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ss_9780307817235_epub_c40_r1.htm 22 KB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495051525354555657
  1. <html xmlns="http://www.w3.org/1999/xhtml" xmlns:ops="http://www.idpf.org/2007/ops" xmlns:xsi="http://www.w3.org/2001/XMLSchema-instance">
  2. <head>
  3. <title>《彼得大帝:生平与时代》</title>
  4. <link href="Mass_9780307817235_epub_css_r1.css" rel="stylesheet" type="text/css"/>
  5. <link href="page-template.xpgt" rel="stylesheet" type="application/vnd.adobe-page-template+xml"/>
  6. <meta content="application/xhtml+xml; charset=utf-8" http-equiv="Content-Type"/>
  7. <meta content="urn:uuid:5c312a24-269c-4162-9197-9dc21c8443b7" name="Adept.expected.resource"/>
  8. </head>
  9. <body><h1 class="chapter" id="c40"><a id="page528"/><a id="page529"/>40<br/><br/>苏丹的世界</h1>
  10. <p class="nonindent"><span class="dropcapsimage"><img alt="" src="images/Mass_9780307817235_epub_L04_r1.jpg"/></span>对彼得而言极为幸运的是,他在位期间俄罗斯从未被迫同时与两个敌人交战。通过1686年条约,莫斯科的传统敌国波兰已转变为盟友。由彼得两次远征亚速而重新点燃的土耳其战火,也因1700年8月签订的三十年停战协定得以平息,此后彼得得以联合波兰和丹麦共同进攻瑞典。在波尔塔瓦战役前的危急岁月里,当查理十二世看似不可战胜、而土瑞联盟本可决定俄罗斯命运之时,苏丹却保持了克制。直到波尔塔瓦战役后,当瑞典军队已溃散成战俘队伍时,奥斯曼帝国才迟缓地决定对沙皇开战。即便如此,由于彼得的过度乐观与其新结交的巴尔干基督教盟友的背叛,这场战役仍给俄罗斯带来了近乎灾难性的后果。</p>
  11. <p class="extract">以铁骑征服每一寸土地的奥斯曼帝国横跨三大洲。苏丹的统治疆域比罗马皇帝更为辽阔,囊括了整个东南欧,向西延伸穿越整个非洲海岸直至摩洛哥边境,东抵里海、红海与波斯湾沿岸。黑海是其内湖。远至阿尔及尔、开罗、巴格达、耶路撒冷、雅典和贝尔格莱德等风格迥异的大都市,均受君士坦丁堡统辖。当今有二十一个现代国家是从奥斯曼帝国旧疆域中诞生的。<a class="hlink" href="#c40-ftn41" id="c40-ftn41a"><sup class="frac">*</sup></a></p>
  12. <p class="indent">在这片广袤的山脉、沙漠、河流与肥沃<a id="page530"/>河谷中,生活着约两千五百万人——这个数字在当时堪称庞大,几乎是除法国外任何欧洲帝国或王国人口的两倍。这个穆斯林帝国环绕着阿拉伯半岛腹地的圣城麦加与麦地那,作为哈里发的苏丹肩负着守护圣地的神圣职责。奥斯曼土耳其人是穆斯林民族中的主导少数群体,但帝国境内还生活着阿拉伯人、库尔德人、克里米亚鞑靼人、切尔克斯人、波斯尼亚人和阿尔巴尼亚人。苏丹同样统治着数百万基督教臣民:希腊人、塞尔维亚人、匈牙利人、保加利亚人、瓦拉几亚人和摩尔达维亚人。</p>
  13. <p class="indent">维系如此多元民族与宗教的政治纽带必然是灵活而松散的。苏丹坐镇君士坦丁堡发号施令,但实际治理权掌握在各地总督、亲王、贝伊、可汗与埃米尔手中,其中不少统治者仅名义上隶属中央。位于多瑙河与喀尔巴阡山脉之间(今罗马尼亚境内)的富庶巴尔干省份瓦拉几亚与摩尔达维亚,其基督教大公虽由苏丹亲自遴选,但上任后仅需每年进贡以示忠诚。满载黄金与税赋的马车年复一年从北方驶来,停驻在君士坦丁堡托普卡帕宫的大门前。克里米亚的鞑靼可汗以巴赫奇萨赖为都,对半岛实行绝对统治,唯在苏丹征召时需亲率两万至三万骑兵参战。向西一千二百英里,的黎波里、突尼斯与阿尔及利亚等巴巴里诸国则通过改装其迅捷的海盗船来效忠宗主——这些船只平日从事利润丰厚的跨国劫掠,战时则转而袭击威尼斯、热那亚等基督教海军强国的舰队。</p>
  14. <p class="indent">十六世纪苏莱曼大帝(1520-1566年在位)时期,奥斯曼帝国臻于鼎盛。那是君士坦丁堡的黄金年代,巨额财富涌入城市,十余座壮丽的皇家清真寺拔地而起,博斯普鲁斯海峡与马尔马拉海岸边点缀着璀璨的欢乐宫。苏莱曼本人是文学、艺术与科学的庇护者,热爱音乐、诗歌与哲学。但他首先是位战士。沿着通往贝尔格莱德、布达直至维也纳的军事要道,奥斯曼军队所经之处,清真寺与宣礼塔星罗棋布于巴尔干的山谷间。这些穆斯林占领的显着标志激怒了西方基督教王国,他们将土耳其人视为希腊等东方基督教民族的压迫者。但奥斯曼帝国在宗教宽容方面远胜多数西方王国,不仅正式承认希腊教会及其牧首与大主教的司法权,还允许东正教修道院保留财产。土耳其人更倾向通过地方政治<a id="page531"/>机构实施统治,基督教省份在缴纳贡赋的前提下,可保留原有的政府体系与阶级结构。</p>
  15. <p class="indent">奥斯曼土耳其人用一种奇特的方式向他们的基督教臣民表达了最高敬意:征召这些基督徒加入帝国中央行政体系,并组建苏丹亲兵军团。在巴尔干附属行省,改信伊斯兰教是那些被强制送入穆斯林学校的聪慧基督教少年获得成功的关键。他们接受严苛的教育,旨在抹除对父母兄弟姐妹的所有记忆,并彻底清除基督教的痕迹。他们只需效忠《古兰经》和苏丹,最终成为无所畏惧、忠心耿耿的战士,随时听候差遣。其中最聪慧者可能成为宫廷侍从或行政见习生,甚至跻身帝国最高行政层。许多杰出人物都走过这条路,强盛的奥斯曼帝国往往由基督教出身的官员治理。</p>
  16. <p class="indent">但多数青年会被编入苏丹亲兵军团。从少年到士兵,他们终生居住在军营,禁止婚育,以确保对苏丹的绝对效忠。从身份上说,亲兵是奴隶:军营是他们的家,《古兰经》是他们的信仰,苏丹是他们的主人,而战斗是他们的天职。帝国早期,亲兵军团就像狂热的军事修士团,誓与安拉和苏丹的敌人作战。他们为奥斯曼军队提供了钢铁般的精锐步兵,其训练有素与献身精神使他们在欧洲所向无敌,直到路易十四的新式法军出现。</p>
  17. <p class="indent">苏丹亲兵连队行进时色彩绚烂:他们头戴金线刺绣的红帽,身着白色罩衫,搭配灯笼裤与黄靴。苏丹近卫亲兵则以红靴为标识。和平时期仅佩弯刀,但作战时每名亲兵可自选最称手的武器:标枪、剑、火绳枪或后来的滑膛枪。</p>
  18. <p class="indent">十四世纪时,土耳其禁卫军仅有一万两千人;到1653年,统计数字已增至五万一千六百四十七人。随着时间推移,年迈的禁卫军获准退役、结婚生子。穆斯林与基督教家庭竞相恳求将子弟送入军团,最终这项特权仅限于禁卫军后裔或亲属享有。禁卫军逐渐演变为世袭的特权自由民阶层。和平时期,他们如同俄国射击军般经营各种行当。最终,与许多国家的皇家近卫军团一样,他们对主君的威胁远甚于敌人。大维齐尔乃至苏丹的废立皆取决于禁卫军意志,直至1826年该军团被彻底废除。</p>
  19. <p class="extract"><a id="page532"/>从海路遥望,历史名城君士坦丁堡宛如繁花似锦的巨型乐园。穹顶与尖塔从博斯普鲁斯海峡和马尔马拉海的湛蓝水域拔地而起,掩映在墨绿的柏树与开花果树之间,堪称当时世上最美丽的城市之一。如今的伊斯坦布尔虽生机勃勃,却已失去首都地位;土耳其共和国政府为涤荡这座城市的罪孽,将行政中心迁至安纳托利亚高原中部庄严肃穆的现代都市安卡拉。但在十七世纪,君士坦丁堡仍是穆斯林世界的首都,是强大奥斯曼帝国的军事、行政、商业与文化中心。七十万居民(规模超过欧洲任何城市)在此交融多种族与宗教,宏伟清真寺、学院、图书馆、医院和公共浴场星罗棋布。市集与码头堆积着来自世界各地的商品,公园花园里花果繁茂。春日里,野蔷薇沿树篱怒放,夜莺在枝头婉转啼鸣。</p>
  20. <p class="indent">俯瞰这座伟大城市的制高点是金角湾分隔博斯普鲁斯海峡与马尔马拉海的岬角,托普卡帕宫——苏丹的禁宫便坐落于此。高墙内分布着数十栋建筑:兵营、厨房、清真寺、喷泉汩汩的花园,以及两侧玫瑰郁金香花床夹道的柏树长廊。这座城中之城专为取悦一人而存在,对外界物资需求惊人。每年帝国各省运来成船成车的稻米、糖、豌豆、扁豆、胡椒、咖啡、马卡龙、椰枣、藏红花、蜂蜜、盐、柠檬汁腌李子、醋、西瓜,单某年就运送了七百八十车冰雪。五千名仆役在这座宫殿城市里满足苏丹的一切需求。御膳由餐巾长总管统领,辅以托盘侍从长、水果侍从、腌菜侍从、果汁师、咖啡长及饮水侍从(穆斯林苏丹皆禁酒)。另有头巾折叠长及其助手、苏丹衣袍保管官、洗衣长与沐浴长。理发长麾下包括每周四为苏丹修剪指甲的指甲师。此外还有点烟官、开门官、乐师、园丁、马夫,甚至豢养着一群侏儒与哑仆充任信使——后者在苏丹处理机密事务时尤为有用。</p>
  21. <p class="indent">尽管臣民们无缘得见,托普卡帕宫实则是另一重戒备更为森严的隐秘世界的外壳——苏丹的后宫。阿拉伯语"harim"意为"禁地",这里除苏丹本人、受邀宾客、宫内女子及看守太监外严禁他人涉足。要从皇宫进入后宫,必须穿过四道上锁的通道门(两道铁门与两道铜门),每道门都由持唯一钥匙的太监昼夜把守。<a id="page533"/>穿过这条长廊后,眼前便展开由华美宫室、回廊、密门、庭院与水池构成的迷阵。由于多数房间被其他建筑四面环绕,光线只能透过彩绘玻璃的穹顶天窗洒落。皇室居所的墙面与穹顶铺满尼西亚蓝绿釉瓷组成的繁复纹样,地上铺着光艳的土耳其地毯,低矮长沙发上盘腿而坐的宫眷们正啜饮土耳其咖啡,品尝鲜果。在苏丹与重臣密谈的房间里,喷泉的水声总能确保谈话不被外人窃听。</p>
  22. <p class="indent">后宫是笼罩在面纱下的封闭世界,充斥着流言蜚语与阴谋诡计,当然还有——取决于苏丹的兴致——云雨之欢。但这里同样等级森严,规矩严苛。直到"立法者"苏莱曼大帝时代,苏丹们仍会举行大婚(伊斯兰教允许男性迎娶四位妻子)。但因他的红发俄罗斯妻子罗克塞拉娜过度干政,此后奥斯曼君主便不再立后。于是苏丹生母成为后宫主宰。土耳其人信奉"母亲脚下即天堂",认为无论男子有多少妻妾,母亲在生命中永远享有独一无二的地位。若苏丹年幼或懦弱,太后甚至会以他的名义直接向大维齐尔发号施令。在后宫等级中,皇储生母(如有)位居太后之下,其余诞育皇子的嫔妃再次之,最末则是宫女与妾婢。严格来说,这些女子皆为奴隶。由于穆斯林女性不可为奴,后宫佳丽均来自异域:俄罗斯、切尔卡西亚、威尼斯、希腊。十六世纪末起,多数宫眷来自高加索地区——该地的蓝眸女子以美貌闻名。一旦踏入后宫大门,她们便终生不得离开,绝无例外。</p>
  23. <p class="indent">少女们通常在十至十一岁入宫,由资深嬷嬷严苛训练女性魅力。完成调教后,她们将忐忑等待苏丹抛来手帕的初步垂青时刻,成为"入选者"(gozde)。并非所有入选者都能获得"临幸"(ikbal)的终极机遇,但获此殊荣者便可拥有独立宫室、仆役、珠宝华服与月例银钱。由于后宫女子的命运完全系于苏丹的欢心,她们无不渴望获得侍寝机会,并在承恩时竭力逢迎。某些苏丹便因长期沉溺在这支热情似火、倾慕崇拜的女子军团提供的无尽欢愉中,最终——毫不夸张地说——彻底疯癫。<a class="hlink" href="#c40-ftn42" id="c40-ftn42a"><sup class="frac">*</sup></a></p>
  24. <p class="indent">这个由女性构成的私密世界严禁任何男性进入——苏丹是唯一的例外。后宫的排外性如此之强,以至于土耳其谚语说:"倘若太阳不是女性,连它的光芒都休想照进这里。"确保这种排外性的职责,落在了后宫太监的肩上。早期的太监都是白人,他们与后宫嫔妃一样多来自高加索地区。但到十七世纪初,守护后宫的二百名太监已全是黑人。这些人大都是每年从尼罗河上游奴隶商队中购买的孩童,顺流而下途经阿斯旺时惨遭阉割。颇具讽刺意味的是,由于伊斯兰教禁止阉割,实施手术的竟是当地信奉基督教的科普特人。这些残缺的孩童随后被埃及各地的总督作为贡品献给苏丹。</p>
  25. <p class="indent">理论上,太监属于奴隶身份,是后宫嫔妃这些"奴隶"的仆人。但由于能接近苏丹,太监往往手握重权。在永无止境的宫廷阴谋中,女性与太监的联盟能左右恩宠的施予与官职的任免。最终,被称为"女眷大总管"或"幸福宫总管"的黑人太监首领,常在国事中扮演重要角色,不仅成为整个宫廷的实质掌权者,其权势有时更仅次于苏丹和大维齐尔,位列帝国第三。黑人太监总管生活极尽奢华,享有诸多特权,麾下仆从如云——其中竟包括若干女奴,至于这些女奴的职责,实在令人难以揣测。</p>
  26. <p class="indent">在后宫,如同在帝国其他任何地方,苏丹都被奉若神明。未经传召,任何女子不得面君。苏丹经过时,沿途众人必须迅速回避;有位苏丹为提醒众人避让,特制银底拖鞋,走在石廊上铿锵作响。沐浴时,苏丹先更衣室,由年轻女奴服侍褪衣;继而入按摩室,周身涂抹香精油按摩;随后进入浴室,这里陈设着大理石浴缸、冷热喷泉与黄金龙头,若苏丹需要,便由年长女官负责洗浴;最后再由年轻侍女为他更衣熏香。当苏丹想要宴乐时,便移驾铺着深红地毯的蓝色瓷砖大厅。他高居宝座,母亲与姐妹女儿们坐于沙发,宠妃与侍妾则跪坐在他面前的软垫上。若有舞姬献艺,乐师虽可入宫演奏,但必须蒙住双眼以防窥视后宫嫔妃。后来,大厅上方专门修建了乐师阳台,高墙耸立,唯余乐声流淌而下。</p>
  27. <p class="indent">正是在这座接见大厅里,苏丹偶尔会接见外国使节。此时他会端坐在大理石宝座上,身披貂皮镶边的金色长袍,头戴饰有黑白羽饰和巨型祖母绿的白头巾。他总是以侧脸示人,不让异教徒有机会直视"世间真主化身"的完整圣容。</p>
  28. <p class="extract">纵观历史,奥斯曼帝国始终保持着军事强权本色。所有权力都掌握在苏丹手中。当苏丹雄才大略时,帝国便蒸蒸日上;若其昏庸无能,帝国便走向衰败。后宫里充斥着谄媚的嫔妃与弄权的宦官,这种生活逐渐消磨了这个以武力征服起家的民族的锐气,实在不足为奇。随着帝国历史演进,另一个因素也导致苏丹的执政素质不断下降——讽刺的是,这竟始于一项仁慈之举。十六世纪前,奥斯曼传统规定新苏丹继位后必须立即处死所有兄弟以绝后患。穆拉德三世苏丹(1574-1595年在位)育有百余子女,去世时留下二十个儿子。长子穆罕默德三世继位后,不仅绞杀了十九个兄弟,为杜绝潜在竞争者,还将父亲七名怀孕的嫔妃全部处死。直到1603年,新苏丹艾哈迈德一世废止这项残忍传统,改为将兄弟们囚禁在名为"金笼"的特殊宫苑中与世隔绝。从此奥斯曼亲王们便在此虚度光阴,陪伴他们的只有宦官和已过生育年龄的嫔妃——若意外有子嗣诞生,婴儿也不得存活以免扰乱皇室血统。因此当苏丹无子而终或被废黜时,只能从这群与世隔绝、愚昧怯懦的皇族中挑选继任者。面对这群人,近卫军和大维齐尔往往找不出具备治国才能的合适人选。</p>
  29. <p class="indent"><a id="page536"/>无论何时——尤其是苏丹弱势时期——奥斯曼帝国的实际治理者始终是大维齐尔。自1654年托普卡帕宫附近那座被欧洲人称为"高门"的宏伟建筑落成后,大维齐尔便在此统辖帝国军政大权(除宫廷事务外)。理论上大维齐尔是苏丹的臣仆,受任时从苏丹手中接过玺戒,被罢黜时则需交还印信。但实际上他才是帝国真正的统治者:和平时期总揽行政司法大权,战时则统率奥斯曼陆军(由近卫军阿加辅佐)与海军(由海军帕夏协助)。他在穹顶接见厅主持国务会议,厅内墙壁装饰着马赛克、蔓藤花纹与金蓝相间的帷幔。沿墙环形长凳上就座的高门重臣们,其貂皮镶边的宽袖长袍颜色(绿、紫、银、蓝、黄)标志着不同品级。中央端坐着身披白缎长袍、缠着金边头巾的大维齐尔。</p>
  30. <p class="indent">大维齐尔(宰相)一职权倾朝野——有时甚至能左右苏丹废立——但也伴随着巨大风险,鲜有人能得善终。战败罪责皆归咎于大维齐尔,随之而来的必然是革职、流放,甚至屡见不鲜的绞刑。唯有权谋大师方能登上此位。1683至1702年间,十二位大维齐尔如走马灯般在帝国议会与崇高波特宫轮替。</p>
  31. <p class="indent">然而十七世纪前期,当苏丹们沉溺后宫纵情享乐时,正是这些大维齐尔们拯救了帝国。<a class="hlink" href="#c40-ftn43" id="c40-ftn43a"><sup class="frac">*</sup></a>当时奥斯曼国势衰微,威尼斯战舰游弋于达达尼尔海峡,第聂伯河来的哥萨克"海鸥"海盗甚至袭掠博斯普鲁斯海峡西口。这个腐败横行、几近无政府的帝国,最终被连续三代大维齐尔(父亲、儿子与女婿)的政治手腕所挽救。</p>
  32. <p class="indent">1656年帝国濒临崩溃之际,后宫权贵们勉强任命七十一岁的阿尔巴尼亚铁腕人物穆罕默德·柯普律吕为大维齐尔。他以雷霆手段肃清吏治:五至六万<a id="page537"/>名贪官被处决。五年后他去世时,帝国颓势已然遏止。其子艾哈迈德·柯普律吕与女婿卡拉·穆斯塔法相继执政期间,奥斯曼国力短暂复兴,将奥地利、威尼斯和波兰等基督教国家的海陆军逐退。1683年,为响应匈牙利反抗利奥波德皇帝的求援,卡拉·穆斯塔法决定攻取维也纳。二十万大军在马尾旌旗下,由他亲率沿多瑙河推进,征服整个匈牙利,奥斯曼史上第二次兵临维也纳城下。整个1683年夏天,欧洲屏息观战。德意志各邦军队在哈布斯堡皇帝麾下集结抗土。就连素来与哈布斯堡为敌、暗中联土的法国路易十四,也不得不援救这座基督教重镇。1683年9月12日,联军奇袭围城土军后方,沿多瑙河追击溃军。苏丹敕令将卡拉·穆斯塔法绞死。</p>
  33. <p class="indent">维也纳战败后的岁月对土耳其人而言堪称灾难。布达与贝尔格莱德相继陷落,奥地利军队甚至兵临亚得里安堡城下。威尼斯海军名将弗朗切斯科·莫罗西尼不仅攻占伯罗奔尼撒半岛,更跨越科林斯地峡围攻雅典。不幸的是,在炮击过程中一枚炮弹命中被土耳其人用作火药库的帕特农神庙——这座当时基本完好的建筑在1687年9月26日的爆炸中化为如今所见的废墟。</p>
  34. <p class="indent">1703年,苏丹穆斯塔法二世遭禁卫军废黜,其三十岁的弟弟艾哈迈德三世从"金笼"的幽禁中被推上王位,开启了二十七年的统治。这位性情阴郁、反复无常的审美主义者深受母亲影响,痴迷女色、诗歌与花卉绘画。他对建筑充满热情,既为取悦民众修建壮丽清真寺,也为愉悦自己营造精美花园。金角湾沿岸矗立着系列豪华行宫,或中式或法式风格,苏丹常于树荫下伴着宠妃聆听诗篇。艾哈迈德钟爱戏剧表演:冬日上演精妙的中国皮影戏后赏赐珠宝、甜点与荣誉锦袍;夏日则安排模拟海战与烟火盛会。整个宫廷沉溺于郁金香狂热。春夜的花园或悬灯笼或沐月光,苏丹与廷臣在乐师伴奏下漫步,小心翼翼跨过数百只背负点燃蜡烛、在郁金香丛与草地间爬行的陆龟。</p>
  35. <p class="indent">当俄国彼得大帝展开波澜壮阔的统治时,艾哈迈德三世正沉醉于这幽香缭绕的避世之境。虽然他的统治比彼得更持久,结局却极具奥斯曼特色:1730年帝国再度动荡,艾哈迈德试图通过处死时任大维齐尔(恰是其妹夫)并将尸体抛给暴民来平息事态,这仅短暂延缓了他被废黜的命运。不久后其侄继位,用毒酒结束了这位苏丹的生命。</p>
  36. <div class="footnote">
  37. <p class="footnote" id="c40-ftn41"><a class="hlink" href="#c40-ftn41a">*</a> 土耳其、希腊、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南斯拉夫、匈牙利、阿尔巴尼亚、叙利亚、黎巴嫩、约旦、以色列、亚丁、科威特、埃及、苏丹、利比亚、伊拉克、也门、突尼斯、阿尔及利亚、塞浦路斯,更不用说苏联境内广袤的乌克兰地区、克里米亚、高加索、亚美尼亚和格鲁吉亚。</p>
  38. <p class="footnote" id="c40-ftn42"><a class="hlink" href="#c40-ftn42a">*</a> 部分奥斯曼苏丹在后宫中既豢养女性也圈养男童。虽然某些土耳其苏丹确实存在同性恋倾向(正如一些基督教国王那样),但绝大多数奥斯曼统治者更青睐女性。后宫本质上仍是女性的集中地。</p>
  39. <p class="footnote" id="c40-ftn43"><a class="hlink" href="#c40-ftn43a">*</a> 有位被称为"疯子"的易卜拉欣苏丹,将自己的胡须镶嵌在钻石网中,整日向博斯普鲁斯海峡的鱼群抛掷金币。他只愿看见和触摸毛皮,为此专门征收从俄罗斯进口黑貂的特别税,用这些珍贵毛皮覆盖寝宫墙壁。他认为女人体型越大越有魅力,便派人在帝国境内搜寻最肥胖的女子。最终他们带来一位体型庞大的亚美尼亚妇人,苏丹为之神魂颠倒,赐予她大量财富与荣誉,最终任命她为大马士革总督。</p>
  40. </div></body>
  4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