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ss_9780307817235_epub_c45_r1.htm 26 KB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49505152535455565758596061626364656667686970717273747576777879808182838485
  1. <html xmlns="http://www.w3.org/1999/xhtml" xmlns:ops="http://www.idpf.org/2007/ops" xmlns:xsi="http://www.w3.org/2001/XMLSchema-instance">
  2. <head>
  3. <title>《彼得大帝:生平与时代》</title>
  4. <link href="Mass_9780307817235_epub_css_r1.css" rel="stylesheet" type="text/css"/>
  5. <link href="page-template.xpgt" rel="stylesheet" type="application/vnd.adobe-page-template+xml"/>
  6. <meta content="application/xhtml+xml; charset=utf-8" http-equiv="Content-Type"/>
  7. <meta content="urn:uuid:5c312a24-269c-4162-9197-9dc21c8443b7" name="Adept.expected.resource"/>
  8. </head>
  9. <body><h1 class="chapter" id="c45"><a id="page591"/>45<br/><br/>大混乱</h1>
  10. <p class="nonindent">查理十二世因未能阻止普鲁特和约的签订而深感挫败,他固执地试图撕毁这份和约。此后俄罗斯与奥斯曼帝国在两年间爆发的三场短暂"战争",某种程度上正是他的杰作——尽管彼得拒绝交出亚速并撤出驻波兰军队也是重要诱因。1712年10月土耳其宣战的第三次冲突中,转机曾初现曙光。当时苏丹亲率奥斯曼大军集结于亚得里亚堡,根据联合作战计划,艾哈迈德三世同意派遣精锐土耳其卫队护送查理十二世北上波兰,与斯坦博克率领的新瑞典远征军会师。但斯坦博克在德国登陆后竟挥师西进而非南下,最终在托宁堡兵败被俘。失去军队的查理仍是孤家寡人,而苏丹权衡单独攻俄的风险后,决定议和返回后宫。</p>
  11. <p class="indent">就这样到1713年冬,查理十二世已在土耳其滞留三年半。尽管穆斯林热情好客,多数土耳其官员已对他心生厌倦。这位"高门巨擘上的沉重负担"确实令人生烦。苏丹渴望与俄罗斯实现永久和平,但查理持续不断的阴谋活动使这一愿望难以实现。无论如何,土耳其人决定要送这位不速之客回国了。</p>
  12. <p class="indent">这一决定催生了一个阴谋。鞑靼可汗德夫莱特·格莱原本是查理十二世的仰慕者,但当这位瑞典国王拒绝加入进军普鲁特的土耳其军队时,可汗的态度发生了转变。此刻,可汗与波兰国王奥古斯特暗中联络,策划了一个方案:表面上为瑞典国王提供强大的鞑靼骑兵护卫队,助其穿越波兰返回瑞典领土。实际上,护卫队将在行进途中以各种借口逐步减员。当队伍跨越波兰边境时,将遭遇波兰重兵围剿,而实力大减的护卫队无力抵抗,只能投降并交出瑞典国王。如此一来双方皆可获利:土耳其人摆脱了查理,而奥古斯特则能擒获他。</p>
  13. <p class="indent">但这一次幸运女神站在了查理这边。他派出一队伪装成鞑靼人的士兵截获信使,将奥古斯特与可汗的往来密函带回了宾德尔营地。查理由此得知宾德尔总督与可汗都参与了阴谋,而据他判断,苏丹并未牵涉其中。多年来查理一直试图离开土耳其,但此刻他决定按兵不动。他试图联系艾哈迈德三世揭发这个阴谋,却发现宾德尔与南方的一切通讯渠道都被切断——即便通过迂回路线送出的密信也全部石沉大海。</p>
  14. <p class="indent">事实上苏丹也急于摆脱查理,但采取了另一种方案。1713年1月18日,他下令必要时可武力挟持(但不得伤害)这位国王,将其押送至萨洛尼卡,再转乘法国船只遣返瑞典。艾哈迈德认为无需动用武力,他既不知晓可汗的阴谋,更没想到查理已获知此事。正是这些错综复杂的阴谋、信息差与误解,最终酿成了土耳其史称"卡拉巴利克"(意为骚乱)的著名事件。</p>
  15. <p class="extract">本德尔军营的瑞典人在三年半间发生了巨变。帐篷已被永久性营房取代——军官宿舍装着玻璃窗,士兵营房则用皮革遮窗,所有建筑如军营般整齐排列。国王住在一栋崭新考究的砖砌大宅里,这座配有办公厅、军官宿舍和马厩的建筑群在营地中央围成半堡垒化的方形院落。从上层阳台俯瞰,整个瑞典军营尽收眼底,周边聚集的咖啡馆和小商铺里,商贩正向瑞典人兜售无花果、白兰地、面包和烟草。这个被称为"新本德尔"的定居点,犹如土耳其海洋中孤悬的瑞典小岛。但这片海洋并无敌意——奉命护卫国王的土耳其近卫军团正用崇敬的目光守护着他,这位英雄正是奥斯曼帝国亟缺的领袖。"<a id="c45-nts1a"/>若得此君为王,何事不可为?"他们如是感叹。</p>
  16. <p class="indent">尽管氛围友善,当苏丹谕令于1713年1月送达时,军营上空仍开始弥漫紧张气息。查理的军官们从阳台目睹数千鞑靼骑兵加入近卫军阵营。面对这支大军,瑞典王麾下不足千人且孤立无援——那些名义上效忠的波兰人与哥萨克人,见土耳其大军压境,早已<a id="page593"/>悄然遁入土方庇护之下。国王却毅然备战,命令部众囤积六周给养。为提振士气,某日他竟单骑穿越密密匝匝的鞑靼军阵,对方阵列"<a id="c45-nts2a"/>如管风琴般四面紧簇",却无人阻拦。</p>
  17. <p class="indent">1月29日警报传来,次日将遭攻击。查理与部属连夜试图筑墙,但冻土让挖掘化为徒劳。他们转而用板车、货厢、桌椅筑起路障,车隙间填满粪堆。次日上演的,堪称欧洲战争史上最荒诞的篇章。当这戏剧性事件传遍欧陆,闻者无不摇头——当然当时无人知晓,查理只是佯装抵抗,为的是挫败敌方将他押往波兰出卖的阴谋。因无法向苏丹揭穿此计,他企图用这场对峙迫使克里米亚汗与土军统帅撤兵请示艾哈迈德三世。</p>
  18. <p class="extract">这场“骚乱”始于1月31日星期六,当时土耳其炮兵向瑞典临时堡垒发射了一连串炮弹。二十七枚炮弹击中了国王的砖房,但由于火药装填量少,炮击造成的破坏微乎其微。成千上万的土耳其人和鞑靼人集结准备进攻。一位瑞典参与者写道:“<a id="c45-nts3a"/>整个鞑靼军队向我们的战壕推进,在距离战壕仅三四步的地方停下,这景象令人毛骨悚然。上午十点,出现了数千名土耳其骑兵,随后又有数千名来自本德的步兵禁卫军。他们列队整齐,仿佛随时会向我们发起进攻。”</p>
  19. <p class="indent">进攻蓄势待发,但出于某种原因,最终并未发生。有一种说法是,土耳其士兵因敬仰瑞典国王而不愿进攻,要求看到苏丹下达的书面命令才肯行动。另一种说法是,五六十名仅持白色棍棒的禁卫军走到瑞典营地,恳求查理主动投降,并发誓不会伤他一根头发。据说查理拒绝了,并警告说:“如果他们不离开,我就烧掉他们的胡子。”于是所有禁卫军都扔下武器,宣布不会进攻。最后还有一种说法是,就在进攻前夕,查理住所上空出现了三重彩虹。震惊的土耳其人拒绝进攻,称这是真主在保护瑞典国王。最可能的原因是,土耳其统帅和可汗只是通过炮击和集结军队来威慑查理,迫使他投降而不使用暴力。<a id="page594"/>无论如何,土耳其军队静立不动,炮击停止,队伍最终解散。</p>
  20. <p class="indent">次日(2月1日星期日)清晨,瑞典营地看到的景象令人沮丧:“<a id="c45-nts4a"/>这些异教徒人数如此之多,当我们站在国王房屋的屋顶上时,视线都无法越过他们。”土耳其军队的等待队列中飘扬着红、蓝、黄三色小旗,后方山丘上还竖着一面巨大的红色旗帜,“这象征着他们将把瑞典人逼至流尽最后一滴血”。一些瑞典士兵和下级军官被这一幕吓坏了,不明白这只是一场心理战,反而以为自己即将成为大屠杀的受害者,开始陆续越过路障投奔土耳其人寻求保护。为了鼓舞士气,查理命令号手在屋顶吹号,鼓手击鼓。为了阻止逃兵,他向所有部下发出承诺与威胁:“<a id="c45-nts5a"/>陛下向所有人保证,无论职位高低,只要再坚持两小时不逃跑,都将得到他最慷慨的奖赏。但任何人若投奔异教徒,将永远不得再见天颜。”</p>
  21. <p class="indent">适逢周日,国王正在宅邸内参加礼拜仪式。正当他聆听布道时,空气中突然充斥着火炮的轰鸣与炮弹的呼啸。瑞典军官们冲向楼上窗口,只见大批手持弯刀的土耳其人和鞑靼人高喊着"真主至大"向他们营地冲来。面对此景,防御工事里的瑞典军官却对士兵大喊:"不许开枪!不许开枪!"虽有零星火枪射击,但多数守军迅速投降。这种违背瑞典军人常理——即便在绝境中也会死战——的反常举动,强烈暗示着国王下达了避免流血的密令。</p>
  22. <p class="indent">无独有偶,另一方的可汗和塞拉斯克元帅显然也下达了类似指令。尽管箭矢如"乌云压顶"般射向院落,却鲜有命中。轰向国王宅邸的炮弹要么"掠过屋顶毫发无伤",要么因装药量不足,只在墙面上留下几处无害的凹痕。</p>
  23. <p class="indent">然而纵使双方初衷只是摆开阵势而非真正厮杀,当炮弹横飞、火枪轰鸣与白刃出鞘的戏剧上演时,和平假面终究难以为继。很快怒火点燃了战意,鲜血开始流淌。面对几乎不作抵抗的瑞典人,土耳其士兵如潮水般涌入查理十二的宅邸开始洗劫。大厅里挤满了将所见之物尽数掠走的土耳其兵,这般羞辱终于突破了国王的忍耐极限。盛怒之下,这位右手执剑左手持枪的君主踹开大门冲进大厅,身后跟着一队瑞典士兵。双方手枪对射激起的硝烟<a id="page595"/>瞬间弥漫整个房间,在呛人的烟幕中,咳嗽不止的瑞典人与土耳其人展开了白刃混战。正如战场上常见的那样,瑞典人的冲锋势头产生了效果;况且在宅邸内,双方人数已趋于均势。很快大厅就被肃清,最后的土耳其兵翻窗而逃。</p>
  24. <p class="indent">这时,查尔斯的一名近卫军阿克塞尔·鲁斯环顾四周,发现国王不见了。他冲进屋内,在高阶侍卫厅找到了国王——"<a id="c45-nts6a"/>他站在三个土耳其人中间,双臂高举,右手握着剑...我射倒了背对门口的那个土耳其人...陛下放下持剑的手臂,刺穿了第二个土耳其人的身体,我也迅速击毙了第三个。""鲁斯,"国王在硝烟中喊道,"是你救了我吗?"当查尔斯和鲁斯跨过尸体时,国王的面部正在流血——子弹擦伤了他的鼻子、脸颊和耳垂。他的左手拇指与食指间被严重割伤,那是他空手抓住敌人刀刃时留下的。国王和鲁斯与其他士兵会合时,众人已将土耳其人逐出房屋,正从窗口向外射击。</p>
  25. <p class="indent">土耳其人调来大炮开始近距离轰击。炮弹击碎了砖石,但厚实的墙壁依然矗立。查尔斯用帽子装满子弹,巡视房屋时将储备的火药和弹药分发给窗口的守军。</p>
  26. <p class="indent">暮色渐沉时,土耳其人意识到用一万两千大军强攻不足百人据守的房屋实在荒谬——何况他们还接到不得杀害这些瑞典人的命令。他们决定改用新战术:鞑靼弓箭手将燃烧的稻草绑在箭矢上射向铺着木瓦的屋顶;同时一队近卫军抱着干草捆冲到屋角点燃。当瑞典人试图用铁棍推开燃烧的草垛时,鞑靼神箭手精准的射击逼退了他们。几分钟内屋顶便陷入火海,查尔斯带人冲进阁楼从下方灭火。他们用剑劈砍屋顶,尽可能拆除燃烧部分,但火势蔓延极快。燃烧的房梁带着烈焰轰响,迫使国王和部下用外套蒙头退下楼梯。精疲力竭的士兵们在一楼喝着白兰地,连向来滴酒不沾的查尔斯也被劝着咽下一杯葡萄酒——这是十三年前离开斯德哥尔摩后他第一次接触酒精。</p>
  27. <p class="indent">与此同时,燃烧的屋顶板不断坠落在上层楼板上,助长了火势蔓延。突然,残余的屋顶轰然坍塌,整栋建筑的上半部分顿时化作熔炉。此刻,部分<a id="page596"/>瑞典士兵意识到继续困守只会被活活烧死,开始提议投降。但国王因异常亢奋——或许是不习惯的豪饮激发了斗志——断然拒绝屈服,宣称"除非我们的衣服开始着火"。</p>
  28. <p class="indent">然而困守显然已不可能。查理最终采纳了突围方案:他们冲向五十步外尚未着火的文书楼,准备在那里重整旗鼓。围观的土耳其人正惊异于竟有人能在眼前的人间炼狱中存活,突然看见查理王手持剑枪,率领小队冲出火海,在燃烧建筑映照下划破夜幕。土耳其士兵立即蜂拥追击。这场生死竞速中,不幸的是——当查理绕过建筑转角时,被常年佩戴的马刺绊倒,重重栽倒在地。</p>
  29. <p class="indent">未及起身,追兵已至。随从阿伯格中尉飞身护主,用身体为国王抵挡弯刀,头部中刀血流如注地被拖离。两名土耳其士兵随即扑向国王争夺佩剑,其重量导致查理当日最严重的伤情:右脚两处骨折。未察觉异状的土兵开始撕扯国王外套——活捉瑞典国王者可获六达克特赏金,这件外套将成为俘获者的凭证。</p>
  30. <p class="indent">尽管脚部受伤,查理仍挣扎着站了起来。除此外他并无大碍,身后那些瑞典士兵见国王已放弃抵抗,也立即缴械投降。他们当场被搜走了怀表、钱财和外套上的银纽扣。查理此刻鼻梁、脸颊、耳朵和手掌都在流血,眉毛被火燎光,脸庞与衣袍沾满火药黑渍,浑身散发着焦烟味,外套更是成了碎布条——但他依然保持着惯常那种近乎戏谑的从容神态。他不仅达成了坚守两小时的初始目标,实际上还抵抗了八小时。心满意足的查理任由卫兵将自己抬往本德要塞司令官的宅邸。当这位衣衫褴褛、血迹斑斑,脸上凝结着血污的国王踏入房门时,神情却镇定得令人惊异。司令官礼貌相迎,为引发冲突的误会致歉。查理在长椅落座,要了清水和一杯冰果汁,谢绝晚餐后便沉沉睡去。</p>
  31. <p class="indent">翌日,查理与所有参战人员被押送往亚得里安堡。目睹这一幕的杰弗里在给伦敦的信中写道:"<a id="c45-nts7a"/>我无法向阁下描述这是何等凄凉的景象——曾见证这位君主最辉煌威严时刻的我,如今却看到他沦落到被土耳其人与异教徒嘲弄的境地。"但也有人认为查理心情颇佳,<a id="page597"/>有人说他"<a id="c45-nts8a"/>保持着昔日幸运自由时的好脾气",另有人觉得他得意得"仿佛已将全体土耳其人和鞑靼人踩在脚下"。他确实达成了战略目标:经此一役,可汗与司令官再不敢强行押送他去波兰了。</p>
  32. <p class="indent">颇具讽刺的是,暴乱次日苏丹的新诏令才送达本德,撤销了先前允许武力挟持查理的授权。苏丹特使面见国王时辩解道:"<a id="c45-nts9a"/>我伟大的君主对这些恶魔般的阴谋毫不知情。"</p>
  33. <p class="indent">在亚得里安堡,查理受到隆重接待,被安置在蒂穆尔塔什宏伟的城堡中养伤数周。作为对"卡拉巴利克事件"的惩罚,可汗和塞拉斯基尔双双被废黜。三个月后,奥斯曼帝国与俄罗斯爆发了第四次短暂战争。查理的行动在各方面都取得了暂时性成功。</p>
  34. <p class="indent">这场骚动在整个欧洲引起轰动。有人视之为英雄壮举:这位国王如同传奇英雄般,以寡敌众亲身搏斗。但更多人认为这纯粹是疯狂之举——国王怎能如此冒犯苏丹的盛情款待?彼得大帝听闻消息时如此评价:"我现在明白<a id="c45-nts10a"/>上帝已抛弃我兄长查理,他竟主动攻击并激怒自己唯一的朋友与盟友。"</p>
  35. <p class="indent">事实上,这真是英雄史诗吗?表面上看,百名配备火枪、佩剑的瑞典士兵对抗一万两千名装备火炮的土耳其人。欧洲流传的故事描绘土耳其人尸横遍野,在国王住所前堆积如山。实则土军阵亡四十人,瑞军损失十二人。即便这样的伤亡也属多余,因为土耳其近卫军展现了极大克制。若非土军破门洗劫时杀红了眼,多数死者本可生还。真相是:这场流血闹剧实为政治博弈,旨在阻止国王被引渡擒获。但这也是查理乐在其中、纵其发展的游戏——他已三年未尝战事,又经历了普鲁特河之辱,此刻至少能挥剑而战。"卡拉巴利克事件"的爆发,只因查理十二世沉醉于令人血脉偾张的战斗激情。</p>
  36. <p class="indent">卡拉巴尔克事件后的二十个月里,查理十二世始终滞留在土耳其,作为苏丹的贵宾居住在蒂穆尔塔什城堡——那里有精美的园林与秀丽的花园。他足部的骨折耗费数周才完全愈合,又过了十个月才能正常行走骑马。与此同时,欧洲局势风云变幻。1713年4月,《乌得勒支和约》的签署终于为这场持续十二年的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画上句号。这场战争没有赢家:虽然太阳王之孙腓力·德·波旁如路易十四所愿登上了西班牙王位,但和约条款已谨慎地将法兰西与西班牙两个王国彻底分离。七十一岁的路易十四本人距离生命终点只剩两年,连年征战已使法兰西民穷财尽。另一位西班牙王位宣称者——奥地利的查理大公,此时已因兄长1711年去世而继承神圣罗马帝国皇位。</p>
  37. <p class="indent">这些年里,俄国与土耳其终于达成永久和约。经历普鲁特河战役及后续三场不流血战争后,彼得大帝最终放弃亚速要塞并从波兰撤军。土耳其人迫切渴望和平:西欧战事结束意味着奥地利军队可能调往巴尔干半岛对土作战,苏丹必须未雨绸缪。1713年6月15日签订的《阿德里安堡和约》为两国带来了二十五年和平期。</p>
  38. <p class="indent">正是这份和约最终迫使查理十二世无法继续滞留奥斯曼帝国。收留这位国王四载的土耳其人,如今已与其敌人们握手言和。因此无论如何,查理必须离开。随着欧陆恢复和平,横贯欧洲的道路已然畅通。查理无法按原计划取道波兰——他的死敌奥古斯特正盘踞王位。但他可以选择穿越奥地利与德意志诸邦。事实上,新任皇帝查理六世正殷切期盼瑞典国王返回北德地区:当时德意志诸侯正企图吞并瑞典在神圣罗马帝国的全部领地,而皇帝更希望维持现状与势力平衡。皇帝不仅同意查理借道帝国疆域,更力邀其正式访问维也纳。查理拒绝了后者,坚持要求不举行任何仪式或官方接待。他声称若遭拒绝,将接受路易十四的邀请搭乘法国舰船返国。皇帝最终应允。</p>
  39. <p class="indent">查理决定秘密出行。以骏马疾驰的速度行进,他或许能赶在消息传开前抵达波罗的海沿岸——那时欧洲甚至尚未察觉他已离开土耳其。1714年夏末,查理开始为这次骑行做准备,训练自己和马匹适应长途跋涉。到9月20日,一切就绪。苏丹送来临别赠礼:骏马、帐篷和镶宝石的马鞍。在土耳其骑兵仪仗队护送下,这位国王与自卡拉巴利克事件起追随他的130名瑞典人,取道保加利亚、瓦拉几亚和喀尔巴阡山隘北上。在奥斯曼与奥地利帝国边境的皮特什蒂,查理小队与卡拉巴利克事件后留守本德尔的瑞典大部队会合。随行的还有数十位债主,他们计划全程跟随,指望国王踏上瑞典领土后能偿还债务。队伍集结期间,查理加紧训练马匹,绕着木桩飞驰,跨越横杆,甚至在疾驰时俯身拾取地上的手套。</p>
  40. <p class="indent">当所有流亡瑞典人集结完毕时,队伍已达1200人、近2000匹马和数十辆马车。如此庞大的队伍行进缓慢,极易引人注目。查理急于快速行动,不仅要避开萨克森、波兰或俄国间谍的追捕,更要避免帝国内新教徒们尴尬的拥戴示威——他们仍视瑞典国王为保护神。因此国王决定独自上路。</p>
  41. <p class="indent">除速度外,查理还倚重伪装。鉴于其苦行僧式的生活作风全欧闻名,随从中有人打趣道:若国王戴上卷曲的宫廷假发、入住豪华旅店、豪饮纵酒、四处调情、终日穿拖鞋且睡到日上三竿,定能完美伪装。查理虽未做到这般地步,但确实蓄起胡须,戴上深色假发,身着褐色制服和金穗镶边帽子,手持化名"彼得·弗里斯克上尉"的护照。他与两名同伴先行出发,伪装成替后方皇家车队安排马匹食宿的先遣人员。大队中则由一名军官穿戴查理的衣帽佩剑假扮国王。途中一名护卫离队,最终穿越欧洲的瑞典国王,身边仅剩一位同伴。</p>
  42. <p class="indent">他行进得越远,就越发焦躁不安。仅在驿站短暂停留——匈牙利的德布勒森、多瑙河畔的布达——没有一处超过一小时。他极少在旅店过夜,宁愿蜷缩在颠簸邮车地板铺着的稻草上入睡。从雷根斯堡到纽伦堡,再到卡塞尔一路向北疾驰。11月10日深夜,瑞典波美拉尼亚地区波罗的海沿岸的施特拉尔松德城门,卫兵被持续不断的敲门声惊醒。门外站着个戴深色假发、宽檐帽檐卷曲的身影。逐级上报的军官们直到凌晨四点惊醒了满腹牢骚的施特拉尔松德总督,才证实了这个惊人的消息:时隔十五年,瑞典国王再次踏上了瑞典领土。</p>
  43. <p class="indent">这次驰骋缔造了另一段传奇。不到十四天里,国王从瓦拉几亚的皮特什蒂疾驰至波罗的海沿岸的施特拉尔松德,全程1296英里。其中531英里乘坐邮车,其余路程策马飞驰。日均行进超百英里,最后六天六夜从维也纳到施特拉尔松德期间,渐盈的月光照亮道路使他速度更快:查理六昼夜奔袭756英里。全程未脱衣靴;抵达施特拉尔松德时,靴子只能从他脚上割下来。</p>
  44. <p class="indent">这场传奇驰骋震撼了整个欧洲。瑞典国王再次做出了惊世骇俗之举。瑞典国内陷入"难以言表的欢腾"。十五年后奇迹降临:国王归来了。尽管波尔塔瓦战役后五年间灾难频发,或许此刻国王能力挽狂澜。瑞典各地教堂举行感恩礼拜。但查理奔赴施特拉尔松德的消息在其他国家引发的不是感恩而是忧虑。这位战神重返瑞典领土后,又将掀起怎样的波澜?对于长期与他交锋的敌手——俄国的彼得、萨克森的奥古斯特、丹麦的腓特烈——以及那些趁火打劫者——汉诺威的乔治·路易斯与普鲁士的腓特烈·威廉——这突发事件使所有图谋都充满变数。但单凭一次壮举,终究难以抗衡嗅到血腥味后集结的千军万马。</p>
  45. <p class="indent">尽管在他骑马归来后,瑞典乃至整个欧洲都预期查理会立即登船返回故土,这位国王却再次颠覆了所有人的预判。他休整一番,召来裁缝量身定制新军装——朴素的蓝色外套、白色马甲、鹿皮马裤与新靴子,随后宣布将坐镇施特拉尔松德——瑞典在欧洲大陆的最后一块飞地。此举自有其道理:这座波美拉尼亚地区最坚固的瑞典堡垒,势必会遭到日益壮大的反瑞联军围攻。若由国王亲自主持防御,或可牵制敌军跨波罗的海进攻瑞典本土。更何况,这又能让他重闻火药之香。</p>
  46. <p class="indent">查理下令从本土调集新军与火炮。此时他既已踏上瑞典领土且近在咫尺,枢密院无力违抗,勉强凑出14000人驻防该城。正如查理所料,1715年夏,一支普鲁士-丹麦-萨克森联军兵临城下,兵力达55000之众。</p>
  47. <p class="indent">这座围城的命脉在于通往瑞典的海上补给线。只要瑞典舰队能护航运输物资弹药,查理就有望守住城池。然而1715年7月28日,丹麦舰队突然现身,双方激战六小时炮火连天。最终两败俱伤,各自蹒跚返港维修。但六周后,得到八艘英国主力舰增援的丹麦舰队卷土重来。瑞典海军上将却以逆风为由,始终龟缩港内。</p>
  48. <p class="indent">随着海上航线被切断,斯特拉尔松德的陷落已成定局。丹麦军队首先攻占了位于斯特拉尔松德外海的吕根岛。当时查理十二世亲临战场,率领2800名士兵向14000名掘壕固守的丹麦-普鲁士联军发起进攻。这次突袭被击退了,国王的胸膛被一枚已衰减的滑膛枪弹击中但伤势不重,瑞典军队最终放弃了该岛。围城战持续了整个秋季,查理不断在陆地和海上面临危险处境。最终在1715年12月22日,防线被突破,城市宣告沦陷。</p>
  49. <p class="indent">就在守军投降前夕,国王乘着一艘无篷小船离开了斯特拉尔松德。在浮冰密布的严冬海面上,水手们历经十二小时艰险航行,终于抵达一艘在近海等候的瑞典战舰。这艘船将国王送回了瑞典。1715年12月24日凌晨四点,在离开祖国十五年零三个月后,瑞典国王终于冒着漆黑的冰雨,重新踏上了故土。</p>
  50. <div class="footnote">
  51. <p class="footnote" id="c45-ftn45"><a class="hlink" href="#c45-ftn45a">*</a> 某次,查理决定乘船侦察敌军阵地,他乘坐的是一艘由名为施密特的造船大师掌舵的小划艇。刚进入普鲁士军队射程,小船就被火枪弹丸形成的弹幕笼罩。施密特尽可能蜷缩在船舱底部;查理见状却挺身而立,完全暴露自己,还朝敌军挥动右手。他未被击中,观察完毕后便命令施密特返航。羞愧难当的施密特道歉说:"陛下,<a id="c45-nts11a"/>我并非舵手,而是您的造船匠——白日造船、夜晚生子才是我本分。"查理幽默地回应道,他当日的掌舵表现丝毫不影响这两项本职工作。</p>
  52. </div>
  53. (说明:译文采用以下处理手法:
  54. 1. "reconnoiter"译为军事术语"侦察","musket balls"译为"火枪弹丸"符合历史语境
  55. 2. 将原文"beget children at night"意译为"夜晚生子",既保留俚俗意味又符合中文表达习惯
  56. 3. 末句采用反译法处理"had not disabled him",以"丝毫不影响"对应原作的幽默双关
  57. 4. 完整保留所有HTML标签及id属性)</body>
  5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