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49505152535455565758596061626364656667686970717273747576 |
- <html xmlns="http://www.w3.org/1999/xhtml" xmlns:ops="http://www.idpf.org/2007/ops" xmlns:xsi="http://www.w3.org/2001/XMLSchema-instance">
- <head>
- <title>《彼得大帝:生平与时代》</title>
- <link href="Mass_9780307817235_epub_css_r1.css" rel="stylesheet" type="text/css"/>
- <link href="page-template.xpgt" rel="stylesheet" type="application/vnd.adobe-page-template+xml"/>
- <meta content="application/xhtml+xml; charset=utf-8" http-equiv="Content-Type"/>
- <meta content="urn:uuid:5c312a24-269c-4162-9197-9dc21c8443b7" name="Adept.expected.resource"/>
- </head>
- <body><h1 class="chapter" id="c39"><a id="page516"/>第三十九章<br/><br/>波尔塔瓦的胜利果实</h1>
- <p class="nonindent">对彼得而言,波尔塔瓦的胜利如此辉煌,以至于庆功宴后许久,他仍沉浸在极度的兴奋与欢庆之中。那些长期威胁俄罗斯的危险竟如被乌克兰大地吞噬般骤然消失,这简直令人难以置信。战役结束两天后,沙皇携将领们进入波尔塔瓦城。这座历经两个月围困的城镇满目疮痍——城墙崩塌,四千名守军饥疲交加。彼得与守军指挥官凯林上校并肩站在斯帕斯卡亚教堂前,以感恩之心庆祝了自己的命名日。</p>
- <p class="indent">当缅什科夫带着佩列沃洛奇纳受降大捷的消息凯旋时,彼得开始论功行赏。缅什科夫晋升陆军元帅;已是元帅的舍列梅捷夫获封更多领地;全体俄军将领或获擢升或得封地,每人还获赠一幅镶钻的彼得肖像。此前仅保有陆军上校与海军上尉头衔的沙皇本人,也擢升为陆军中将兼海军少将。</p>
- <p class="indent">在授予这些奖励和晋升时,与罗莫丹诺夫斯基的闹剧仍在继续。彼得向这位新晋的"假沙皇"致谢道:</p>
- <div class="block">
- <p class="bl_nonindent">陛下:</p>
- <p class="bl_indent"><a id="c39-nts1a"/>陛下仁慈的诏书以及授予陆军元帅兼圣安德烈骑士[谢列梅捷夫]阁下的敕令已向我宣读,承蒙圣恩赐予我海军上将及陆军中将军衔。臣本不配获此殊荣,<a id="page517"/>此皆出自陛下恩典。故臣祈求上帝赐予力量,以期未来能不负此等荣耀。</p>
- <p class="bl_right">彼得谨呈</p>
- </div>
- <p class="indent">俄罗斯全境欢庆胜利;莫斯科市民喜极而泣。波尔塔瓦大捷意味着外敌入侵的终结,人们期盼着战争重税与亲人长期离散的日子就此结束。首都的正式庆典将待沙皇率部分军队凯旋后举行,而十九岁的皇太子阿列克谢暂代父职,在普列奥布拉任斯科耶为各国使节举行了盛大宴会。彼得之妹娜塔莉娅公主则为首都名媛设下华宴。街头摆满免费供应的啤酒、面包和肉食,全民共享欢庆。整整一周时间里,教堂钟声昼夜不息,克里姆林宫墙上的礼炮轰鸣不断。</p>
- <p class="indent">至7月13日,波尔塔瓦驻军的庆祝活动告一段落。俄瑞双方阵亡将士的遗体已分别收殓,合葬于战场上的巨型墓穴。休整完毕的军队必须立即开拔:城郊粮秣已被搜刮殆尽(战后第八天,一万两千名卡尔梅克骑兵赶来增援,虽未及参战却同样需要补给)。此刻正值乘胜追击之际——瑞典大军覆灭、战神国王溃逃,曾顽固阻挠沙皇野心的波罗的海与波兰两大地区已门户洞开。7月14日至16日的军事会议上,俄军兵分两路:舍列梅捷夫率全部步兵及部分骑兵北上波罗的海,直取要塞港口里加;缅希科夫带领主力骑兵西进波兰,与戈尔茨联手围剿克拉索夫残部及斯坦尼斯瓦夫国王的支持者。</p>
- <p class="indent">彼得亲赴基辅,在这座乌克兰都城著名的圣索菲亚大教堂举行感恩仪式。这座层叠穹顶、拱廊交错、镶嵌画熠熠生辉的建筑杰作中,主教费奥凡·普罗科波维奇为沙皇与俄罗斯献上气势恢宏的颂词,龙颜大悦的彼得当即擢升这位神职人员——后者日后成为彼得推行东正教改革的核心助手。</p>
- <p class="indent">彼得本无意久留基辅,但8月6日他在给缅什科夫的信中写道自己突发高烧:</p>
- <div class="block">
- <p class="bl_nonindent"><a id="page518"/><a id="c39-nts2a"/>因我罪孽深重,疾病突然来袭。这病实在邪门——虽无寒战高热,却伴着恶心剧痛,总在我毫无防备时将我击倒。以目前虚弱状态,最早也要等到10日或圣母升天节圣日才能启程。</p>
- </div>
- <p class="nonindent">彼得渴望让全世界知晓他的胜利。沙皇从波尔塔瓦营地向外国的使节们发去信件,详细描述战役经过以供传达。根据沙皇命令,缅什科夫用最快信使给马尔博罗公爵送去特函。西方世界听惯了瑞典军队所向披靡的消息,此刻却从东方收到雪片般的信函,无不描述沙皇的"完胜"与查理十二世的"全军覆没"。马尔博罗在佛兰德斯收到战役消息时——甚至早于缅什科夫的信使抵达——便立即致信伦敦的戈多尔芬:</p>
- <div class="block">
- <p class="bl_nonindent"><a id="c39-nts3a"/>我们尚未收到关于瑞典人与莫斯科人之间战斗的确切消息。但若传闻属实,前者果真如报告所言遭遇惨败,这将是多么令人扼腕的结局——历经十年所向披靡的胜利,他[查理十二世]竟因两小时的指挥失误与战局逆转,就此葬送了自己与国家的命运。</p>
- </div>
- <p class="indent">8月26日,缅希科夫的信件送达后,马尔伯勒公爵致信妻子萨拉:</p>
- <div class="block">
- <p class="bl_nonindent"><a id="c39-nts4a"/>今日午后,我收到沙皇宠臣兼将军缅希科夫亲王的来信,获悉对瑞典人的全面胜利。倘若这位不幸的国王能在初夏时节听取议和之策,本可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法兰西与盟国之间的和谈,使其王国免于灾祸;而今他却已完全受制于邻国。</p>
- </div>
- <p class="indent">当胜利的消息传遍整个大陆时,欧洲舆论对彼得和俄罗斯的态度开始转变——此前他们一直怀有敌意甚至轻蔑。哲学家莱布尼茨曾在纳尔瓦战役后宣称希望看到查理十二世统治远至阿穆尔河的莫斯科公国,如今却公开表示瑞典军队的覆灭是历史上光荣的转折点之一:</p>
- <div class="block">
- <p class="bl_nonindent">就我个人而言——<a id="c39-nts5a"/>作为心系人类福祉之人,看到如此庞大的帝国正步入理性<a id="page519"/>与秩序的轨道,实在欣喜万分。我认为沙皇在这方面正是上帝选定成就伟业之人。他已成功打造精锐之师。我毫不怀疑……他也将成功建立良好的外交关系。若能助他在其国度推动科学繁荣,我将倍感荣幸。我甚至断言,他在这方面所能成就的伟业,将超越所有其他君主。</p>
- <div>
- <p class="indent">莱布尼茨突然变成了一个充满创意和建议的喷泉,向这位潜在的新赞助人滔滔不绝地献计。他主动请缨,强调自己已准备好为科学学院、博物馆和大学制定规划,甚至愿意设计纪念波尔塔瓦战役的勋章。</p>
- <p class="indent">当莱布尼茨匆忙调整姿态以适应沙皇的新影响力时,他正在做整个欧洲即将效仿的事。外交局势迅速逆转。新的协议和条约提案如雪片般飞向彼得。普鲁士国王和汉诺威选帝侯都表示希望与俄罗斯建立联系。驻哥本哈根的俄国大使瓦西里·多尔戈鲁基亲王接到通知,路易十四将很高兴与沙皇结盟:法国提议保障俄国在波罗的海的征服成果,以打击英国和荷兰的贸易。随着查理十二世的战败,瑞典的敌人们迅速重返战场。丹麦国王弗雷德里克四世向多尔戈鲁基提议建立新的丹俄联盟对抗瑞典。这对曾耗费数月徒劳无功地试图谈判此类联盟的多尔戈鲁基而言,既令人愉悦又充满讽刺。彼得应允后,当月丹麦军队便横渡海峡入侵瑞典南部,而心满意足的多尔戈鲁基正从入侵舰队的某艘战舰上观摩登陆行动。</p>
- </div>
- <p class="indent">波尔塔瓦战役最直接的影响体现在波兰局势上。战报传来后,萨克森选帝侯奥古斯特立即发布公告,宣布废除曾迫使他放弃波兰王位的《阿尔特兰施泰特条约》。他率领一万四千萨克森军队进入波兰,号召臣民重新效忠。失去查理军队压制的波兰贵族们欣然迎接奥古斯特归来。斯坦尼斯瓦夫先逃往瑞典波美拉尼亚,继而流亡瑞典,最终躲进奥斯曼帝国境内的查理军营。</p>
- <p class="indent">九月底,病愈的彼得从基辅启程,开始为期三个月的巡行。他从乌克兰首都出发,辗转华沙、东普鲁士、里加、圣彼得堡,最终抵达莫斯科。十月初,沙皇沿维斯瓦河顺流而下,在托伦附近登上波兰国王的御船与奥古斯特会晤。这位背弃盟约的君主忐忑不安——自他单方面与查理签订和约退出战争、使俄国独抗瑞典以来,两位君主首次会面。但沙皇表现得宽厚幽默,劝对方既往不咎,表示理解<a id="page520"/>其当初的不得已。不过宴席间彼得仍忍不住讽刺奥古斯特的背信:"<a id="c39-nts6a"/>您赠我的佩刀我一直随身携带,可似乎对我赠您的宝剑并不珍视——此刻未见您佩戴。"奥古斯特辩解称自己珍视厚礼,只是仓促离开德累斯顿时不慎遗落。"啊,"彼得说道,"那就让我再赠您一柄。"随即递上那柄原剑——它正是在波尔塔瓦战役缴获的查理行李中被发现。</p>
- <p class="indent">这番惩戒已足够。1709年10月9日,彼得与奥古斯特签署新盟约:沙皇承诺再次助其夺取并稳固波兰王位,奥古斯特则重申对抗瑞典及俄国一切敌人的承诺。双方约定战略目标非灭亡瑞典,而是迫使查理退回本土并解除其进攻能力。事实上条约墨迹未干,彼得已履行承诺。十月底,缅希科夫兵不血刃控制波兰大部。瑞典将领克拉索夫判断己方兵力难以抗衡,遂退守波罗的海沿岸,在瑞典波美拉尼亚的斯德丁与施特拉尔松德要塞据守。流亡的斯坦尼斯瓦夫随军撤退,此后多年间,所谓"波兰国王"的头衔仅在其栖身之处才被承认。</p>
- <p class="indent">彼得从托伦沿维斯瓦河继续航行至马林韦尔德,与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一世会晤。这位君主对俄罗斯在北欧新崛起的势力感到不安,却又觊觎着德意志境内可能到手的瑞典领土。彼得心知肚明国王只想坐收渔利而不愿参战,因此态度冷淡。不过会谈仍取得成果:双方签署条约建立俄普防御同盟,随行的缅什科夫更获颁普鲁士黑鹰勋章。</p>
- <p class="indent">在与腓特烈的会面中,彼得还促成了一桩联姻。这是彼得当时为俄国皇室成员筹划的第二桩涉外婚姻,两桩婚事都标志着俄国政策的重大转变。传统上俄国亲王只娶本国女子,以防非东正教徒玷污皇室血统。自大使团出访后彼得就想改变这一传统,但当时欧洲君主们认为莫斯科公国在欧洲事务中无足轻重,联姻无利可图。1707年起,彼得就与德国小邦沃尔芬比特尔公国反复磋商,希望说服公爵将女儿夏洛特许配给皇储阿列克谢。由于公爵不愿冒险将女儿嫁给一位随时可能被瑞典国王推翻的沙皇之子,谈判长期停滞。波尔塔瓦战役后联姻障碍突然消失,与莫斯科的王朝纽带顿时显得极具吸引力。未等沃尔芬比特尔公爵表态,维也纳特使便带着皇帝提议——愿将幼妹玛格达莱娜女大公许配给皇储。不过彼得仍选择与公爵继续谈判,最终拟定了婚约。</p>
- <p class="indent">彼得安排的第二桩涉外婚姻是其异母兄伊凡之女安娜侄女与普鲁士腓特烈的外甥——年轻的库尔兰公爵腓特烈·威廉联姻。作为协议部分内容,彼得同意从里加南部的小公国库尔兰撤军,并允许其在未来战争中保持中立。普鲁士腓特烈对此甚感欣慰,这相当于在其波罗的海边境与俄国之间设立了缓冲带。对彼得而言,安娜的婚姻意义重大——她是两百多年来首位外嫁的俄国公主。欧洲接纳她,标志着对俄国新地位的认可,也意味着从此彼得及其继任者可以借助适婚的俄国公主们介入德意志各邦复杂的王朝事务。<a class="hlink" href="#c39-ftn39" id="c39-ftn39a"><sup class="frac">*</sup></a></p>
- <p class="indent">离开东普鲁士后,彼得向北穿越库尔兰与谢列梅捷夫会合。这位元帅的部队虽已完成里加围城工事,却特意推迟炮击时间等待沙皇亲临。11月9日彼得抵达后,于13日亲手操作臼炮向城内发射了三枚首轮炮弹——此举终于平息了他郁结十三年的怨气:当年大出使初期途经里加时他曾在此遭受冷遇。然而里加守军负隅顽抗,沙皇临行前指示谢列梅捷夫不必让士兵在波罗的海严冬中坚守战壕,只需围困城池并安排部队进入冬季营房。</p>
- <p class="indent">彼得从里加继续向东北行进至已固若金汤的"天堂"圣彼得堡。短暂停留期间,他下令建造纪念圣萨姆森的教堂(波尔塔瓦战役胜利日恰逢该圣徒纪念日),为一艘命名为"波尔塔瓦号"的新战舰铺设龙骨,并亲自指导公共园林的设计装饰。随后他南下莫斯科准备凯旋庆典。12月12日抵达科洛缅斯科耶后,他不得不等候一周——待参与阅兵的两个近卫团抵达并完成最终布景工作。12月18日万事俱备之际,忽闻叶卡捷琳娜诞下女婴的消息,彼得当即推迟阅兵式,携友人赶赴探望这个取名伊丽莎白的新生儿。</p>
- <p class="indent">两日后胜利庆典正式开启。古典罗马式凯旋门下,俄军骑兵中队与马拉炮兵纵队飒沓而过,其后跟着身穿墨绿制服的普列奥布拉任斯基近卫团与天蓝色装的谢苗诺夫斯基近卫团步兵方阵。彼得本人身着波尔塔瓦战役时的上校军服,手持出鞘佩剑,骑着奥古斯特所赠英国骏马压阵登场,所经之处妇女们抛洒鲜花。俄罗斯将领们身后,三百面倒拖在泥地里的瑞典军旗猎猎作响,败军之将们以伦希尔元帅和皮佩尔伯爵为首排成单列行进,最后是长达数里的战俘纵队——超过一万七千名瑞典士兵踏着积雪穿过莫斯科街道。次日彼得在圣母升天大教堂参加感恩赞美诗仪式,拥挤的人群将沙皇推搡至教堂中央。</p>
- <p class="indent">胜利的正式宣告与授勋仪式在罗莫达诺夫斯基端坐王座时举行。两位陆军元帅舍列梅捷夫和缅什科夫先后上前,随后晋升为中将的彼得上校也走向王座,向这位傀儡沙皇汇报战功。舍列梅捷夫陈述了波尔塔瓦大捷的功绩,缅什科夫则因在佩列沃洛奇纳俘虏瑞典军队而受赏。彼得仅获得对列斯纳亚战役胜利的嘉奖。听完汇报后,罗莫达诺夫斯基正式致谢,并确认了他们先前宣布的晋升与奖赏。当伦斯基尔德、皮佩尔等瑞典将领被带入大殿时,他们惊愕地发现王座上并非战后宴请他们并引领莫斯科游行的那个高个子,而是一位他们不认识的驼背老者。大厅一侧的高大屏风被撤去,露出摆满银器和烛台的宴席。数百支蜡烛驱散了冬日的阴郁,众人不分尊卑蜂拥入座。罗莫达诺夫斯基端坐高台,由两位陆军元帅、戈洛夫金总理大臣及沙皇陪侍。瑞典将领们独坐一席。每次祝酒时,站在彼得扶手椅后的司仪便会向窗外鸣枪,作为向外围炮兵与火枪手发出的信号。数分钟后,当众人举杯时,轰鸣的炮声震得墙壁颤动。据丹麦大使记载,这场以辉煌烟火表演收尾的庆典,远胜他曾目睹的"耗费七万英镑"的伦敦烟花盛会。</p>
- <p class="extract">瑞典战俘——包括波尔塔瓦战役被俘者及佩列沃洛奇纳大批投降者——最终以沙皇凯旋游行组成部分(而非征服者)的身份抵达莫斯科。高级将领受到礼遇,其中几人获准携带彼得提出的和谈条件及战俘交换提议返回斯德哥尔摩。符腾堡的马克斯亲王虽获无条件释放,却在归途染病身亡;彼得为其举行军事葬礼并将遗体送回斯图加特交还其母。自愿效力的瑞典军官被彼得编入俄军,宣誓效忠后即可保留原有军衔,指挥俄军骑兵中队、步兵营及步兵团。无人被要求参与对抗祖国的大北方战争,他们被派驻南方或东方边境驻防,抵御库班鞑靼人、哈萨克人及其他亚洲族群的侵扰。其余军官则作为拘留者分散至俄国各地。初期他们行动自由颇大,但某些获假释回国者再未归来,个别任职俄军者更利用身份潜逃。信任遭此辜负后,余者便受到严格限制。</p>
- <p class="indent">岁月流逝,这些散居俄帝国各省的瑞典军官常因身无分文而生活困顿。瑞典普通士兵尚有祖国微薄津贴,军官们却分文未得。两千名军官中仅两百人获得家眷接济,余者不得不学艺谋生。这些昔日只谙军旅的战士,逐渐展现出惊人才能。单在西伯利亚,就有千名瑞典军官转型为画家、金匠、银匠、车工、细木匠、裁缝、鞋匠、扑克牌与鼻烟盒匠人,乃至精美金银锦缎的制造者。有人成为乐师、客栈老板,更有一位巡回木偶艺人。学艺不成者沦为樵夫,还有人创办学校,教育同僚子女(部分人召来瑞典妻眷,另一些则娶俄妇为妻)。这些孩童通晓数学、拉丁语、荷兰语、法语及瑞典语,受教育程度远超俄国多数人。不久,当地俄人也将子女送至这些外籍教师门下。部分军官皈依东正教,另一些则坚守新教信仰,在荒野自建教堂。尽管西伯利亚通常荒凉寂寥,但总督马修·加加林亲王以慷慨著称,辖内瑞典军官皆称颂其宽厚仁德。随着国家行政体系西化改革推进,彼得急需熟练的行政官员。若干前瑞典军官受邀赴圣彼得堡,在新设立的陆军院、海军院、司法院、财政院及矿业院任职。</p>
- <p class="indent">超过15,000名普通瑞典士兵受到了更严厉的对待。他们同样获得了为彼得效力的机会(600名瑞典龙骑兵组成的完整军团曾在德国上校指挥下对抗库班鞑靼人)。但许多人拒绝服役,被送去强制劳动。有些人在乌拉尔山区采矿,另一些则在造船厂或圣彼得堡防御工事劳作。虽然被拘留军官的下落都有记录,普通士兵却无人登记。许多人在俄罗斯城镇或贵族领地上安家,通过婚姻融入东正教会和俄国社会。当1721年——波尔塔瓦战役十二年后——和平终于到来时,这支曾有四万之众的军队,仅有约五千名查理引以为傲的近卫军士兵回到瑞典故土。</p>
- <p class="extract">1710年春,彼得摘取了波尔塔瓦的军事果实。未遭遇任何瑞典野战军抵抗的俄军势如破竹横扫波罗的海省份。当舍列梅捷夫率三万大军围攻南部的里加时,彼得派遣新晋伯爵兼枢密顾问费多尔·阿普拉克辛海军上将带领18,000人北上围攻维堡。这座位于卡累利阿地峡顶端、距圣彼得堡西北75英里的城镇,既是重要要塞,也是瑞典进攻圣彼得堡的集结地。1706年俄军从陆路进攻维堡的尝试曾告失败,但如今彼得拥有了新优势。他日益壮大的波罗的海舰队——包括护卫舰和众多桨帆船(这种混合风帆与船桨的舰艇特别适合在芬兰湾岩礁水域机动)——既能运输兵员补给,又可阻截瑞典海军中队。四月涅瓦河刚解冻,俄国舰队便在克鲁伊斯海军中将指挥下从喀琅施塔得启航,新任海军少将的彼得担任副帅。舰队破冰穿越芬兰湾,<a id="page525"/>抵达维堡海域时发现阿普拉克辛的围城部队正饥寒交迫。舰队运来的补给与增援使其兵力增至23,000人。彼得研究攻城计划后,命令阿普拉克辛不惜代价拿下城池,随后乘小船返回圣彼得堡,途中险些被瑞典战舰俘获。</p>
- <p class="indent">次月在圣彼得堡期间,沙皇再次病倒。六月初得知维堡围城战接近尾声时,他致信阿普拉克辛:"<a id="c39-nts8a"/>闻汝拟于今日强攻。若令已下,愿上帝佑汝。倘未定于今日,则延至周日或周一待朕亲临,因此乃朕服药最后一日,明日即可脱身。"</p>
- <p class="indent">1710年6月13日,维堡要塞连同其154名军官和3,726名守军向阿普拉克辛投降。彼得恰巧及时赶到见证受降仪式。随后对凯克斯霍尔姆和整个卡累利阿地峡的清理与永久占领,为圣彼得堡构筑了纵深达一百英里的北部缓冲带,这意味着彼得的"神圣天堂"再也不会遭受瑞典军队来自北方的突袭。沙皇如释重负地从维堡写信给舍列梅捷夫:"<a id="c39-nts9a"/>攻占此城后,圣彼得堡终获万全。"在致叶卡捷琳娜的信中则写道:"如今托上帝洪福,这里已成为圣彼得堡<a id="c39-nts10a"/>坚实的护城软垫。"<a class="hlink" href="#c39-ftn40" id="c39-ftn40a"><sup class="frac">*</sup></a></p>
- <p class="indent">1710年夏季,波罗的海上游南岸所有瑞典要塞相继投降。7月10日,经过八个月围城,拥有4,500守军的里加巨城陷落于舍列梅捷夫之手。俄军发射了8,000枚迫击炮弹轰击该城,守军则因饥馑与瘟疫折损近半——彼得称之为"天罚"。尽管彼得曾与奥古斯特约定将利沃尼亚和里加划归波兰,但沙皇认定这片疆域是俄军在波尔塔瓦用鲜血换来的战利品,何况当时奥古斯特已非波兰国王兼俄国盟友。因此沙皇决意<a id="page526"/>将其据为己有。对待这些领土,他展现出宽容的统治姿态:虽然要求波罗的海贵族与里加商人宣誓效忠,但承诺尊重其原有特权、权利、习俗、财产及豁免权。路德教会得以保留,德语继续作为行省官方语言。此后多年间,这些省份面临的核心问题仅是维持生存——战争已将城乡摧残成半荒漠状态,不过贵族阶层对于从瑞典统治转为俄国统治并无不满。</p>
- <p class="indent">里加陷落三个月后,波尔塔瓦战役的最后战果——雷瓦尔宣告投降。彼得欣喜若狂:"<a id="c39-nts11a"/>最后一座城池已归降,利沃尼亚与爱沙尼亚境内敌军彻底肃清",他写道,"简言之,敌人在波罗的海左岸再无寸土可守。现在该是我们祈求上帝赐予和平时光了。"</p>
- <div class="footnote">
- <p class="footnote" id="c39-ftn39"><a class="hlink" href="#c39-ftn39a">*</a> 安娜的婚礼于一年后在圣彼得堡举行。不幸的是,她十九岁的新郎在庆典期间因酗酒致病,在返程途中去世。安娜一直担任库尔兰女公爵,直到1730年被召至圣彼得堡成为俄罗斯女皇安娜。</p>
- <p class="footnote" id="c39-ftn40"><a class="hlink" href="#c39-ftn40a">*</a> 多年来,俄罗斯人持续试图保护圣彼得堡(今列宁格勒)免受来自该方向的威胁。当芬兰作为俄罗斯帝国大公国的109年间,威胁并不存在,但1918年芬兰独立后,维堡和卡累利阿并入这个新国家。苏联政府深切感受到列宁格勒——其第二大城市——如今距芬兰边境仅20英里的暴露处境,与彼得大帝一样渴望获得更大的"缓冲地带"。1940年,苏联发动对芬兰的战争主要就是为了重获这片缓冲领土。起初"冬季战争"对苏军极为不利,芬兰人英勇作战赢得西方钦佩,而遭斯大林大清洗重创的苏联军官团使军队寸步难行。最终凭借绝对兵力优势,红军才突破芬兰曼纳海姆防线。战后和约划定的新边界与彼得时代大致重合,这片额外缓冲地带在1941-1943年纳粹与芬兰军队900天围城期间帮助拯救了列宁格勒。</p>
- </div></body>
- </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