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4950515253545556575859606162636465666768697071727374757677787980818283848586878889909192939495 |
- <html xmlns="http://www.w3.org/1999/xhtml" xmlns:ops="http://www.idpf.org/2007/ops" xmlns:xsi="http://www.w3.org/2001/XMLSchema-instance">
- <head>
- <title>《彼得大帝:生平与时代》</title>
- <link href="Mass_9780307817235_epub_css_r1.css" rel="stylesheet" type="text/css"/>
- <link href="page-template.xpgt" rel="stylesheet" type="application/vnd.adobe-page-template+xml"/>
- <meta content="application/xhtml+xml; charset=utf-8" http-equiv="Content-Type"/>
- <meta content="urn:uuid:5c312a24-269c-4162-9197-9dc21c8443b7" name="Adept.expected.resource"/>
- </head>
- <body><h1 class="chapter" id="c41"><a id="page539"/>41<br/><br/>巴尔干基督徒的解放者</h1>
- <p class="nonindent">十七世纪下半叶,奥斯曼帝国北方突然出现了一个始料未及的新威胁。莫斯科公国实力日益强盛,预示着将对"真主之影"的宝座构成挑战。传统上,土耳其人对莫斯科公国持轻蔑态度——与莫斯科人打交道的并非他们,而是其附庸克里米亚鞑靼人。事实上,这种等级秩序体现在:作为苏丹臣属的克里米亚鞑靼人,自身却接受着沙皇的进贡。对克里米亚汗国而言,莫斯科公国不过是其每年劫掠乌克兰和南俄地区时获取奴隶与牲畜的猎场。</p>
- <p class="indent">奥斯曼帝国之所以能对俄罗斯沙皇国保持这种漠视态度,源于莫斯科当时正与其他敌人纠缠。东欧两大主要基督教民族——东正教的俄罗斯人与天主教的波兰人——已相互攻伐数代之久。但1667年出现了令苏丹不悦的变局:俄波两国暂时搁置分歧,联合对抗土耳其人。至1686年,急于对奥斯曼开战的波兰国王扬·索别斯基为换取俄国加入波-奥-威反土同盟,将基辅城暂时(后成永久)割让给了摄政索菲娅公主。</p>
- <p class="indent">在盟友的怂恿下,俄罗斯终于在这场战争中采取了军事行动。1677年和1689年由索菲亚宠臣瓦西里·戈利岑指挥的对克里米亚鞑靼人的进攻均以失败告终。君士坦丁堡方面认为俄军实力不足的认知似乎进一步得到印证,而在莫斯科,戈利岑的失败引发了权力更迭。索菲亚的软弱暴露后,摄政政府倒台,纳雷什金集团以彼得的名义接管了政权。此后,当年轻的沙皇忙于练兵、造船和巡视阿尔汉格尔斯克期间,俄土关系保持平静。从法理上说两国仍处于战争状态,但事实上已无战事。</p>
- <p class="indent"><a id="page540"/>随着彼得成年,他从反土联盟和这场未终结的战争中发现了实现个人梦想的契机:向南突破并在黑海建立舰队。1695年和1696年夏季对亚速的两次进攻,标志着俄军首次将矛头从鞑靼人转向土耳其军队驻守的要塞。彼得在第二次尝试中的成功震惊了苏丹政府:俄罗斯战舰的威胁似乎比陆军更甚。此时沙皇已扫清顿河河口,并在塔甘罗格与亚速集结舰队,但令土耳其稍感宽慰的是——奥斯曼要塞仍控制着刻赤海峡,阻断了俄舰进入黑海的通道。</p>
- <p class="indent">1697年彼得启动"大使团"出访的官方理由当然是为了重启战事、激励盟友并寻找新伙伴。但正如我们所见,这个目标未能实现。当盟友在卡洛维茨签订和约后,俄罗斯这个次要参战国只能独自与土耳其达成力所能及的和解。因未能获得渴望的成果,沙皇始终无法原谅奥地利人在卡洛维茨的背弃。"他们待我连狗都不如,"他愤懑地抱怨道,"我永远不会忘记他们的所作所为。我空手而归,这一切我都记着。"<a id="c41-nts1a"/></p>
- <p class="indent">尽管彼得的战果并不圆满,但夺取亚速的行动将产生深远影响。这是俄国人对土耳其人的首次胜利,至少证明了莫斯科人在局部地区暂时超越了这个他们一贯谨慎对待的强权。对俄国而言幸运的是,在彼得时代并未出现像奥斯曼帝国鼎盛时期那样的伟大苏丹或大维齐尔。这个盘踞在俄国南部的庞然大物昏昏欲睡,但其疆域依然辽阔,资源依旧丰富,一旦被激怒仍能对邻邦施加毁灭性打击。</p>
- <p class="indent">1711年,彼得正是向这个昏睡却仍不可小觑的巨人发起挑战,挥师挺进巴尔干半岛。</p>
- <p class="extract">截至1710年,北方大战前夕签订的《三十年休战协定》已维持了十载;即便在彼得最脆弱的时期,停战协议也未被打破。这份幸运主要归功于彼得·托尔斯泰——他是彼得大帝(也是俄罗斯)派驻君士坦丁堡的首任常驻大使。现存的托尔斯泰肖像画展现了一位目光锐利的蓝眼男子:浓密的黑眉,高阔的额头,戴着灰色的西方假发。刮净胡须的面容平静如水,整个人散发着活力、坚韧、自信与成功者特有的气质。</p>
- <p class="indent">托尔斯泰凭借这些品质外加几分运气,才得以在这段漫长而卓越的职业生涯中避开重重陷阱。1645年他出生于一个小地主贵族家庭,最初支持米洛斯拉夫斯基家族,在1689年摄政王索菲娅与年轻沙皇彼得的决战中狂热拥护前者,却在最后关头倒向胜利一方。彼得并未完全信任这位新追随者,将他派往遥远的北方乌斯秋格省任职。1693至1694年夏季,当沙皇往返阿尔汉格尔斯克时,时任省长的托尔斯泰负责接待工作。他在第二次亚速战役中的出色表现进一步加深了彼得的好感。最终在1696年,时年五十二岁且已为人父的他主动请缨前往威尼斯学习造船与航海技术,由此赢得彼得青睐。虽习得些许技艺并航遍地中海,但更重要的收获是掌握了意大利语及西方文化生活常识——这些都在其日后外交生涯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位精明冷静、善于审时度势的俄国贵族,以其难得的教养与世故成为沙皇的左膀右臂。彼得看中他的才能,将执政期间两项最艰巨任务相托:长期出使君士坦丁堡,以及后来诱返皇储阿列克谢。尽管授予这位能臣世袭伯爵头衔,沙皇始终未全然忘却他早年的敌对立场。有次这个阴暗念头闪过时,彼得用那双有力的手捧住老臣的头颅说道:"<a id="c41-nts2a"/>聪明的脑袋啊!若非如此睿智,它早就不在你肩膀上了。"</p>
- <p class="indent">托尔斯泰的个性与阅历使其完美胜任俄国首位驻苏丹宫廷常任大使的使命。1701年底抵达时,他接到的外交训令自古皆然:维持俄土休战状态、尽可能挑拨土奥关系、收集奥斯曼帝国外交内政情报发回莫斯科、评估当权者与潜在掌权者、探听土耳其陆海军战术及黑海要塞军力。这项艰巨任务因土耳其人实质上的抗拒而愈发困难——其他外国使节驻留奥斯曼首都皆因商贸往来,但俄土间并无贸易流通,托尔斯泰的存在自然引发猜疑。</p>
- <p class="indent">起初他几乎遭到软禁。正如他在致彼得的信中所言:</p>
- <div class="block">
- <p class="bl_nonindent"><a id="c41-nts3a"/>我的居所令他们不悦,因为他们的宿敌希腊人与我们信仰相同。土耳其人认为,我居住在他们中间会煽动希腊人起义<a id="page542"/>反抗穆斯林,因此希腊人被禁止与我往来。基督徒们惊恐万分,甚至无人敢从我居住的房屋附近经过……最令他们胆寒的莫过于贵国舰队。有传言称七十艘巨舰已在阿尔汉格尔斯克建成,他们认为必要时这些舰船将从大西洋绕行至地中海,直抵君士坦丁堡。</p>
- </div>
- <p class="indent">尽管面临重重困难,托尔斯泰仍取得了显著成就。他成功构建起一个情报网络:部分依托于奥斯曼帝国内东正教会的组织体系(耶路撒冷牧首多西修斯提供了重要帮助),部分则得益于荷兰人的协助——他们对土耳其宫廷政治的复杂迷局有着丰富经验。</p>
- <p class="indent">在托尔斯泰任职期间,这种政治迷局尤为错综复杂。大维齐尔更迭频繁,有些对托尔斯泰较为宽容,但他的处境始终如履薄冰。1702年,大维齐尔达尔塔班·穆斯塔法上台,决意支持鞑靼可汗重启对俄战争。托尔斯泰通过重金贿赂,成功让苏丹之母注意到维齐尔的阴谋,最终达尔塔班遭废黜并斩首。继任维齐尔虽对托尔斯泰更为谨慎,但仍派两名禁卫军把守其门户,监视其一举一动。</p>
- <p class="indent">1703年苏丹穆斯塔法二世被其弟艾哈迈德三世取代时,托尔斯泰起初获准自由行动;但随着新大维齐尔上任,他再度受到限制。这位大使在致莫斯科的信中绝望地写道:<a id="c41-nts4a"/>"新任维齐尔对我敌意甚深,我的悲惨处境、忧虑恐惧更甚从前。依旧无人敢来见我,我也寸步难行。此信送出已费尽周折。这已是我任内第六任维齐尔,却最为恶劣。"第六任维齐尔不久便被第七任取代,但托尔斯泰的境况依然黯淡无光。</p>
- <p class="indent">托尔斯泰遭受苛待的部分原因,源于土耳其驻莫斯科使节对俄方接待方式的投诉。这位前来宣布艾哈迈德三世继位的大使虽受到礼遇,却经历了漫长的等待才得以觐见沙皇。这种拖延是刻意为之:彼得大帝意在争取时间,同时向使节彰显俄国沙皇的威权。此外,彼得还竭力阻止使节参观其最渴望见到的两处要地——亚速海的俄国舰队基地和沃罗涅日的造船厂。彼得在给亚速总督的信中明确指示:"<a id="c41-nts5a"/>切勿靠近沃罗涅日。路上尽量拖延,时间越长越好。无论如何不准他视察亚速。"</p>
- <p class="indent">当这位使节将俄国见闻写成书信<a id="page543"/>寄回国内后,所有怨气都反弹到了托尔斯泰头上。"虽然不知[对应的俄国驻土耳其大使]<a id="c41-nts6a"/>究竟写了什么,"托尔斯泰申诉道,"但他们用骇人的方式虐待我,将我们全体禁足在使馆,禁止任何人进出。我们已连续数日几乎断粮,因为他们不允许外出采购面包,我最终是靠重金行贿才勉强获准派一人外出购买食物。"</p>
- <p class="indent">托尔斯泰还担忧属下会改信伊斯兰教并出卖情报机构。最终这类事件果然发生,大使当即采取了断然措施:</p>
- <div class="block">
- <p class="bl_nonindent"><a id="c41-nts7a"/>我极度恐惧我的随从们[他写信给莫斯科]。由于我已在此居住三年,他们已与土耳其人熟识并学会了土耳其语。鉴于我们目前处境极为艰难,我担心他们会因囚禁生活而失去耐心,在信仰上产生动摇——因为伊斯兰教对轻率之人极具诱惑力。若出现犹大之徒,必将造成巨大危害,因我的人都知道哪些基督徒与我交好、谁在为沙皇效力……倘若有人叛教并向土耳其人告密,不仅我们的友人将遭殃,所有基督徒都会受害。我对此事极度警觉,但不知上帝将如何裁决。此前已有先例:年轻秘书提摩西结识土耳其人后竟想改信伊斯兰教。承蒙上帝恩典,我及时察觉此事。我悄悄召见他谈话,他竟直言不讳承认想成为穆斯林。于是我将他锁在卧房直至深夜,夜间他饮下一杯葡萄酒后猝死。如此上帝阻止了他行此恶事。</p>
- </div>
- <p class="indent">随着时间的推移,托尔斯泰又遇到了其他麻烦。他的薪水迟迟未到,为了维持生计,他被迫变卖了一些原本用作礼物的紫貂皮。他写信给沙皇,恳求发放薪水并允许他辞职回国。彼得回信拒绝了他的请求,告诉他必须继续坚守岗位。托尔斯泰勉力支撑,行贿周旋,竭尽所能。1706年,他在报告中写道:"<a id="c41-nts8a"/>在大维齐尔的唆使下,两位最谨慎的帕夏被勒死了,因为他不喜欢能干的人。愿上帝让其他人也落得同样下场。"</p>
- <p class="indent">布拉文领导的哥萨克在顿河流域叛乱,加上瑞典入侵俄国期间,彼得担心苏丹可能趁机夺回亚速。出于安抚的本能,他下令清查俄罗斯监狱,确保不再关押<a id="page544"/>任何土耳其或鞑靼囚犯。托尔斯泰不赞同这种做法。他认为更好的策略是对土耳其人采取强硬甚至威胁的态度,以迫使他们保持安静。事态发展似乎印证了他的判断。1709年波尔塔瓦战役期间,土耳其人不仅没有站在瑞典一方干预战事,而且关于俄土开战和俄罗斯舰队出现在博斯普鲁斯海峡入口的传言,还在君士坦丁堡街头引发了恐慌。</p>
- <p class="indent">就这样,托尔斯泰在艰难的八年里成功维护了主人的利益,维持了俄土之间的和平。然而1709年,从波尔塔瓦溃逃的查理十二世进入了苏丹的领地。此后三年间,苏丹四次对俄罗斯宣战。</p>
- <p class="extract">当查理十二世渡过布格河进入奥斯曼帝国疆域时,他便成了苏丹的座上宾。这位瑞典国王与哥萨克酋长马泽帕前来寻求苏丹庇护——根据伊斯兰教义,艾哈迈德三世有义务接纳并保护他们。这项义务被如此严肃对待,以至于当君士坦丁堡获悉当地帕夏的拖延战术导致滞留在河对岸的哥萨克人遭屠杀时,苏丹甚至考虑赐给这位帕夏一条丝绳(处决令)。</p>
- <p class="indent">得知瑞典国王入境后,苏丹立即采取补救措施。数日内,本德尔要塞司令优素福帕夏便带着正式欢迎仪仗和满载特供物资的车队抵达。很快,饥肠辘辘的瑞典幸存者们就享用起了甜瓜、羊肉和上等土耳其咖啡。优素福帕夏还传达了苏丹带有命令意味的建议:请贵客移驾至西南方向150英里外、德涅斯特河畔的本德尔。在这片如今称为比萨拉比亚的宜人土地上,查理在果树成行的河畔草地扎下营帐,一排列华丽的土耳其帐篷将成为这位躁动不安的瑞典国王未来三年的居所。</p>
- <p class="indent">迁居之初,查理全然无法预见这般未来。这位国王原计划等脚伤痊愈便立即返回波兰,接管克拉索夫和斯坦尼斯瓦夫的军队。他更期待在波兰与留在佩列沃洛奇纳的莱文豪普特部队会师,并已命令斯德哥尔摩摄政议会组建新兵团横渡波罗的海前来增援。然而天意与政局双双作梗:伤势恢复缓慢,又过了六周国王才能重新骑马。养伤期间,他接到噩耗——守寡的长姐、荷尔斯泰因女公爵海德薇格·索菲亚在斯德哥尔摩麻疹疫情中香消玉殒。这位终身未娶的国王连日泪流不止,将自己紧闭在帐篷里,甚至拒绝最亲密的战友探视。尽管瑞典议会已发来正式吊唁函,他仍一度拒绝相信这个"<a id="c41-nts9a"/>可怕至极、完全出乎意料、令我彻底麻木的噩耗"。在给妹妹乌尔丽卡的信中,他先是期盼这则消息会被证伪,后来则写道:宁愿三人中自己最先离世,如今至少祈求能第二个死去。</p>
- <p class="indent">新的打击接踵而至。年迈的盖特曼马泽帕曾在波尔塔瓦战役前孤注一掷追随查理,如今被从查理军营转移到本德尔镇的一所宅邸。在炎热的夏日里,他的病情不断恶化。查理依然忠诚:当彼得提出用释放皮佩尔伯爵来交换马泽帕时,这位国王断然拒绝。1709年9月22日,马泽帕去世,查理拄着拐杖蹒跚参加了葬礼。</p>
- <p class="indent">噩耗接连不断。查理迅速得知:列文豪普特在佩列沃洛奇纳投降,缅什科夫率领俄军席卷波兰,斯坦尼斯瓦夫和克拉索夫已经撤退,奥古斯特撕毁《阿尔特兰施塔特和约》并入侵波兰企图复辟,丹麦重新对瑞典宣战,甚至瑞典本土也遭到丹麦军队入侵。与此同时,彼得的俄军正横扫波罗的海各省,占领了里加、佩尔瑙、雷瓦尔和维堡。查理为何不回国坐镇?这段旅程注定艰难——本德尔距斯德哥尔摩足有1200英里之遥。穿越波兰的路线被彼得和奥古斯特的军队封锁,瘟疫复发又使奥地利封锁了所有边境。路易十四多次提议派船接查理回国(这位太阳王迫切希望瑞典雷霆能在其英荷奥敌手的后方再掀波澜),但查理担心遭遇海盗劫持。更何况若接受法国——甚至英国或荷兰——的协助,将要付出什么代价?几乎必然意味着要在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中选边站队。</p>
- <p class="indent">事实上,当无法立即返回波兰的失望消退后,查理反而更愿意留在土耳其。在他看来,身处奥斯曼帝国内部带来了绝佳的新机遇。若能说动苏丹对沙皇开战,联合发动一场成功的南方攻势,或许仍能击败彼得,收复瑞典的所有失地。自1709年秋起,查理的代理人波尼亚托夫斯基和诺伊格鲍尔便深陷君士坦丁堡的政治泥潭,竭力瓦解托尔斯泰的外交成果。</p>
- <p class="indent">他们的任务并不轻松。土耳其人根本不愿参战。波尔塔瓦战役的消息在君士坦丁堡引起巨大震撼——沙皇的舰队何时会出现在博斯普鲁斯海峡入口?面对这种威胁,苏丹的许多谋臣都乐意接受彼得的要求,将那个瑞典麻烦精驱逐出境。一份土耳其当代文献记载:"瑞典国王如同沉重负担压在了崇高波特(指奥斯曼政府)肩上。"但奥斯曼帝国内部也有主战派系,其中最激进的是克里米亚汗国那位仇俄成性的可汗德夫莱特·格莱,1700年条约剥夺了他向俄罗斯索要贡赋的权利。他和麾下骑兵正渴望着重启对乌克兰的大规模劫掠——那里曾有丰厚的战利品和俘虏。更幸运的是,诺伊格鲍尔成功引起了苏丹艾哈迈德母亲的注意。这位夫人早已被查理十二的英雄传说所倾倒,如今诺伊格鲍尔更让她相信:其子能助她口中的"雄狮(指查理)吞噬沙皇"。</p>
- <p class="indent">查理的计划还需要关键一环。仅说服苏丹开战远远不够,必须确保战役胜利并达成战略目标。这位瑞典国王明白,要想在军事决策中拥有话语权,就必须在欧洲大陆指挥一支新生瑞典军团。就在奥斯曼军队动员之际,查理正紧急致信斯德哥尔摩:"务必及时将上述兵团安全运抵波美拉尼亚,以免我国在即将到来的战役中缺席。"</p>
- <p class="indent">斯德哥尔摩的枢密院接到这个要求时震惊不已。早在1709年11月波尔塔瓦战役后,重振士气的丹麦就撕毁《特拉文达尔和约》再次对瑞典宣战,丹军已入侵瑞典南部。对既要应对本土危机,又要承担这场必败之战巨额军费的瑞典枢密院而言,国王要求再派远征军赴波兰简直是疯狂之举。他们回复查理:无兵可调。</p>
- <p class="indent">讽刺的是,最终诺伊格鲍尔和波尼亚托夫斯基在君士坦丁堡大获成功,而查理十二世却在斯德哥尔摩遭遇挫败。奥斯曼帝国被说服参战,但那些本可以为土耳其军队注入钢铁意志、为瑞典国王增添话语权的骄傲瑞典军团却无一到场。尽管查理无疑是帝国内最伟大的统帅,尽管土耳其军队——特别是禁卫军——将这位战士国王奉若神明,但他并非土耳其的正式盟友,在即将展开的军事行动中也没有积极参与。正因如此,他击败彼得最后也可能是最大的机会化为了泡影。</p>
- <p class="indent">对查理十二世滞留奥斯曼帝国感到不安的不只是土耳其人。自这位国王抵达之日起,彼得就通过托尔斯泰不断施压要求引渡或驱逐查理。随着时间推移,沙皇的信件语气越发专横,这恰好给了君士坦丁堡和阿德里安堡的主战派可乘之机。沙皇要求苏丹必须在1710年10月10日前答复其驱逐查理的最后通牒,被视作对"真主之影"尊严的侮辱。在克里米亚汗、瑞典人、法国人及苏丹母亲的共同游说下,局势终于逆转。11月21日,奥斯曼帝国在御前会议上正式对俄宣战。托尔斯泰首当其冲——根据土耳其战时法,大使不享有豁免权,这位俄使被剥去半身官服,骑着一匹老马游街示众后关进了七塔城堡。</p>
- <p class="indent">随着战事爆发,新任大维齐尔穆罕默德·巴尔塔吉走马上任,其明确使命就是对俄作战。这个人选颇为蹊跷,时人记载他是个愚钝笨拙的老鸡奸者,从未有过正经军旅经历。但正是他决定发动攻势:那年冬天,只要克里米亚骑兵准备就绪,机动灵活的鞑靼军队就将从克里米亚北上突袭乌克兰,劫掠哥萨克聚居区,用十年和平时期未能获取的战俘和牲畜充实军需。来年春天,奥斯曼主力部队将从阿德里安堡向东北进发,火炮辎重则经海路运往多瑙河畔的伊萨克恰与大军会师。届时鞑靼骑兵将加入会战,组成近二十万人的联军。</p>
- <p class="indent">一月间,鞑靼人发动突袭,肆虐第聂伯河中游至顿河上游的广袤地区。他们遭遇了彼得新任哥萨克统领斯科罗帕茨基的顽强抵抗,最终未能实现大维齐尔所期待的大规模牵制行动,被迫撤军。二月底,象征战争的马尾旌旗在禁卫军庭院升起,两万名精锐肩扛锃亮的火枪与华美角弓挥师北上。主力部队行军迟缓,直至六月初才抵达多瑙河畔。火炮从战船卸下装入炮架,补给车队整编完毕,全军渡至河东岸布防。</p>
- <p class="indent">当土耳其人在多瑙河畔集结时,大维齐尔派遣波尼亚托夫斯基——这位原代表查理十二世驻跸苏丹宫廷的特使——前往本德尔,邀请瑞典国王以贵宾身份参战。国王最初跃跃欲试,最终却回绝了邀请。作为主权君主,他无法屈尊加入非自己统帅的军队,更何况统兵者爵位尚在自己之下。这一抉择事后被证明是致命失误。</p>
- <p class="extract"><a id="page548"/>引发普鲁特河战役的1711年战争并非彼得主动挑起;正是查理十二世一手煽动了俄土两国兵戎相见。然而战端既开,尚沉浸于波尔塔瓦大捷荣光的彼得信心十足地应战,迅速展开备战部署:从波兰调遣十个龙骑兵团监视奥斯曼边境;命令舍列梅捷夫率二十二个步兵团自波罗的海急行军至乌克兰;并为即将到来的军事行动开征特别重税。</p>
- <p class="indent">1711年2月25日,克里姆林宫举行了盛大庆典。普列奥布拉任斯基团和谢苗诺夫斯基团的近卫军在圣母升天大教堂前的广场列队,猩红旗帜上绣着君士坦丁大帝的古老箴言"凭此标记,汝当征服"。大教堂内,彼得庄严宣布发起"对抗基督之敌"的圣战。沙皇本欲亲征土耳其,遂于3月6日携叶卡捷琳娜离开莫斯科。但途中突发疾病,其书信字里行间透着消沉:"我们面前<a id="c41-nts13a"/>这条未知道路唯有上帝知晓",他在给缅什科夫的信中写道。当负责统辖顿河下游(包括亚速和塔甘罗格)的阿普拉克辛请示总部驻地时,沙皇回复道:"<a id="c41-nts14a"/>请君自便,整个战区皆托付于你。朕远在千里之外实难决断,加之病体沉疴近乎绝望,况局势日新月异。"</p>
- <p class="indent">彼得病情危重。他在致缅什科夫的信中提及自己持续一天半的癫痫发作,称"此生未尝此般痛苦"。数周后病情稍缓,移驾亚沃鲁夫。当地波兰贵族以"陛下"尊称叶卡捷琳娜的礼遇令他欣慰。皇后本人亦欢欣不已,5月9日她在给留守圣彼得堡的缅什科夫信中写道:"<a id="c41-nts15a"/>我们常赴宴饮欢会,三日前造访谢尼亚夫斯基统领府邸,昨日又在拉齐维乌亲王府跳了个尽兴。"谈及某些无端猜疑时,她宽慰这位心腹重臣:"恳请殿下勿为流言所扰,海军中将[彼得]待您一如既往,关爱备至。"</p>
- <p class="indent">彼得此行旨在签署联姻条约,为其子阿列克谢迎娶沃尔芬比特尔的夏洛特公主。沃尔芬比特尔公爵使臣施莱尼茨在给主君的报告中如此描述此刻的俄国皇室夫妇:</p>
- <div class="block">
- <p class="bl_nonindent"><a id="page549"/><a id="c41-nts16a"/>次日约四时许,沙皇再次召见我。我深知将在皇后寝殿觐见他,若我能为皇后大婚诏书的颁布道贺,定会使龙颜大悦。鉴于波兰国王与储君已就此发表声明,此举并无不妥;何况我早知波兰公使已尊称皇后为"陛下"。步入殿内时,我虽见沙皇在侧,仍转身以阁下名义恭贺皇后大婚诏书颁布,并将夏洛特公主托付于她的友谊与庇护之下。</p>
- </div>
- <p class="indent">凯瑟琳欣喜不已,请施莱尼茨代为感谢公爵的美好祝愿。她表示热切期盼见到并拥抱这位即将成为她继儿媳的公主,并询问皇储是否如传言所说那般深爱着夏洛特。当凯瑟琳与大使交谈时,彼得正在房间另一端摆弄数学仪器。听到凯瑟琳提及阿列克谢,他立即将工具搁在桌上走过来,但并未打断谈话。</p>
- <p class="indent">"我此前已收到预警,"施莱尼茨在致公爵的信中继续写道,</p>
- <div class="block">
- <p class="bl_nonindent">由于沙皇对我知之甚少,理应由我先开口。于是我禀告陛下,皇后曾询问我皇储是否深爱着公主。我明确表示,确信皇储正热切期盼着父皇的首肯以获得圆满幸福。沙皇通过翻译答复道:"朕不愿延误爱子的幸福,但也不愿完全牺牲自己的天伦之乐。他是朕唯一的儿子,朕希望能在战役结束后亲临他的婚礼。婚礼将在不伦瑞克举行。"他解释道自己并不能完全做主,因为面对的是一个行动迅捷的强大敌手,但会设法安排秋季到卡尔斯巴德疗养,随后前往沃尔芬比特尔。</p>
- </div>
- <p class="indent">三日后,未经修改的婚约由沃尔芬比特尔公爵签署送达。彼得召见施莱尼茨大使,用德语宣布:"有个绝佳消息要告诉你。"他出示婚约时,施莱尼茨向沙皇道贺并亲吻其手背,彼得则三次亲吻大使的前额与面颊,还命人取来最钟爱的匈牙利葡萄酒。<a id="page550"/>觥筹交错间,沙皇就皇储、军队及即将展开的对土作战热烈谈论了两小时。事后,欣喜的施莱尼茨致函公爵:"<a id="c41-nts17a"/>我无法向殿下充分表述,沙皇谈论每件事时所展现的清晰判断力与谦逊风度。"</p>
- <p class="indent">彼得深信对土耳其的战役将迅速结束,这样他便能前往卡尔斯巴德温泉疗养并参加儿子的婚礼。这种信心在他此时与奥古斯都的会晤中得到了进一步印证。萨克森选帝侯已再度攻入华沙,宣称拥有波兰王位,而他的对手斯坦尼斯瓦夫则随撤退的瑞典军队逃往瑞典波美拉尼亚。奥古斯都决心追击这些敌人,围攻瑞典控制的波罗的海港口斯特拉尔松德。为支持这一行动,彼得承诺提供十万卢布,并调拨一万两千名俄军归奥古斯都指挥。</p>
- <p class="indent">针对土耳其的作战计划中,彼得采取了近乎鲁莽的大胆策略:进军多瑙河下游,在河流即将注入黑海的区域渡河,继而向西南穿越保加利亚直插腹地,威胁苏丹的第二首都阿德里安堡,甚至传奇之城君士坦丁堡。他亲率的俄军规模并不庞大——仅四万步兵与一万四千骑兵——与苏丹可调遣的大军相形见绌。但彼得预计,一旦进入毗邻俄罗斯的奥斯曼帝国基督教省份,他将以解放者姿态受到欢迎,并得到三万瓦拉几亚人与一万摩尔达维亚人的增援。届时其总兵力将达九万四千人。</p>
- <p class="indent">这项进攻计划的部分考量在于使战火远离乌克兰——这片饱受瑞典入侵与马泽帕叛变摧残的土地此刻暂得安宁。倘若奥斯曼军队进犯乌克兰草原,反复无常的哥萨克人将倒向何方无人能料。通过主动攻入奥斯曼帝国,彼得至少能消除这些隐忧。与其坐等苏丹的躁动附庸生事,不如先发制人在其领地制造动荡。</p>
- <p class="indent">彼得对军队抵达基督教省份后将获得援助的期待并非毫无根据。在他统治期间,巴尔干半岛东正教民族——塞尔维亚人、黑山人、保加利亚人、瓦拉几亚人和摩尔达维亚人的代表不断向他发出恳求。1698年对苏丹的部分胜利及占领亚速夫,更点燃了他们解放的梦想并夸大了承诺。他们誓言,只要俄军出现在当地,本土部队就会加入,物资将源源不断供应,全体民众都会揭竿而起。1704至1710年间,四位塞尔维亚领袖先后抵达莫斯科鼓动俄方行动,声称"<a id="c41-nts18a"/>除至圣的彼得沙皇外,我们别无君主"。</p>
- <p class="indent"><a id="page551"/>波尔塔瓦战役前,彼得因顾忌可能破坏1700年停战协议的行为,对这些呼吁始终谨慎回应。但战役胜利后,托尔斯泰等驻奥斯曼帝国的俄国使节便开始为起义铺路。1711年春天,时机终于成熟。克里姆林宫的出征仪式上,彼得公开发表宣言,以巴尔干基督徒解放者自居,号召全体民众(包括天主教徒与东正教徒)反抗奥斯曼统治者,誓要"<a id="c41-nts19a"/>将异教徒穆罕默德的后裔驱逐回阿拉伯沙漠与草原的故土"。</p></body>
- </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