧与沙皇和谈,指出缅什科夫近期曾致信请求在安全通行保证下亲赴瑞军营帐磋商。皮佩尔强调即便暂时与俄媾和,待形势有利时仍可重启战端。但查理断然拒绝撤退与谈判。</p>
- <p class="indent"><a id="page487"/>与此同时,他的处境正缓慢而不可逆转地恶化。军队被逐步蚕食;在零星的交火中,每天都有无法替代的士兵伤亡。由于该地区已被洗劫一空,食物匮乏;火药受潮,子弹不足;军服打满补丁,士兵的靴子也磨破了脚趾。确信俄国人不会出战的念头令士兵们士气低落,而酷暑又使全军陷入萎靡与倦怠。查理本人日复一日躺在病榻上,被一种交织着无聊与焦虑的奇异感受折磨着。明知必须采取行动,却因身体原因无能为力,这令他倍感沮丧。随着希望接连破灭,随着瑞典军队在波尔塔瓦城前的阵地日益难守,他渴望发动一场能终结所有困境的突袭。他所知的唯一方式就是会战——无论结果如何,战斗都能挽回荣誉。若获胜,这场胜利或许能重振刚刚破灭的希望。土耳其人和鞑靼人或许会乐于加入得胜的瑞典军队,向莫斯科发起最后进军。即便因实力悬殊无法大获全胜,再来一场如戈洛夫钦战役那样的僵局,也能为务实谈判铺平道路,让他体面地撤回波兰。</p>
- <p class="indent">于是,查理决定开战。他将以残存的全部力量扑向敌军。他要尽快出击,越快越好。若有可能,瑞典军队将发动突袭。</p>
- <p class="extract">对彼得而言,支持会战的理由远不如对查理那样具有说服力。查理唯有迫使俄军应战并取得至少局部胜利,才能挽救危局。而彼得通过缓解波尔塔瓦的压力,并切断孤立无援的瑞典军队获得增援的希望,已然达到了目的。除非能诱使瑞典人进攻重兵防守的俄军阵地,从而进一步扩大俄军优势,否则沙皇并无必要真正开战。此刻,彼得正着手布置这样的局面。</p>
- <p class="indent">6月26日夜间,俄军从谢苗诺夫卡营地南下,在波尔塔瓦城墙以北仅四英里的雅科夫齐村附近建立了新主营地。俄军士兵彻夜奋力施工,构筑起一座巨大的方形土筑防御工事。彼得仍对瑞典对手心存敬畏,但通过这次调动——尽管未发动进攻——他正在逼近敌军,实则是引诱、挑逗,甚至可说是迫使对方进攻己方新建的土垒和严阵以待的军队。俄军新营地后方俯瞰沃尔斯克拉河陡岸,此处河岸险峻,河道宽阔<a id="page488"/>且多沼泽,大军无论从哪个方向都难以渡河。因此,驻守此地的军队若需撤退,唯一路线就是向北折返彼得罗夫卡渡口。</p>
- <p class="center" id="m07"><img alt="" src="images/Mass_9780307817235_epub_007_r1.jpg"/></p>
- <p class="indent">尽管如此,这处选址仍属上乘。营地南面与城镇之间的地带密林丛生,沟壑纵横,不适合大部队调动。北面<a id="page489"/>的茂密森林使军队(尤其是骑兵)无法通行。唯有西面那片被林地环绕的广阔平原可接近营地。营地四面皆设防,但西侧土垒的防御工事最为坚固——六英尺深的壕沟前方耸立着架设七十门俄军火炮的土垒。五十八个步兵营共计三万二千名俄军士兵在垒墙后方扎营待命。不远处,土垒外围平原上,十七个骑兵团和龙骑兵团共一万名骑兵已栓好战马严阵以待。</p>
- <p class="indent">但即便是如此深沟高垒的防御工事和兵力优势,仍不能让彼得安心。通过九年交锋洞悉瑞典军队擅长突袭战术的他,又增设了一道防线。瑞军若想进攻俄军营地,必经波尔塔瓦南面的道路。在营地以南约一英里处,平原骤然收窄,道路东侧是密布森林与沟壑的地带,西侧则是林木丛生的沼泽区。彼得在这处隘口修筑了六座土木堡垒,彼此间隔火枪射程(约300英尺)。每座堡垒呈四方形,边长约100英尺,当别尔哥罗德团的两个营、以及涅克留多夫与涅恰耶夫团的部分兵力进驻后,每座堡垒便由数百名士兵和一两门火炮驻守。在这道防线后方,彼得部署了十七个龙骑兵团与十三门骑乘火炮,由缅什科夫、龙尼和鲍尔统率。这道野战工事与重骑兵相结合的防线,既能对来犯瑞军发出预警,又能在其进入开阔平原时形成首道阻击屏障。</p>
- <p class="indent">6月26日,彼得向全军发布公告:<a id="c36-nts7a"/>"将士们:决定整个祖国命运的时刻已经到来。俄罗斯要么灭亡,要么以更崇高的姿态获得新生。你们应当明白,此刻持枪列阵并非为彼得而战,而是为托付于彼得的沙皇政权而战——这政权既源于他的血脉,更源于人民的嘱托。"他最后强调:"你们须谨记:彼得视己命如草芥,唯愿俄罗斯永葆信仰之虔诚、荣耀之光辉、繁荣之气象。"</p></body>
- </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