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ss_9780307817235_epub_c62_r1.htm 22 KB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495051525354555657585960616263646566
  1. <html xmlns="http://www.w3.org/1999/xhtml" xmlns:ops="http://www.idpf.org/2007/ops" xmlns:xsi="http://www.w3.org/2001/XMLSchema-instance">
  2. <head>
  3. <title>《彼得大帝:生平与时代》</title>
  4. <link href="Mass_9780307817235_epub_css_r1.css" rel="stylesheet" type="text/css"/>
  5. <link href="page-template.xpgt" rel="stylesheet" type="application/vnd.adobe-page-template+xml"/>
  6. <meta content="application/xhtml+xml; charset=utf-8" http-equiv="Content-Type"/>
  7. <meta content="urn:uuid:5c312a24-269c-4162-9197-9dc21c8443b7" name="Adept.expected.resource"/>
  8. </head>
  9. <body><h1 class="chapter" id="c62"><a id="page818"/>第六十二章<br/><br/>里海征程</h1>
  10. <p class="nonindent">《尼斯塔德条约》的签订终于为俄罗斯带来了和平。此刻,那些曾倾注在从亚速海到哥本哈根各大战役中的磅礴力量,似乎终于可以转向俄罗斯本土。彼得不愿以征服者或战士的身份被历史铭记;他视自己为改革者。然而,当圣彼得堡庆祝尼斯塔德和约的欢呼声尚未停歇时,彼得已下令军队准备新的远征。来年春天,大军将挥师高加索征讨波斯。而这一次,皇帝仍将御驾亲征。</p>
  11. <p class="indent">尽管这次南征令朝野震动,却绝非心血来潮。彼得自幼便听闻东方传说——中华帝国的疆域、印度莫卧儿王朝的财富、穿越西伯利亚通往中国的商队之路,以及经波斯连接印度与西方的贸易走廊。这些故事来自曾在德国郊区驻足的过境旅人,他们点燃了年轻沙皇的想象;也来自阿姆斯特丹市长兼东方地理学专家尼古拉斯·维特森,当年沙皇在荷兰度过的第一个冬季,曾与他长谈数日。如今,彼得终于要将这些青春梦想付诸实践。</p>
  12. <p class="indent">他早已尝试通过扩大茶叶、毛皮和丝绸贸易,并在北京设立常驻使团来与中国建立联系。但中国人骄傲多疑,尚武的满清王朝当时正处于权力巅峰。伟大的康熙皇帝七岁登基(1661年),统治至1722年驾崩,他与所有邻国和平共处,开创了以赞助绘画、诗歌、瓷器和学术闻名的盛世;在其支持下编撰的词典和百科全书成为后世典范。康熙虽允许外国人在朝,但彼得改善中俄关系的努力进展缓慢。1715年,俄国修士大司祭伊拉里昂获准驻京,受封五品官衔。最终在1719年,彼得派遣普列奥布拉任斯基近卫团上尉列夫·伊兹麦洛夫作为特使前往北京,并附赠四架自制的象牙望远镜作为皇帝礼物。伊兹麦洛夫虽受到中国朝廷礼遇,却提出逾矩要求:解除中俄贸易限制、允许在京建造东正教堂、在华重要城镇设立领事馆以促进贸易。对此中方倨傲回应:"我国皇帝不事贸易,亦无商市。尔等重商,吾辈轻之。此等营生唯贱民仆役所为,尔之通商于我国毫无益处。纵无俄货输入,我国亦无所缺。"伊兹麦洛夫铩羽而归后,俄国商队遭遇更严苛限制。1722年康熙驾崩,继位的雍正帝对基督徒更为敌视,彼得晚年对华贸易渠道反而愈加狭窄。</p>
  13. <p class="indent">在遥远的北方,沿着鄂霍次克海与北太平洋的荒凉海岸,无人阻挡俄国的扩张步伐。正是在彼得时代,俄国宣称拥有堪察加半岛和千岛群岛主权。1724年临终前,他召见丹麦裔海军上尉维图斯·白令,命其带队勘察堪察加以东千里的欧亚大陆边缘,确认亚美大陆是否陆路相连。白令发现了宽53英里、深仅144英尺的海峡,后以其名命名。</p>
  14. <p class="indent">白令启程前一年,彼得曾派遣两艘三桅战舰远赴地球另一端,向"光荣的马达加斯加岛尊贵国王与所有者"致兄弟问候。这个巨岛居民素有敌视西方访客的恶名:1674年法国商人与殖民者遭屠杀,整个18世纪仅有基德船长等海盗登岛。彼得此次远征的真实目的并非在马达加斯加建立据点,舰队奉命尝试缔结条约后,将继续驶往真正目的地——印度。彼得渴望与莫卧儿帝国达成贸易协议,并获取柚木施展木艺才华。不料舰队未及离开波罗的海,其中一艘启航数日便出现渗漏,两舰被迫返回雷瓦尔。彼得抱憾而终,未能重启该计划。</p>
  15. <p class="indent">真正吸引他的并非通往印度的海路,而是经波斯和中亚的陆路通道。中亚商队从印度翻越开伯尔山口,途经喀布尔,跨越兴都库什山脉的嶙峋峰峦,穿越哈萨克与卡尔梅克人游牧的千里荒漠,最终抵达阿斯特拉罕与伏尔加河下游。在彼得时代,这些游牧民族比往常更为动荡。希瓦与布哈拉的两位穆斯林可汗为争夺霸权兵戈相向,双方都曾向俄罗斯求援。<a class="hlink" href="#c62-ftn63" id="c62-ftn63a"><sup class="frac">*</sup></a> 彼得因瑞典战事无暇回应,但广袤荒漠已引起他的关注。</p>
  16. <p class="indent">关于黄金的传闻更激发了彼得对东南疆域的兴趣。西伯利亚河床中的金砾、里海沿岸的金矿脉、中亚沙漠的金砂——此类传说在圣彼得堡广为流传。1714至1719年间,彼得三度派遣探险队深入西伯利亚与中亚寻宝。虽无实质收获,但首支探险队在撤退时于额尔齐斯河与鄂木河交汇处修筑的堡垒,日后发展成了鄂木斯克城。</p>
  17. <p class="indent">1716年的远征却以惨烈悲剧收场。听闻阿姆河流域有金矿的传闻后,彼得派遣使团向新继位的希瓦可汗道贺,承诺若其承认沙皇宗主权将提供保护。使团沿途需在阿姆河口筑堡,勘探整条河道,并派遣商队与工程师溯流而上,越山直抵印度。待情报汇总且布哈拉、希瓦可汗臣服后,彼得便可着手建设梦寐以求的永久商路。</p>
  18. <p class="indent"><a id="page821"/>遗憾的是,彼得选错了远征军统帅。亚历山大·别科维奇·切尔卡斯基亲王本是切尔克斯穆斯林王子,原名德夫列特·基斯登·米尔扎。其父在高加索的封地原属波斯沙阿版图。一日,沙阿偶然得见切尔卡斯基父亲的美貌妻子,便命令这位附庸将这件"珍宝"献给自己。老亲王断然拒绝,携家眷逃往莫斯科寻求庇护。其子在此改宗基督教,成为近卫军上尉,先后在阿斯特拉罕和高加索边境服役。彼得认为切尔卡斯基的出身背景最适合与穆斯林汗王打交道,便召其至里加面授机宜后派往中亚。</p>
  19. <p class="indent">1716年夏,切尔卡斯基率领四千正规军及哥萨克、工兵、测绘分队离开阿斯特拉罕。他在里海东岸(长期被视为希瓦汗国领土)修筑了两座要塞。1717年春,尽管获悉希瓦汗对此举震怒,他仍率军横穿三百英里荒芜缺水的沙漠向希瓦进军。距希瓦百里之遥时,汗国军队突然出现,激战持续三日。切尔卡斯基获胜后,希瓦汗以《古兰经》立誓求和,并邀请征服者入城。为"便于物资供应",他建议俄军分驻五座城镇。切尔卡斯基愚蠢地同意了这项分化之计,很快汗国军队便逐个攻破分散的俄军——军官尽遭屠戮,士兵悉数沦为奴隶。切尔卡斯基被押至汗王金帐,地上铺着象征血光之灾的红布。他拒绝向汗王跪拜,侍卫当即用弯刀砍断其腿筋,使他扑倒在君主面前。这位不幸的切尔克斯裔俄国将领最终被斩首剥皮,填草制成标本陈列于汗宫庭院。</p>
  20. <p class="indent">中亚通往印度的计划受挫后,彼得转而全力打通波斯陆路通道。他迫切希望说服沙阿改变利润丰厚的丝绸贸易路线——让商队从波斯北上至高加索,经阿斯特拉罕沿俄罗斯内河抵达圣彼得堡,而非传统上经土耳其通往地中海的西向路线。彼得认为此事易如反掌,他与现任沙阿的外交关系向来融洽。据韦伯1715年记载,这位君主是<a id="c62-nts4a"/>"年届四十的懒散王子,终日沉湎享乐,仅凭总督周旋和金钱贿赂解决与土耳其、印度等邻国的争端。虽自称'万王之王',实则畏惧奥斯曼帝国……尽管土耳其人八十年来相继征服了米底、亚述、巴比伦和阿拉伯等波斯属国,他们始终避免与苏丹开战"<a id="page822"/></p>
  21. <p class="indent">为达成这一协议,彼得委派了他最激进的"雏鹰"之一——年轻的贵族阿尔捷米·沃伦斯基。此人曾在龙骑兵团服役,并作为沙菲罗夫的副手参与对土耳其谈判。彼得亲笔签署的委任状要求沃伦斯基考察<a id="c62-nts5a"/>"波斯帝国的真实状况、军力、要塞与疆界",特别强调要查明"是否存在从印度流入里海的河流"。</p>
  22. <p class="indent">1717年3月,沃伦斯基抵达波斯古都伊斯法罕后不久即遭软禁。这并非因其行为失当,而是沙赫与其维齐尔已获悉切尔卡斯基在里海东岸修筑要塞及远征希瓦汗国的惨败。他们敏锐地察觉到,这位使节背后是那位野心勃勃的俄国君主对波斯的首次试探。为阻止其窥见波斯帝国的衰弱本质,沃伦斯基被限制居所。但宫廷接见时,这位特使仍做出了犀利判断:"如今这里的统治者<a id="c62-nts6a"/>非但未能统御臣民,反成臣民之傀儡。即便在平民中亦难觅此等愚人,遑论戴王冠者。政事尽托于那比牲畜更愚钝的维齐尔,偏偏这位宠臣的每句话都被奉为圭臬。"</p>
  23. <p class="indent">尽管行动受限,沃伦斯基仍成功缔结了允许俄商在波斯全境贸易并收购生丝的条约。他向彼得汇报:波斯腐朽已极,里海沿岸诸省唾手可得。归国途中,格鲁吉亚亲王密使暗中造访,恳请沙皇挥师南下,拯救高加索雪山南麓的基督徒。<a class="hlink" href="#c62-ftn64" id="c62-ftn64a"><sup class="frac">*</sup></a></p>
  24. <p class="indent">沃伦斯基回国后被任命为阿斯特拉罕总督兼沙皇副官。在阿斯特拉罕期间,他不断敦促彼得把握波斯帝国崩溃的良机。除了描述即便小股部队也能获取的战利品外,他还反复警告土耳其人正在推进,若沙皇不尽快夺取高加索地区,苏丹必将捷足先登。彼得大帝直到瑞典战争结束才采取行动。就在《尼斯塔德条约》签署之际,一起突发事件为干预提供了借口:曾主动提议与俄罗斯结盟对抗波斯的高加索山地部落决定不再等待,袭击了波斯贸易重镇舍马哈。起初当地俄商并未惊慌,因叛乱者承诺不触碰他们及其商铺货栈。但山民很快开始无差别劫掠,杀害数名俄国人并劫走价值五十万卢布的货物。沃伦斯基立即致信彼得,称这是以"保护俄商贸易、协助波斯国王恢复秩序"为由出兵的绝佳时机。彼得的回信正中沃伦斯基下怀:</p>
  25. <div class="block">
  26. <p class="bl_nonindent">已收悉阁下关于达乌德贝克事件之来信,此确系实施预定筹备计划之良机。朕认同此见解,机不可失之理至为明显。已下令伏尔加河流域大部驻军开赴冬季营地,来年春季即从该处进军阿斯特拉罕。</p>
  27. </div>
  28. <p class="indent">沃伦斯基同时进言,此刻正是策动格鲁吉亚及高加索其他地区基督教王公反抗波斯宗主的最佳时机。但彼得对此更为审慎。他不想重蹈十一年前在奥斯曼帝国瓦拉几亚和摩尔达维亚两省与基督教王公交往的覆辙。此行的核心目标是丝绸贸易、通往印度的陆路通道,以及为保障该计划实施而对里海西岸实施的和平控制。因此他拒绝在发起新战役前发布任何宗教檄文或自诩为解放者,反而致信沃伦斯基:"关于你提及的格鲁吉亚亲王及其他基督徒之事,若其中确有可资利用者,不妨许以希望。但鉴于该民族素来反复无常,在我军抵达前切勿轻举妄动,届时我们将依最高决策行事。"</p>
  29. <p class="indent">当彼得在莫斯科静候春汛时,波斯传来的新情报加剧了他的焦虑。阿富汗叛乱已导致沙赫遭废黜,新统治者沙赫三子塔赫马斯普·米尔扎正与阿富汗首领马哈茂德争夺王位。危险在于,本就对西高加索虎视眈眈的土耳其人,可能将波斯政权崩溃视为吞并东高加索的良机——而这些毗邻里海的省份,恰恰是彼得意图攫取的目标。</p>
  30. <p class="indent"><a id="page824"/>1722年5月3日,彼得从莫斯科派出近卫军团,十天后携叶卡捷琳娜、海军上将阿普拉克辛、托尔斯泰等人启程。在奥卡河畔的科洛姆纳,他们登上划桨战船,顺奥卡河与伏尔加河航向阿斯特拉罕。尽管顺流而下且正值融雪汛期,这段旅程仍耗时一月——沙皇永不餍足的好奇心使然。他停驻每个城镇视察民生、考察风物、受理请愿、询问地方财税行政。从改良农舍到变更伏尔加河驳船设计,每日都有敕令从他笔端流出。在伊凡雷帝征服的鞑靼古都喀山,彼得成为自伊凡后首位造访的沙皇。他不仅视察造船厂与宗教建筑,更特意探访鞑靼人聚居区。见到官营纺织厂萎靡不振而邻近私企生机勃勃,彼得当场将官厂划归私人业主。萨拉托夫之行中,七旬的卡尔梅克首领阿玉奇汗登舰觐见,叶卡捷琳娜向汗妃赠予镶钻金表,汗王当即调遣五千铁骑助战。</p>
  31. <p class="indent">阿斯特拉罕的备战持续月余。六万一千大军完成集结:两万两千俄军步兵、九千骑兵、五千水兵,外加两万哥萨克与五千卡尔梅克盟军。期间彼得观摩渔获:十八英尺长的珍稀白鲟(俄国人独享其美味灰鲟鱼子),以及体型相仿但鱼子稍逊的鲟鱼(其大量黑鱼子出口欧洲)。</p>
  32. <p class="indent">7月18日,彼得率步兵舰队沿里海西岸南下两百英里,骑兵主力则取道半荒漠化的捷列克草原。波涛汹涌的航程历时七日,最终在德尔本特城北小湾登陆。沙皇虽由四名水兵抬着木板登岸,却是首个踏上浅滩之人。他当即敕令所有未曾在里海沐浴的军官下水游泳,旱鸭子的老将们勉强从命。彼得兴致勃勃让人用木板将自己吊入水中——这位旱帝王终究没学会游泳。</p>
  33. <p class="indent">当俄国骑兵抵达时,尽管人马皆因陆路行军饱受"水草匮乏"之苦,部队仍向杰尔宾特进发。行军路线沿着海岸线,穿行于山海之间的狭长地带,途中仅遭遇一次武装抵抗。当地酋长残暴杀害了三名哥萨克信使("趁其尚存一息时剖开胸膛取出心脏")——这些信使原本携带着彼得的手札前来。报复行动迅即展开,涉事村庄被夷为平地。彼得对这些山民的个体勇气感到惊讶:"集体行动时他们不堪一击,落荒而逃,"他评价道,"但单独作战时,每个人都会殊死抵抗。即便扔下火枪作投降状,转瞬就会拔出匕首继续搏斗。"</p>
  34. <p class="indent">在其他地区,俄国沙皇与皇后受到了贵宾礼遇。在塔尔库,当地穆斯林王公携妻妾造访俄军营地。据彼得·布鲁斯上尉记载,那些穆斯林女子盘腿坐在皇后帐篷里"铺陈于波斯地毯之上的深红天鹅绒坐垫"上,叶卡捷琳娜便邀请所有俄国军官分批进帐,好让他们"满足对这些绝色佳人的好奇心"。彼得夫妇还在普列奥布拉任斯基近卫军建造的小教堂参加弥撒,仪式后两人各在现场放置一块石头,继而全军将士纷纷效仿,最终垒起一座金字塔,以纪念为俄罗斯君主在此举行的这场神圣仪式。</p>
  35. <p class="indent">彼得的首要战略目标是号称由亚历山大大帝建立的杰尔宾特城。该城兼具商业与军事价值:既是重要贸易枢纽,又扼守里海沿岸南北通道的咽喉。此处山势最逼近海岸,坐落于这条狭窄走廊的城镇因而掌控着南北方向所有军事与商贸活动,素有"东方铁门"之称。杰尔宾特未作抵抗便投降——当彼得临近时,总督已恭候多时,"将盛在华丽波斯锦缎坐垫上的城池与要塞金钥匙"呈献给沙皇。</p>
  36. <p class="indent">占领杰尔宾特后,彼得制定了一项典型的宏大计划。他打算继续沿海南下,夺取南方150英里外的巴库。接着,他计划在更南方的库拉河口建立一座新的商业城市,作为其构想中连接印度、波斯与俄罗斯的新陆路贸易枢纽。完成这些后,他将溯库拉河而上,前往格鲁吉亚首都第比利斯,与基督教王子瓦赫坦格巩固拟议中的联盟。最后从第比利斯再度翻越高加索山脉,经由捷列克哥萨克地区返回阿斯特拉罕。"<a id="c62-nts13a"/>如此,在这些地区,"他在致元老院的信中写道,"我们将获得立足点。"</p>
  37. <p class="indent">然而局势急转直下。巴库的波斯总督拒绝接受俄国驻军,这意味着必须通过大规模军事行动才能夺取该城。尽管彼得的军队规模足以应对任何军事抵抗,但补给问题令他忧心忡忡——从阿斯特拉罕出发的补给舰队在里海遭遇毁灭性风暴,始终未能抵达杰尔宾特;而随着军队滞留时间延长,当地物资正迅速耗尽。更糟的是,八月沿海的酷暑正吞噬着人马的生命。士兵们大量食用高加索闻名遐迩的瓜果,却因暴食致病,多个军团减员严重。为抵御酷热,彼得剃光头发,白天戴着宽檐帽遮阳,夜晚凉爽时则用自己头发制成的假发保暖。皇后效仿丈夫剃发,夜间戴着掷弹兵军帽。她比彼得更担忧军队在酷暑中的困境,甚至曾大胆违抗他的军令。当沙皇下令行军后回帐休息时,醒来发现部队仍在营地。"哪个将军胆敢抗命?"他怒问。"<a id="c62-nts14a"/>是我,"叶卡捷琳娜回答,"因为您的士兵会热渴而死。"</p>
  38. <p class="indent">审视军队处境后,彼得愈发不安。此时他距离最近的俄国基地阿斯特拉罕路途遥远,海上补给线瘫痪,北翼山区盘踞着潜在敌对的部落,更随时面临土耳其人(与波斯不同,他们是真正强大的军事对手)为保护高加索利益而出兵的风险。彼得不愿重蹈普鲁特河的覆辙,于是在军事会议上决定撤军。留下守备部队驻守杰尔宾特后,主力部队通过水陆两路向北撤回阿斯特拉罕。</p>
  39. <p class="indent">10月4日,彼得抵达伏尔加河河口与阿斯特拉罕。他驻留了一个月,期间悉心照料部队福祉,安排病患治疗并为其余人员筹备越冬营地。在此期间,彼得曾因尿路结石引发严重绞痛而病倒。离开阿斯特拉罕前,彼得明确表示,尽管放弃了当年夏季的军事行动,但俄罗斯对里海的野心并未消退。11月,他派遣海陆联合远征军攻占了500英里外、位于里海南岸的雷什特港。次年7月,俄军占领巴库,从而掌控了这片巨大内海的整个西海岸。面对无力抵抗的波斯国王,谈判结果是将杰尔宾特及高加索山脉东部三个滨海省份割让给俄国。正如彼得向波斯使节解释的:若波斯国王不将这些省份让予友邦俄罗斯,那么<a id="page827"/>它们终将被敌国土耳其夺走。面对这番俄式逻辑,波斯国王已无争辩余地。</p>
  40. <p class="extract">波斯帝国的瓦解与彼得在里海沿岸的军事行动,再次使俄罗斯与奥斯曼帝国面临冲突风险。奥斯曼政府始终对南高加索地区——即巍峨的高加索山脉以南的格鲁吉亚与亚美尼亚等波斯省份——抱有特殊兴趣。土耳其人觊觎这些地区并非因其基督教信仰,而是缘于其地处土耳其边境且毗邻黑海的战略位置。苏丹乐于见到彼得获取高加索山脉靠里海侧的波斯省份,但决不允许其势力接近黑海——自亚速要塞归还土耳其后,那里再度成为苏丹的专属内湖。最终,沙皇与苏丹通过瓜分波斯的高加索省份友好解决了争端。但棘手的是,波斯人拒绝接受该协议,仍不时与两个强邻爆发冲突。1732年,安娜女皇因这些里海省份持续消耗国力(每年有高达1.5万名俄军士兵因水土不服染病身亡),遂将其归还波斯。直到叶卡捷琳娜大帝时期,北高加索才被划为俄罗斯行省;而彼得大帝最后一次远征途经的里海沿岸领土,更迟至1813年——叶卡捷琳娜之孙亚历山大一世在位期间——才被波斯永久割让给俄国。</p>
  41. <div class="footnote">
  42. <p class="footnote" id="c62-ftn62"><a class="hlink" href="#c62-ftn62a">*</a> 随后的岁月里,俄国探险家与殖民者跨过海峡,阿拉斯加沿岸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一系列俄国要塞和贸易站。这些俄国据点最终向南延伸至旧金山——彼得去世八十余年后,1806年,俄国人在此建立了毛皮贸易中心。阿拉斯加(当时称为俄属美洲)被国有俄美公司掌控长达一个多世纪。1867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以700万美元将这片广袤土地售予美国,成为其第四十九个州。如今白令海峡五十三英里宽的水域,成为美苏两国疆界在地球上唯一的接壤处。</p>
  43. <p class="footnote" id="c62-ftn63"><a class="hlink" href="#c62-ftn63a">*</a> 韦伯记载了布哈拉汗向彼得提出的特殊请求。据其所述,汗国驻彼得堡使节"恳请沙皇调拨若干瑞典女子随行,或准许其购买——因汗王听闻瑞典乃尚武民族,渴望在其领地引入该族血脉"。此请遭拒后,该使节仍设法带走两名瑞典女子。</p>
  44. <p class="footnote" id="c62-ftn64"><a class="hlink" href="#c62-ftn64a">*</a> 高加索山脉的巨型火山群海拔超越阿尔卑斯,厄尔布鲁士峰高达18,481英尺,迪赫陶峰17,054英尺,另有十余座山峰超过16,000英尺。传说普罗米修斯正是被锁链束缚在这些巍峨群峰中的某一座之上。</p>
  45. </div></body>
  46. </html>