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49505152535455565758596061626364656667686970 |
- <html xmlns="http://www.w3.org/1999/xhtml" xmlns:ops="http://www.idpf.org/2007/ops" xmlns:xsi="http://www.w3.org/2001/XMLSchema-instance">
- <head>
- <title>《彼得大帝:生平与时代》</title>
- <link href="Mass_9780307817235_epub_css_r1.css" rel="stylesheet" type="text/css"/>
- <link href="page-template.xpgt" rel="stylesheet" type="application/vnd.adobe-page-template+xml"/>
- <meta content="application/xhtml+xml; charset=utf-8" http-equiv="Content-Type"/>
- <meta content="urn:uuid:5c312a24-269c-4162-9197-9dc21c8443b7" name="Adept.expected.resource"/>
- </head>
- <body><h1 class="chapter" id="c49"><a id="page636"/>第四十九章<br/><br/>"国王是伟人..."</h1>
- <p class="nonindent">1717年彼得计划造访的法国,犹如一个庞大而精密的轨道天体系统——曾经作为整个系统温暖、生命与意义源泉的太阳,如今已然熄灭。1715年9月1日,太阳王路易十四在统治七十二年后以七十六岁高龄驾崩。其中有三十五年时间,这位君主的统治期与同时代另一位伟大君主彼得大帝重叠。但路易与彼得分属不同世代,随着彼得影响力与俄国实力的增长,太阳王的荣光已日渐黯淡。</p>
- <p class="indent">路易晚年接连遭遇家庭悲剧:他唯一存世的合法子嗣、性格平庸的皇太子(对父亲充满畏惧)于1711年离世。新任皇太子勃艮第公爵作为逝者之子、国王之孙,原是位英俊迷人、才智超群的青年才俊,承载着法兰西的未来希望。其美貌妻子萨伏依的玛丽·阿德莱德更是光彩夺目。这位幼年便嫁入凡尔赛的王妃在垂暮国王的宠爱中长大,据说在国王爱过的所有女性中,最得宠的莫过于这位孙媳。然而1712年,新任皇太子与活泼年轻的王妃竟在一周内相继死于麻疹,他三十岁,她二十七岁。他们的长子(路易的曾孙)继任皇太子后,数日内亦殁于同种疾病。</p>
- <p class="indent">七十五岁的老国王仅剩一位曾孙——这个两岁大、脸颊红润的幼童是直系血脉中最后存活的婴孩。他也染上了麻疹,却奇迹般活了下来,只因他的家庭女教师锁紧房门,坚决不让医生用放血疗法和催吐剂碰他。这位新任小太子得以幸存,后来以路易十五之名统治法国长达五十九年。临终之际,路易十四召见了时年五岁的曾孙兼继承人。这对共同统治法国131年的波旁王朝祖孙<a id="page637"/>相视无言。随后太阳王说道:"<a id="c49-nts1a"/>孩子,终有一日你会成为伟大的君王。切莫效仿我穷兵黩武的作风。行事当以神明为念,使子民尊崇上帝。眼见国家陷入如此境地辞世,令我痛彻心扉。"</p>
- <p class="extract">太阳王驾崩后,凡尔赛宫迅速人去楼空。宏伟的厅室家具尽撤,辉煌的宫廷烟消云散。新国王居住于巴黎杜伊勒里宫,偶尔花园漫步者能瞥见这位胖乎乎、红脸蛋的男孩——他蓄着卷曲长发,睫毛修长,波旁家族标志性的鹰钩鼻正日渐明显。</p>
- <p class="indent">法国实权落入摄政王菲利普手中。这位奥尔良公爵作为路易十四的侄子,既是第一血亲亲王,也是幼主之后的直接王位继承人。1717年的菲利普四十二岁,身材矮壮,堪称猎艳高手:从贵族淑女、歌剧演员到街头流莺皆在狩猎范围。他尤其嗜好娼妓,偏爱尝鲜刚抵巴黎的年轻姑娘,对女子美丑毫不在意。其母坦言:"<a id="c49-nts2a"/>他对女人简直痴狂。只要性情温顺、举止放浪、食量酒量俱佳,容貌好坏他全不计较。"某次母亲就此规劝时,他嬉皮笑脸反驳:"哎呀妈妈,黑灯瞎火时母猫都是灰色的。"</p>
- <p class="indent">摄政王在皇家宫殿举办的私人晚宴曾是整个法兰西的谈资。紧闭的宫门背后,他与友人们斜倚长榻,同身着透明纱裙的歌剧院芭蕾舞女共进晚餐,宴后这些女子还会裸身起舞。这位摄政王不仅对世俗礼法毫不在意,更以惊世骇俗为乐。他在餐桌上的粗鄙言谈令王妃拒绝邀请任何宾客共餐。他公然蔑视宗教,曾带着拉伯雷的著作去望弥撒,在仪式期间刻意高声诵读。其王妃——路易十四与蒙特斯潘夫人的女儿——为他诞下八名子嗣,却因长期偏头痛将自己锁在寝宫度日。</p>
- <p class="indent">这般情势下,许多法国人担忧年幼的路易十五性命堪虞。若这小国王遭遇不测,摄政王便将继承王位。然此等忧虑实属多虑。菲利普·德·奥尔良虽品行不端,却兼具诸多优点。他既纵情声色又仁厚慈悲,其罪孽中独缺妒恨与野心。他的谈吐笑容极具魅力,必要时举止优雅雄辩。他对科学与艺术痴迷至深,皇家宫殿的居所悬挂着提香与范戴克真迹,其创作的室内乐至今仍在上演。他对受托照看的小国王倾注全部心血,只愿守护王座至君主成年。纵使前夜纵酒狂欢,他每日清晨六点必准时理政。那些与他共耽享乐的男女玩伴,无一能影响其政令决策。他清醒认识到"太阳王"叔父的穷兵黩武已将国家拖入赤贫深渊。在菲利普摄政八年间,除与西班牙有过短暂摩擦外,法国军队始终驻守兵营。他的外交政策以和平为基石,更令全欧震惊的是,这项新政竟以与英格兰修好为核心。</p>
- <p class="extract">彼得大帝访巴黎前夕,西欧持续多年的格局被一连串剧变打破。英国辉格党内阁倒台令马尔伯勒公爵失势,英荷联军对法国北部的入侵陷入僵局。新上任的托利党内阁亟盼停战,垂暮之年的太阳王也乐得顺水推舟。随着1713年《乌得勒支和约》签订,这场席卷西欧诸国的西班牙王位继承大战终告落幕。不久太阳王溘然长逝,英伦亦逢君权更迭——安妮女王驾崩后,因十六名子嗣皆夭折,遂无新教斯图亚特继承人。为确保新教延续,汉诺威选帝侯乔治·路易斯依议会既定协议,身兼汉诺威统治者与英格兰国王乔治一世双重身份入主白金汉宫。</p>
- <p class="indent">总体而言,这些事件彻底重塑了欧洲的外交格局。西方诸国实现和平后,得以将更多精力投向原本处于次要地位的北方战场。英国在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中确立了无可争议的海上霸权,此时正担忧俄国在波罗的海地区日益增长的势力可能影响其贸易利益,强大的英国海军分舰队开始频繁现身这片北方海域。汉诺威同样对彼得抱有敌意,畏惧沙皇势力在德意志北部的扩张。这位兼任英国国王的选帝侯三次拒绝彼得的会晤请求,坚持要求俄军必须首先全部撤出德意志领土。</p>
- <p class="indent">与此同时,法国的外交政策发生了革命性逆转。摄政王菲利普执政下的法国不再敌视英格兰、也不再支持天主教詹姆斯党,转而寻求与英国修好,并承认新教汉诺威王朝的合法地位。法国对瑞典的长期支持政策也面临调整。太阳王时代,法国常年资助瑞典人,将其作为牵制奥地利皇帝在德意志势力的砝码。如今瑞典军队惨败并彻底退出德意志,哈布斯堡皇帝实力大增,法国亟需在东方寻找新盟友。过去十年间迅速崛起的彼得俄国自然成为潜在选择。通过外交渠道,各种试探性信号开始传递。而彼得也积极回应。尽管法国在其执政期间始终在波兰和君士坦丁堡问题上与俄作对,但他深知欧洲格局正在剧变。与法国结盟或达成谅解,将能平衡日益紧张的俄英、俄汉关系。更重要的是,他视法国支持为结束北方战争的契机——法国仍在按月资助瑞典,若切断这笔资金并撤回外交支持,彼得相信孤立无援的查理十二世终将接受和谈。</p>
- <p class="indent">彼得最终向法国提出的方案堪称大胆:以俄法同盟取代法瑞同盟,并承诺将普鲁士与波兰纳入此体系。针对法国与英荷现存条约的障碍,彼得申明新联盟不会威胁既有协定。具体条款包括:俄国保证维护《乌得勒支和约》,法国则停止对瑞资助,转而在北方战争期间每月向俄支付2.5万克朗——彼得预期在法国支持下战事将迅速结束。最终,彼得提议通过联姻巩固同盟:让八岁的女儿伊丽莎白与七岁的法国国王路易十五订婚,以此既缔结盟约,又昭示俄国作为大国崛起的历史地位。</p>
- <p class="indent">这类提议对法国摄政王并非没有吸引力,但对法国外交政策的实际决策者纪尧姆·杜布瓦神父而言却不受欢迎。与英格兰的新联盟正是他的杰作,他担心任何与俄罗斯的协议都会打破这种平衡。杜布瓦在致摄政王的谏言信中反对俄方提议:"<a id="c49-nts3a"/>若为扶持沙皇而将英荷两国逐出波罗的海,您将永远成为这两国的公敌。"他更警告摄政王,可能要为这段短暂的俄法关系牺牲与英荷的邦交。"沙皇身患顽疾",他尖锐指出,"其子继位后必将背弃所有承诺。"</p>
- <p class="indent">彼得却被自己的构想所鼓舞,认定亲自面见摄政王能取得更大成果,遂决定前往巴黎。何况他已见识过阿姆斯特丹、伦敦、柏林和维也纳,唯独巴黎尚未涉足。他通过驻荷兰大使库拉金向法方传达了访问意向。</p>
- <p class="indent">尽管摄政王及其幕僚心存顾虑,但拒绝来访绝非选项。依照外交惯例,东道国需承担接待费用,而沙皇及其随行阵仗将耗费巨资。更棘手的是,彼得素以<a id="page640"/>性情暴烈著称——这位君主对轻慢极为敏感且易怒,其随员亦传闻有相似脾性。尽管如此,法方仍以欧洲顶级君主之礼筹备接待:派遣王室总管德利布瓦先生率领由马车、骏马、货车及侍从组成的盛大仪仗队前往加莱迎宾。利布瓦肩负着致敬彼得、贴身侍奉及支付全部开销的重任。巴黎方面,卢浮宫内已为贵宾整修了太阳王之母奥地利的安妮的旧居。同时深谙主君喜好的库拉金建议,沙皇或许更中意小巧私密的居所。为此当局另备了豪华私宅莱迪吉埃府邸,并从王室珍藏中调运紫檀扶手椅、鎏金办公桌与镶嵌茶几等华贵家具,配备厨师、仆役及五十名卫兵以确保沙皇的饮食起居与人身安全。</p>
- <p class="indent">与此同时,彼得率领的六十一人使团正缓缓穿行于低地国家,随行人员包括戈洛夫金、沙菲罗夫、彼得·托尔斯泰、瓦西里·多尔戈鲁基、布图尔林、奥斯特曼与雅古任斯基等重臣。这位沙皇延续着一贯作风,频频驻足探访城镇,考察奇珍异物,体察民情风俗。尽管他再次以半隐姓埋名的方式旅行以减少官方仪式的耗时,但途经之处教堂钟声齐鸣、礼炮隆隆致敬的景象仍令他欣然。叶卡捷琳娜陪同至鹿特丹后,为简化行程将暂驻海牙等候——彼得认为若携皇后同行法国,繁文缛节势必倍增。</p>
- <p class="indent">自鹿特丹乘船抵达布雷达后,彼得溯斯海尔德河至安特卫普,登临大教堂钟楼俯瞰城郭。在布鲁塞尔致信叶卡捷琳娜时写道:<a id="c49-nts4a"/>"欲为卿购置<em>方当诗</em>头饰与<em>昂热冈</em>胸饰蕾丝[即巴黎最新流行的发间与胸襟装饰缎带],此地蕾丝冠绝欧陆,然需定制。速寄纹样并告知需绣何种徽记。"离开布鲁塞尔后,彼得相继造访根特、布鲁日、奥斯坦德与敦刻尔克,最终在加莱跨越法国边境。为守大斋期最后一周并庆祝俄历复活节,他在此休整九日。</p>
- <p class="indent">加莱城中,俄国使团与法国迎宾使列博会晤。这位法国使臣初次领教俄国作风便备受冲击:贵宾们抱怨配给马车不合心意,挥金如土的开销全数记在列博账上。焦头烂额之际,他急函巴黎建议对沙皇一行实行每日定额开支,超支不补,任其自行分配额度。</p>
- <p class="indent"><a id="page641"/>利博伊奉命前往巴黎记录访客习性并探查其访问目的。他发现自己完全无法理解彼得——这位沙皇非但不做任何正经事,反而像在闲逛自娱,总在观察那些在利博伊看来毫无关联的事物。"<a id="c49-nts5a"/>这个小朝廷,"他在报告中如此描述这支由22位贵族和39名侍从组成的俄国使团,"反复无常又优柔寡断,从王座到马厩都充满易怒之人。"关于沙皇,他写道:"身材异常高大,微驼背,习惯性低头。肤色黝黑,神情凶狠。思维敏捷且悟性极高,举止间透着威严,却毫无克制。"在后续报告中,利博伊进一步阐述:</p>
- <div class="block">
- <p class="bl_nonindent">这位沙皇确实具备美德种子,可惜被狂野天性与诸多缺陷所混杂。我认为他最缺乏的是目标的一致性与恒定性,远未达到令人信赖的决策程度。我承认库拉金亲王彬彬有礼,看似聪慧且力求事事令双方满意——不知这是天性使然,还是出于对那位喜怒无常的沙皇的畏惧(正如我所述,这位君主极难取悦且性情暴躁)。多尔戈鲁基亲王颇有绅士风范,深受沙皇器重;唯一不便的是他完全不懂俄语以外的任何语言。在此请允许我提醒:"莫斯科人"乃至"莫斯科公国"这类称谓,对全体廷臣都是极大冒犯。</p>
- <p class="bl_indent">沙皇起得很早,约十点用午膳,七点左右进晚餐,九点前就寝。他在餐前饮用烈酒,下午则喝啤酒和葡萄酒,晚餐吃得很少,有时甚至完全不吃。我从未见过任何形式的严肃政务会议或商议,除非他们是在饮酒时讨论事务——沙皇总是独自迅速裁决呈报的事项。这位君主在各种场合变换着娱乐与散步方式,性情异常急躁、缺乏耐心且极难取悦。……他尤其喜爱临水而居。平时居住在大套房里,若条件允许则会睡在某个僻静房间。</p>
- </div>
- <p class="indent">为向负责准备俄国贵宾膳食的法国总管和厨师提供建议,利博瓦转发了具体指示:</p>
- <div class="block">
- <p class="bl_indent"><a id="c49-nts6a"/>沙皇有位御膳总管,每日为他准备两三道菜肴,所用葡萄酒与肉类的分量足以供应八人餐桌。</p>
- <p class="bl_indent"><a id="page642"/>每逢周五周六,他既享用荤食正餐,也食用斋戒晚餐。</p>
- <p class="bl_indent">他喜欢辛辣酱汁、深色硬面包和青豌豆。</p>
- <p class="bl_indent">他吃很多甜橙、苹果和梨。</p>
- <p class="bl_indent">他通常喝淡啤酒和不含酒精的黑皮诺夜酒。</p>
- <p class="bl_indent">晨起他饮茴香水[kümmel],餐前啜烈酒,午后品啤酒与葡萄酒。皆需冰镇适度。</p>
- <p class="bl_indent">他从不碰甜食,佐餐饮品亦避甜味酒类。</p>
- </div>
- <p class="indent">5月4日,彼得离开加莱踏上了通往巴黎的道路,他特立独行地拒绝按常规路线行进。亚眠已为他准备了正式接待仪式,他却绕城而过。在博韦,当他看到那座自13世纪以来仍未完工的法国最大教堂中殿时,又谢绝了当地准备的盛宴。"我是个军人,"他对博韦主教说道,"只要有面包和水,我就满足了。"彼得此言有所夸大——尽管比起法国葡萄酒他更爱匈牙利托卡伊甜酒,但并未戒除饮酒习惯。他在离开加莱时曾给叶卡捷琳娜写信提及:"感谢你寄来的匈牙利葡萄酒,这在当地可是稀罕物。但伏特加只剩最后一瓶了,真不知如何是好。"</p>
- <p class="indent">5月7日正午,在巴黎东北二十五英里的瓦兹河畔博蒙,彼得遇见了奉王室之命前来迎接的德·泰塞元帅。只见皇家马车队列森严,近卫骑兵团身着红色制服列队护卫。当沙皇步出马车时,泰塞元帅立于车旁深鞠一躬,帽檐轻扬。彼得对元帅的座驾大为赞赏,决定乘坐这辆马车经圣但尼门进入巴黎。但他不愿与泰塞同乘,而是选择了三名俄国随员相伴。恪守待客之道的泰塞只得另乘马车随行。</p>
- <p class="indent">当晚九时,车队抵达卢浮宫。彼得穿行为他准备的已故王太后寝宫时,正如库拉金所料,这位沙皇觉得陈设过于富丽堂皇,灯火也过分璀璨。他审视了那张可供六十人用餐的华美宴席,却只略尝面包与萝卜,浅酌六种葡萄酒,饮下两杯啤酒。随后他返回马车,带着随从队伍直奔莱迪吉埃尔府邸。虽然此处分配给他的房间依然宽敞奢华,彼得却更为中意,最终命人将行军床安置在一间小化妆室内歇息。</p>
- <p class="indent">次日清晨,法国摄政王菲利普·德·奥尔良前来进行正式拜会。当摄政王的马车驶入莱迪吉埃尔府邸庭院时,沙皇的四位随行贵族上前相迎,引领摄政王进入接见大厅。彼得从<a id="page643"/>内室走出,拥抱了摄政王后,竟转身先行步入内室,留下菲利普与担任翻译的库拉金公爵跟随其后。注重礼仪细节的法国人认为,沙皇的拥抱礼与先行举止充满冒犯;他们评价这些行为"<a id="c49-nts9a"/>彰显傲慢的优越感","全然不顾基本礼节"。</p>
- <p class="indent">在彼得的内室里,两把扶手椅相对而设。两人落座后,库拉金侍立一旁。近一小时的会谈中,双方只进行了礼节性寒暄。告退时沙皇再度率先离席,摄政王仍须跟随其后。在接见大厅,彼得深深鞠躬(圣西蒙公爵评价其姿态笨拙),最终将客人送至最初迎候之处。这般刻板的礼仪程式对彼得而言实属反常,但肩负外交使命的他明白,必须顺应这些重视礼制的东道主的要求。</p>
- <p class="indent">当天余下时光及次日(周日),彼得始终闭门不出。尽管渴望外出探访巴黎,他仍强自克制,坚持遵循礼制——在未接受国王正式回访前绝不公开露面。正如他在这个周末给叶卡捷琳娜的信中所写:</p>
- <div class="block">
- <p class="bl_nonindent"><a id="c49-nts10a"/>接下来的两三天里,我必须待在屋里接待访客并参加各种仪式,因此至今尚未外出游览。不过明后天就该开始观光了。从沿途所见来看,普通民众的生活实在困苦不堪。</p>
- <p class="bl_indent">又及:方才收到你那封满是玩笑的信。你说我会四处寻觅淑女,但这把年纪做这等事实在不合时宜。</p>
- </div>
- <p class="indent">周一清晨,法国国王路易十五前来迎接他的皇室贵宾。当沙皇走下马车时,他做出了令法国宫廷震惊的举动——将小国王一把抱起举到空中,直到两人视线平齐,随后多次拥抱亲吻这个孩子。尽管对这突如其来的亲昵毫无准备,年幼的路易表现得从容不迫。法国人在最初的震惊过后,无不为彼得展现的优雅风度以及对孩子的温柔所触动——他既以平等姿态相待,又恰如其分地顾及了年龄差异。再次拥抱后,彼得将小国王放回地面,亲自护送他进入接见大厅。路易背诵了简短的欢迎辞,之后由杜曼公爵和维勒鲁瓦元帅负责主要交谈,库拉金<a id="page644"/>继续担任翻译。十五分钟后,沙皇起身将路易抱回马车。</p>
- <p class="indent">次日下午四点,彼得前往杜乐丽宫进行回访。庭院里列队站满了身着红色制服的皇家卫队,当沙皇马车抵达时,军鼓齐鸣。看到小路易正等候迎接,彼得跃下马车,抱着国王走上宫殿台阶——这次会面同样仅持续十五分钟。在给叶卡捷琳娜的信中,彼得写道:"<a id="c49-nts11a"/>上周一那位小国王来拜访我,他比我们亲爱的卢克[宠爱的侏儒]只高一两指。这孩子面容俊秀、体态匀称,以七岁之龄显得异常聪慧。"而在致缅什科夫的信中则调侃道:"<a id="c49-nts12a"/>这位国王可是个了不起的大人物,老成得不得了,足足有七岁高龄呢。"</p>
- <p class="indent">彼得在杜伊勒里宫对国王的正式拜会符合礼仪规范。沙皇终于可以自由外出,一览巴黎这座伟大城市的风采。</p></body>
- </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