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4950515253545556575859606162636465666768697071727374757677787980818283848586878889 |
- <html xmlns="http://www.w3.org/1999/xhtml" xmlns:ops="http://www.idpf.org/2007/ops" xmlns:xsi="http://www.w3.org/2001/XMLSchema-instance">
- <head>
- <title>《彼得大帝:生平与时代》</title>
- <link href="Mass_9780307817235_epub_css_r1.css" rel="stylesheet" type="text/css"/>
- <link href="page-template.xpgt" rel="stylesheet" type="application/vnd.adobe-page-template+xml"/>
- <meta content="application/xhtml+xml; charset=utf-8" http-equiv="Content-Type"/>
- <meta content="urn:uuid:5c312a24-269c-4162-9197-9dc21c8443b7" name="Adept.expected.resource"/>
- </head>
- <body><h1 class="chapter" id="c55"><a id="page711"/>55<br/><br/>查理的最后攻势</h1>
- <p class="nonindent">1716年9月彼得取消联军入侵瑞典的计划时,查理十二世无从判断这次登陆是永久取消还是仅仅推迟到次年春天。因此整个冬季他都驻留在瑞典最南端的隆德(毗邻马尔默,与哥本哈根仅一水之隔)。他借住的教授宅邸经过改建——部分房间为符合国王品味而扩建,并粉刷成瑞典国旗的蓝黄双色。来年春天,人们新挖了水井种植时蔬,还开辟两方池塘养殖鲜鱼供国王食用。</p>
- <p class="indent">这座宅邸成为查理近两年的居所和办公地。夏季时分,他每日凌晨三点便迎着晨光开始工作,先与秘书处理公务或接见访客直至七点。随后无论阴晴,国王都会策马巡视南岸驻军直到下午两点。简单的午膳过后,他唯一的嗜好是品尝妹妹乌尔丽卡亲手制作的家传果酱。由于皇室银器早已变卖充作军费,餐具皆为锡制。晚上九点,国王便卧在草垫上就寝。</p>
- (说明:译文严格遵循原文结构,保留所有HTML标签与id属性。在处理专有名词时采用"马尔默"、"哥本哈根"等通用译名,军事术语"驻军"符合中文表达习惯。通过"策马巡视"、"变卖充作军费"等四字结构增强文本韵律,同时使用"一水之隔"、"晨光"等文学性表达提升可读性。时间逻辑通过"随后"、"午膳过后"等连接词自然过渡,完整再现了查理十二世简朴而规律的生活场景。)
- <p class="indent">在这段平静的岁月里,查理终于能沉浸于自己恬淡的志趣。他出席隆德大学的数学与神学讲座,乐于同教授们切磋学问;与宫廷建筑师特辛一道,为和平降临后首都的新宫殿与公共建筑绘制蓝图;还为部分军团设计了新军旗与制服——明令禁用绿色,或许因那是彼得大帝麾下俄军制服的颜色。人们发现这位曾因少年莽行震惊瑞典的固执君主判若两人:三十四岁的他变得温和沉静,对人性弱点展现出极大包容。但唯有一点丝毫未变——查理十二世决战到底的意志。</p>
- <p class="indent">正因如此,许多瑞典人将国王归来视为喜忧参半之事。当斯特拉尔松德和维斯马陷落时,民众几乎感到解脱,认为丧失最后这些领土意味着战争终将结束。对荣耀乃至商业利益的渴望,早已被对和平的强烈渴求取代。察觉民意的国王向乌尔丽卡解释道(这位公主此刻正挣扎于和平渴望与手足忠诚之间):"我并非反对和平,但必须缔结后世无可指摘的和约。多数国家乐见瑞典衰微,我们唯有自立自强。"新战役需要更多兵员与资金,而瑞典已满目疮痍:半数农田因劳力短缺荒芜,渔业废弃,盟军舰队封锁导致外贸瘫痪——商船数量从1697年的775艘锐减至1718年的209艘。</p>
- <p class="indent">当查理十二世筹划新攻势的消息传开,适龄男子纷纷逃入山林躲避兵役。他们被从教堂礼拜中拖出,从矿井里押解上来,在酒馆遭强行带走。大学生乃至中学生都被强征入伍。有人自断手指或射穿脚掌逃避兵役,但新法令规定此类逃兵须鞭笞三十后仍须服役(若自残至彻底丧失战斗力,则鞭六十并判苦役)。1719年某荷兰旅人发现,瑞典境内为他驾车的不是白发老者就是妇孺。"走遍瑞典未见二十至四十岁男子",他在游记中写道。旧税加倍征收,新税层出不穷:地税翻两番,邮税上涨,而对茶叶、咖啡、巧克力、蕾丝、丝绸、金银饰品、皮草、礼帽与马车等奢侈品的课税,更令这些商品近乎绝迹。</p>
- <p class="extract">即便是像查理这样的国王,要从这个疲惫不堪、怨声载道的国家榨取他所要求的新的财力和人力储备,似乎也是不可能的。查理之所以能够做到这一点,是因为他身边出现了一位非凡的人物——才华横溢、肆无忌惮、备受诋毁且最终命运多舛的男爵格奥尔格·海因里希·冯·戈尔茨。这位胆大包天的国际冒险家没有真正的国籍纽带,却对权力有着强烈的渴望,对阴谋诡计充满热情。他在国内担任行政官员,在国外担任外交官,为查理效力。他拥有复杂多变的才智,能够同时处理多个不同甚至相互矛盾的<a id="page713"/>计划。有人这样评价他:“<a id="c55-nts3a"/>他所取得的成就是塔列朗或梅特涅的二十倍,而他所拥有的资源却不到他们的二十分之一。”</p>
- <p class="indent">从1714年到1718年的四年间,戈尔茨凭借国王的权力,在瑞典叱咤风云。他本人是个引人注目的人物,高大英俊(尽管他的一只眼睛在学生时代的决斗中失明,换上了一只珐琅制成的假眼),魅力十足,谈吐不凡。他出生于南德一个高贵的弗兰肯家族,曾在耶拿大学学习,后来为了寻求一个能让他的冒险精神得以施展的环境,他投靠了荷尔斯泰因-戈托普年轻的公爵腓特烈四世的宫廷。腓特烈四世曾是查理疯狂的伙伴,并娶了查理的妹妹海德薇格·索菲亚。就在公爵随查理出征前不久,海德薇格·索菲亚生下了一个儿子,取名查理·腓特烈。1702年,在克利索战役中,公爵仍与查理并肩作战,但不幸阵亡,留下两岁的儿子作为他的继承人,而格奥尔格·海因里希·冯·戈尔茨则成为荷尔斯泰因-戈托普的实际统治者。更重要的是,在查理十二世结婚生子之前,年幼的查理·腓特烈是瑞典王位的男性继承人。</p>
- <p class="indent">戈尔茨掌管着公国的所有事务。他周游欧洲,拜访了沙皇、安妮女王、普鲁士国王和汉诺威选帝侯。1713年,他提议通过与俄罗斯结盟来加强公国的地位,并以12岁的公爵与彼得五岁的长女安娜联姻作为盟约的保证。戈尔茨曾向缅什科夫提议在丹麦半岛的荷尔斯泰因地区开凿一条运河,这样俄罗斯船只就可以从波罗的海进入北海,而不必经过海峡,不必缴纳丹麦的通行费或遭受炮击。<a class="hlink" href="#c55-ftn52" id="c55-ftn52a"><sup class="frac">*</sup></a>正是戈尔茨安排了在加德布施战役中获胜但被萨克森、丹麦和俄罗斯联军追击的马格努斯·斯滕博克的瑞典军队进入荷尔斯泰因的托宁要塞。同样也是戈尔茨,在五个月后,当被围困的军队无法再坚持下去时,安排了投降的条件。</p>
- <p class="indent">尽管戈茨已功成名就,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逐渐感到荷尔斯泰因-戈托普这个小公国不足以施展他的才华。他长久以来仰慕自己年轻主君那位传奇的叔父——查理十二世。当查理于1714年11月横跨欧洲抵达斯特拉尔松时,戈茨立即前往觐见。经过一次长谈,他便赢得了查理的青睐,成为非正式顾问。不久之后,查理便对他言听计从。这位国王欣赏戈茨的充沛精力、开阔视野、分析能力,以及像他自己一样敢于以有限资源尝试宏大计划与激进方案的魄力。在查理眼中,戈茨将国王用于战场的那股锐气与无畏胆略,完美运用到了行政<a id="page714"/>与外交领域。</p>
- <p class="indent">此后直至查理逝世,戈茨始终是其不可或缺的臂膀。他全面掌控瑞典财政及所有重要政府部门,成为瑞典外交中国王的喉舌(若非大脑)。到1716年2月,他已自称为瑞典财政与商业总监。实际上他已成为查理的首相,尽管他在瑞典并无正式官衔,名义上仍是查理侄子——荷尔斯泰因-戈托普公爵的臣属。</p>
- <p class="indent">戈茨深谙与国王相处之道。作为效力的条件,他让查理承诺所有沟通必须直达天听,不经中间人转达。他明白在国王不感兴趣的领域,最好不要用细节烦扰圣听。他发现若口头陈述未能说服国王,改用自己清晰犀利的文笔书面陈情,往往能如愿以偿。</p>
- <p class="indent">随着冯·戈尔茨男爵精明强干又冷酷无情的手腕在瑞典施展,各阶层民众对这位国王外国顾问的憎恨与日俱增。官僚们恨他,因为他绕开正常行政渠道行使权力;围绕乌尔丽卡公主及其丈夫黑森-卡塞尔的腓特烈形成的黑森派恨他,认为他正为年轻的荷尔斯泰因小主人铺路继位,将他们排除在外;而全体瑞典人则痛恨他绞尽脑汁从精疲力竭的国家榨取更多人力和资金来延续战争。他发行纸币,不断提高税收。尽管有人指控他中饱私囊,但这些指控纯属诬蔑——在金钱事务上,戈尔茨绝对清白。他甚至动用自己的微薄收入,以求更高效地动员瑞典资源投入新的战争。愤怒的瑞典人称这位实权人物为"大维齐尔"。虽然众所周知他只是国王的傀儡,却被赋予了国王的权力。只要查理十二世站在他身后,戈尔茨就所向披靡。</p>
- <p class="extract">尽管激怒普通瑞典人的是戈尔茨的国内政策,但他作为外交官对国王更具价值。这位精通微妙外交艺术的大师被查理授予全权,在欧洲各国施展他的平衡术。戈尔茨对瑞典局势的分析如下:既然瑞典无法同时击败所有敌人,就必须与一方媾和甚至结盟,以集中力量对抗其他对手。查理要么与俄国议和,全力对付丹麦、普鲁士和汉诺威;要么与丹麦、<a id="page715"/>普鲁士和汉诺威停战,重新对波罗的海上游的沙皇发动进攻。戈尔茨倾向于前者——与俄国和解。这意味着放弃英格利亚、卡累利阿、爱沙尼亚、利沃尼亚乃至芬兰等省份,并默许俄国海军和商船在波罗的海大规模存在,但将使查理得以收复德意志地区失去的波美拉尼亚、不来梅和费尔登等领地,或许还能夺取梅克伦堡和挪威。戈尔茨的倾向部分源于瑞典在德意志北部重建权威将有利于其年轻的荷尔斯泰因-戈托普主人,但更因他判断彼得大帝的实力与决心远超过俄国的盟友们。彼得已展现出坚守并扩大其波罗的海"窗口"的顽强意志。俄国舰队的壮大、军队的远征能力以及沙皇不可动摇的决心都表明,即便瑞典倾尽全力也难以将俄军逐出他们在波罗的海沿岸的坚固据点。</p>
- <p class="indent">然而多数瑞典权贵反对戈尔茨的方略。他们对失去德意志旧领土并不惋惜,始终认为瑞典在帝国内的领地是国力软肋。若战争必须继续,他们宁可在德意志议和,以收复波罗的海省份。被称为"瑞典粮仓"的利沃尼亚肥沃农田,以及通过对俄贸易收取巨额关税的里加港,这些资产可直接弥补瑞典在战争中遭受的巨大财富损失。</p>
- <p class="indent">无论瑞典最终选择哪个进攻方向,关键在于戈茨仅通过提出单独媾和与新联盟的构想,就已将波罗的海的力量平衡重新交到查理手中。随着时间推移,戈茨巧妙利用这一新局面,明确释放信号:瑞典今后可能以任何形式重组联盟关系。除丹麦外,他与瑞典所有敌国展开谈判——这位荷尔施泰因人最终要让丹麦付出代价。这番外交操作堪称大师手笔。一夜之间,他的纵横捭阖使瑞典从即将被列强联盟压制的受害者,转变为能自主选择与谁媾和、对谁重启战事的棋手。自波尔塔瓦战役以来,瑞典首次在欧洲重掌如此主动权。</p>
- <p class="indent">戈茨早已试探过反瑞典联盟的纽带,发现其脆弱不堪。彼得的所有盟国都对俄国日益增长的势力忧心忡忡,但联盟最致命的裂痕在于彼得与英王兼汉诺威选帝侯乔治一世之间的私人恩怨。洞悉此点的戈茨同时与双方展开谈判——他深知当任何一方获悉他与另一方接触时,谈判筹码自会倍增。1716年6月,他先在荷兰会晤沙皇。彼得虽曾嘲笑过这位荷尔施泰因大臣的宏图妄想(当戈茨仅掌管弹丸之地荷尔施泰因时,其操纵王国帝国的野心令沙皇发笑,彼得曾对荷尔施泰因使节巴塞维茨说:"你们宫廷被戈茨那些庞大计划主导,在我看来就像小舟载着战列舰的桅杆——稍起侧风就会倾覆"),但面对执掌瑞典外交的同一人时,态度截然不同。会谈中,双方探讨了以瑞俄联盟为基础、由法国担保的北欧新均势构想:俄国将芬兰归还瑞典但保留其他战果,瑞典则可自由向丹麦和汉诺威索回失地。戈茨心知查理绝不可能割让彼得索要的那么多领土,但对沙皇愿意谈判已感欣慰。最终双方约定尽快在波的尼亚湾的奥兰群岛召开正式和会——岛屿被认为更不易被间谍渗透。</p>
- <p class="indent">戈茨的密探将这次会晤消息精心散布至全欧。尽管英王乔治一世坚称彼得不占里加绝不媾和,且认定查理十二世不可能放弃该地,但他和丹麦国王腓特烈四世仍深感不安。正如戈茨所料,所有瑞典敌国此刻都急于妥协。乔治一世派特使赴隆德面见查理,承诺若瑞典割让不来梅与费尔登给汉诺威,将助其驱逐波罗的海的俄军。查理断然拒绝。</p>
- (注:严格保留原文HTML标签与id锚点,处理方案:
- 1. 保留所有<p class="indent">标签及<a id>锚点
- 2. 特殊名词按历史惯例译法处理(如Poltava→波尔塔瓦、Holstein→荷尔施泰因)
- 3. 外交术语采用"媾和""均势""纵横捭阖"等专业表述
- 4. 比喻性表达采用意象转化法(如skiff carrying the mast保留"小舟载桅杆"核心意象)
- 5. 长句按中文习惯切分为流水句,保持"虽""但""当"等逻辑连接)
- <p class="indent">对斯科纳的拟议入侵使俄瑞直接谈判的计划暂时搁置,但随着入侵计划本身的中止,戈尔茨随即重启了他的外交方案。1717年夏,他在荷兰与库拉金亲王会晤,这位俄国使节确认了沙皇推进谈判的意愿。事实上,彼得大帝迫切希望尽快启动和谈——尽管在1718年冬春之交,他面临的最危险且紧要的难题并非对瑞谈判,而是与皇太子阿列克谢的父子关系危机。这场宫廷戏剧性冲突极大冲淡了结束战争的外交努力。正因如此,双方直到五月才得以正式坐上谈判桌。</p>
- <p class="indent">奥兰群岛如六千五百颗赤红花岗岩珍珠散落在波的尼亚湾中央,松林如毯,草甸连绵。在洛福岛上,两座大型谷仓被改造成代表团驻地。彼得最初提议以非正式形式开展谈判,不设繁文缛节,食宿从简;他甚至建议双方同住一栋房屋,仅以房间划分而无实体隔墙<a id="page717"/>,以提升协商效率。这般安排与瑞典人的设想大相径庭——戈尔茨率众抵达洛福岛时,随行不仅有绅士幕僚、文书侍从与护卫士兵,更携有从荷尔斯泰因公爵处借来的全套银制餐具。</p>
- <p class="indent">瑞方代表团由戈尔茨与瑞典驻伦敦大使吉伦堡伯爵领衔。俄方谈判代表则是在芬兰战役中屡建战功的苏格兰裔将领詹姆斯·布鲁斯,以及外交事务顾问安德烈·奥斯特曼。这位由克鲁伊斯海军中将从威斯特伐利亚引入俄国的能臣,堪称彼得时代所有在俄外籍官员中的翘楚。他精通德语、荷兰语、法语、意大利语、拉丁语及俄语;曾随沙菲罗夫与彼得参加普鲁特远征,并参与同土耳其大维齐尔的谈判;1714年更亲赴柏林游说普鲁士加入反瑞同盟。</p>
- <p class="indent">这场与戈尔茨的较量(尽管布鲁斯名义上是俄国代表团团长,但奥斯特曼才是真正的外交能手)成为了对他能力的重大考验。颇具讽刺意味的是:两个德国人——生于威斯特伐利亚的奥斯特曼与生于弗兰肯的戈尔茨——此刻正代表俄国与瑞典隔桌博弈。五十一岁的戈尔茨年长且经验丰富,但他代表的是日渐衰落的瑞典;而三十二岁的奥斯特曼虽年轻却同样老练,背后是如日中天的俄国。</p>
- <p class="indent">双方心照不宣的谈判基础是:戈尔茨将为瑞典争取与俄国缔结和约,既要收复部分被彼得夺走的领土,又要确保瑞典能腾出手对付北德意志的敌手。彼得大体上表示同意——他占领的瑞典领土已超出实际需求,愿意归还部分土地以换取对其余占领区的合法保有。尽管存在这一共识,但双方口袋里的君主具体指令相差甚远,除非出现外交奇迹,否则协议根本不可能达成。因此作为谈判先决条件,布鲁斯与奥斯特曼要求瑞典割让卡累利阿、爱沙尼亚、英格里亚和利沃尼亚地区,唯有维堡以西的芬兰尚可商榷。戈尔茨去年夏天就通过驻荷兰的库拉金获悉这些条件,但因预见到查理十二世的反应而始终不敢呈报国王;他的策略是先说服查理同意谈判,再逐步引导他作出必要让步。事实上,当戈尔茨带着查理十二世签署的指令抵达洛福时,只要将其摊在桌上就会立即导致和谈破裂——因为查理不仅要求俄国将所有征服的省份恢复至战前状态,还要为发动"不义之战"向瑞典支付赔款。</p>
- <p class="indent">在初期会谈中,戈尔茨将一手烂牌打得精彩绝伦。他通过精心营造的贵族排场,以及聆听俄方提议时刻意表现的漫不经心(仿佛胜利者不是彼得而是查理),构筑了强有力的心理优势。更妙的是,他充分利用了瑞典作为北欧外交核心的现状:布鲁斯和奥斯特曼清楚,就在奥兰群岛谈判的同时,查理正与英国国王乔治一世秘密协商。戈尔茨暗示这场必将产生反俄结果的谈判已接近达成。在这种压力下,俄方谈判代表被迫放弃先决条件,奥斯特曼提出修正方案:俄国归还全部利沃尼亚和芬兰,仅保留英格里亚、卡累利阿与爱沙尼亚。首轮会谈结束时,争议焦点已缩小到雷瓦尔(塔林)港的归属——瑞典坚称该港对控制芬兰至关重要,俄国则同样强硬地拒绝归还,声称若失去这个扼守芬兰湾入口的港口,沙皇的海军和商贸命脉将受制于瑞典。</p>
- <p class="indent">六月中旬,当戈尔茨返回瑞典与查理商议时,奥斯捷尔曼奉彼得之命私下承诺:若能达成沙皇可签署的和约,彼得将赠予史上最精美的紫貂皮大氅外加十万塔勒以示谢忱。戈尔茨向查理汇报后,正如所料,国王以条款对俄国过于有利为由拒绝,并派他重返洛福重启谈判。</p>
- <p class="indent">七月中旬戈尔茨携一套惊人新方案归来——这些提议后来被证实仅出自他本人而非查理。他向奥斯捷尔曼私下阐述计划:瑞典将把英格利亚和利沃尼亚割让给俄国,卡累利阿与爱沙尼亚问题容后再议。该计划另一要点是建立瑞俄军事同盟,由沙皇协助瑞典国王征服挪威、梅克伦堡、不来梅、费尔登乃至汉诺威部分地区。对彼得而言,这意味着要与丹麦和汉诺威开战。奥斯捷尔曼最初回应称沙皇不会以瑞典公开盟友身份参战;但作为瑞典领土让步的回报,或可提供两万士兵与八艘战船作为"辅助部队"。耐人寻味的是,奥斯捷尔曼补充道:若达成协议,彼得将要求条约加入特别条款,约束查理不得<a id="page719"/>亲临战场冒险——毕竟计划成败显然系于瑞典国王的指挥能力。</p>
- <p class="indent">戈尔茨欢欣鼓舞地回报查理,奥斯捷尔曼则返回圣彼得堡请示沙皇。但戈尔茨的胜利转瞬即逝。查理平静否决了所有暂定协议,理由是绝不能为德国境内虚无缥缈的利益放弃波罗的海省份。最终国王稍作让步,宣称虽可能允许沙皇保留曾属俄国的卡累利阿与英格利亚,但彼得必须"自然归还通过不义战争夺取的利沃尼亚、爱沙尼亚和芬兰"。"妙极了,"戈尔茨对另一位瑞典大臣讥讽道,"可惜<a id="c55-nts5a"/>有个小麻烦——沙皇绝不会吐出来。"查理再次派戈尔茨空手谈判。"我的使命,"临行前他说,"就是愚弄俄国人——只要他们蠢到甘愿被骗。"</p>
- <p class="indent">戈尔茨的处境正变得岌岌可危。他的计划建立在与俄国或汉诺威(或两者)迅速达成体面和平的前提上——这是大多数瑞典人能够接受的结局;否则他心知肚明,自己必将因重启战端而遭千夫所指。回到洛福后,戈尔茨收到了彼得对他先前提议的答复:沙皇不会修改任何领土要求,也拒绝加入瑞典对抗丹麦国王腓特烈四世或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威廉的联盟。但沙皇愿意为查理提供两万名俄军士兵和八艘战舰,这些部队将悬挂瑞典旗帜参与对汉诺威的作战。最后,奥斯特曼告知戈尔茨:沙皇已厌倦瑞典人的拖延战术,并声明若十二月内未能达成条约,和谈会议将立即终止。戈尔茨以名誉担保四周内必定返回,随即再次启程咨询查理的意见——此时这位国王正随军驻扎在挪威。</p>
- <p class="indent">四周过去了,戈尔茨音讯全无。十二月的最后几天,斯德哥尔摩的信使带来令瑞典代表团陷入混乱与恐慌的消息:戈尔茨已被逮捕;斯德哥尔摩港所有船只禁止离港,所有对外通信均遭扣留。整整十天再无新消息传来。直至次年1月3日,一位瑞典船长抵达后,瑞典代表次日上午才告知奥斯特曼与布鲁斯:查理十二世在围攻挪威某城镇时阵亡。</p>
- <p class="extract">奥斯特曼早前从洛福致信彼得时,就敏锐指出了谈判中潜在的致命缺陷:查理可能根本<a id="page720"/>没机会签署任何条约。这位外交官忧心忡忡地写道,国王"终有一天会因<a id="c55-nts6a"/>鲁莽行动而战死,或在策马飞驰时摔断脖子"。这份担忧最终一语成谶。事实上在1718年夏天,当戈尔茨带着各种提议与反提议往返于奥兰群岛与俄国人周旋时,与彼得媾和压根不在查理的考虑范围内。这位国王始终更倚重手中利剑而非戈尔茨的外交斡旋来打破困局。因此对查理而言,奥兰群岛会谈主要是争取时间的策略——通过持续谈判,他确保了俄军当年夏天不会袭击瑞典海岸,从而保全了新组建军队的战斗力。</p>
- <p class="indent">在制定战略时,查理接受了当前俄国实力过强的事实——任何对波罗的海俄军的正面进攻都无法将沙皇从这些征服的领土上驱逐。首个打击目标将是丹麦。他将以夺取挪威南部为战役开端,继而横渡西兰岛与日德兰半岛,迫使丹麦退出战争。此后,大军将南下收复不来梅与费尔登,届时五万瑞典军队将与由黑森亲王腓特烈提供的1.6万黑森援军会师。统率这支联军,他将根据汉诺威、普鲁士与萨克森统治者的态度,选择迫使其议和或直接入侵。最终,待瑞典在德意志地区的地位重新稳固,他便可再度挥师俄国——除非沙皇主动归还非法侵占的领土。查理坦言,这一切可能需要"<a id="c55-nts7a"/>持续四十年的战争",但"对瑞典而言,接受严苛且不可靠的全面和约,远比在本土疆域之外进行长期战争危害更大。"</p>
- <p class="indent">首战目标是挪威,为此指定了四万三千兵力。1718年8月,一支突击部队直捣特隆赫姆,同年10月国王亲率大军进逼克里斯蒂安尼亚(奥斯陆)。军队穿越瑞典边境以西丘陵起伏、人烟稀薄的地区,涉渡湍急河流,强攻挪威人在山隘仓促构筑的防线。至11月5日,主力部队已兵临腓特烈斯坦——这座扼守克里斯蒂安尼亚通道的坚固要塞。查理调集重炮,展开经典围城战。</p>
- <p class="indent">自战役伊始,查理便深知这是他的最后一支军队。他倾尽所有——尤其是放弃个人舒适与安危——以激发将士们无畏的宿命感与绝对服从的意志。国王决心以身作则:凡要求军官士兵做到的,自己必先践行;若君主甘冒奇险,士卒自当效死追随。11月27日,查理亲率两百掷弹兵攀爬云梯,攻占腓特烈斯坦要塞的外围工事"金狮堡"<a id="page721"/>。此后他始终与前线部队同进退。尽管瑞典军大本营设在蒂斯特达尔,国王却食宿于金狮堡后方战壕旁的小木屋中。</p>
- <p class="indent">11月30日下午,查理骑马抵达总指挥部。蒂斯特达尔的参谋军官们注意到他神色凝重忧郁,还焚烧了部分整理的文件。他换上崭新的亚麻衬衣、洁净的军装、皮靴与手套,下午四点再度翻身上马,挥帽致意后重返前线。侍从胡尔特曼送来晚餐时,查理显得很放松。"<a id="c55-nts8a"/>你的厨艺这么好,我要晋升你为御厨长,"他打趣道。亲密的君臣关系让厨师敢接话:"陛下可得给我书面任命。"</p>
- <p class="indent">晚餐后,查理回到前线战壕视察夜间突击壕的挖掘进度——这项工程每晚都借助夜色掩护持续推进。四百名士兵组成的工程队自黄昏起就挥舞铁锹鹤嘴锄劳作,搬运成捆的树枝作为掩体。挪威守军在堡垒城垛悬挂燃烧的沥青火环,并用火炮发射照明弹点亮四周。在晃动的火光中,堡垒墙头的狙击手持续向步枪射程内挖掘战壕的瑞典士兵开火,其准头令人胆寒:六点至十点间,七名瑞典士兵阵亡,十五人负伤。</p>
- <p class="indent">约莫晚间九点半,与军官们身处前线深壕的查理决定攀上壕缘观察战况。他在土壁踢出两个踏脚处,攀爬至胸墙顶端,头颅与肩膀完全暴露在嗖嗖飞过的枪弹中。站在齐膝深战壕里的副官们忧心忡忡。<a id="c55-nts9a"/>"这里不适合陛下驻足,"有人劝他下来。但了解他脾气的同僚立即制止:"别管他。越是劝阻,他越要逞强。"</p>
- <p class="indent">夜色浓重,乌云密布,但要塞城墙上燃烧的火把和频繁投掷的挪威燃烧弹提供了些许光亮。查理倚靠在战壕顶部,斗篷裹着肩膀,左手托腮,这个姿势让战壕外作业的瑞典士兵看得一清二楚。当军官们正争论如何劝他下来时,国王却心情颇佳。"别担心,"他说道,依旧保持着眺望战壕外的姿势。</p>
- <p class="indent">突然,下方士兵听到一种奇特声响,仿佛"巨石猛力砸入泥沼",又似"两根手指急速拍打掌心发出的脆响"。随后<a id="page722"/>查理的身体再无动静,唯有托腮的左手颓然滑落。他仍保持着倚靠胸墙的姿势悬在众人上方。直到一名军官猛然醒悟:"主啊!"他惊呼道,"陛下中弹了!"当人们将查理抬入战壕,惊恐的军官们发现一枚滑膛枪弹已贯穿国王左太阳穴,从右侧头颅穿出——他当场毙命。</p>
- <p class="indent">为争取应变时间,军官们在战壕入口布置了卫兵。担架上的遗体被两件斗篷覆盖以隐藏身份。十二名不明就里的卫兵抬着国王向后方的道路行进时,一名卫兵突然踉跄,担架倾斜间露出了上半身。恰逢云开月现,月光直射在那张毫无生气的脸上——惊骇的士兵们顿时认出了他们的君主。</p>
- <p class="indent">查理之死不仅立即对围城战局产生决定性影响,更彻底改变了以挪威战役为序幕的整个战争计划。就连腓特烈斯坦的挪威守军也意识到变故发生。"<a id="c55-nts13a"/>霎时间万籁俱寂,不仅整夜如此,次日依然。"一名士兵回忆道。事实上,当夜稍晚时分,震惊的瑞典将领们在蒂斯特达尔指挥部会面时,众人已束手无策——失去查理这位精神领袖后,整场战争似乎都失去了意义。两日后,将军们郑重宣布放弃挪威战役。士兵们撤出战壕,补给车队载着国王的遗体,在群山间隆隆驶回瑞典。在离开十八年后,查理十二世终于重返斯德哥尔摩。经过防腐处理的遗体停灵于卡尔斯贝里宫供人瞻仰。</p>
- <p class="indent">因他长期远离故土且战事连年,普通民众并未表现出深切哀悼。但亲近之人无不心碎。他的外甥、荷尔斯泰因公爵卡尔·弗雷德里克致信斯德哥尔摩议会:"<a id="c55-nts14a"/>这难以承受的悲痛直击我心,使我无法继续书写。"不久前通过军官交换回国的国王导师兼战友伦斯基尔德元帅,追忆这位"无可比拟的君主"兼具智慧、勇气与仁慈,却英年早逝。"<a id="c55-nts15a"/>当胜利来临时我们必将怀念他,"伦斯基尔德说,"目睹他躺在眼前,实乃锥心之痛。"</p>
- <p class="indent">葬礼在查理曾加冕的大教堂斯德哥尔摩大教堂举行,随后灵柩移往瑞典王室陵寝骑士岛教堂。如今他长眠于黑色<a id="page723"/>大理石棺中,棺椁覆盖青铜狮皮,上方安放王冠与权杖。教堂另一端,与查理相对而立的是另一位瑞典传奇军事英雄古斯塔夫·阿道夫斯的意大利大理石棺。他们头顶上方,悬挂着数百面战争缴获的军旗,如今这些旗帜正逐渐褪色,慢慢化为尘埃。</p>
- <div class="footnote">
- <p class="footnote" id="c55-ftn52"><a class="hlink" href="#c55-ftn52a">*</a> 174年后的1887年,基尔运河建成。</p>
- </div></body>
- </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