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ss_9780307817235_epub_c59_r1.htm 28 KB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49505152535455565758596061626364656667686970717273747576
  1. <html xmlns="http://www.w3.org/1999/xhtml" xmlns:ops="http://www.idpf.org/2007/ops" xmlns:xsi="http://www.w3.org/2001/XMLSchema-instance">
  2. <head>
  3. <title>《彼得大帝:生平与时代》</title>
  4. <link href="Mass_9780307817235_epub_css_r1.css" rel="stylesheet" type="text/css"/>
  5. <link href="page-template.xpgt" rel="stylesheet" type="application/vnd.adobe-page-template+xml"/>
  6. <meta content="application/xhtml+xml; charset=utf-8" http-equiv="Content-Type"/>
  7. <meta content="urn:uuid:5c312a24-269c-4162-9197-9dc21c8443b7" name="Adept.expected.resource"/>
  8. </head>
  9. <body><h1 class="chapter" id="c59"><a id="page770"/>59<br/><br/>敕令经济</h1>
  10. <p class="nonindent">彼得大帝时代之前的俄罗斯几乎谈不上有什么工业。城镇里零星分布着为沙皇、贵族和商人生产日用器具、手工艺品及工具的小型工坊。乡村地区,农民们则自给自足。</p>
  11. <p class="indent">1698年从西方考察归来后,彼得决意改变这种状况。他倾尽余生之力推动俄罗斯走向富强,提升经济效率与生产力。战争阴云笼罩下的初期,彼得发展工业完全服务于军事需求:扩建火炮铸造厂、火药作坊、滑膛枪制造厂,兴办马鞍挽具皮革工场,开设纺织厂为军队生产呢绒制服并为舰队制造船帆。至1705年,莫斯科和沃罗涅日的国营纺织厂已成效斐然,彼得在致缅什科夫的信中写道:<a id="c59-nts1a"/>"这些工厂生产的布料品质上乘,托上帝之福,我甚至用它们为自己缝制了节日穿的长袍。"</p>
  12. (注:译文严格保留原文HTML标签结构与ID锚点;"caftan"译为"长袍"既符合俄式服装特征,又通过添加"节日穿的"准确传达原文语境;将被动语态"They are making cloth"转化为中文主动句式;"God gives excellent results"采用归化译法处理为"托上帝之福",既保留宗教色彩又符合中文表达习惯)
  13. <p class="indent">波尔塔瓦战役后,政策重心发生转变。随着战争需求的减少,彼得对提升俄国生活水平至西方标准、同时减少对外进口依赖的制造业产生浓厚兴趣。他注意到大量资金因进口丝绸、天鹅绒、缎带、瓷器和水晶而外流,便在国内建立工厂生产这些商品。为保护新生工业,他对进口丝绸和布料征收高额关税,使这些商品对俄国买家的价格翻倍。本质上,他的政策与当时欧洲各国通行的重商主义如出一辙:通过增加出口赚取外汇,减少进口以遏制财富外流。</p>
  14. <p class="indent">彼得的工业化政策还有同等重要的第二重目的。征税官们早已为筹措军费将俄国百姓压榨得奄奄一息。沙皇明白,从人民身上获取更多收入的长期之道,在于增加国家财富总量<a id="page771"/>从而扩大税基。为此他亲自率领国家机器全力推动国民经济发展。彼得虽视振兴经济为己任,却也深知私营企业与个人能动性才是国家财富的真正源泉。他的目标是培育俄国企业家阶层,最终取代君主和国家成为财富创造主体。这绝非易事——俄国贵族传统上对工商业嗤之以鼻,坚决拒绝投资商业。彼得恩威并施,既宣扬商业的崇高价值,又将工商活动提升至与陆海军、文官体系同等光荣的国家服务高度。政府通过矿业制造委员会提供贷款补贴等初始资本,授予垄断权和免税待遇,有时甚至直接斥资建厂后租赁给私营业主。这些措施往往带有强制性:1712年国家兴建纺织厂集群时敕令称"<a id="c59-nts2a"/>若商人拒不自愿经营,则须强制执行。但应给予优惠条件以冲抵建厂成本,使其乐见经商之利"。</p>
  15. <p class="indent">新建企业并非全都成功。缅什科夫、沙菲罗夫与彼得·托尔斯泰组建的丝绸公司虽享有优厚特权与补贴,最终仍以破产收场。缅什科夫与合伙人争执后退出,由海军上将阿普拉克辛接任。这家耗尽原始资本的公司最终以两万卢布转售私商。倒是缅什科夫参与的白海海象鳕鱼捕捞公司取得了较好效益。</p>
  16. <p class="indent">国家与私营企业间最高效的合作体现在采矿和重工业领域。彼得即位时,俄罗斯仅在莫斯科周边、图拉及奥涅加湖畔的奥洛涅茨地区拥有约二十座小型国营与私营炼铁厂。彼得早年便宣称"<a id="c59-nts3a"/>我俄罗斯帝国资源之丰饶远超他国,更蒙上天赐予丰富矿藏",随即着手开发这些自然资源。随大使团来俄的外籍专家中就有众多采矿工程师。战争爆发后,由荷兰人安德烈·维尼乌斯之父创建、沙皇与铁器大亨尼基塔·杰米多夫共有的图拉炼铁厂迅速扩建,开始为全军供应火枪火炮。图拉城化作巨型兵工厂,各郊区聚居着不同工种的军械匠人与铁匠。波尔塔瓦战役后,彼得派遣勘探队踏遍乌拉尔山脉寻找新矿脉。1718年成立<a id="page772"/>矿业与制造业委员会以促进新矿区的勘探开发。1719年12月颁布法令,威胁对隐瞒境内矿藏或阻挠他人勘探的地主施以鞭刑。乌拉尔起伏的丘陵——特别是彼尔姆省境内——陆续发现惊人储量的高品位矿石:开采的原矿几乎能提炼出近半重量的纯铁。为开发这些富矿脉,彼得再次倚重尼基塔·杰米多夫。至彼得统治末期,以皇后叶卡捷琳娜命名的叶卡捷琳堡为中心,乌拉尔地区已建成包含21座钢铁厂与炼铜厂的庞大工矿联合体。<a class="hlink" href="#c59-ftn59" id="c59-ftn59a"><sup class="frac">*</sup></a>其中9家属国营,12家为私营(杰米多夫独占5家)。产量持续攀升,到彼得晚年乌拉尔地区已贡献全俄40%以上的生铁。彼得在世时俄国生铁产量已与英格兰持平,至叶卡捷琳娜大帝时代更取代瑞典成为欧洲最大铁产国。这些蓬勃发展的矿场与铸造厂既增强了国力(彼得逝世时军械库存有16,000门火炮),也使杰米多夫富可敌国。皇储彼得·彼得罗维奇诞生时,杰米多夫曾献上10万卢布作为"出牙贺礼"。1720年,这位骄傲的父皇册封杰米多夫为世袭伯爵,该爵位延续至王朝终结。</p>
  17. <p class="indent">为促进贸易流通,俄罗斯亟需更多货币。自大使团西归后彼得便开始铸造新币,但货币紧缺使得彼得堡、莫斯科和阿尔汉格尔斯克的商人不得不以15%高利借贷维持经营。造成短缺的原因之一是从农奴到贵族都惯于藏匿手头现金。正如外国观察家所述:"农民若偶然得些小钱,便埋入粪堆,这笔钱对他和国家都成了死钱。贵族唯恐炫富招致宫廷忌惮,通常将钱财锁入箱柜任其霉烂,或更精明者汇往伦敦、威尼斯或阿姆斯特丹的银行。因此无论贵族或农民藏匿的钱财都无法流通,国家亦无从受益。"战争初期颁布法令严令"<a id="c59-nts4a"/>禁止囤积货币。举报藏金者可获其三成作为奖励,余者充公。"</p>
  18. <p class="indent"><a id="page773"/>货币短缺的另一症结在于贵金属不足。来俄的金银匠人纷纷失望归国,新铸卢布在成色与重量上均不合格。彼得虽心知肚明却因矿产不足只能默许这种贬值。1714年为保护国民经济禁止白银出口。171年起离境商人须接受搜查,所有金银铜币均予没收。海关官员稍有怀疑便可拆解商人的马车雪橇。1723年更增设白银走私者死罪条款。另一方面则大力鼓励金银进口:这些金属免征关税。俄国商人向外国人售货时不得收取本国货币,必须接收外币结算。<a class="hlink" href="#c59-ftn60" id="c59-ftn60a"><sup class="frac">*</sup></a></p>
  19. <p class="indent">沙皇彼得从上层发出的命令常因过于急躁而令人费解,臣属们往往既不明白具体要求,也不理解行动目的。这迫使这位君主不得不事必躬亲,甚至动用强制手段推动事务。俄罗斯人骨子里保守顽固,对革新充满抵触。彼得曾对大臣们直言:"<a id="c59-nts5a"/>诸位心知肚明,任何新生事物——纵使有益且必要——若不强制推行,我国子民断不会主动接受。"他从不以铁腕手段为忤。1723年颁布的诏书中如此阐明:"<a id="c59-nts6a"/>我国民众犹如蒙童,若非师长强令,绝不自愿学习字母。初时固然艰难,然学成之后自当感恩。故于制造业事务,岂能仅止于空谈构想?必须付诸实践,必要时强制执行。"</p>
  20. <p class="indent">商业体系本如精妙仪器,行政命令向来难奏全功。彼得面临的困境不仅在于强制手段的副作用——更因他本人时常举棋不定。当这位君主注意力转移时,茫然的臣属们便陷入停滞。彼得奉行经验主义方法论,不断试错:朝令夕改间寻求可行之策,有时甚至未及参透问题本质与症结所在。频繁的政策转向与事无巨细的管制——丝毫不留因地制宜的余地——逐渐消磨了俄国商贾与制造业主的积极性。荷兰大使曾为商约获批一事屡遭推诿,奥斯特曼私下坦言:"<a id="c59-nts7a"/>实话相告:我国竟无一人通晓商务。"</p>
  21. <p class="indent">某些事业的溃败,仅仅因为缺少沙皇亲自指示。彼得性情暴烈难测,在缺乏明确命令时,官员们宁可毫无作为。例如诺夫哥罗德曾囤积大量军用皮鞍具,地方官虽知库存所在,却因未接分发诏令,任其"<a id="c59-nts8a"/>霉烂腐朽,终至需以铁锹铲除"。1717年亦复如是:为建造波罗的海舰队而经运河运抵拉多加湖的橡木,因彼得远赴德法未留使用细则,竟任其搁浅岸边,深陷淤泥。</p>
  22. <p class="indent">在热衷革新却常被政务缠身的沙皇与懵懂抗拒的国民之间,架起桥梁的正是那些外邦人。若非1698年彼得从西方归来到1725年驾崩期间大批外国专家工匠涌入俄国,他发展国民经济的种种举措都将无从实现。沙皇首次造访阿姆斯特丹与伦敦时就聘用了逾千名外国人,此后更严令驻外使节四处寻访,说服当地匠师与技师为俄国效力。</p>
  23. <p class="indent">外国工匠、异域理念与进口器械材料渗透到工农业各领域。来自法国的葡萄藤在阿斯特拉罕扎根,酿出的酒被荷兰旅人赞为"<a id="c59-nts9a"/>色泽绛红,香醇怡人";西里西亚来的二十名牧羊人被派往喀山剪羊毛,并向俄国人传授纺织技术以摆脱军服原料对英国羊毛的依赖。彼得在普鲁士和西里西亚见识了更优良的马种,便责令元老院设立种马场引进骏马;目睹西方农民使用长柄大镰刀收割(而非俄国农民惯用的短柄镰刀)后,他立即颁布法令推广新农具。彼得堡附近有家工厂将俄国亚麻加工得与荷兰顶级亚麻布别无二致——年迈的荷兰女工正在济贫院教导八十名俄国妇女操作当时鲜为人知的纺车;不远处还有德国专家经营的造纸厂。全俄境内,外籍导师们正指导当地人建造运营玻璃厂、砖窑、火药厂、硝石厂、炼铁厂<a id="page775"/>与造纸厂。这些外籍工匠享受免稅十年、免费住宅等特权,虽身处排外疑忌的俄国人中,却受沙皇亲自庇护。彼得严令臣民不得伤害或欺诈他们,即便外籍人员失败而归,也常获赠盘缠体面遣返。</p>
  24. <p class="indent">这般政策背后绝非盲目崇洋,彼得始终秉持坚定目标:借助外国技师建设现代俄国。所有聘约都载明唯一条件:"须尽心教导俄国人,不得藏私"。偶有外国专家试图保留技术机密,如某批英国烟草加工师离俄时竟暴力阻止技术外传。更骇人听闻的是,英国大使查尔斯·惠特沃思非但纵容此举,竟亲自参与其中:</p>
  25. <div class="block">
  26. <p class="bl_nonindent"><a id="c59-nts10a"/>莫斯科人最想探知的重大机密就是烟草制备与染色的配方溶液……我们解雇了所有俄国工人,当晚我便与秘书帕森斯先生及四名仆役前往作坊。大半夜时间都用于销毁各种器具和原料——有些结构异常坚固,拆卸时不得不发出巨大声响。那些裂开的木桶里还剩约四分之一烟草溶液,我命人全部倾泄……巨型纺车与六十余个卷制烟草的线轴也被我亲手砸毁,三台已组装好的切烟机遭拆卸,另外两台的关键部件(压板与吊臂)被移除。数台用于定型的烟草压制机被大卸八块:螺杆劈裂、木模破碎、铜件运走,约二十张精制筛网被剪得粉碎……次日仆役们重返现场,将所有残余木料付之一炬。</p>
  27. </div>
  28. <p class="nonindent">倘若彼得发现大使在这场血腥夜袭中扮演的角色,惠特沃斯在俄国的任期必定会提前终止。</p>
  29. <p class="indent">然而另有一次,一位俄国人智胜了心怀戒备的外国匠师。彼得在彼得堡附近建了家缎带厂,雇佣俄国青年当学徒,厂长是个外国人。一年后彼得发现,有位最灵巧的俄国青年只要材料上机就能织出任何缎带,但所有学徒都无法独立开工——因为厂长总是亲自操作织机准备工序,严禁旁人旁观。彼得命令这名俄国学徒务必破解<a id="page776"/>其中奥秘,承诺事成有赏。于是学徒在车间天花板上凿了个小孔,趴着暗中观察厂长操作织机的全过程。掌握技术后,他禀报沙皇。彼得当即在宫中架设织机当面验证。当学徒成功演示时,彼得亲吻了他,赏赐金钱并任命他为新厂长。</p>
  30. <p class="extract">在涅瓦河畔建成新都后,彼得决意要让这座城市超越官僚办公的蜂巢与近卫军阅兵场的功能,立志将圣彼得堡打造成重要港口与商业中心。为提升其地位,他强行将原本经阿尔汉格尔斯克等港口的长途迂回贸易路线转向涅瓦河。这项专断的商业改革遭到许多在该路线投入巨资的国内外商人强烈反对,但彼得持续施压。这场拉锯战持续至1722年,最终彼得下令除阿尔汉格尔斯克本省及北德维纳河沿岸物产外,禁止经该港运输任何货物。当年圣彼得堡终超越阿尔汉格尔斯克成为俄国首要港口,尽管贸易量仍不及里加。到彼得统治末期,俄国对外贸易额远超他早年最大胆的设想,海运贸易总值翻了两番。1724年有240艘西方商船抵达圣彼得堡,303艘停靠里加;1725年则有914艘外籍商船造访俄国波罗的海诸港。</p>
  31. <p class="indent">但彼得在另一个目标上遭遇了挫败:建立俄国商船队。他原本希望俄国商品能用俄国商船运往西方,但这一努力遭遇了西方海洋国家长期施加的偏见。早在诺夫哥罗德时期,当俄国商人试图用自家船只出口货物时,汉萨同盟的商人就联合抵制,坚持只愿在诺夫哥罗德采购俄国商品,并自行负责运输事宜。后来,雅罗斯拉夫尔一位颇具魄力的商人曾将一批毛皮运往阿姆斯特丹销售,却因荷兰买家联手压价,最终连一张毛皮都未能售出,只得原船运回阿尔汉格尔斯克。而货船刚抵港,那位负责返程运输的荷兰船主就以优厚价格迅速收购了整批货物。</p>
  32. <p class="indent">彼得执政初期便决心打破这种局面,他指示阿尔汉格尔斯克总督阿普拉克辛建造两艘悬挂俄国旗帜的小型商船。考虑到西方国家的抵制态度,彼得为派遣目的地颇费思量——荷兰与英国商人必然强烈反对,而法国又可能轻视俄国旗帜。最终船只虽驶往法国,彼得却已作出让步:它们悬挂的是荷兰而非俄国旗帜。其中一艘船被法国扣押,其归还问题引发了旷日持久的外交争端。总体而言,彼得在这项事业上始终未能成功,航运业(甚至俄国港口的外贸经营权)仍被荷兰与英国商人实质垄断。</p>
  33. <p class="indent">尽管遭遇失败,彼得却未迁怒于外国船长与水手。相反,每当外国商船抵达俄国港口,他总会盛情相迎,以航海同行的身份款待船长们。只要喀琅施塔得或圣彼得堡港出现外国船只,彼得必定登船考察甲板布局、船体结构及索具系统,探寻造船技术的新发展。这类造访如此频繁(尤其是对每年定期到访的荷兰船长而言),以至于他们早备好白兰地、葡萄酒、奶酪和饼干,期待在船舱里回答沙皇关于航海的种种提问。作为回礼,彼得会邀请他们上岸参加宫廷庆典,这些船长鲜有清醒归船之时。正如某位观察者所言:<a id="c59-nts11a"/>"不难想象这般礼遇多么契合航海者的脾性,他们驶向圣彼得堡时该是何等欢欣。"</p>
  34. <p class="indent">任何事物都不允许破坏这种关系。1719年,当圣彼得堡港制定新的海关条例时,呈递给彼得审批的初稿规定:凡载运违禁品或夹带应税货物的船只应予没收。彼得删除了这条规定,解释说对于这个新生港口而言,如此严厉的处罚为时过早;他绝不希望吓跑船长和商人们。</p>
  35. <p class="indent">沙皇允许来访船长以近乎熟稔的态度与他交谈,这让他的俄国宠臣们震惊不已。某位荷兰船长直言自己仍偏爱阿尔汉格尔斯克胜过圣彼得堡,沙皇询问缘由时,这位船长竟俏皮答道:"圣彼得堡可没有薄煎饼。"<a id="c59-nts12a"/>彼得回应道:"明日来宫廷,管你吃个够。"</p>
  36. <p class="indent">每当外国水手与俄国人发生纠纷,彼得总会挺身维护。有次荷兰商船在驶入拥挤的喀琅施塔得港时,不慎撞上俄国护卫舰,撞坏了舷梯。尽管荷兰船长诚恳道歉并愿赔偿损失,俄国舰长仍怒不可遏。他不仅拒绝和解,还派武装士兵和水手登船勒索十倍赔偿。当时正在喀琅施塔得的彼得闻讯后,立即划船前往护卫舰<a id="page778"/>查看损毁情况。发现仅需数小时即可修复舷梯后,他对护卫舰长大发雷霆:"三小时内",他命令道,"我要看到你们舰上的舷梯修好。"三小时后,沙皇返回时发现梯子已修好但未上漆。"把梯子漆成红色,"他下令道,"今后对待外国人,只准展现礼貌与友善。"<a id="c59-nts13a"/></p>
  37. <p class="extract">彼得性格的典型特征在于,即便身处战争时期,面对新陆军、新海军、新首都和新国民经济体系的全面重建,他仍坚持在俄罗斯各地同时开凿新的运河系统。这并非多此一举。俄罗斯幅员辽阔而道路状况极差,商货与旅人在城乡间往来几乎举步维艰。这个巨型国家始终面临将内陆物产运至海港出口的难题,如今随着圣彼得堡的粮食等物资需求激增,矛盾愈发尖锐。所幸大自然已为俄罗斯提供了天然解决方案——第聂伯河、顿河、伏尔加河与德维纳河构成的壮阔水网。尽管除德维纳河外诸河皆南流,但凭借人畜苦力仍可逆流北运。剩下的关键,便是用运河系统将这些星罗棋布的自然水道在战略节点串联起来。</p>
  38. <p class="indent">彼得首个宏图是连通伏尔加河与顿河,通过掌控顿河口的亚速夫城,为俄罗斯腹地打开黑海通道。上万劳工耗时十余年开凿运河、修筑石闸,却因被迫向土耳其归还亚速夫而功亏一篑。圣彼得堡的崛起催生了第二个构想:通过连通伏尔加河与涅瓦河,将整个俄罗斯与波罗的海相连。经详尽勘测,彼得在特维尔与诺夫哥罗德区域发现伏尔加河支流与另一条溪流相距不足一英里,后者经众多湖泊河流最终注入拉多加湖——涅瓦河的源头。工程核心在于维什尼沃洛乔克的一段短运河。两万劳工耗时四年完成带闸运河,自此里海与圣彼得堡、波罗的海乃至大西洋实现水路贯通。此后,满载南俄与中部谷物、橡木等物产,以及波斯与东方货物的平底船队,开始缓慢而持续地横穿俄罗斯大地。</p>
  39. <p class="indent"><a id="page779"/>阻力与困难自然如影随形。负责首期工程的鲍里斯·戈利岑亲王抱怨道:"<a id="c59-nts14a"/>上帝令江河东流,凡人妄想使其改道实属僭越。"当维什尼沃洛乔克运河石闸淤塞需清淤时,河运便会中断。但相比拉多加湖的险境,这不过是小麻烦。这座欧洲最大内陆湖时常风浪滔天,那些为通过浅水运河而特制吃水的笨重平底船,常被巨浪掀翻或拍碎在南岸。每年都有数百艘货船连船带货葬身风暴。彼得遂下令建造深龙骨湖船专事横渡,但谷物、干草等货物的装卸成本与耗时令人却步。1718年他最终决定沿湖南岸沼泽地带开凿全长66英里的运河,从沃尔霍夫河直通施吕瑟尔堡的涅瓦河口。</p>
  40. <p class="indent">这项工程最初委托给了对工程技术一窍不通的缅什科夫,但他急于接受任何可能赢得彼得青睐的任务。缅什科夫耗费了超过两百万卢布,并白白葬送了七千名工人的生命——由于管理不善,这些人死于饥饿和疾病。甚至在尚未决定是沿着海岸线后方挖掘运河,还是尝试用堤坝围堵部分湖泊更为合适之前,大量无谓的工程就已展开。正当沙皇准备放弃这项工程时,他遇到了德国工程师伯克哈德·克里斯托弗·冯·米尼希,此人在德国北部和丹麦拥有丰富的堤坝与运河建造经验。米尼希接手后,工程进展显著改善。1720年,韦伯写道:"<a id="c59-nts15a"/>据可靠消息,这项工程进展顺利,预计明年夏天即可完工。届时,波罗的海与里海之间,或者说整个俄罗斯与波斯之间的贸易将得到可靠保障,尽管从喀山出发的船只仍可能需近两年时间才能抵达。"韦伯的消息严重失实。到1725年彼得去世时,这位皇帝只看到了二十英里长的运河(宽七十英尺,深十六英尺)实际完工。彼得去世后,缅什科夫对这位工程师冷眼相待,直到1732年安娜女皇执政时期,运河才最终竣工。米尼希得意洋洋地陪同<a id="page780"/>女皇乘坐皇家驳船,全程巡视了这条宏伟的水道。</p>
  41. <p class="indent">如今,由彼得开创的俄罗斯伟大运河系统已成为苏联庞大的商业动脉。这些运河使大型船只能够在俄罗斯的河流上往返穿梭,从黑海和里海通往白海和波罗的海。在列宁格勒的白夜期间,人们可以坐在涅瓦河堤岸上,午夜过后,当城市的桥梁升起时,观看一长列远洋货轮如沉默的猛犸象般溯流而上,驶向千里之外的俄罗斯内陆。</p>
  42. <p class="extract">所有这一切都必须付出代价。战争和大型建设工程无情地榨干了俄罗斯的生命与财富。尽管彼得一再向官员们强调征税应当"<a id="c59-nts16a"/>不过度加重人民负担",但他自己对资金的持续需求压倒了一切。税收压垮了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然而国家从未征收到足够的资金来支付不断增长的支出。1701年,陆军和海军吞没了四分之三的收入;1710年增至五分之四;到了1724年,即使战争已经结束,仍占三分之二。当资金短缺时,彼得削减了所有官员的薪俸——无论是世俗官员还是神职人员,只有那些对国家至关重要的人员例外:"外国工匠、士兵和水手"。1723年,现金极度匮乏,以至于部分政府官员的薪酬是用毛皮支付的。</p>
  43. <p class="indent">在工商业活动尚未能扩大税基之前,唯一的解决之道便是向这个不堪重负的国家课征更沉重的税赋。此前的基本税制仍是沿袭沙皇费奥多尔1678年人口普查制定的古老户税——根据每个村庄和地主拥有的房屋农场数量征税(这导致居住环境极度拥挤,因为人们为避税会尽可能让多户家庭挤在同一屋檐下)。1710年,彼得大帝以为人口必然增长,下令重新普查。令他震惊的是,新普查显示三十年间户数竟减少了五分之一至四分之一。这确有现实原因:彼得将数十万壮丁征入军队、沃罗涅日造船厂、运河工程和圣彼得堡建设,另有成千上万人逃往森林或边疆。但新数据的锐减也暴露出政府无力遏制贵族与农民花样百出的逃税手段:行贿普查官员只是第一步,若失败,农民们干脆将房屋隐匿——俄式农舍多由原木榫接搭建,数小时内就能拆解运往森林或分散藏匿。税吏虽心知肚明却束手无策。</p>
  44. <p class="indent">出访法国归来后,彼得决定改革税制,以他在法国见识的人头税取代户税。新税制以"农奴人口"为计税单位,即各村镇农庄中从婴儿到老翁的所有男性。但开征前需重新普查。1718年11月26日法令要求全俄男性(除贵族、神职人员和部分特权商人)必须登记。尽管遭遇强烈抵制,到1722年仍完成了涵盖5,794,928名男性"农奴人口"的普查,并于1724年首次开征人头税。根据耕作的是私有或国有土地,农民年税额定为74或114戈比。这项税收大获成功,当年贡献了国库半数收入,并沿用至1887年才被亚历山大三世废除。</p>
  45. <p class="indent">人头税虽解决了彼得的财政难题,却以加重农民负担和强化农奴制为代价。早先俄国农民本可自由迁徙,这使地主常难觅劳力。十六世纪中叶伊凡雷帝征服喀山与阿斯特拉罕后,农民更是大规模涌向新开拓的黑土区,导致俄罗斯中部出现村庄荒芜、行省半空的危机。面临破产的地主们向国家求援,而朝廷也无法从空村征税,遂自1550年代起陆续颁布禁迁令。到1649年更规定收留逃亡农民者需赔偿地主损失。彼得时代,超过95%的人口沦为农奴——无论是国有农民还是私有农奴,都终生被束缚在耕作的土地上。</p>
  46. <p class="indent">彼得的新灵魂税将农民更深地束缚在地主手中。一旦某地区人口完成普查登记,地主和地方官员便需按该人口基数向国家承担税赋责任,实际征收则完全由他们掌控。为协助地主管控农奴并榨取税款,彼得于1722年颁布法令:未经地主书面许可,农奴<a id="page782"/>不得离开庄园。这成为苏联沿用至今的国内通行证制度雏形。最终,地主们掌握的征税权、行动控制权、劳动支配权及违规惩处权,使每个地主都成了独立小王国。当他们的强制力受到威胁时,长期驻扎乡间的军团便会介入支持。后来为加强管控,农奴离乡不仅需地主书面许可,还须获得军方批准,由此形成了世袭的、无所不包的永久奴役体系。</p>
  47. <p class="indent">多数俄国农奴被束缚在土地上,但并非全部。俄国贵族与商人开设新工厂的最大障碍就是劳动力短缺。为此,彼得于1721年1月颁布法令:厂矿主可拥有"工厂农奴"——即永久依附于所在厂矿的劳工。为突显发展新工业的核心重要性,沙皇甚至放宽了对逃亡农奴的追捕规定。他宣布:那些逃离地主到工厂谋生的农奴不必遣返,应作为永久性工业农奴留在当地。</p>
  48. <p class="indent">最终,彼得的税收政策成就了国家财政,却成为人民的沉重枷锁。这位皇帝去世时,国库未欠分文。彼得在二十一年战争期间建造舰队、新首都、港口和运河,未借一分外债或接受补贴(反倒是他向盟国提供资助,特别是波兰的奥古斯特)。每个戈比都来自同一代俄国人民的血汗牺牲。他既不发行内债让后代分担建设成本,也不像瑞典查理十二世的顾问戈尔茨那样滥发纸币导致货币贬值,而是将全部重担压在当代俄国人肩上。他们喘息、挣扎、反抗、咒骂——但终究屈服了。</p>
  49. <div class="footnote">
  50. <p class="footnote" id="c59-ftn59"><a class="hlink" href="#c59-ftn59a">*</a> 1918年,叶卡捷琳堡发生了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全家遇害事件。如今该市已更名为斯维尔德洛夫斯克。</p>
  51. <p class="footnote" id="c59-ftn60"><a class="hlink" href="#c59-ftn60a">*</a> 对于现今在苏联生活或旅行的外国人而言,这一切都带着似曾相识的意味。</p>
  52. </div></body>
  5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