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4950515253545556575859606162636465 |
- <html xmlns="http://www.w3.org/1999/xhtml" xmlns:ops="http://www.idpf.org/2007/ops" xmlns:xsi="http://www.w3.org/2001/XMLSchema-instance">
- <head>
- <title>《彼得大帝:生平与时代》</title>
- <link href="Mass_9780307817235_epub_css_r1.css" rel="stylesheet" type="text/css"/>
- <link href="page-template.xpgt" rel="stylesheet" type="application/vnd.adobe-page-template+xml"/>
- <meta content="application/xhtml+xml; charset=utf-8" http-equiv="Content-Type"/>
- <meta content="urn:uuid:5c312a24-269c-4162-9197-9dc21c8443b7" name="Adept.expected.resource"/>
- </head>
- <body><h1 class="chapter" id="c46"><a id="page602"/>46<br/><br/>北方威尼斯</h1>
- <p class="nonindent">传说圣彼得堡城最初完整地建造在缥缈的蓝天之上,而后整体降落在涅瓦河的沼泽地带。这个传说试图解释:为何在如此荒凉的地址上能出现这般美丽的城市。而真相同样充满奇迹:凭借一人钢铁般的意志、数百名外国建筑师工匠的技艺,以及数十万俄国劳工的血汗,最终建成了这座被后世赞叹者称为"北方威尼斯"与"冰雪巴比伦"的都市。</p>
- <p class="indent">圣彼得堡的全面建设始于1709年波尔塔瓦战役胜利之后,其缔造者宣称这场胜利"为城市奠定了基石"。次年俄国攻占里加和维堡这两座"让圣彼得堡得以安枕的靠垫",更推动了建设进程。此后尽管彼得时常离开他的"天堂"数月(有时长达一年以上),工程却从未停歇。无论身处何地,无论国务多么繁忙,沙皇的信件总是充斥着关于堤岸、宫殿及其他建筑的施工指令,运河开凿的细节,以及园林设计与种植的要求。1712年,虽未颁布正式诏令,圣彼得堡已然成为俄罗斯新都。专制政权以沙皇为中心,而沙皇偏爱圣彼得堡。政府机构遂陆续从莫斯科迁来,新部门在此涌现,很快,仅仅是彼得坐镇于此的事实,便使这座涅瓦河畔的新兴城市蜕变为国家权力中枢。</p>
- <p class="indent">在建城最初的十年间,圣彼得堡以惊人速度扩张。据韦伯1714年4月的记载,彼得大帝通过人口普查统计出城内已有34,500栋建筑。这个数字显然囊括了所有带四面墙和屋顶的栖身之所,即便如此仍不免夸大之嫌。但这座新城不仅建筑数量可观,质量更令人惊叹。来自多国的建筑师纷纷投身建设浪潮:首任总建筑师特列津尼在俄履职近十年后,德国人安德烈亚斯·施吕特于1713年接任(特列津尼仍留任继续负责建筑项目),并带来了一批本国同行。</p>
- <p class="indent">1714年的城市核心区仍位于彼得格勒岛,距离彼得保罗要塞东侧仅数码之遥。中心地带的三一广场毗邻彼得大帝最初居住的三间原木小屋所在的河岸,四周已矗立起多座宏伟建筑。其中包括1710年建成的圣三一木制教堂——彼得定期在此参加礼拜、庆祝胜利或悼念逝者。国家办公厅主楼、政府印刷局(采用西方进口活字印刷机印制圣经与科技书籍)以及城内首家医院环列广场周围,与戈洛夫金首相、沙菲罗夫副相、伊万·布图尔林亲王、新晋伯爵尼基塔·佐托夫及西伯利亚总督马修·加加林亲王的石质宅邸比邻而居。著名的四桅帆船酒馆仍在营业,为沙皇本人、外国使节、商贾乃至体面市民提供休憩场所,人们可在此享用烟草、啤酒、伏特加、葡萄酒和白兰地。</p>
- <p class="indent">距三一广场不远处的独家市场由三面环绕宽阔庭院的两层木构建筑组成,数十国商贩在数百个摊位陈列货品。所有商户均向沙皇缴纳租金——为维持贸易垄断,全城禁止其他区域设摊交易。毗邻的另一座大型木构建筑内,豌豆、扁豆、卷心菜、燕麦粉、面粉、熏肉、木制器皿与陶罐等生活物资琳琅满目。后街的鞑靼跳蚤市场挤满杂乱小摊,兜售旧鞋、废铁片、旧绳索、破木凳、二手马鞍等五花八门的物件。扒手在摩肩接踵的人流中如鱼得水。"人群密集到必须时刻警惕钱袋、佩剑和手帕,"韦伯写道,"明智之举是将所有物品握在手中。我曾目睹一位德国掷弹兵军官丢了假发,某位贵妇失了软帽。"原来鞑靼骑手飞驰而过掠走两样头饰,竟在受害者秃头可见之处公然销赃,引得围观者哄笑。</p>
- <p class="indent">随着波尔塔瓦战役消弭了瑞典的威胁,这座城市从要塞东侧的原址向外扩张,逐渐延伸至其他岛屿和大陆。在涅瓦河北岸下游处,坐落着三角洲最大的瓦西里岛——该岛大部分区域被彼得作为礼物赐予了总督缅希科夫亲王。1713年,这位亲王在临河堤岸上动工修建了一座三层高的宏伟石宫,铁皮屋顶漆成鲜红色。这座由德国建筑师戈特弗里德·舍德尔设计的宫殿,在彼得有生之年始终是圣彼得堡最宏丽的私邸,内部陈设着雅致家具、华丽银器,丹麦大使曾犀利评价其中许多物件"显然是从波兰城堡搬来的"。其宽敞的主厅承办着全城最重要的庆典、婚礼与舞会。彼得使用缅希科夫宫的方式,恰似他早年对待莫斯科为弗朗茨·列福尔特建造的大宅——这位沙皇更偏爱简朴居所,其住处从无足以举办大型宴会的厅堂。有时当缅希科夫代他接待宾客时,彼得会从小屋隔河眺望那座灯火通明的宫殿,忍俊不禁地自语:"达尼雷奇正在寻欢作乐呢。"</p>
- <p class="indent">宫殿后方矗立着亲王的私人教堂,钟楼传出柔和的鸣响;规整的大花园环绕着格栅围墙,树篱与林苑间点缀着园丁小屋,农场里饲养着家禽牲畜。得益于北岸的向阳优势,这座由树篱挡风的花园竟能出产水果乃至甜瓜。岛上其余区域散布着零星的木屋与牧场,但瓦西里岛大部分仍被原始丛林覆盖。</p>
- <p class="indent">城市的灵魂永远是这条浩荡大河——冰冷的激流从拉多加湖奔涌而出,沉默而迅疾地掠过要塞,流过缅希科夫的红顶宫邸,穿越群岛注入芬兰湾,其湍流在离岸一英里处仍清晰可辨。彼得时代难以建桥,不仅因激流的冲击、冬冰的挤压与春汛浮冰的破坏力,更因沙皇坚持要求臣民通过无桨渡船来学习航海技术。二十艘官营渡船服务于平民,但船夫多为目不识丁的农奴,常被急流狂风吹得晕头转向。直到波兰大使、一位少将和御医相继在渡河事故中溺亡,彼得才勉强允许使用船桨。对普通民众而言,渡河始终充满风险:暴风雨可能导致数日滞留对岸。冬季冰面行走虽易,但在夏秋风暴季或春秋流冰期,岛上居民几乎与俄罗斯本土隔绝。(1712年4月,彼得发明了破冰渡河法:将四桨船置于雪橇上,人坐船中——即便雪橇马匹坠冰,载着沙皇的船仍能漂浮。)</p>
- <p class="indent">由于这种隔离状态,政府建筑与私人宅邸开始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南岸(即大陆一侧)。其中最宏伟的是海军上将阿普拉克辛将军的三十间厅堂宫殿,该建筑毗邻海军部大楼,坐落在如今由拉斯特雷利为伊丽莎白女皇建造的、拥有一千一百个房间的冬宫所在地块转角处。沿南岸堤坝溯流而上,依次可见总检察长雅古任斯基、海军中将克鲁伊斯的宅邸,以及彼得大帝本人的冬宫——后者现址正是叶卡捷琳娜大帝的小艾尔米塔什宫所在。彼得的宫殿为木质结构,两层楼高,中央主楼配两翼侧楼,除门楣上的海军冠徽外,与沿岸其他豪宅并无二致。这位沙皇对宽敞厅堂感到不适,更偏爱低矮小屋,但为保持沿河宫殿立面的对称线条,他不得不将每层楼高建得超出预期。其解决之道是在所有起居室的原始天花板下加装了一层假吊顶。首座冬宫于1721年拆除,原址重建了更大的石质宫殿。<a class="hlink" href="#c46-ftn46" id="c46-ftn46a"><sup class="frac">*</sup></a></p>
- <p class="indent">1710年,在海军部大楼上游一英里处的丰坦卡河与涅瓦河交汇处,特雷齐尼开始建造一座精美的夏宫。这座建筑两侧开有宽格水景窗,配两座敦实的荷兰式烟囱,陡峭山墙屋顶上矗立着圣乔治骑马造型的镀金风向标。彼得与叶卡捷琳娜在此共居,十四间通透敞亮的房间被均分:沙皇占据底层七间,楼上七间归属皇后。他的居室折射出质朴的审美与实用主义趣味;她的房间则彰显着对皇家奢华的追求。例如彼得书房与接待室的墙面,自地至窗镶嵌着数百块荷兰蓝瓷,每块都绘有舰船、海景或田园风光。接待室与小卧室的天花板装饰着展翅天使簇拥《俄罗斯凯旋》的彩绘。沙皇书桌上摆放着英王乔治一世馈赠的雕花船用钟与镶银黄铜罗盘。他那顶罩红丝绒华盖的床榻虽大,却不足以让这位巨人舒展身躯——十八世纪<a id="page606"/>的人们习惯倚枕而眠。彼得楼层最有趣的当属车削工坊,内设沙皇闲暇时操作的车床。墙面矗立着1714年丁格林在德累斯顿特制的十二英尺高木雕仪器架,三个直径三英尺的表盘分别显示时间,并通过连接屋顶风向标的连杆指示风力与风向。彼得餐厅仅容家族与少数宾客用餐,所有公开宴请均在缅什科夫宫举行。厨房墙面满铺花卉纹蓝瓷砖,黑色大理石水槽由圣彼得堡首套管道系统供水。最关键的是,厨房设有直通餐厅的传菜窗——沙皇酷爱热食,深恶那些让菜肴在漫长传送途中冷却的宏大宫殿。</p>
- <p class="indent">楼上区域,叶卡捷琳娜拥有接待厅、宝座厅、舞厅、卧室、带船形雕花摇篮的育儿室及专属厨房。她的房间装饰着彩绘天花、拼花地板、佛兰芒与德国挂毯墙饰、金银丝中国绸缎壁纸、帷幔、地毯、象牙螺钿镶嵌家具,以及威尼斯与英格兰镜鉴。如今这座精致修复的小宫殿,陈设着大量原始或同期器物,悬挂着彼得家族与将领们的肖像画,与彼得宫城的"蒙普莱西尔"亭一同,成为最能让人亲密感知彼得大帝气息长存之地。</p>
- 1716年,又一位外国建筑师抵达圣彼得堡,准备在彼得大帝的"天堂"留下永恒的印记。这位就是法国建筑师亚历山大·让·巴蒂斯特·勒布朗。作为巴黎人,他师从凡尔赛宫花园设计大师勒诺特,时年仅三十七岁,却已凭借巴黎的建筑作品及所著的建筑与规整式园林专著在法国声名鹊起。1716年4月,勒布朗签订了一份前所未有的合约:以总建筑师身份赴俄工作五年,年薪保障5000卢布,并配给国家公寓,且五年期满后可携带全部财物免税离境。作为回报,勒布朗承诺将倾囊相授,培养与他共事的俄罗斯人。
- 赴任途中,勒布朗途经彼得大帝正在疗养的皮尔蒙特,两人就沙皇对新都的规划蓝图深入交谈。彼得对这位新雇员极为满意,在勒布朗启程时,曾热情洋溢地致信圣彼得堡的缅什科夫:
- <p class="bl_nonindent"><a id="page607"/><a id="c46-nts4a"/>请以友善态度接纳勒布朗并尊重其合约,因其才华远胜常人,堪称真正的奇才——这点我即刻便察觉到了。他不仅是位精力充沛、才智过人的绅士,更在法国各大工坊备受尊崇,通过他我们可招揽任何所需人才。故特此要求:全体建筑师今后须将所有新建方案提交勒布朗核准,若时间允许,旧有建筑也需按其意见进行修正。</p>
- </div>
- <p class="indent">怀揣"总建筑师"头衔、丰厚合约及沙皇的热情赞誉,勒布朗抵俄时便意图大展拳脚。其随行队伍不仅包括妻儿,更携数十名法国绘图师、工程师、细木匠、雕塑师、石匠、砖瓦匠、木工、锁匠、雕工、金匠与园艺师。他当即成立新建造办公厅,所有建筑方案必经此机构审核。随后根据与彼得大帝的会谈,他开始起草主导城市未来数十年发展的总体规划。</p>
- <p class="indent">这项新规划中最宏大的部分,是在瓦西里岛东半部仿照阿姆斯特丹建造一座运河之城。设计者计划在这片低洼沼泽地上开凿纵横交错的矩形运河网——两条主运河纵贯全岛,十二条支流横向交错,即便最窄的支流也足以容纳两船并行。每栋住宅都将配有庭院、花园和私家船坞。在这片宏伟的水城棋盘中央,将为沙皇建造配有大型规整花园的新宫殿。</p>
- <p class="indent">勒布朗德于1716年8月到任后立即动工,在沼泽地打下木桩标定新城轮廓。当年秋季至次年春季,运河开挖工程启动,首批迁入的居民在彼得严令下开始建造住宅。然而工程进展并不顺利。勒布朗德行使新职权时,触犯了圣彼得堡实权人物缅什科夫的特权与地产——这位兼任市总督的权贵拥有瓦西里岛大片土地,部分区域正属于规划中的运河新城。缅什科夫不敢公开反对沙皇批准的项目,但在彼得离京数月期间,这位总督掌控着包括新城建设在内的一切市政活动。报复来得颇具特色:建成的运河比设计标准更窄更浅,无法实现双向通航,浅水河道很快被淤泥堵塞。彼得返京视察时,初见沿岸新宅甚感欣慰,待察觉运河尺寸有异,顿时勃然大怒。此时已深谙不宜与缅什科夫正面冲突的勒布朗德保持沉默。沙皇与建筑师同行至岛中央时突然发问:"有何良策实现朕的蓝图?"</p>
- <p class="indent">这位法国人耸耸肩答道:"<a id="c46-nts5a"/>唯有拆除,陛下,全部拆除。除了推倒重来别无他法。"即便对彼得而言,这个方案也过于激进,最终整个项目被迫放弃。不过沙皇仍会不时前往瓦西里岛凝视运河,归途中始终沉默不语。在南岸,勒布朗德主持修建了贯穿城市的主干道涅瓦大街,笔直延伸两英里半,从海军部大楼直通亚历山大·涅夫斯基修道院。这条由瑞典战俘修筑并铺设(他们还被勒令每周六清扫)的大道,很快成为俄罗斯最负盛名的街道。</p>
- <p class="indent">勒布朗对圣彼得堡另一处著名地标——夏园的贡献同样卓越。早在波尔塔瓦战役前,彼得就着手建造这座占地37英亩的花园,它位于涅瓦河与丰坦卡河交汇处的夏宫后方。即便在对瑞典人战事最吃紧的时期,沙皇仍持续签发关于花园建设的诏令。莫斯科方面奉命运送"种子与根茎,并派遣十三名少年接受园丁培训",同时搜集法国与荷兰的园林典籍。各类乔木被移植来装点林荫道:基辅与诺夫哥罗德的椴树榆树、汉堡的栗树、莫斯科与伏尔加河流域的橡树果树,以及南方的柏树。花卉更是来自五湖四海:阿姆斯特丹的郁金香球茎、吕贝克的丁香灌木,还有俄罗斯各地运来的百合、玫瑰与康乃馨。</p>
- <p class="indent">勒布朗为夏园注入了水的灵魂。"喷泉与水景是园林的灵魂与核心装饰",他曾如此写道。他将丰坦卡河(其名即源自"喷泉")的水引入新建的水塔,利用水位落差形成压力,驱动新设计的喷泉形成冲天水柱与迷离水雾。五十座造型各异的喷泉星罗棋布:岩洞式、阶梯式,还有从海豚与骏马石雕口中喷吐的水花。喷泉下方的水池里,真实与神话中的生物共存——石雕滴水兽、活鱼甚至海豹在水中嬉戏。近旁,珍禽在宝塔形鸟笼中啼啭,蓝毛猴子吱喳作响,箭猪与紫貂则用忧郁的眼神回望观光的人类。</p>
- <p class="indent">运用从勒诺特大师处习得的技艺,勒布朗为<a id="page609"/>彼得打造出纯正的法式规整园林。他用繁复的曲线勾勒出花卉、灌木与砾石组成的刺绣花坛,将乔木与灌木的树冠修剪成球体、立方体与圆锥体。玻璃温室里栽种着橙树、柠檬树、月桂树甚至小型丁香树。所有步道交叉点与林荫路旁都安放着意大利雕塑,最终园区陈列了六十尊描绘伊索寓言场景的白色大理石雕像,以及题为《和平与丰饶》《航海》《建筑》《真理》与《真诚》的艺术品。</p>
- <p class="indent">彼得在圣彼得堡时,常去夏园消遣。沙皇喜欢坐在长椅上喝啤酒或与友人下跳棋,而叶卡捷琳娜则携女伴们在林荫道间漫步。这座向公众开放的皇家园林,每逢午后便成为上流社会的散步胜地,六七月白夜时节更有人群聚集在喷泉旁纳凉。1777年一场特大洪水重创夏园,树木连根拔起,喷泉尽数损毁。事后叶卡捷琳娜大帝以英式自然园林取代原有的法式规整风格进行重建,未恢复喷泉系统,任由乔木灌木自然生长。但夏园魅力不减,普希金居所近在咫尺,常来此散步;格林卡与果戈理亦是彼得夏园的常客。这座与城市同龄的古老园林,每年春天仍会焕发新生,宛若枝头最鲜嫩的叶芽般朝气蓬勃。</p>
- <p class="indent">缅什科夫对勒布隆日益受宠妒火中烧,便借夏园之事构陷这位法国人。1717年他向彼得密报,称勒布隆正在砍伐沙皇极为珍视的夏园树木——实则建筑师仅为改善景观按法式理念修剪了部分枝桠。彼得归来见状勃然大怒,不由分说便用手杖击打勒布隆,导致建筑师惊惧交加卧床不起。待沙皇实地查验发现只是修剪痕迹后,急忙遣人致歉并下令对建设总监悉心照料。不久彼得在楼梯间撞见缅什科夫,当即揪住其衣领抵墙怒吼:"<a id="c46-nts8a"/>全因你这恶棍作祟,才害得勒布隆染病!"</p>
- <p class="indent">勒布隆虽康复如初,却在一年半后感染天花,于1719年2月以三十九岁盛年离世,在俄仅驻留三十个月。倘若这位深受彼得器重的建筑师得以长寿,圣彼得堡的城市风貌必将更富法兰西情调。现存<a id="page610"/>的彼得宫城堪称这种未竟建筑美学的辉煌见证——勒布隆临终前已为这座滨海夏宫完成选址、图纸设计与园林规划,后世称之为"俄罗斯的凡尔赛"。</p>
- <p class="extract">彼得宫的概念早在勒布朗来到俄罗斯之前就已形成;其起源与喀琅施塔得密切相关。1703年,在征服涅瓦河三角洲数月后,彼得乘船驶入芬兰湾,首次发现了科特林岛。不久后,他决定在此建造要塞以守护圣彼得堡的海上门户。施工期间,沙皇频繁亲临视察工程进展。尤其在秋季风暴频发时,他无法从都城直接乘船前往,便改由陆路行至岛屿正南方的海岸线,再换乘小船缩短航程。为此他在岸边修建了简易码头和两居室木屋,以便天气恶劣时暂歇——这座小屋正是彼得宫的雏形。</p>
- <p class="indent">波尔塔瓦战役胜利确保英格利亚归属后,彼得将圣彼得堡外芬兰湾南岸土地划拨给麾下重臣。众多将领在距海岸半英里、高约五六十英尺的弧形山脊上兴建乡间宅邸。其中面朝海湾的半圆形豪宅群中,最宏伟的当属缅什科夫庄园。建筑师谢德尔为其建造了三层椭圆形宫殿,被命名为"奥拉宁鲍姆"。</p>
- <p class="indent">彼得最初在斯特列尔纳建造的海滨夏宫远不及这位公爵的豪华宅邸。那仅是带树屋的大型木结构别墅,沙皇需爬梯进入顶层。傍晚时分,他常惬意地抽着烟斗眺望海湾帆影。随着对更宏伟建筑的渴望,彼得最终委托勒布朗打造能与奥拉宁鲍姆比肩的海滨凡尔赛——彼得宫。</p>
- <p class="indent">勒布朗德的宏伟宫殿是一座装饰华丽、陈设考究的两层建筑,后方连接着规整的法式大花园。但比起凡尔赛宫,或是拉斯泰利一代人后在同一地点为伊丽莎白女皇扩建改造的宫殿,这座建筑规模要小得多,装饰也更为朴素。彼得宫城的精华——也是勒布朗德的杰作——在于对水景的运用。在这里,水柱直冲云霄,从数十座造型奇特的喷泉中喷薄而出;水花飞溅在人类与神祇、骏马与鱼群以及难以名状的奇幻生物雕像上;水流如镜面般平滑地漫过大理石台阶边缘;在喷泉池、池塘与运河中呈现出幽深的色泽。宫殿正前方的大瀑布沿着巨型双螺旋大理石阶梯奔流而下,阶梯两侧是深邃的岩洞景观,最终汇入宽阔的中央水池。鎏金雕像在阶梯旁熠熠生辉,水池中央矗立着耀眼的金色参孙像——他正徒手掰开雄狮的血盆大口,周身环绕着无数喷涌的水柱。水流经由此处,通过一条可容小型帆船直达宫墙下的长运河奔向大海。这条贯穿下花园中央的主运河两岸,林立着更多喷泉、雕塑与成排的树木。喷泉的水源并非来自海湾,而是通过木制管道引自十三英里外的高地泉眼。</p>
- <p class="indent">在下花园这片宫墙与大海之间的区域,纵横交错的林荫道间点缀着喷泉与白色大理石雕像,勒布朗德还打造了三座留存至今的精致夏宫——隐庐、马利宫与蒙普莱西尔。隐庐是一座被护城河环绕的玲珑建筑,吊桥连通着唯一的入口。这座两层建筑底层设有厨房与办公区,上层则是带落地窗阳台的明亮大厅,专用于私人晚宴。大厅中央的椭圆形巨桌可容纳十二人,暗藏精妙的法国机械装置:当主人摇铃示意换菜时,桌面中央会降至一楼完成撤盘与上菜,随后自动复位。如此设计确保了用餐全程无需仆从在场。</p>
- <p class="indent">马利宫得名于路易十四的避暑行宫,但法国大使向巴黎汇报时指出它"<a id="c46-nts9a"/>与陛下的行宫毫无相似之处"。彼得大帝的马利宫是座简朴的荷兰式宅邸,橡木墙板配以荷兰瓷砖,静立于湖畔一隅。</p>
- <p class="indent">这些亭台楼阁中最重要的是蒙普莱西尔宫,彼得对其的喜爱超过其他所有乡间别墅。这座单层红砖建筑采用荷兰风格,比例完美,紧邻海边,堪称与沙皇在夏园中的小型夏宫相媲美的第二颗明珠。高大的法式落地窗让人可以从任何房间直接踏上高出水面几英尺的砖砌露台。内部中央大厅和接待室以荷兰风格装饰着深色橡木护墙板,镶板中嵌有荷兰风情画作,尤以荷兰船舶题材居多。天花板绘有欢快的法式蔓藤花纹,地面则铺设着黑白相间的大瓷砖,构成真人尺寸的棋盘图案。</p>
- <p class="indent">如今的蒙普莱西尔宫基本保持着彼得居住时的原貌。家具、装饰品和日常用品虽非沙皇旧物,却都是同时代珍品。中央大厅一侧是彼得俯瞰海湾的书房,书桌上摆满航海仪器,窗户以下墙面贴着描绘船舶的荷兰蓝瓷砖,上部则为木质镶板。相邻小间是彼得的卧室,躺在床上便可望见大海。大厅另一侧是仅与餐桌一步之遥的蓝瓷砖厨房。最别致的是那间精美的小中国厅,通体采用红黑漆器装饰。建筑两侧各有一条优雅长廊,配有高大宽敞的窗户:面海的前窗可直通露台,面花园的后窗外则是郁金香与喷泉交相辉映;窗间墙上悬挂着更多以海景为主的荷兰画作。彼得钟爱这栋小屋,即便皇后住在山脊上的大宫殿时,他也常独居于此。在这里,他可以凝望海景,或躺在敞窗边的床榻聆听浪涛声。这位终生躁动不安的君主,在晚年于蒙普莱西尔宫找到了难得的宁静。</p>
- <div class="footnote">
- <p class="footnote" id="c46-ftn46"><a class="hlink" href="#c46-ftn46a">*</a> 第二座冬宫也已消失无踪,如今矗立在此的是第五座冬宫建筑。它经改造成为艾尔米塔什博物馆,现已成为整座城市的中心。</p>
- </div></body>
- </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