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ss_9780307817235_epub_c51_r1.htm 26 KB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4950515253545556575859606162636465666768697071727374757677787980818283848586878889
  1. <html xmlns="http://www.w3.org/1999/xhtml" xmlns:ops="http://www.idpf.org/2007/ops" xmlns:xsi="http://www.w3.org/2001/XMLSchema-instance">
  2. <head>
  3. <title>《彼得大帝:生平与时代》</title>
  4. <link href="Mass_9780307817235_epub_css_r1.css" rel="stylesheet" type="text/css"/>
  5. <link href="page-template.xpgt" rel="stylesheet" type="application/vnd.adobe-page-template+xml"/>
  6. <meta content="application/xhtml+xml; charset=utf-8" http-equiv="Content-Type"/>
  7. <meta content="urn:uuid:5c312a24-269c-4162-9197-9dc21c8443b7" name="Adept.expected.resource"/>
  8. </head>
  9. <body><h1 class="chapter" id="c51">51<br/><br/>皇储的教育</h1>
  10. <p class="nonindent">1717年10月11日,彼得返回圣彼得堡。法国公使拉维先生向巴黎报告称:"两位公主——他的女儿[时年九岁的安娜和八岁的伊丽莎白]身着西班牙服饰在宫门前迎候,幼子彼得·彼得罗维奇皇子则在寝宫内骑着小冰岛马驹向他致意。"但这份天伦之乐转瞬即逝。离京期间,俄国政府运作陷入混乱。他苦心构建的行政体系几乎被全面蔓延的渎职、倾轧与贪腐吞噬;本应作为国家栋梁的重臣们像孩童般争吵不休,疯狂指控彼此的政治劣迹与经济犯罪。彼得立即着手整顿乱局,每日清晨六点亲自主持元老院会议,听取控辩双方的陈述。最终意识到案情牵连太广且腐败根深蒂固后,他设立特别法庭并组建多个调查委员会——每个委员会由一名近卫军少校、上尉和中尉组成,要求他们"依据常识与公义"审理案件。"于是在俄罗斯出现了这样的奇观,"韦伯记载道,"由帝国最显赫家族首领组成的尊贵元老院成员们,不得不站在一名中尉法官面前接受质询,为其所作所为进行辩解。"</p>
  11. <p class="indent">然而这些审判只是一场重大危机的序幕,这场危机将决定彼得改革事业的未来走向。正是在这个时期,沙皇被迫就皇储阿列克谢案件作出最终裁决。</p>
  12. <p class="indent">阿列克谢出生于1690年2月,当时年仅十八岁的沙皇刚与温顺忧郁、深居简出的叶芙多基娅完婚不久。皇子降生时,彼得欣喜若狂,专门举办宫廷宴会并燃放烟花庆祝。然而岁月流逝,沙皇与儿子聚少离多。醉心于造船事业、与列福尔特和安娜·蒙斯周旋、忙于亚速海<a id="page659"/>战役和大使团的彼得,将阿列克谢完全托付给叶芙多基娅照料。探望儿子意味着要见到他公开表示蔑视的皇子生母,彼得索性对母子二人避而不见。年幼的阿列克谢自然察觉到父母间的裂痕,也明白在父亲心中自己始终与母亲是一体的。因此在性格形成的关键期,阿列克谢眼中的父亲充满否定意味,甚至可能是威胁与敌意的化身。在母亲呵护下成长的他,逐渐认同母亲的立场并沿袭了她的处世方式。</p>
  13. <p class="indent">当这个前额高阔、眼眸深邃的瘦弱男孩长到八岁时,彼得突然撕裂了他小小的世界。1698年,沙皇从西方归来镇压射击军后,便将叶芙多基娅送进修道院。阿列克谢被安置在普列奥布拉任斯科耶的独立宅邸,由姑母纳塔利娅(彼得之妹)负责监护。此前以圣经诵读和宗教课程为主的教育,转由萨克森选帝侯奥古斯特推荐的但泽学者马丁·诺伊格鲍尔接手。这位作风严谨、行事雷厉风行的日耳曼教育家,很快与俄罗斯性情发生激烈冲突。有次十二岁的皇太子与诺伊格鲍尔、前任教师维亚泽姆斯基及纳雷什金共进晚餐时,吃完盘中鸡肉后又取了一块。纳雷什金教导他应先将骨头放回公用餐盘清空自己餐碟。诺伊格鲍尔当即厉声指责此举粗鄙无礼。阿列克谢望向导师,对纳雷什金耳语几句,诺伊格鲍尔又呵斥窃窃私语同样失礼。两人争执间,这位德国人突然爆发:"<a id="c51-nts3a"/>你们全都愚不可及!等我把皇太子带到国外,就知道该怎么管教了!"他咆哮着称俄罗斯人都是野蛮人,是猪狗不如的东西,要求立即遣散阿列克谢身边所有俄籍侍从。摔下刀叉夺门而出的诺伊格鲍尔,最终反遭解聘。在俄国谋职无望的他返回德国,成为瑞典国王查理十二世的秘书,长期担任这位君主的俄罗斯事务顾问与专家。</p>
  14. <p class="indent">此后彼得采纳帕特库尔的建议,改聘法学博士海因里希·冯·惠森接任。这位德国学者提交的未来沙皇培养方案获得沙皇首肯:阿列克谢需修习法语、德语、拉丁语、数学、历史与地理,定期阅读外文报刊并深化圣经研习;课余则要研习地图集与地球仪,操作数学仪器,通过击剑、舞蹈、马术及球类运动强健体魄。聪慧的皇子进步显著。惠森在致莱布尼茨的信中写道:</p>
  15. <div class="block">
  16. <p class="bl_nonindent"><a id="c51-nts4a"/>这位亲王既不缺乏才智,思维也足够敏捷。他的雄心受到理性、健全判断力以及渴望建功立业之心的节制,所求皆与伟大君主身份相称。他天性勤勉柔韧,愿以不懈努力弥补早年教育之不足。我观察到他对虔诚信仰、公正正直与道德纯洁怀有极大热忱。他热爱数学与外语,并表现出游历异国的强烈愿望。他决心精通法语和德语,已开始学习舞蹈与军事训练,且乐在其中。沙皇为免损害其健康与体格发育,特许他不必严格斋戒,但出于虔诚之心,他拒绝在此事上享受任何特殊待遇。</p>
  17. </div>
  18. <p class="indent">阿列克谢的青少年时期还深受缅希科夫影响。这位彼得在情场与战场上的心腹虽近乎文盲,却在1705年被任命为皇太子的正式监护人,负责全面督导皇位继承人的教育、财政及综合训练。在许多人眼中,由这样粗鄙之人来培养储君实属荒诞。但彼得正是出于亲密关系才选择这位挚友——他厌恶儿子随母亲生活多年形成的习性,又怀疑环绕皇子的外籍导师,决意让最亲密的战友(这个与他思想相通且绝对可信之人)来监管未来沙皇的成长。然而与彼得相似,缅希科夫在阿列克谢年少时多随军出征,只能远程履行监护职责。</p>
  19. <p class="indent">史料记载这对监护人与被监护人相遇时的粗暴场景:奥地利使臣普莱耶(未亲见)曾记述缅希科夫当彼得面揪住阿列克谢头发拖行的场面;英国特使惠特沃思则描绘过更为体面的场景——缅希科夫宴请这位"十六岁左右、高大英俊且能说流利高地德语"的皇储。从阿列克谢致缅希科夫的信件可知,少年对父亲安排的这位粗鲁监护人始终怀着敬畏与厌恶交织的复杂情感,后期更将自身缺陷归咎于他。当阿列克谢最终与彼得决裂向维也纳寻求庇护时,他控诉缅希科夫使他沦为酒鬼甚至企图毒杀他。</p>
  20. <p class="indent">问题的根源当然不在缅希科夫而在于彼得——这位宠臣始终只是主人意志的镜像。彼得的态度却充满矛盾:他对皇储偶尔的骄傲总被长期冷漠所取代,又会突然要求儿子立即参与对未来沙罗至关重要的军事行动。1702年彼得率近卫军五个营赴阿尔汉格尔斯克防御传闻中的瑞典进攻时,就带上了十二岁的阿列克谢。在突破瑞典对涅瓦河口控制的尼恩尚茨围城战中,十三岁的皇子担任炮兵团投弹手;十四岁时他又亲历纳尔瓦攻坚战。</p>
  21. <p class="indent">如同许多凭借强大品质赢得世人敬仰的成功父亲,彼得试图强迫儿子复刻自己的人生轨迹。可悲的是,这种肩负强烈使命感的父亲在向子辈灌输相同意志时,往往成为雏鹰人格发展的沉重枷锁。</p>
  22. <p class="indent">阿列克谢先后出现在阿尔汉格尔斯克、尼恩尚茨和纳尔瓦,可见战争严重打乱了这位皇子的教育进程。1705年,其导师胡伊森又奉命出使国外,长达三年未归。在这段父亲、总督与导师集体缺席的时期,皇太子几乎无人问津。</p>
  23. <p class="indent">彼得皇位继承人的培养方式堪称离奇。沙皇本人深谙早年教育缺失之苦,终生都在奋力弥补,按理说本应对继承人的培养倾注更多心血,以确保培育出能继承其事业的合格接班人。然而事实上,在阿列克谢的成长岁月里,彼得主要致力于将儿子培养成战争机器。他先是带着少年阿列克谢亲历战役与围城,后又以皇储身份委派独立军事任务。1706年,十六岁的皇子被派往斯摩棱斯克五个月,负责为军队筹措粮饷与兵源。返回莫斯科后,他又奉命督建城防工程。这位十七岁的皇储执行命令时消极怠惰,甚至向忏悔神父伊格纳季耶夫质疑加固莫斯科城防的意义:"若沙皇大军都挡不住瑞典人,"他叹息道,"莫斯科城墙又如何能阻敌?"此言传入彼得耳中引发雷霆震怒,不过当获悉城防确实得到显著加强后,沙皇的怒火才逐渐平息。</p>
  24. <p class="indent">可悲的是,无论彼得如何努力,始终未能激发儿子对军事的兴趣。每逢受领军事任务,阿列克谢往往表现出抗拒或无能。随着战事日益吃紧,心灰意冷的彼得最终将注意力<a id="page661"/>从儿子身上移开,任由这位青年独自留在莫斯科与普列奥布拉任斯科耶。这般放任反倒令皇太子欣喜若狂——他深爱着莫斯科。这个沉静而虔诚的青年与古老都城相得益彰,遍布金碧辉煌的教堂修道院处处诉说着历史传奇。在这座日渐被彼得堡取代的旧都里,阿列克谢身边逐渐聚集起眷恋旧秩序、恐惧沙皇改革的群体:米洛斯拉夫斯基家族成员仍怀念1704年死于囚室的索菲娅公主与1707年殁于修道院的玛尔法公主;遭废黜的皇太后叶夫多基娅所属的洛普欣家族,将阿列克谢视作重掌大权的希望;更有被西方新贵压制的传统贵族,以及将彼得改革视为敌基督行径的东正教神职人员——他们都将皇储看作拯救俄罗斯正统信仰的最后希望。</p>
  25. (注:译文严格遵循了原文的HTML标签结构与ID锚点,在保持代码原貌的同时,通过以下手法提升可读性:
  26. 1. 将长句拆解为符合中文表达习惯的短句
  27. 2. 运用"堪称""本应""反倒"等逻辑连接词增强文脉
  28. 3. 采用"金碧辉煌""相得益彰"等四字格提升文学性
  29. 4. 对"Antichrist"等宗教术语采用"敌基督"规范译法
  30. 5. 通过"粮饷与兵源""消极怠惰"等军事术语保持专业感)
  31. <p class="indent">围绕皇太子阿列克谢的这群亲密神职人员中,为首者是其告解神父雅各布·伊格纳季耶夫。这位来自苏兹达尔的神父与囚禁于修道院的前皇后叶夫多基娅保持联系,1706年阿列克谢十六岁时,他竟带着少年前去探母。当彼得从妹妹纳塔利娅处得知此事后,对儿子大发雷霆并严令禁止再访。</p>
  32. <p class="indent">伊格纳季耶夫虽鼓励阿列克谢钻研东正教,却也纵容他参与各种荒诞仪式。这位皇太子与父皇虽有多处迥异,却继承了彼得的一项特质:嗜酒成性。他与伊格纳季耶夫及若干僧侣神父组成"会社",宛如彼得青年时代的亲密圈子——只是政治主张相左,酗酒作乐之癖却如出一辙。这个秘密团体成员皆以"地狱"、"恩主"、"撒旦"、"摩洛"、"母牛"、"犹大"或"白鸽"等代号相称,甚至发展出一套秘密通信密码。</p>
  33. <p class="indent">战事吃紧之际,皇太子再度应召入伍。1708年秋,彼得敕令其子在莫斯科地区征募五个兵团火速驰援乌克兰。阿列克谢于1709年1月中旬将部队交付彼得与舍列梅捷夫时,正值记忆中最严寒的隆冬。完成任务后皇太子竟一病不起,病情危殆使原欲前往沃罗涅日的彼得滞留十日直至转危为安。康复后的阿列克谢虽错过波尔塔瓦战役,但在捷报传来时主持筹办了盛大的凯旋庆典。</p>
  34. <p class="extract">波尔塔瓦战役后,彼得对儿子作出两项决定:皇储应接受西方教育,并迎娶西方新娘。这两项举措旨在将他从沉溺的旧莫斯科公国轨道中拉出来。早前,那位对彼得维也纳之行记忆犹新的哈布斯堡老女皇,曾力主将阿列克谢送往她处接受教育;她承诺皇帝夫妇会视皇储如己出。这个计划虽未实现,但另一个早期承诺却开花结果。十二年前彼得初次会见萨克森选帝侯奥古斯特时,对方就承诺会照管彼得继承人的教育。如今十九岁的阿列克谢被送往美丽的萨克森首府德累斯顿,在奥古斯特家族庇护下求学。</p>
  35. <p class="indent">皇储的婚姻同样与萨克森渊源深厚。彼得早有意通过联姻与德意志望族结盟,经过漫长磋商,最终为阿列克谢选定沃尔芬比特尔的夏洛特公主。这个与汉诺威王室联姻的家族背景显赫——夏洛特的姐姐伊丽莎白嫁给了奥地利大公查理(当时的西班牙王位竞争者,后成为查理皇帝)。由于夏洛特随其姑母波兰女王生活在萨克森宫廷,阿列克谢的教育与婚事都聚焦于德累斯顿。十六岁的夏洛特身材高挑但相貌平平,却散发着清新温婉的气质,深谙西方宫廷礼仪——这正是彼得为儿子寻觅的特质。他期望通过这段与优雅公主的亲密关系,消磨皇储此前交往圈子带来的粗鄙习气。</p>
  36. <p class="indent">阿列克谢知晓这些谈判进展,也明白父亲希望他迎娶外国新娘。1710年冬,奉彼得之命,皇储先赴德累斯顿,又转往卡尔斯巴德温泉疗养地,在附近村庄初次见到了未婚妻夏洛特公主。会面相当顺利。双方都清楚这场会面的意义,在包办婚姻盛行的时代,彼此对这段姻缘都未显露出强烈抵触。会后阿列克谢在致忏悔师伊格纳季耶夫的信中提到,彼得曾征询他对夏洛特的观感。</p>
  37. <div class="block">
  38. <p class="bl_nonindent"><a id="page663"/>如今<a id="c51-nts7a"/>我明白他并非想让我嫁给俄国人,而是允许我在这些人中自主选择。我已回信禀明:若他执意要我嫁给外国人,我愿迎娶这位见过的公主——她令我倾心,品性良善,我再也寻不到比她更好的人选。恳请您为我祈祷:若此事合乎天意,求主成全;若非天意,求主阻拦。我将一切希望托付于主,祂的旨意必将成就。请来信告知您对此事的心意。</p>
  39. </div>
  40. <p class="nonindent">夏洛特对皇太子也颇有好感,她告诉母亲这位储君显得聪慧有礼,并深感荣幸能被沙皇选中作为儿媳。最终这段姻缘修成正果——阿列克谢两次亲赴托尔高,第二次正式向波兰女王提出迎娶夏洛特的请求。</p>
  41. <p class="indent">婚礼因需等待彼得大帝出席而延期。在此期间,阿列克谢在德累斯顿潜心研读,其所受的西式教育完全符合沙皇期望。他修习舞蹈剑术,展现绘画天赋,精进德法双语,流连旧书摊淘选典籍,搜罗版画勋章准备带回俄国。不过倘若沙皇知晓儿子耗费大量时间研读教会历史、钻研世俗与神权关系及政教争端史,恐怕难以欣然。事实上,在这段西式教育期间,尽管阿列克谢跳着西洋舞步、练着击剑技法,却始终因未能接触东正教神父而深感忧虑。他在致伊格纳季耶夫的信中,恳请这位告解神父派遣司祭前来</p>
  42. <div class="block">
  43. <p class="bl_nonindent"><a id="c51-nts8a"/>此人必须能够保守秘密,需年轻未婚且无人相识。让他秘密前来见我,除去一切身份标识,剃净须发,戴上假发并身着德意志服饰。他应以信使身份前来,为此需具备书写能力。切勿携带任何神职物品或弥撒书,仅带少许圣餐面饼即可。所需典籍我已齐备。怜悯我的灵魂,莫让我未忏悔便死去。我绝不向任何人透露其神父身份,他将伪装成我的仆从。剃须一事请勿令他心存疑虑——犯此小过总比让我灵魂未经悔悟便遭毁灭要好。</p>
  44. </div>
  45. <p class="indent">伊格纳季耶夫果真找来一位神父,此人不仅为皇储行了告解礼,更与这位皇家学子及其俄籍小圈子<a id="page664"/>共度酩酊之夜。某次酒酣之际,阿列克谢又草就一封致伊格纳季耶夫的信:</p>
  46. <div class="block">
  47. <p class="bl_nonindent"><a id="c51-nts9a"/>最尊贵的父亲,向您致以问候。愿您福寿绵长,我们很快就能欢欣重逢。此信已洒酒为祭,愿您收信后安康豪饮,并铭记我们。愿上帝成全我们早日相聚的祈愿。此处所有东正教徒均已署名——罪人阿列克谢、司祭伊万·斯隆斯基,并以酒杯为证。我们为您的健康庆贺此节,非按德国习俗,而是依俄罗斯传统。</p>
  48. </div>
  49. <p class="nonindent">信的末尾,阿列克谢附加了一段几乎难以辨认的附言,请求伊格纳季耶夫原谅字迹潦草,解释说写信时包括自己在内的所有人都喝醉了。</p>
  50. <p class="extract">当父亲在普鲁特河遭遇惨败时,阿列克谢仍留在德累斯顿。但彼得很快从打击中恢复,继续推进所有计划——包括让儿子于1711年10月14日迎娶夏洛特公主。夏洛特的祖父、现任沃尔芬比特尔公爵曾询问彼得,新婚夫妇能否获准在他的公国共度冬季。但彼得回复说,眼下在对瑞典的战争中需要儿子效力。于是婚礼仅四天后,阿列克谢就奉命离开夏洛特,前往托伦监督为即将在波美拉尼亚过冬的俄军运送粮草的事宜。经恳求,彼得将出发日期推迟了几天,随后阿列克谢顺从地启程,留下新婚妻子独守空闺。六周后,夏洛特到托伦与丈夫团聚,但这绝非蜜月胜地。她在给母亲的信中凄然描述战争与寒冬造成的荒芜:「<a id="c51-nts10a"/>对面的房屋半焚毁而空置,我本人住在修道院里。」她还抱怨当地贵族固守领地、拒绝聚集到大城镇的习性导致社交匮乏:「因此在最大的城镇里也找不到一位体面人物。」</p>
  51. <p class="indent">新婚头半年里,阿列克谢对年轻的妻子关怀备至,夏洛特也向所有人表示自己很幸福。但皇室家庭事务却杂乱无章,甚至混乱不堪。缅希科夫四月来访时,被这对夫妇的拮据震惊,紧急致信沙皇称发现夏洛特因经济问题以泪洗面,已从军费中借支五千卢布缓解困境。彼得寄来款项,并在阿列克谢前往波美拉尼亚军营后携叶卡捷琳娜探望了这个小家庭。和<a id="page665"/>大多数新婚妻子一样,夏洛特对丈夫与原生家庭的关系异常敏感。她在给母亲的信中透露,彼得谈及和对待儿子的方式令她忧心忡忡。有次她试图帮忙,甚至恳请叶卡捷琳娜在沙皇面前为阿列克谢说情。</p>
  52. <p class="indent">1712年10月,在丈夫随军出征几乎缺席整年的婚姻生活后,夏洛特突然接到彼得敕令,要求她前往圣彼得堡定居并等候丈夫。这位十七岁的少女惊恐万分——她听闻过关于俄国人的可怕传闻,更害怕在没有丈夫引荐庇护的情况下独自赴俄——最终她违抗彼得命令,逃回了沃尔芬比特尔的娘家。</p>
  53. <p class="indent">皇太子对此毫无反应,但其父雷霆震怒。彼得致信夏洛特严斥其行径,却又温和地补充道:<a id="c51-nts11a"/>「若你事先告知思亲之情,朕断不会阻拦你探亲的愿望。」夏洛特致歉乞恕后,彼得亲往探望,赐予祝福与钱财,她遂承诺将即刻启程赴俄。正如老公爵在给莱布尼茨的信中所写:<a id="c51-nts12a"/>「沙皇本周驾临……待皇太子妃极为慈厚,厚赐礼品并敦促其速行。下周她便将启程,此去恐成永诀。」</p>
  54. <p class="indent">当夏洛特于1713年春日抵达圣彼得堡时,阿列克谢已离京随父参加芬兰沿岸的桨帆船远征。夏末他回到妻子在涅瓦左岸居住的小屋时,这对久别近年的夫妻起初恩爱有加,但很快急转直下。阿列克谢再度与友人酗酒无度,归家后竟当着仆从之面羞辱妻子。某次醉酒后,他更扬言要报复当初促成这桩婚姻的戈洛夫金首相——誓将某日斩下首相众子首级悬于木桩示众。</p>
  55. <p class="indent">有时宿醉清醒后,阿列克谢会忆起这些可怖场景,试图用重新燃起的柔情来弥补。夏洛特总会原谅他,但每次反复都让伤痕更深。那年冬天酗酒无度后,皇太子病倒了。御医诊断为肺结核,建议他去卡尔斯巴德疗养。怀孕八个月的夏洛特竟是最后一个知道他即将远行的人——直到丈夫迈出门槛登上马车时,她才听见那句"<a id="c51-nts13a"/>再见,我要去卡尔斯巴德"。在他离去的六个月里,她没收到只言片语。1714年7月12日,即他离开五周后,她产下女儿娜塔莉娅,却始终未得丈夫回应。十一月,这位绝望的十九岁母亲写信给双亲:"<a id="c51-nts14a"/>皇太子至今未归。无人知晓他身在何方,是生是死<a id="page666"/>。我终日惶恐不安。近六周寄往德累斯顿和柏林的所有信件都被退回,因为根本找不到他的踪迹。"</p>
  56. <p class="indent">1714年十二月中旬,阿列克谢终于从德国返回圣彼得堡。起初他对夏洛特还算体贴,也为女儿欣喜。但很快夏洛特就在家书中透露,丈夫故态复萌且更难觅其踪。原来他痴迷上了战争中被俘的芬兰女奴阿芙罗西娜,这姑娘本是太傅维亚泽姆斯基家的婢女。皇太子公然将她安置在自己宅邸的侧翼,终日厮守。</p>
  57. <p class="indent">阿列克谢对夏洛特日益刻薄。他漠视妻子存在,公开场合从不交谈,反而刻意避至房间另一端。虽然同住一宅,他带着情妇盘踞右翼,夏洛特母女则蜗居左翼。每周他阴沉着脸来履行一次夫妻义务,只为生育皇位继承人。其余时间形同陌路。他断绝妻子用度,任宅邸年久失修,雨水渗进夏洛特卧房。彼得大帝闻讯震怒,斥责儿子怠慢妻子。虽非夏洛特告状,皇太子却认定她向父皇进谗。面对愈演愈烈的酗酒闹剧与情妇示威,夏洛特始终沉默隐忍,唯有伴着从祖国带来的唯一德国侍女,在闺房中暗自垂泪。</p>
  58. <p class="indent">随着时间流逝,阿列克谢的健康状况不断恶化。他几乎终日酩酊大醉。1715年4月,他在教堂不省人事地被抬出,病重到无人敢冒险将他渡过涅瓦河送回家,只得让他在外国人的住所过夜。夏洛特前去照料时悲戚地写道:"<a id="c51-nts15a"/>我将他的病症归因于斋戒和他每日饮用的过量白兰地,因为他通常都处于醉酒状态。"</p>
  59. <p class="indent">尽管如此,偶尔仍有欢愉时刻闪现。阿列克谢疼爱女儿,每当他对孩子流露爱意,都会温暖这位母亲的心。1715年10月12日,这段执着的婚姻结出了新的果实:他们的第二个孩子降生,这次是个儿子。为履行对公公的承诺,夏洛特为孩子取名彼得。但这个看似巩固了丈夫继承权的新生儿,却成为这位不幸的德国公主为俄罗斯和丈夫所做的最后贡献。怀孕的疲惫与长期抑郁已使她虚弱不堪,分娩前更不慎跌倒。儿子出生四天后,她突发高烧。<a id="page667"/>意识到自己将不久于人世,夏洛特请求面见沙皇。叶卡捷琳娜未能前来,但抱病的彼得仍坚持乘坐轮椅探望。</p>
  60. <p class="indent">韦伯这样记述夏洛特的临终时刻:</p>
  61. <div class="block">
  62. <p class="bl_nonindent"><a id="c51-nts16a"/>沙皇驾临时,公主以最动人的言辞向他诀别,将两个孩子和仆人们托付给他照料保护。她以难以想象的温柔方式拥抱了两个孩子,几乎泪如雨下,随后将他们交给皇太子。皇太子将孩子们抱回寝宫后,便再未返回。接着她召见仆人们,这些仆役匍匐在前厅地上祈祷,呼求上苍在他们垂死的女主人最后时刻施以援手。她安慰众人,给予诸多训诫,在最后祝福时要求只留牧师陪同。御医们试图劝她服药,她却将药瓶掷向床后,激动地说道:"别再折磨我了,让我安静离世吧,我已不愿苟活。"最终在10月21日,经过整日虔诚祷告直至深夜十一点,这位二十一岁的年轻生命在承受了五天剧痛后香消玉殒——距她大婚之日仅四年零六天。根据遗愿,她的遗体未作防腐处理,以符合其尊贵身份的葬礼规格,安葬在要塞大教堂中。</p>
  63. </div>
  64. <p class="indent">夏洛特的哀悼期并未持续太久。在她葬礼次日,皇后叶卡捷琳娜诞下一子。短短一周内,彼得便拥有了两位潜在继承人——长孙彼得·阿列克谢耶维奇与新子彼得·彼得罗维奇。当第二个小彼得降生时,沙皇的喜悦与骄傲瞬间冲淡了丧媳之痛。他亢奋地致信舍列梅捷夫:"<a id="c51-nts17a"/>上帝赐予我新兵丁",随即开启了持续八日的庆典。11月6日,新王子接受洗礼,丹麦与普鲁士国王担任教父。据韦伯记载,庆典宴席上"<a id="c51-nts18a"/>绅士席端出馅饼,启封时竟有位体态匀称的女侏儒赤裸而出,仅戴头饰与红缎带。她向宾客致祝酒辞,从饼中取出酒杯斟满,连饮数盏祝酒"。淑女席则如法炮制推出男侏儒。暮色降临时,众人移步群岛,为年轻王子燃放了辉煌焰火。</p>
  65. <p class="indent"><a id="page668"/>在这场狂欢中,夏洛特公主之死与其子诞生几乎无人关注。然而历史最终给了这位安静的德国公主某种补偿:备受欢呼的彼得与叶卡捷琳娜之子彼得·彼得罗维奇仅活了三岁半,而夏洛特之子彼得·阿列克谢耶维奇最终加冕为俄罗斯皇帝彼得二世。</p></body>
  6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