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ss_9780307817235_epub_c53_r1.htm 24 KB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4950515253545556575859606162636465666768697071
  1. <html xmlns="http://www.w3.org/1999/xhtml" xmlns:ops="http://www.idpf.org/2007/ops" xmlns:xsi="http://www.w3.org/2001/XMLSchema-instance">
  2. <head>
  3. <title>《彼得大帝:生平与时代》</title>
  4. <link href="Mass_9780307817235_epub_css_r1.css" rel="stylesheet" type="text/css"/>
  5. <link href="page-template.xpgt" rel="stylesheet" type="application/vnd.adobe-page-template+xml"/>
  6. <meta content="application/xhtml+xml; charset=utf-8" http-equiv="Content-Type"/>
  7. <meta content="urn:uuid:5c312a24-269c-4162-9197-9dc21c8443b7" name="Adept.expected.resource"/>
  8. </head>
  9. <body><h1 class="chapter" id="c53"><a id="page681"/>第五十三章<br/><br/>皇太子的逃亡</h1>
  10. <p class="nonindent">1716年11月10日晚,维也纳帝国副首相申博恩伯爵刚就寝,仆人突然通报俄国皇位继承人——沙皇彼得之子正在前厅求见。惊愕的申博恩匆忙更衣,未及穿戴整齐,阿列克谢太子已闯入内室。这位近乎歇斯底里的年轻人来回疾走,向震惊的奥地利人倾吐来意:他恳请皇帝庇护其性命,声称沙皇、缅什科夫与叶卡捷琳娜企图废黜其继承权,将他囚禁修道院甚至可能杀害。"<a id="c53-nts1a"/>我虽体弱,"他颤抖着说,"但治国智慧尚存。何况,"他补充道,"王权归属与继承人选皆由神定,非人力可改。"</p>
  11. <p class="indent">申博恩凝视着这个惊惶的年轻人——太子不断左右张望,仿佛追兵随时会破门而入。副首相抬手示意冷静,递过座椅。阿列克谢艰难咽下口水,瘫坐椅中索要啤酒。见无啤酒,申博恩奉上摩泽尔葡萄酒,随即以安抚的语气开始询问,以确认眼前确是俄国皇太子。</p>
  12. <p class="indent">事毕,舍恩伯恩向啜泣的皇太子解释道,当晚不便惊动皇帝,但次日清晨定会禀报。在此期间,皇太子最好先返回客栈隐匿行踪,待商议出对策再作安排。阿列克谢含泪再次表达感激后,应允离去。</p>
  13. <p class="indent">阿列克谢的突然到访将查理六世皇帝置于两难境地。插手父子之争风险极大——若俄罗斯爆发叛乱或内战,胜负难料;倘若奥地利支持了败方,胜者的报复手段将难以预料。最终皇室决定采取权宜之策:既不正式接见阿列克谢,也不公开承认其现身帝国疆域。但另一方面,这位皇储向连襟发出的求助也不会被全然拒绝。在保持匿名状态下,阿列克谢将被秘密安置于帝国内部,直至与父亲达成和解或事态出现转机。</p>
  14. <p class="indent">两日后,阿列克谢及其随从(包括始终未暴露女扮男装的阿芙罗西娜)在绝密护送下,抵达偏远蒂罗尔地区莱希河谷的埃伦伯格城堡。他们在此过着最高规格的监禁生活:守将不知贵宾身份,只当是某位波兰或匈牙利要员;驻防士兵在皇太子滞留期间不得离开城堡,禁止休假或轮换;访客享受皇室贵宾待遇,每月享有高达300弗罗林的奢靡膳食津贴;所有往来信件均需截获并转呈维也纳帝国总理府。最关键的是,严禁任何陌生人接近城堡,但凡有人试图靠近大门或与守卫搭话,立即逮捕。</p>
  15. <p class="indent">置身于厚墙环绕的阿尔卑斯深山雪域中,阿列克谢终于感到安全了。阿芙罗西娜陪伴着他,还有四名俄国仆役和许多书籍。他唯一的缺憾是缺少一位东正教神父——在隐姓埋名的状态下这是不可能实现的,但他恳请舍恩博恩伯爵,若自己病重或濒死时务必派一位神父前来。在这五个月里,他与外界的联系仅通过维也纳的舍恩博恩伯爵和帝国总理府维持。伯爵不时会传来消息:"<a id="c53-nts2a"/>民间开始流传皇太子已死的传言,"舍恩博恩在一封信中写道,"有人说他因无法忍受父亲的严苛而逃亡,还有人说是奉父命处决。另有传言称他在旅途中遭强盗杀害。无人确知他的下落。随信附上圣彼得堡的传闻供参考。为皇太子安危计,建议继续深藏不露,因沙皇从阿姆斯特丹归来后必将大举搜捕。"</p>
  16. <p class="indent">俄国方面对皇太子失踪的察觉比预想中更为迟缓。沙皇家族成员分散各地:彼得在阿姆斯特丹,叶卡捷琳娜在梅克伦堡,当时的交通既缓慢又不稳定。按原计划,阿列克谢本应沿着冬季道路从圣彼得堡南下波罗的海,与驻扎在梅克伦堡冬营的军队会合;单是恶劣的交通状况就足以解释数周的延误。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开始担忧。叶卡捷琳娜两次致信缅希科夫询问阿列克谢下落。基金派去追踪太子的一名仆役在北德失去线索,遂前往梅克伦堡向叶卡捷琳娜报告,称其追踪至但泽后皇太子便不知所踪。就在<a id="page683"/>这几周内,舍恩博恩伯爵将奥地利驻圣彼得堡代表普莱尔一月的来信转交给了隐匿在蒂罗尔的逃亡者:</p>
  17. <div class="block">
  18. <p class="bl_nonindent">由于此前无人特别关注皇太子,他的离去并未引起太多议论。但当玛丽亚老公主[阿列克谢曾向她透露逃亡意愿]从卡尔斯巴德温泉疗养归来,造访皇太子府邸并哭喊道"可怜的孤儿啊,父母双亡的孩子们,我多么为你们痛心!"之后,又传来皇太子仅抵达但泽便失去音讯的消息,众人开始追查其下落。许多权贵暗中派人向我和其他外国人打探,询问信件中是否提及相关消息。他的两名仆役也前来向我探询,他们痛哭流涕地说皇太子出发时带走一千杜卡特,在但泽又支取了两千,还下令让他们秘密变卖家具支付汇票,此后便杳无音信。坊间窃传他在但泽附近被沙皇的人马抓获,囚禁在偏远修道院,生死未卜;另有传言称他已逃往匈牙利或皇帝治下的其他领地。</p>
  19. </div>
  20. <p class="indent">憎恨彼得的普列耶尔此时开始危言耸听。"这里遍地都是叛乱的干柴",他向维也纳报告说。他在信中提及民间传言有人密谋杀害彼得、囚禁叶卡捷琳娜、解救叶夫多基娅并拥立阿列克谢登基。接着他详细列举了贵族阶层的不满——显然他与这些贵族有过交谈。"无论尊卑贵贱,人们都在议论被迫成为水手和造船匠的子弟们遭受的轻蔑,尽管他们曾留学海外学习语言并耗费巨资;议论因苛捐杂税导致的财产破产,以及农奴被强征去修建要塞港口。"这封被阿列克谢交给情妇阿芙罗西娜保管,后来落入莫斯科审讯官手中的信件,将给皇太子带来灭顶之灾。</p>
  21. <p class="indent">对于在造访巴黎前暂居阿姆斯特丹过冬的彼得而言,关于皇太子失踪的传闻令他寝食难安。当传言被证实时,沙皇的愤怒与羞耻感彻底爆发。单是逃亡行径就足以重创彼得的尊严,更糟的是储君的违逆将激励所有心怀不满、企图颠覆沙皇改革的反对势力。因此必须立即寻回阿列克谢皇太子。十二月,驻防梅克伦堡的俄军将领魏德受命全面搜查北德意志地区。考虑到逃亡者可能藏身于哈布斯堡皇帝辖地,沙皇急召驻维也纳特使亚伯拉罕·维谢洛夫斯基前往阿姆斯特丹面圣。彼得命令他在帝国疆域内展开秘密搜寻,并递交了一封装致查理六世的亲笔信,申明若皇太子公开或秘密现身帝国领土,望皇帝能派武装卫队将其遣返。这封有损颜面的信件让彼得倍感屈辱,他叮嘱维谢洛夫斯基除非确证阿列克谢在帝国境内,否则不得呈交。</p>
  22. <p class="indent">维谢洛夫斯基肃然接下侦探使命,从阿姆斯特丹辗转至但泽追踪皇太子线索。顺着但泽通往维也纳的驿道,他发现数月前确有名唤科汉斯基、形貌酷似皇太子之人沿途换乘驿马。线索在维也纳中断,即便面见舍恩博恩伯爵、欧根亲王乃至皇帝本人,这位侦探仍一无所获。直到近卫军上尉鲁缅采夫——这位体型堪比沙皇的巨汉,作为彼得贴身副官前来增援。鲁缅采夫奉命必要时可武力协助维谢洛夫斯基押解皇太子归国。</p>
  23. <p class="indent">1717年三月底,两人的努力终见成效。帝国总理衙门某受贿文书暗示提洛尔地区或有收获。鲁缅采夫亲赴该地,听闻埃伦堡城堡藏有神秘陌生人。他多次抵近侦察,最终确信瞥见之人正是皇太子。维谢洛夫斯基携此情报返回维也纳,将沙皇手书面呈皇帝。他郑重声明阿列克谢确在埃伦堡,且显然受到帝国政府默许,恳请皇帝陛下坦诚回应沙皇诉求。查理六世踌躇不决,派皇室秘书直询皇太子。当秘书展示彼得手书并询问其归意时,阿列克谢顿时歇斯底里——他哭喊着在房间狂奔,以俄语哀嚎搓手,明确表示宁死不愿返回。鉴于藏身处已暴露且无法断然拒绝沙皇,秘书宣布皇帝裁决:皇太子将被转移至帝国境内新避难所——四年前通过《乌得勒支条约》归属皇室的<a id="page685"/>那不勒斯城。</p>
  24. <p class="indent">阿列克谢感激地应允了。在极度隐秘的安排下,他带着"侍童"阿芙罗西娜和几名随从,途经因斯布鲁克与佛罗伦萨前往南意大利——这些醉醺醺的随从着实惹人注目。帝国秘书在致舍恩博恩伯爵的信中提及:"<a id="c53-nts4a"/>可疑分子尾随我们直至特伦托;所幸一切平安。我竭尽所能约束随行人员酗酒闹事,却徒劳无功。"五月初,这支逃亡队伍抵达那不勒斯,在三王餐馆用膳后,皇太子的马车驶入了圣埃尔莫城堡的庭院。这座要塞的褐色巨墙与塔楼俯瞰着蔚蓝的那不勒斯湾,远眺维苏威火山,将成为阿列克谢未来五个月的栖身之所。他在温暖的阳光下安顿下来,开始给俄罗斯写信,告知教会与元老院自己仍然在世,并解释逃亡缘由。随着时间推移,阿芙罗西娜日渐隆起的身躯彻底暴露了这位"侍童"的真实性别。正如舍恩博恩伯爵在致欧根亲王的信中所调侃:"<a id="c53-nts5a"/>我们的小侍童终被确认为女儿身。她已被公开宣称为情妇,且不可或缺。"</p>
  25. <p class="indent">可惜这对恋人误判了藏身之处的保密性。秘书南行途中发现的"可疑分子",正是鲁缅采夫及其部下——他们一路尾随皇太子穿越意大利,紧接着也进入了那不勒斯。当确认逃亡者将在圣埃尔莫城堡长期停留后,信使立即快马加鞭北上禀报沙皇彼得。此时沙皇正在斯帕疗养,结束巴黎之行后在此休憩并接受水疗。</p>
  26. <p class="indent">彼得闻讯勃然大怒。自皇太子出逃已过去九个月,沙皇在穿越异国领土、造访西方宫廷期间,始终承受着儿子叛逃的屈辱。此刻他更意识到,皇帝不仅就阿列克谢藏身其领地一事说谎,且从转移至那不勒斯新庇护所的行动来看,奥地利根本无意交出皇太子。彼得阴沉着脸再次致信皇帝,这次直截了当要求引渡逆子。</p>
  27. <p class="indent">为向维也纳递交这份最后通牒,彼得选派了麾下最精明的外交家——彼得·托尔斯泰。这位蓄着浓密黑眉、面容冷峻慑人的老狐狸时年七十二岁,早年曾支持索菲娅公主参与姐弟权力斗争却得以全身而退,更在君士坦丁堡担任十二年俄国大使期间屡次被囚禁于七塔城堡而幸存。此刻刚从巴黎随彼得返国的托尔斯泰,被委以<a id="page686"/>一项终极使命:前往维也纳质问皇帝为何收容忤逆之子,并向查理六世暗示这一不友善举动可能引发的后果。此外若得觐见皇太子,他需转交彼得亲笔信,承诺只要阿列克谢归来便可获得宽恕。而托尔斯泰胸中深锁着彼得的真实旨令:不惜一切代价必须将皇太子带回俄国。</p>
  28. <p class="extract">托尔斯泰甫抵维也纳便与维谢洛夫斯基、鲁缅采夫共同觐见皇帝。他呈递的沙皇亲笔信严正声明:彼得对阿列克谢行踪了如指掌,无论以父亲身份或专制君主立场,他都有权要求儿子归国。查理六世静听陈述未多置词,仅承诺尽快答复。托尔斯泰继而拜访恰在维也纳探望皇后女儿的皇太子岳母——沃尔芬比特尔公主,以阿列克谢子女的未来为由,恳请她促成流亡者归国。公主深知若皇太子拒不屈服,小彼得·阿列克谢耶维奇恐将丧失继承权,遂应允相助。</p>
  29. <p class="indent">8月18日,帝国议会为应对这一两难局面召开特别会议。若贸然遣返阿列克谢,日后沙皇背弃宽恕承诺时,奥地利难免沦为弑君帮凶;但驻波兰与北德的俄军重兵压境,以彼得性格极可能调转枪口,放弃与查理十二世的战争转而进攻西里西亚与波西米亚。最终决议以外交辞令回复彼得:皇帝收留实为保全父子亲情,避免皇太子落入敌国之手。查理六世向托尔斯泰坚称阿列克谢在那不勒斯行动自由,同时密令当地总督不得强迫皇太子行事,并严防俄国使团实施暗杀。</p>
  30. <p class="indent">1717年9月26日,阿列克谢被邀请至那不勒斯总督府。当他被引入内室时,惊恐地发现托尔斯泰和鲁缅采夫正站在总督身旁。皇储浑身颤抖——总督道恩伯爵事先并未告知他二人的到来,显然料定他若知情必定不敢赴约。阿列克谢深知巨人般的鲁缅采夫是父皇心腹,甚至预感到剑锋即将出鞘。托尔斯泰用最温和的语调逐步安抚这位年轻人,表示他们此行仅为递送彼得的手谕,聆听他的想法并等待回复。皇储仍止不住战栗,接过信件读了起来。</p>
  31. <div class="block">
  32. <p class="bl_nonindent">吾儿:</p>
  33. <p class="bl_indent"><a id="c53-nts6a"/>你违抗命令、藐视旨意的行径已举世皆知。无论是我的训诫还是惩处,都未能使你遵从指示。最可恨的是,你竟在临别时欺瞒于我,背弃所立誓言,以叛逃之举将忤逆推到极致——不仅投靠异邦寻求庇护,更开创了我们家族乃至举国显贵中前所未有的恶例。你给父亲带来何等伤害与悲痛,又令祖国蒙受何等耻辱!</p>
  34. <p class="bl_indent">此乃我最后一次告诫:托尔斯泰与鲁缅采夫二位大人所传达的旨意,你必须即刻执行。若你畏惧我的惩罚,我以上帝及其审判为证向你承诺绝不加罪。倘若你迷途知返遵命归来,我必将以胜过往昔的慈爱待你。但若执迷不悟,我以父亲身份——凭上帝授予的权柄——赐你永世诅咒;以君主之名宣告你为叛国者,并誓言必将动用一切手段严惩不贷,届时上帝必佑我正义之师。</p>
  35. <p class="bl_indent">最后记住:我从未强迫于你。若真要强迫,何须给你选择余地?只需一声令下,谁敢不从?</p>
  36. <div class="bl_right">彼得</div>
  37. </div>
  38. <p class="indent">读完信后,阿列克谢告诉两位使节,他之所以寻求皇帝庇护,是因为父亲决定剥夺他的皇位继承权并将他送进修道院。他表示既然父亲承诺宽恕,自己需要时间深思熟虑,无法立即答复。两日后,当托尔斯泰和鲁缅采夫再度来访时,阿列克谢声称仍畏惧归国,希望继续接受皇帝庇护。听闻此言,托尔斯泰顿时变脸,在房间里暴跳如雷地怒吼,威胁说彼得将向帝国宣战,沙皇终将以叛国罪生死不论地缉拿其子,即便逃到天涯海角也休想脱身——因为他们已奉令长期驻守,直至将其捉拿归案。</p>
  39. <p class="indent"><a id="page688"/>阿列克谢惊恐地瞪大眼睛,抓住总督的手将他拽进隔壁房间,恳请道恩伯爵保证皇帝会庇护自己。奉命促成会面又需防止冲突的道恩,早已察觉主子的两难处境。他安抚着皇太子,心想若能劝说其自愿回国,便是对各方都有交代。但他随即开始与托尔斯泰联手行动。</p>
  40. <p class="indent">与此同时,托尔斯泰转动着在君士坦丁堡历练多年的机敏头脑,布下新局。他用160杜卡特收买总督秘书,让其向皇太子耳语皇帝已决定将儿子交还暴怒的父亲。接着他亲自对阿列克谢撒谎,谎称收到彼得新诏书——沙皇正调遣军队进军西里西亚,要亲自来意大利武力捉拿儿子。"<a id="c53-nts7a"/>等他亲临此地,谁能阻止你们父子相见?"这番话让阿列克谢面如死灰。</p>
  41. <p class="indent">最终托尔斯泰抓住了决胜关键:阿芙罗西娜。察觉到皇太子对这个农奴姑娘病态的依赖后,他向总督暗示此女正是父子决裂的主因,且仍在怂恿皇太子滞留异国——因为回国后她的地位将岌岌可危。在托尔斯泰游说下,道恩伯爵下令将姑娘逐出圣埃尔莫城堡。听闻此事,阿列克谢的心理防线彻底崩溃。他致信托尔斯泰请求单独会面商谈条件。胜券在握的托尔斯泰转而用礼物和承诺说服阿芙罗西娜,让她哭着哀求情人放弃最后挣扎——逃往教皇国寻求庇护的疯狂计划。</p>
  42. <p class="indent">此时的阿列克谢在情感与心理上已饱受摧残,濒临崩溃边缘。他面临两个选择:要么带着情妇返回俄罗斯接受沙皇父亲的宽恕,要么失去阿芙罗西娜和皇帝的庇护,任由托尔斯泰与鲁缅采夫处置——甚至更糟,直面彼得本人的怒火。权衡之下,答案显而易见。当托尔斯泰抵达时,皇太子迅速屈服。尽管满心惶恐与迟疑,他仍向大使提出:"<a id="c53-nts8a"/>我愿回到父亲身边,但有两个条件:允许我在乡间别墅平静度日,且不得将阿芙罗西娜从我身边带走。"牢记彼得"不惜一切代价带回皇太子"的旨令,托尔斯泰当即应允,甚至承诺亲自致信沙皇,请求准许阿列克谢立即迎娶阿芙罗西娜。在给彼得的密信中,托尔斯泰冷峻地解释道:这场婚姻将证明皇太子出逃并非出于重大政治<a id="page689"/>考量,纯粹是为农奴少女荒唐私奔。他补充说,此举将彻底粉碎皇帝对这位前妹夫的最后一丝怜悯。</p>
  43. <p class="indent">阿列克谢写下悔过书乞求沙皇宽恕,并恳求兑现托尔斯泰承诺的两个条件。11月17日,彼得回复道:"<a id="c53-nts9a"/>你既求宽恕,托尔斯泰与鲁缅采夫先生已以口头及书面形式应允,朕现予确认,汝可完全放心。至于你所提其他愿望【与阿芙罗西娜成婚】,待你归来后皆可满足。"彼得向托尔斯泰透露,若阿列克谢归来后仍执意结婚,他会应允,但婚礼必须在俄罗斯本土或新征服的波罗的海领土举行。沙皇同时承诺实现阿列克谢隐居乡间的愿望。"<a id="c53-nts10a"/>或许他怀疑朕能否兑现",彼得在信中写道,"但让他想想:朕既赦免其重罪,又何吝于成全这等小事?"</p>
  44. <p class="indent">当阿列克谢同意返俄并致信维也纳皇帝后,帝国当局再无理由扣留这位皇太子。他随托尔斯泰与鲁缅采夫离开圣埃尔莫城堡,怀着逐渐放松的心情缓步前行,专程前往巴里朝拜显圣者圣尼古拉神殿。继而转道罗马,乘坐梵蒂冈马车遍访圣迹,并获教皇接见。带着愉悦心情抵达威尼斯时,众人说服他将怀孕的阿芙罗西娜暂留此地,以免这位体弱的姑娘在严冬翻越阿尔卑斯山。</p>
  45. <p class="indent">对于警惕性极高的皇太子护卫托尔斯泰和鲁缅采夫,以及正在维也纳附近等候的韦谢洛夫斯基而言,穿越帝国首都犹如一场必须闯过的难关。阿列克谢请求使团在维也纳停留,以便觐见皇帝答谢款待之情。然而托尔斯泰唯恐两位连襟中有人临时变卦,导致任务功亏一篑。于是他安排韦谢洛夫斯基带领小队人马连夜秘密通过维也纳。待皇帝闻讯时,皇太子及其护卫早已抵达帝国摩拉维亚行省的布尔诺城,身处维也纳以北。</p>
  46. <p class="indent">查理六世既惊且怒。他曾因默许那不勒斯发生的事而饱受良心谴责。为求心安,他决意在维也纳亲自询问连襟,确认皇太子是否真心自愿返俄。皇帝自然希望如此——这位棘手套客的归国将为他拔除心头大患。但体统要求必须得到阿列克谢的亲口应允,帝国尊严绝不容许皇太子被强行押解。枢密院为此召开紧急会议<a id="page690"/>,信使火速奔赴摩拉维亚总督科洛雷多伯爵处,勒令其扣留俄国使团,直至皇太子本人向总督声明此行确属自愿。</p>
  47. <p class="indent">当发现下榻处被士兵包围时,托尔斯泰矢口否认皇太子在列。他扬言将拔剑阻止任何人闯入阿列克谢房间,并警告此事必招沙皇彼得严惩。总督惊愕之余向维也纳请示,再度奉令必须面见皇太子交谈后方可放行,必要时可动用武力。此番托尔斯泰只得让步。会面虽获准许,总督要求与阿列克谢单独谈话的请求却被无视——托尔斯泰与鲁缅采夫始终在场。情势所迫,皇太子仅以只言片语作答,称迫切希望回到父亲身边,未觐见皇帝只因缺少礼服与合规格马车。这场博弈终告落幕。体统与外交礼仪的程式既已履行,总督及其背后的皇帝便算尽到责任,使团终获放行。数小时内,托尔斯泰备好新马匹,俄国使团绝尘而去。1718年1月21日,他们抵达俄军占领的里加,阿列克谢随后被带往莫斯科附近的特维尔,静候其父召见。</p>
  48. <p class="indent">阿芙罗西娜留在威尼斯,打算等天气转好再从容启程。随着阿列克谢渐行渐远,他不断写信倾诉爱意与牵挂:"<a id="c53-nts11a"/>不必忧心。旅途务必珍重。蒂罗尔山路多石,你素来知晓,且缓缓而行。随心驻足,爱留几日便留几日。莫计较钱财花费。纵使挥霍无度,你的安康于我重逾万物。"他详细告知威尼斯与博洛尼亚购药之处,又从因斯布鲁克去信叮嘱:"在此处或他处购置一辆舒适马车。"甚至恳求她的仆人:"<a id="c53-nts12a"/>务必设法为阿芙罗西娜解闷,莫让她郁郁寡欢。"甫抵俄罗斯,他第一要务便是派遣女仆与东正教神父前去照料。在特维尔等候父皇召见时,他写下最后一封洋溢着希望的信:"<a id="c53-nts13a"/>感谢上帝,诸事顺遂。但求解脱诸般烦扰,若蒙天允,与你归隐乡野,从此再无烦忧。"</p>
  49. <p class="indent">当阿列克谢倾吐衷肠之际,他深爱的阿芙罗西娜正享受着新获的地位——既是皇储宠姬,又因协助托尔斯泰而成为沙皇心腹。她在威尼斯纵情享乐,乘着贡多拉游河,豪掷167杜卡特购置金线锦缎、十字架、耳坠与<a id="page691"/>红宝石戒指。多数信函毫无其情人字里行间的炽烈,实由秘书代笔,这位未受教育的 mistress 通常仅以歪扭大字添上寥寥数行,央求阿列克谢下次遣信使时捎些鱼子酱、熏鱼或荞麦粥。</p>
  50. <p class="indent">皇储归国的消息在俄罗斯激起复杂情绪。众人不知该如何看待这位在莫斯科郊外等候觐见父皇的年轻人——究竟是皇位继承人,还是俄罗斯的叛徒?法国商务代表德·拉维道出这种诡异不安:"<a id="c53-nts14a"/>皇储归来令有人欢喜有人愁。昔日支持者曾冀望引发变革而欢欣,今则万象更易。权谋取代怨怼,众人静候事态发展。其归国普遍遭致非议,人皆谓其将步其母后尘。"某些观察家,尤其是曾期盼皇储能熬过父皇顺利继位者,更显愤懑。伊万·纳雷什金直言:"<a id="c53-nts15a"/>那个叫托尔斯泰的叛徒犹大,把皇储给卖了。"瓦西里·多尔戈鲁基公爵则对加加林公爵讥讽:"可听说那个蠢货皇储竟为娶阿芙罗西娜而归来?等着他的<a id="c53-nts16a"/>哪是婚礼,分明是棺材!"</p></body>
  5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